为什么关内侯是赐,而其他侯是封
【千问解读】
古代很多人追求功名利禄,由此诞生了一个词叫做“封侯拜相”。
这是对古代获得官位爵位的一种说法,“封侯”我们也是很熟悉了,古代有诸侯都是分封而来,就算没了分封制,后世也有很多侯爵的位子,那都是皇帝封的。
但是有一个侯位很奇怪,就是关内侯,这个侯位不能叫封,而应该说“赐”,那是为什么?关内侯和其他的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在看史书的时候,每次看到论功行赏的时候,都会出现赐关内侯,封某某侯的字样。
封侯就意味着拥有食邑,不同的侯,食邑的数量也不同,但都说封侯拜将,没有说赐侯的。
同样是侯,为什么会有封和赐的区别呢?
爵位是我国古代用以表示身份等级和权力高低的封号。
据《通典》记载,尧舜禹时期,便有了我们熟知的公侯伯子男这五种爵位。
到了周朝时,这些爵位等级依然存在,比如我们常常说的宋襄公,魏文侯,智伯等。
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诸如君的爵位,比如商君,其封地就在商地。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为了激励百姓们英勇杀敌,设置了二十级爵位。
一公士 ,二上造 ,三簪袅 ,四不更 ,五大夫,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 ,八公乘 ,九五大夫 ,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 ,十八大庶长 ,十九关内侯 ,二十彻侯。
彻侯就是后世所追求的的列侯。
从秦国的爵位等级可以看出,关内侯是次于列侯的。
关内侯只有封号,没有封国,只有少数几户食邑。
所以,关内侯的爵位是赐,以示恩德,而列侯的爵位是封,以示荣誉。
彻侯变为列侯,则是在汉武帝时期,古人讲究避讳,尤其是皇帝的名讳。
汉武帝叫刘彻,那么天下人就不能有叫彻的,以此来显示帝王的至高无上和唯一性。
就比如光武帝之后把秀才叫茂才,也是因为要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由于连年征战,为筹措军费,汉武帝开始售卖爵位,当兵的拼了命才博得的爵位别人用钱就可以买到,这让士卒们感到了羞辱,于是,汉武帝由另设武功爵十一等。
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
东汉末年,曹操直接废除了二十等爵和十一等爵,新设立了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但没有封国和食邑,只是一个光荣称号。
曹丕建立曹魏后,又设立了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
曹操设置的几个侯依然保留,在原来公侯伯子男和关内侯的基础上加了王爵,县侯、乡侯。
比如曹植被封为陈王,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此时,关内侯依然是一个比列侯低一个等级的爵位。
西晋的爵位比较复杂,一共十八级。
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
王爵是为皇子准备的封号,传统的五等爵是为宗室准备的,后面的爵位则是为功臣准备的。
到了隋唐时期,爵位又有了变化。
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到了隋炀帝时,只留下王、公、侯这三等爵,其余都不要了。
所以,我们在看隋唐演义的时候会听到唐国公、宋国公等。
唐朝又分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承袭亲王的为嗣王。
比如程咬金被封为卢国公,尉迟恭被封为鄂国公。
唐朝的封爵是有食邑的,亲王一百顷,郡王五十顷,国公四十顷,郡公三十五顷,县公二十五顷,县侯十四顷,县伯十顷,县子八顷,县男五顷。
所以,唐朝的爵位是比较值钱的。
明朝的封爵比较严谨,"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这和汉朝“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差不多。
所以,汉武帝想给李广利封侯,还得让他去带兵打仗,赚点军功才可以。
清朝的爵位比西晋的爵位更复杂,有宗室、功臣、外藩三种。
宗室爵位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看清宫剧的都知道,四爷是和硕雍亲王,八爷是和硕廉亲王。
在清朝初年还有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铁帽子王的意思就是,他们的王爵是世袭的,不会降级。
其他的封爵都会在世袭时逐级递减,比如他是亲王,他儿子就成了郡王,他孙子就是贝勒。
功臣的爵位则是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外藩蒙古爵位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台吉、台吉。
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网络配图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
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
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
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
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新疆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新疆。
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
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
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网络配图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政府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
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
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
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
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
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
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
真是可悲。
”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
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
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网络配图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
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
“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
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
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
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
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
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
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
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
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相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而不投靠一代奸雄曹操孙权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