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诗的《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白菊咏物惜花多丽 李清照的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多丽·咏白菊》李清照 翻译及注释翻译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

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

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

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

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

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于纨扇题诗。

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

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

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注释⑴多丽:词牌名,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

此词是《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

⑵潇潇:疾厉的风雨声。

一作“萧萧”。

⑶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

⑷贵妃醉脸:唐李浚《松窗杂录》记载,中书舍人李正封有咏牡丹花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唐明皇很欣赏这两句诗,笑着对他的爱妃杨玉环说:“妆镜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

”此句意谓: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

⑸孙寿愁眉:《后汉书·梁冀传》:“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⑹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

《晋书·贾充传》谓:韩寿本是贾充的属官,美姿容,被贾充女贾午看中,韩逾墙与午私通,午以晋武帝赐充奇香赠韩寿,充发觉后即以女嫁韩。

⑺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

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

《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魏略》称何晏“美姿仪,面至白,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

⑻看取:看着。

取,语助词。

⑼屈平陶令:屈平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

⑽蕴藉(yùn jiè):宽和有涵容。

⑾酴醾(tú mí):即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

⑿秋阑:秋深。

⒀瘦:一作“度”。

⒁汉皋(gāo)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

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

《太平御览》卷八〇三引《列仙传》云:“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

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

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

”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

⒂纨(wán)扇题诗: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班彪之姑班婕妤,有才情,初得汉成帝宠爱,后为赵飞燕所谮,退处东宫。

相传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种被弃女子的慨叹,称为婕妤之叹或婕妤之悲。

⒃泽畔东篱:指代屈原、陶潜二位爱菊的诗人。

《多丽·咏白菊》李清照 赏析侯孝琼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

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

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

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

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

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

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

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

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

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

“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

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

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

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

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

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

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多丽·咏白菊》李清照 创作背景此词当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济南原籍。

作《小重山》《多丽》等。

一说此词作于大观元年(1107年)。

李清照名句推荐 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作者:李清照: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作者:李清照: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作者:李清照: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作者:李清照:出自《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作者:李清照:出自《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作者:李清照:出自《庆清朝·禁幄低张》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作者:李清照:出自《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作者:李清照: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作者:李清照: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作者:李清照: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清朝的福晋是什么身份?嫡福晋、庶福晋、大福晋之间有何差别?

对的福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福晋是清朝特有的属于皇室贵族妇女的一种称谓,福晋本身也有很多种,比如大福晋、嫡福晋、继福晋、侧福晋、庶福晋,而因为满人特有的婚姻制度,嫡福晋和庶福晋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归结于我们所熟知的妻和妾的关系,总之,福晋这一称谓在清朝时期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尚未形成规制的清初时期,的后妃也用福晋来称呼。

拿来说,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建立者,也是清朝的奠基者,他的一众妻妾就统称为福晋,要知道满人最开始并不是所谓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反而是,所以努尔哈赤有数位妻子,都被称为福晋。

但即便大家都是妻子,为了便于管理也总有一个是地位最高的,这一位就是最开始的原配妻子即正室,被称为大福晋,继室则称为继福晋(或者继室大福晋),其余的就是福晋(包括侧室和侍妾),也由此,大福晋在后来专指皇后)。

努尔哈赤一生有四位大福晋(其中原配也被称为元妃,后三位也被称为大妃),其最后一位大福晋就是的生母,她是以侧福晋的身份嫁给努尔哈赤的,后来成为大福晋(大妃),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儿子,但后来被以为首的四大阿哥逼迫为努尔哈赤殉葬。

努尔哈赤时期毕竟还是后金时期,等到了其子皇太极继位之后,清朝正式建立,但在皇太极时期,福晋的称谓也是比较混乱的。

大清建立之后,皇太极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被称为五大福晋,其中地位最高的是清宁宫的,即孝端文皇后,当时被称为国君福晋。

排在第二的就是关雎宫的,被称为东大福晋,西大福晋则是麟趾宫的娜木钟。

还有衍庆宫的东侧福晋巴特玛·璪和永福宫的西侧福晋布木布泰(即后来的文皇后,我们熟知的孝庄就是她)。

五大福晋之下还有福晋。

清军未入关之前,皇帝的后妃都用福晋来称呼,而到了帝入关之后,很多东西逐渐汉化,皇帝的后妃也开始使用千百年来流传的后妃制度,皇帝的正妻不再称呼大福晋,而是皇后,只不过当时也并没有形成后妃的统一规制,因此顺治帝的那些庶妃还是被称之为福晋,比如生下皇六子的唐璟福晋、生下皇七子的钮祜禄福晋等等。

