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千问解读】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天净沙·夏》原文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翻译 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
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天净沙·夏》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
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⑵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⑶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
簟(diàn):竹席,苇席。
⑷缣(jiān):细的丝绢。
《天净沙·夏》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
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
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
小令中写到的纱帐、藤簟、罗扇、绢衣,都是一个闺阁女子的香艳、富于色彩的物件,然而,作者却有意识地忽略色彩上的涂染,似乎这些东西都是素净的,不着颜色的。
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已无雷声和雨脚;水中添波,却未见急湍流动;绿阴低垂,并无微风掠过;罗扇在“玉人”手中,似乎也不必摇动;那“玉人”就更给人一种静态的清爽感觉。
繁富、喧闹的声音和动态,总是与燥热相联,反之,素朴宁静会构成凉爽的氛围,这正是这首小令的基调。
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
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2
天净沙·夏 朝代:元朝 作者: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
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注释 簟(diàn):竹席 缣(jiān):细绢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
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
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
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
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3
天净沙·夏 朝代:元代 作者:白朴 原文: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
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注释 簟(diàn):竹席 缣(jiān):细绢 鉴赏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
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
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
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
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4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虽然韵调和含义不及春、秋两曲,但满是甜蜜。
云雨收罢,楼高气爽,绿树成荫,垂于廊道屋檐,微微颤动,极尽可爱。
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隐约见到一个身着罗纱、手持香扇的女子躺在纱帐中的藤席上,扇子缓缓扇动,女子闭目假寐,享受夏日屋内的阴凉,那模样美得令人心动。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
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
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
纱帐中的藤席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注释 越调:宫调名。
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
簟(diàn):竹席,苇席。
缣(jiān):细的丝绢。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人有亡斧者》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作品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作品注释 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掉,丢失。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谷:山谷,地窑。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复:再,又。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俄:一会儿,不久。
视:看。
皆:都。
行动:走路的姿势。
颜色:表情。
作品译文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课后练习 1、“意其邻人之子”后省略了补语,应为:意其邻人之子(窃) 2、成语填空: 1、优柔寡断 2、无动于衷 3、潜移默化 4、好高骛远 启发与借鉴 1、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2、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3、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4、毫无事实根据的怀疑,只会伤害别人。
(所有条例仅供参考。
) 文言知识 颜色。
现代汉语中“颜色”指色彩,而文言中的“颜色”是指“脸上的神色”。
上文“视其颜色,窃斧也”,意为看他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头的人。
若说“颜色不移”,意为脸上的神色不改;“颜色无主”,意为脸上的神色变化无定,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
作品意义 《说符》宣扬了先秦道家“理无常是,事无常非",以“道”修身等思想观点。
《人有亡铁者》这则寓言,作者批判了那种根据主观臆测去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在此同时,论述归结到“心术”、“立道”的命题上去,符合了《说符》全篇的宗旨。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凭“想当然”作出判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赏析: 《人有亡斧者》讲述的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子姓,名目夷,字子鱼。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虽寥寥数语,但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作品原文 子鱼论战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téng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
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7,又以告8。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9,宋师败绩10。
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13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6。
寡人虽亡国之余17,不鼓不成列18。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9,隘而不列20,天赞我也21。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教战24,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6。
三军以利用也27,金鼓以声气也28。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29。
” 字词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告:报告。
9、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败绩:大败。
11、股:大腿。
12、门官:国君的.卫士。
13、咎:怪罪,归罪,指责。
14、重(chóng从)再次。
15、禽:通“擒”,俘虏。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
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17、寡人:国君自称。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勍(qíng)敌:强敌,劲敌。
勍:强而有力。
20、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1、赞:助。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
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
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 文章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
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是不可赦免的罪啊[2] 。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
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
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
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
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
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
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
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
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
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
皆以战争实务为重。
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文章简析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
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
实在是前后矛盾。
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
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文集简介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