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赏析
【千问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赏析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
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扩大疆域。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撤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这是客气的说法。
敢,冒昧的。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
越,越过。
鄙,边邑。
这里作动词,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
以:来。
陪:使增加。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增加。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3)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
共,同“供”。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
济,渡河。
设版,指筑墙。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防御攻势。
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
封,疆界。
这里作用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
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
肆,延伸,扩张。
封:疆界。
(31)阙:使...减损。
盟:结盟。
戍:守卫。
还:撤军回国。
(3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夫,fú,音同“服”,放于句首表语气,不翻译;放在句中解释为“那”;微,假如没有。
(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
因:依靠。
敝,损害。
(34)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与,结交,亲附。
知:通“智”,明智。
(35)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易,代替。
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不武,不符合武德。
整,指一致的步调。
(36)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7)去之:离开郑国。
赏析 概述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
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
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
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
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
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段解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文章特点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严密,前后照应。
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
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
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
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
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二、起伏跌宕,生动活泼。
《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
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
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
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
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
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
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
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
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
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⒈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⑴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⑵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
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⒉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⑴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
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
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⑵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此为一波。
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
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
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
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
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
最后,晋文公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也撤了兵。
至此,郑终于转危为安。
⒊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⑴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⑵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
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
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
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写作特点 ⑴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⑵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⑶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大军师宣皇帝司马懿是如何死的?竟因这个习惯而死!
那么司马懿的死是因为他的什么习惯呢?网络配图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
一生屡屡抵抗蜀汉的军,坚守疆土。
而后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的政权。
长子为大将军后,追尊为舞阳文宣侯;次子称王后,追尊为晋宣王;其孙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
承其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葬于首阳山。
谥文贞,后改文宣。
265年,司马懿孙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
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帝。
人们因为诸葛亮死在他手里,夺了曹魏的大权,认定他是个大奸贼,所以后来就流传这样故事:诸葛亮死后,司马得到了诸葛亮的兵法,并高兴的翻阅起来.但是诸葛亮早就料到司马行动,并且知道司马有翻书舔手指的习惯,于是在死前与兵书上涂了毒药,于是有了死诸葛毒死活司马的民间传说。
网络配图太和五年,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
两军对峙。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
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
七月,吴军撤走。
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
诸葛亮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另一说法为司马懿是被箭射死的),夜间常梦见贾逵、王凌为崇。
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当年九月,司马懿被葬于河阴,谥文贞,后改为文宣。
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
如果从纯功利的角度讲,司马懿的才能是要远远大于诸葛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以从当年二人在渭水前线打的一仗看出来。
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没有什么公理法则,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最终打败了敌人,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
网络配图当年诸葛亮伐受到司马懿的阻击后,一筹莫展,,说得难听一点已经是了。
而反观司马懿,却,游刃有余。
诸葛亮被司马懿拖一个半死,实在没有办法,竟然想到要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来刺激他,这也太小儿科了,古今中外哪有这么用兵的?而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显了。
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气得不行,于是秋风五丈原,连翻盘的本钱都丢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峡师范专科学校排名,附湖北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哪些学校比较好
湖北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哪些学校比较好? 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学校排名如下: 第一名:荆门职业学院。
第二名: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名:荆州教育学院。
第四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名陵余郑:员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第七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名:仙桃职业学院。
第十一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二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三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四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第十五名:鄂州职业大学。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介:学尺颂校前身为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是新中国最早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学校。
毁局 2013年上半年,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直属湖北省教育厅领导,主要职能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和承担全省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任务,是湖北省唯一专门培养幼教人才的师范类高校。
学校现有葛店校区、汤逊湖校区两个校区和一个附属幼儿园,总占地面积近700亩。
湖北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挂靠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均为省级文明单位。
师范类大专排名 1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保定答薯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7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8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9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0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1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2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 13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4哈尔滨幼儿绝洒 15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6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7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 18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宁波教育学院 20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1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2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3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帆举伏校 24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5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6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7赣州师范高态携等专科学校 28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9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0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1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32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3开封教育学院 34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5平顶山教育学院 36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7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38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39荆州教育学院 40湘潭教育学院 以上,就是千问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峡师范专科学校排名 师范类大专排名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