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望皖公山原文及赏析
【千问解读】
江上望皖公山原文及赏析 原文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译文 奇特的山峰,奇特的云,相映成趣,满山的秀木郁郁葱葱,秀色无边。
清爽无云的皖公山,巉峻陡峭的山岭,特别中我心意! 独自一人在沧江上游玩,整天都提不起兴趣。
但是由于钟爱此山,如何才有求取仙法的途径? 皖公山,我已经对你倾心,但是,还不是流我在这里的时候。
我们签个约定: 等我丹药炼成,我将在此地归隐,陪你,永远陪你! 注释 ①《唐书·地理志》,舒州潜山县有皖山。
《太平御览》:《汉书·地理志》曰:皖山在灊山,与天柱峰相连,其山三峰鼎峙,叠嶂重峦,拒云概日,登陟无由。
《山经》曰:皖山东面有激水,冬夏悬流,状如瀑布,下有九泉井,有一石床,可容百人。
其井莫知深浅,若天时亢旱,杀一犬投其中,即降雷雨,犬亦流出。
《方舆胜览》:皖山在安庆府淮宁县西十里,皖伯始封之地。
《江南通志》:皖山,一名皖公山,在安庆府潜山县,与潜山天柱山相连,三峰鼎峙,为长、淮之扞蔽。
空青积翠,万仞如翔,仰摩层霄,俯瞰广野,瑰奇秀丽,不可名状。
上有天池峰,峰上有试心桥、天印石。
瓮岩状如瓮,人不可到。
有石楼峰,势若楼观。
②诗:“巉绝称人意。
”“巉绝”二字,不刊之妙也。
④《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 ⑤甄鸾《笑道论》:《神仙金液经》云,金液还丹,太上所服而神。
今烧水银,还复为丹,服之得仙,白日升天,求仙不得此道,徒自苦耳。
赏析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以前,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曾经一度迷恋于炼丹。
此诗一路平平道来,好像和老朋友唠嗑一样,情绪也是一波三折,味道浓郁。
一开篇既是两好句:“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可以看出李白真的很喜欢此地。
“巉绝称人意”这句曾经被亲临此地的陆游倍加赞赏,认为是绝佳的诗句。
“默然遥相许”,更是把李白喜爱此地的心情表露无遗。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出自元代:关汉卿的诗的《大德歌·冬》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妇女冬天怀远 关汉卿的简介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
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大德歌·冬》关汉卿 古诗注释①断魂:形容人极度悲伤。
②瘦损江梅韵:瘦损了如梅妃那样的风韵。
江梅:唐玄宗的妃子梅妃。
她本姓江,因爱梅,玄宗赐名梅妃。
③此句是写离妇遥望远处的景象。
④此句是离妇在大雪纷飞中倚着楼栏,面容憔悴地翘望远人的归来。
《大德歌·冬》关汉卿 古诗简析这支小令,多半内容反映的是闺中少妇绝望的心情。
开头两句“雪纷纷,掩重门”,点明季节,说年冬腊月,大雪纷飞。
接着直抒胸臆:“不由人不断魂”。
第四句“瘦损江梅韵”,以梅妃的故事作比,表明思妇由于怀念远方丈夫而变得削瘦,失去了往昔的风韵。
第五句“清江江上村”,是化用辛弃疾词句的意境,进一步表现少妇的孤寂与悲痛之情。
第六句“香闺里冷落谁瞅问”,是少妇发出无可奈何的慨叹。
重点句则是最后的“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在大雪纷飞,家家紧闭重门这样严寒的日子里,冒雪凭栏遥望远方归人。
在漫天风雪中,惟有她依栏远望、凝思,表达思念之情的深沉严冬都封杀不了。
此句一扫上文所言绝望的情绪,显示出一个少妇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性格。
此曲在结构上,采用的是前后矛盾对立的写法。
前面几句极写少妇的绝望心情,经彩笔左涂右抹,色调越来越浓,似乎已经绝望到底,而最后一句,则急转直下,一反常态。
这样,先抑后扬,更富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关汉卿名句推荐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作者:关汉卿:出自《大德歌·夏》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作者:关汉卿:出自《大德歌·冬》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作者:关汉卿:出自《大德歌·冬景》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作者:关汉卿:出自《大德歌·冬景》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作者:关汉卿:出自《大德歌·春》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作者:关汉卿:出自《大德歌·春》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
作者:关汉卿:出自《一枝花·不伏老》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出自元代:虞集的诗的《院中独坐》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思乡古诗三百首爱国孤独 虞集的简介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
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
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
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
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
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
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院中独坐》虞集 古诗赏析元代人虞集生长于江南,但仕宦生涯又使得他不得不留在北方的大都(今北京)。
他在晚年曾屡次请求回到南方,但终不获允许,乡关之思由此而愈加浓烈。
此诗正反映他的这种乡愁和苦楚的心理。
“何处它年寄此生”,来自于诗人凄楚的内心深处。
他在经历了难熬的宫廷生计,又久羁京师不得南归之后,自然便产生了人生如寄的悲凉念头。
人生如寄、人生如梦及人生如戏的思想都源自佛教,反映的是人生的虚幻不真,认为人生不过是暂时寄寓于世界上的空皮囊而已。
虞集的发问并非懵懂,而是十分清醒的明知故问,这种人生如寄的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上,所以他做官虽然官至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也坚决地要求回归江南的家乡。
“山中江上总关情”,指的是哪怕是隐居山中或是浪迹江湖寄此余生,都不能忘却魂牵梦绕的乡关之情。
当然,这“山中江上”也代指江南的青山绿水,在那里有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画舟横笛,酒旗招摇,家乡的一草一木总让诗人牵挂着哩。
“总关情”指的是无时不刻都在关注,乡关之思的落脚点总是倾注在江南故土之上。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传达的是诗人那种无法排遣的乡愁。
诗人在《院中独坐》虞集 古诗而思、而愁,竟然会埋怨起那绕屋而长的高高松树身上来了。
绕屋的松树长而高,表明诗人居京师此屋已多年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的流逝更加重诗人乡思的凝重。
不仅如此,这松树又毫无理由的总是迎风发声,诗人每每听来仿佛又回到了江南的雨声里。
“尽把风声作雨声”的不是松,而是诗人的内心错觉,这种错觉恰恰真切地反映出了诗人愁情的深植与难以驱除。
诗人不仅对江南的江山景物关情,即使是北方的草木入眼入耳作声都会使他联想到江南的江涛雨声。
可见诗人的乡关之思已使他进入痴迷的状态,成了他的心病。
“尽把风声作雨声”也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独坐而思又难解乡愁之时,就连呜咽的松风也被牵连进来,成为诗人的怪罪对象。
诗题为《《院中独坐》虞集 古诗》,含有深刻的孤独和寂寞的意思,他的这种乡关之思实际上是在内心深处所藏的家国意识,故借院中的松树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大诗人李白有《独坐敬亭山》一诗,是借孤云寄托自己的孤独,虞集《《院中独坐》虞集 古诗》亦从松风中找到寄托的对象,并从风声的倾听中听出江南春雨的消息,其内心的痛楚也超越他个人内心的疆域成为世人可以共鸣的故土家园意识,从而传达出“独坐”的神髓。
虞集名句推荐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作者:虞集:出自《挽文丞相》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作者:虞集:出自《挽文丞相》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作者:虞集:出自《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作者:虞集:出自《听雨》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作者:虞集:出自《风入松·寄柯敬仲》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