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除了位列千古四大名记,其写作过程才是传奇(除了位列千古四大名记)
【千问解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闻天下,吸引了无数人到岳阳楼,欣赏文中所写的美景。
可人们到了岳阳楼看到的美景,其实范仲淹本人从未见过。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范仲淹生活的时期是北宋外忧内患频发的时代,外有契丹、西夏环伺,内有阶级矛盾造成社会矛盾。
为了改变此现象,一些改革派的官员,开始推行改革,而范仲淹就是著名的改革派之一,他在公元1043年八月上书,推行改革,实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就遭到了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的攻击,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加上范仲淹得罪了宰相,公元1045年,宋仁宗将范仲淹外放到河南邓州。
而史书记载,《岳阳楼记》成文于公元1046年。
可当时的范仲淹,因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
而岳阳楼所在地,是滕子京被贬的地方——岳州,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时间是公元1044年,当时范仲淹还在京都推行"庆历新政"。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完工于公元1045年,范仲淹已经被贬,身在邓州。
不管是刚开始重修还是完工之后,范仲淹都身在遥远的邓州,并未出现在岳阳楼,可见《岳阳楼记》不可能是写实之作。
那《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完全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所写的吗?
当然不是,重修岳阳楼是滕子京的政绩工程之一,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滕子京才特意向范仲淹求文,并附赠给范仲淹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就是凭借着一幅《洞庭晚秋图》,又加以自己的想象,写成的《岳阳楼记》。
文章将自然界的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因为范仲淹扎实的功底,让《岳阳楼记》成为千古名篇,也让岳阳楼名扬天下。
这一现象和宋代人写"记"以及散文一类文章时的习惯有关。
当时记传文写作,并不要求本人必须身临其境,作记传之人多是通过邀文之人附带赠送的样本、画卷或是相关文献作为参考,来抒发自己的见解。
如此,《岳阳楼记》并非写实,就不奇怪了。
古时候为什么要出现太监这个职位 除了帝王外还有什么真相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一群人在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群人就是古代太监,很多人对太监的印象都是多样的,不过大多数都觉得太监不太好,这一点主要原因来自于太监的生理缺陷以及一些阴险太监让人记忆深刻。
也许有人会比较好奇,是不是只有中国古代才有太监的存在呢?事实上并非如此,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有太监的存在,甚至有些国家现在一样还有太监存在,于是有人更加好奇,为何太监会一直存在呢? 防止下属给皇帝戴绿帽子 想必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们都了解的事情,溥仪有两个老婆,一个是,一个是文秀,结果最后文秀因为承受不了和溥仪在一起的婚姻生活,于是登报公然宣布和溥仪离婚,随后离去。
而仅剩的婉容,虽然一开始没有什么明显的举动反抗与溥仪之间的婚姻,可是后来却和溥仪身边的侍卫关系越来越亲密,最终跨越了红线,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甚至婉容与这个侍卫还生下一个孩子,这让先天不孕的溥仪感受到了奇耻大辱,最后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收拾这个侍卫。
单纯从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溥仪虽然贵为皇帝,可是因为自己身体原因或者一些其余的原因,导致就算自己拥有漂亮老婆,但是却无法满足老婆作为一个妻子的正常需要,于是溥仪的妻子才会和侍卫之间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情。
