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灿《永遇乐·病中》:读此词,难免会想起宋代词人李清照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3 点击数:
简介: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

江县(今苏州市西南)人。

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

光禄

【千问解读】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

江县(今苏州市西南)人。

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

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海宁陈之遴继妻。

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

工诗,尤长于词学。

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

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

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徐灿的《永遇乐·病中》,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病中 徐灿〔清代〕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

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

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

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

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

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

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诗是志的凝结,只有身处无可奈何之境,怀有之情,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才能写出好诗。

徐灿身遭国变,家事复有难言之隐,而己身又在病中,以其善感之心,如何能堪!因而写下这首优秀的《永遇乐》。

清晨,小雨未停,气温变冷,帐中的主人公抱着衰病之身,更加感受到节候的无常。

她是一夜未睡,还是临明惊醒,词中并未明说,只用“病怀如许”一句轻轻带过,随即详为叙写其情。

主人公整整一天都感觉到愁病之深,直到黄昏,未得纾解,那华美的博山炉,香气袅袅,也只是徒增愁怀而已。

恹恹,《定风波》有“年年三月病恹恹”语;悄悄,则出自《诗·庸风·柏舟》:“忧心悄悄。

”但是,令词人忧心的是什么呢?又打断不说,转为写景。

杨花轻浮无根,所以为薄幸;燕子不忘旧巢,所以为多情。

二者本非同类,不仅自然属性不同,人类所赋予它们的品质也不同,但现在却一齐来到了词人的窗前,细语低诉。

看似矛盾,联系作者的身世,正见出其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状态,确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仍集中笔力写伤春。

红雨,喻落花。

《百舌吟》:“花枝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但“几番”二字,却具见词人观察之细,感怀之深。

一夜风雨,摧折花落,原在意想中,不过,词人却在一样狼藉的落花中,发现凋零的时间还有长短的不同,因而更加感到夜间风雨之威,不管枝头花朵多么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不堪摧残。

所以有“无端”之感,所以要“怨”。

过片由景到情,抒发主人公心中的感受。

起首三句,刻画了深闺中盼归的女子形象。

“嫩草”句出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招隐之说,向有二解。

或曰招致山谷潜伏之士,或曰含有离开朝廷,避祸远引之意。

今取后者。

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原为显宦,人清再仕,有亏品节。

徐灿虽然心中不满,格于身份,无以表之,所以在用典时,赋予微言大义。

可是,夜长梦短,连梦中都无法充分表达此中幽情,只有像一样,“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也就是“冷香浸佩”的意思。

在这样的感情形态中,自然逗出“别有伤心处”一句。

接下来三句,有两层意思。

天气阴晴寒暖不定,就病中的主人公来说,当然是难以将息;但反清复明之大业渺茫难知,努力总是伴随着失望,不也使人感到愁之无极吗?于是末三句就专门写愁。

渊源所自,见于赵德庄《鹊桥仙》“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以及《祝映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但翻进一层,又有发展。

赵、辛仅说到春天带来春愁,因而希望春归之时,再把原样的愁带走。

徐灿却认为,愁并不是静态的。

它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到来,也随着春天的发展而增长。

它增长到这种程度,甚至连春天也不肯放走,意即主人公的心里将永远为春天而感伤,永远有排遣不尽的春愁。

这一写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翻出了新意。

读徐灿此词,难免让我们想起杰出的女词人。

的确,徐词化用李词之处甚多。

如“怨东风”数句,出自李《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永昼恹恹”数句,出自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半暖微寒”数句,出自李《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词中的叠字,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颇有渊源。

宋代以后的女词人,在创作时,心目中往往有李清照在,这首词也可以提供一个例证。

但徐灿和李清照虽然时代和身世有相同之处,但徐由于丈夫的仕清,显然有更多的难言之隐。

像“嫩草王孙归路”这样的感受,李清照的词中就不曾出现过。

因此,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杰出女词人在对各自生活的感情体味上,仍然有不少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独艺术上各出机杼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摘要: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海洋运输类专业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以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而闻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学院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课程设置和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训机会。