直到时期,后妃制度才得到完善,皇帝的后妃才被按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庶妃、常在、答应等品级来称呼。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福晋这个称谓也逐渐形成规制。

太子、亲王、郡王、世子的正妻被称为福晋,而继室被称为继福晋,侧室被称为侧福晋,再往下还有庶福晋、格格等。

其中太子的福晋也被称为太子妃,太子侧福晋也被称为太子侧妃等。

这个时候,福晋也有了严格的嫡庶之分,所以正妻很多时候也要加上一个嫡字,即被叫做嫡福晋,以区别于庶福晋。

虽是一字之差,但代表的东西却有千差之别。

简单来说,嫡福晋就是原配夫人,继福晋就是继室夫人,侧福晋则相当于平妻,也可以说是高等妾,以上三种都是会经过礼部册封,并且都有朝廷定制的冠服,也就是说侧福晋和嫡福晋一样,是得到朝廷认可的。

所以我们《传》中,果郡礼同时娶的两位侧福晋,都是在经过皇帝允许的情况下举行的婚礼,虽然比不得娶福晋的架势,但迎娶侧福晋同样也是一件大事。

而且逢年过节宫中举行宴会或者其他什么重要时刻,侧福晋是有资格参加的。

的妹妹敦肃皇贵妃最初就是康熙帝为钦点的侧福晋,后来胤禛继位之后,年氏的品级最终升为皇贵妃,还为帝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这完全不同于《》中的,剧中的宫斗高手钮祜禄·甄嬛在雍正朝的地位则远低于敦肃皇贵妃。

最初只不过是胤禛的一个格格,甚至就算是生了也没有得到身份上的提升,如果不是后来弘历被康熙看中,钮祜禄氏还不知道要做多少年的格格呢。

而格格在当时其实是一种低等的侍妾,是比庶福晋更低微的存在。

有别于嫡福晋和侧福晋,庶福晋就是正儿八经的妾,是侍妾的一种,没什么名分,也不会经过册封,更没有冠服。

我们以亲王纳妾来说明一二,一个亲王纳庶福晋,是不需要经过皇帝的同意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朝廷也不会过问。

而且纳庶福晋也不会什么婚礼,一顶轿子抬进府中就算是成了,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什么名分,不受律法的保护,在府中的地位顶多算是半个主子,但其实还算是奴婢的一种,只是不需要参与劳动而已。

但庶福晋还不是侍妾中的最低等,最低等的是格格,再往下就是府中正儿八经的奴婢了。

因此我们看,侧福晋和庶福晋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虽然同为妾,但侧福晋是高等妾,是皇帝和朝廷都承认的,是经过册封的,还有属于她们的冠服,而庶福晋则只是侍妾的一种,地位很低,不被朝廷承认,不受朝廷的保护,而且庶福晋并不是一种正式称呼,只不过是一种对侍妾的敬称,高看一眼才称之为庶福晋,否则就是侍妾。

当然,嫡福晋和侧福晋之间的区别也很大,在嫡福晋面前,侧福晋再怎么地位高也还只是妾,所谓嫡庶有别,妻妾有别。

而且他们所生下的孩子,地位也是很不相同的。

拿亲王来说,福晋所生的儿子(世子不在此列)被封为第八等的不入八分辅国公,侧福晋所生的儿子则为第九等的镇国将军,庶福晋的儿子则为第十等的辅国将军。

同样是一个爹所生,因为母亲身份的不同,所继承的爵位也很是不同。

不过,庶福晋也是可以晋升为侧福晋的,只不过有定例而已,一般来说,侧福晋大多是一开始就被册封了的,但不同时期允许存在的侧福晋数量不同。

比如康熙帝和雍正帝时期,一个亲王只能册封两个侧福晋,郡王则只能册封一位侧福晋。

如果亲王一开始只娶了一个侧福晋或者干脆没有侧福晋,那么在后来的时候,女的庶福晋就可以经过的考察后奏请为侧福晋,只要皇帝认可了,礼部就会进行册封,然后庶福晋就成了侧福晋。

后来后来,制度放宽,时期,亲王的侧福晋数量就达到了四位,而郡王、世子也可以有三位侧福晋,更有特殊功勋者,皇帝可能下旨赏其侧福晋不拘数量,只要生下子女,都可能有机会晋升为侧福晋,这倒给了很多庶福晋希望,毕竟就算不为自己想想,也要为子女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黑臀、肥义、小白……先秦时代的人名为什么都这么奇怪?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