要了解溥仪已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了,身边的妃子数量算是古代皇帝中最少的了,都还发生这种让溥仪愤怒不已的事情,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对于其余皇帝而言,后宫佳丽三千,就算自己身强体壮,也不可能个个照顾过来,这样一来总会有一些妃子和皇帝下属产生感情的。
皇帝正是发现了这个现象,所以古人就创造了太监这种群体,太监是没有生育能力和正常男人的生理条件的,这就可以直接避免皇帝下属与妃子之间产生关系,尤其是那些经常接触妃子,服侍妃子的下属全部换成太监,就更加避免了下属给皇帝戴绿帽子的事情发生了。
不过就算皇帝已经如此,到了唐宋之后,照样还是有太监和宫女之间出现对食夫妻的现象,尤其是后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甚至连太监娶妻,在历史上也是的。
保证皇室血统纯正 当然,仅仅是戴帽子,也许还算好一点的了,更加糟糕的是,下属不仅给皇帝戴帽子,甚至还想狸猫换太子,这就更加尴尬了。
换言之也就是皇帝的儿子,也许不是皇帝的儿子,这就更加尴尬了。
这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与之间的关系,秦始皇的父皇嬴异人,当年是靠着吕不韦的支持逐渐走上秦王位置的,吕不韦与嬴异人之间关系很好,甚至就连嬴异人的老婆,最开始也是吕不韦的女人。
有一次嬴异人和吕不韦,一不小心就喝高了,当看到吕不韦身边的赵姬翩翩起舞时,嬴异人心动不已,就说出想要赵姬的请求,吕不韦为了成就大业,就忍痛割爱,将赵姬送给嬴异人。
后来赵姬生下,也就是秦始皇,但是关于秦始皇究竟是吕不韦后人还是嬴异人后人的争论,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再加代没有什么亲子鉴定之类的高科技,所以嬴政的血统也就成为最大的疑问。
正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所以皇帝才会将后宫中服侍妃子的那些人换成太监,这样就可以保证下属不会子之间发生关系,更加可以确保妃子生下来的儿子是属于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他人的儿子。
在古代是十分在乎一个人血统的纯正性的,对于皇室而言,对这个问题就更加重视了,毕竟江山是先辈用生命打下来的,要是被他人的儿子占有,那不是相当于自己被谋朝了么?这种奇耻大辱,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能够承受得了,而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本质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
太监更加值得信任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觉得太监就是一些奸诈狡猾的人物,可真实历史上的大多数太监,并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些能够遗臭万年的太监,毕竟只是太监金字塔顶尖的人物,古往今来少之又少。
对于大多数太监而言,他们还是属于比较悲哀的类型,一方面是自己出身家庭条件不好,才会被逼无可奈何走上太监生涯,另外一方面是一旦成为太监,也就意味着自己的一生都要奉献给皇帝了。
也正是因为太监深刻明白自己的一生都要奉献给皇帝,所以大多数太监其实都是比较忠心的,他们明白自己成为太监之后,能否升官发财,能否过得更好,主要就是靠皇帝的欣赏与恩赐。
只要把皇帝和宫中的事情处理好了,皇帝就会恩赐自己,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拥有更多钱财,就算以后自己退休回家养老,也不会因为没女养老落魄了,只要有钱,至少可以保证自己能够安享晚年。
对于大多数太监而言,他们明白自己没有后代,也明白自己只需要过好自己一生就够了,因此历史上的太监,就算是专权如之流,也没有想过谋朝篡位的事情,毕竟他们没有后人,辛辛苦苦谋朝篡位之后,也没有人继承皇位,这样一来不是白白忙活一场为别人做嫁衣么?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太监就没有篡权的想法,对于皇帝而言,想要钱财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不对自己皇权有威胁,什么事情都好说,这就是为何历史上很多皇帝都十分信任太监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太监虽然没有男性的生理功能,但还是保持了男性的一些基本素质,比如思维方式以及力量,比起宫女而言,太监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不会成天想着争宠这种事情,这样太监就有更多时间好好伺候皇帝,同时对皇帝或者宫中皇子的影响也是正向的。
反观宫女,大多数有着被皇帝宠幸而一夜成名的想法,这就导致在后宫中出现很多宫斗事件,要是皇帝把接班人交给这些宫女来带的话,估计最后结果就会变成溥仪那样,不仅性格受到很大影响,还可能失去生育能力。