学费相对较低,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情况。

招生条件相对宽松,为有志于从事海洋运输行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入学机会。

学院的教育质量一直备受肯定,被认为是国内海运教育领域的佼佼者之一。

报名方式简便,学生可以通过学院官网或线下报名点进行报名。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简介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成立于1980年,2003年正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有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致力于培养海洋运输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优势学院注重实践教学,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实训机会。

学院还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这些措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学费相较于其他高等职业学院,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学费相对较低。

学院注重教育公平,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缴费方式,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招生条件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招生条件相对宽松,主要要求报考学生需具备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并须通过相关的入学考试。

学院鼓励有志于从事海洋运输行业的学生报考,欢迎对海洋运输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学生加入。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怎么样唐山海运职业学院一直以来都备受肯定。

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学院强调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适应海洋运输行业的需求。

因此,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广受欢迎。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报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官方网站进行在线报名,提供个人信息、学术成绩等相关材料即可。

同时,学院还设有报名点,学生可以前往报名点咨询并填写报名表格。

报名方式简便灵活,为学生提供了方便。

江南烟雨入词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千年风雅

在北宋词坛的璀璨星河中,王观虽未如、秦观般声名显赫,却以一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在千年文脉中镌刻下独特的印记。

这首词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惊世之笔,将江南山水化作女子眉眼间的盈盈情意,更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温婉嘱托,成为后世文人送别友人时绕不开的经典意象。

一、江南烟雨化眉眼:自然与情感的双重隐喻 王观以奇崛的想象力打破传统山水描摹的窠臼,将浙东的灵山秀水赋予人的情态。

开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比喻,既暗合江南水乡的婉约气质,又巧妙暗喻友人此行目的地——眉眼盈盈处,既指山水交汇的浙东,又暗藏对友人的江南佳人的遐想。

这种“以物喻人”的反向思维,较之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直抒胸臆,更显机巧灵动。

下阕“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时空叠印,将自然时序的流转与人生聚散的无奈交织。

春归与君去的双重离别,在“千万和春住”的祈愿中达到情感高潮。

这种将季节更迭与人生际遇相融的写法,与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的飘逸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王观词中特有的烟火气与生命感。

二、从翰林学士到江湖逐客:仕途沉浮中的词心觉醒 王观的人生轨迹颇具戏剧性。

嘉祐二年及第后,他以《扬州赋》惊艳文坛,获赐绯衣银章,却因一首应制词《清平乐》触怒高,被斥为“亵渎皇上”,从此自号“逐客”。

这场仕途危机恰成为其词风蜕变的转折点——脱离庙堂的束缚后,他的创作愈发贴近市井烟火,《红芍药》中“人生百岁,七十稀少”的主张,正是对官场失意的另类回应。

这种从庙堂到江湖的身份转变,在《卜算子》中亦有隐现。

词中既无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愤懑,也无“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而是以“和春住”的温情嘱托,展现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

这种介于雅俗之间的创作姿态,恰是王观词集《冠柳集》命名之深意——既仰望柳永的市井情怀,又试图突破其格局。

三、宋词星河中的独特坐标:新丽轻狂的审美范式 在“崇雅黜俗”的词学传统中,王观以“新丽处与轻狂处”。

其词作善用通感修辞,《庆慢·踏青》中“东风巧,尽收翠绿,吹上眉山”,将春风具象化为画师之笔;又工于场景速写,《临江仙·离怀》以“绣屏珠箔绮香囊”的华美意象,勾勒出离别场景的旖旎与感伤。

这种“以俗为雅”的创作手法,较之的精雕细琢,更显率性自然。

《卜算子》的经典化过程,亦折射出宋词接受史的趣味转向。

从黄升《花庵词选》的收录,到清人陈廷焯“语带双关,妙趣横生”的评点,历代选家对这首词的青睐,恰因其完美融合了词的功能与抒情本质。

在当代,这首词更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徐灿《永遇乐·病中》:读此词,难免会想起宋代词人李清照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