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出自宋代:蒋捷的诗的《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抒怀秋天声音声声慢 蒋捷的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声声慢·秋声》蒋捷 赏析以“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

在词中,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

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三句领起全词。

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

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

“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

风雨凄凉,长夜难眠。

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

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

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

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

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

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

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

月亮沉落,号角声起。

军营中人马骚动。

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

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

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

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

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

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

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

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

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蒋捷名句推荐 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作者:蒋捷:出自《贺新郎·梦冷黄金屋》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作者:蒋捷:出自《虞美人·梳楼》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作者:蒋捷:出自《虞美人·梳楼》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作者:蒋捷:出自《虞美人·梳楼》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作者:蒋捷:出自《女冠子·元夕》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作者:蒋捷:出自《女冠子·元夕》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作者:蒋捷:出自《女冠子·元夕》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作者:蒋捷:出自《声声慢·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作者:蒋捷:出自《声声慢·秋声》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作者:蒋捷:出自《梅花引·荆溪阻雪》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