太监不仅思维方式更加理性,同时力量也更大,能够做很多宫女根本无法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同样的工作量,用太监的成本要节省一半,皇帝当然更愿意重用太监而不是宫女了。
结语 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有着其发生的合理性的,就像太监的出现一样,虽然这种现象在现在看来就是扼杀人性的现象,但是在封建的帝王时代,只要是对皇帝有好处的事情,其发生的概率就很大,根本没有人敢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清代官员的收入:除了固定年薪还有“规费”
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人(大多数县未设巡检司)。
知县年俸45 两,加养廉银600 两, 计645 两; 巡检年俸31.52 两,加养廉银90 两,计121.52 两;典史年俸31.52 两,加养廉银80 两,计111.52 两;教谕、训导年俸各40 两,这二位文教官员也许是没有腐败的条件,而没有养廉银。
县衙分设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等部门,加上巡检司、典史署和教谕、训导署“四大班子”,共有衙役77 名。
除8 名“民壮”(重体力劳动者)和6 名弓兵(技术兵)每人年薪8 两外,其余63 名占衙役总数82%,每人每年仅有6 两,这些人包括门子(门卫)、皂隶(警务人员)、马快(特警)、仵作(法医)、轿伞肩夫(服务人员)、禁卒(狱警)、铺役(邮差)、仓夫(粮食保管)和膳夫(炊事员)等9 个工种,不分科、股级,不讲工龄长短、技术高低、文凭和贡献大小。
年薪六两银过什么样的生活 两三千年来,中国内部市场向来有“一米压百价”之说,政府控制以外的物价都随大米市价的波动而波动。
清四十八年(1709)五月二十七日,苏州府织造(相当于中央直属纺织局长)奏报皇上说:“至于米价(每石)一两三四钱不等”。
这是在“鱼米之乡”,川北地区江油县应在每石1.5 两左右。
县吏们一年的6 两银工资当买4 石大米。
清至时期,大米每石300 斤,4 石为1200 斤。
如今江油普通大米每斤2 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江油县吏年工资相当于今2400 元,平均每月仅200 元。
近几年,江油民政给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人均每月补足210 元,由此可见,清代江油县吏的工资,竟比现在的“低保户”还差一截,自己都难糊口,更何谈供养父母妻儿。
县太爷的折中办法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县吏们也绝不会饿着肚皮去执行公务的。
据清二十三年(1897)十二月六日川北地区潼川知府阿通先生一份书面报告说:“访查该县(三台县)词讼,一经准理,差役持票下乡,往往择肥而噬,不论案情之重轻,先讲差规之多寡,千方恐吓,万计刁难,必随其欲而后已。
迨至押带人证进城投到,又有房书开单等项使费,种种弊端,悉难枚举。
” 原来,县吏们除6 两银子的年薪外,另外还有工作中的“规费”收入。
这“规费”没有明文规定,没有定额标准,是一种按“潜规则”收取的“灰色收入”。
收多收少,视当事人经济状况和差役们满意度而定,也可视为一种津补贴吧。
“汰之,则不敷驱使;去之,则民累难堪”,两难之际,阿通知府采取了折中办法,把过去实行了两百多年的“差规”公开化、合法化、数字化,制订出《三台县书差规费条规十八则》并刻在石碑上公示于大堂前,体现出办事收费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规费条规”规定:“寻常词讼一案,差役传唤,无论原、被告人数多寡,原告支给差头饭食辛力钱二千文(二两),被告支给差头饭食辛力钱三千文”,“刑房送案开单,每案原告共给纸笔辛力钱八百文,被告共给钱一千文”,“寻常案件,刑仵下乡斟验,五十里以内者,原、被告各给夫马钱四百文,各给饭食钱二百文;五十里以外者,照里数加增,最远者以三千文为止”,“吏、户、兵、工、盐、仓、礼各房下乡斟查,原、被告给夫马饭食钱,均如刑房之数……” 粗略统计,仅民、刑案件每件各个环节收费至少17 两银子。
江油县照此大大降低了的标准收费,每年办案200 件计收费可达3400 两,再加上契税、公证、下乡检查等其他收费,估计有五六千两之多。
这大笔收入,从《江油县志》看,未纳入省、中央财政预决算上缴,三分之一用作办公杂费,余下约4000 两作为77 名衙役工资补贴,每人再分配五六十两是可能的。
按当时中等生活水平每人每年需银10 两计,一名县吏一年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的6 两工资加上县财政补贴五六十两,供养五六口人是没有问题的。
随机文章隋朝简介诸葛亮决意杀魏延!不是反骨是为啥?真相只有「4个字」广州不明飞行物悬浮湖面,引8万人讨论10%的人相信是真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金钱活门蛛有毒吗,金钱活门蛛值多少钱/值不值得饲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