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意思是什么?出自哪里?

什么意思?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出处是哪里?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用英语怎么翻译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详细解释及译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是什么意思? 贰其志: 改变自己的志向。
险易: 义同安危 。
革其心: 义同贰其志 。
革: 改变 。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
【千问解读】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什么意思?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出处是哪里?“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用英语怎么翻译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详细解释及译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是什么意思?
贰其志: 改变自己的志向。
险易: 义同“安危”。
革其心: 义同“贰其志”。
革: 改变。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意思是:不论所处环境是安全或危险、实行过程中困难或容易,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操守。
贰怎么读?
贰的正确读音是【èr】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第45卷《昌言》。
《群书治要》是我国唐代一部谈治国理政道理的著作。
唐贞观年间,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重臣,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1.4万多部、8.9万多卷古籍中挑选精彩篇章,辑录成此书。
《昌言》是东汉末哲学家仲长统的哲学政治著作。
《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仲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
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
原书已佚,《后汉书》《群书治要》《意林》等书中保存有某些片断。
原典这段话讲的是臣下对君主应尽的义务。
仲长统认为:“人之事君也,言无小大,无所愆也;事无劳逸,无所避也。
”臣下事奉君主,言论要无错误,做事须不逃避。
“其见识知也,则不恃恩宠而加敬;其见遗忘也,则不怀怨恨而加勤。
”如果得到赏识,也不恃宠而骄,反而更加恭敬;如果怀才不遇,也不心怀怨恨,反而更加勤勉。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贰:改变。
革:改变。
“险易”义同“安危”。
两句为同义反复,意思是无论是处于安全还是危险的境地,都不要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操守。
而且“孜孜为此,以没其身”,就这样孜孜不倦地终身持守。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用英语怎么翻译?
One must not change his commitment or give up his pursuit even in the face of danger and risk.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运用
这句话可以作为论据表达志向坚定的重要性。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解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中华儿女从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越处于穷困的境地中,越是逆境连连,越要坚定毅力与恒心。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体现了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魄力。
这种蕴含于内的顽强力量、外化于形的坚韧气质,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书写出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推荐阅读: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什么意思?
共克时艰是什么意思?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是什么意思?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什么意思?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什么意思
康熙不顾安危三次亲征绰罗斯·噶尔丹,他为什么这么有底气?
据研究清史的有关专家称,康熙帝三次亲征的原因,以及他必胜的底气,主要受以下几点的影响。
第一,康熙心中有“大一统”观念 自清人在1644年入主中原,到康熙朝已历半个世纪,清朝已经逐步完成对中原地区的统一;康熙作为清朝第四位皇帝,他从小就受到国家“大一统”观念的教育与熏陶,康熙继位后,平三藩、收复南部失地都是在践行心中的“大一统”理念;康熙前期在给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等人所发的敕书中,屡次以“天下主宰、莫非王臣”的高度自居,因此大清王朝的权威,在受到挑战后,他决定御驾亲征捍卫心中的“大一统”理念。
第二,清人尚武,康熙受先祖影响 众所周知,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清朝也是以武立国,在满洲人前期的对外战争中,从、到帝都是身先士卒,亲自上前线与敌作战;康熙一朝代距离先辈们的光辉岁月尚且不远,他们的尚武精神已经根植在康熙的基因中,因此康熙十分想要效法先辈驰骋沙场;康熙出征前颁发的军令中记载道:“自我太祖、太宗、世祖,以至于今,野战必胜,攻城必克,所向无前”,再次能看出他对先辈的崇拜,以及迫切想要效仿的心理;而且行军中途有大臣劝他回朝,康熙大怒骂道:“先辈们都能亲自带兵打仗,朕怎么就不行了?”由此可见,康熙继承了先辈的一腔热血,自己也想要亲自上阵灭敌。
第三,康熙有军事经验 康熙在亲征噶尔丹之前,就已经研究过前朝征伐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古代史中,中原王朝北上征伐游牧民族,都是由固定路线进军,也有固定的战术套路,战术虽老,但是每次都能奏效;康熙对此烂熟于心,他兵分三路拦截阻击噶尔丹,清军的行进路线,都是沿着征伐蒙古人的老路轨迹,一面切断噶尔丹逃脱的路线,一面率中路军直捣黄龙;而且康熙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其亲征之前,就频繁游猎巡边,趁机摸清了边外的地理环境与周边气候,这为康熙日后亲征打下了基础。
第四,康熙身体强健 众所周知,打仗是个体力活,而且充满了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就无法承受边外的苦寒,也许没有行到目的地,就会病倒在环境艰苦的塞外大漠中了;而康熙自幼娴熟弓马,还常年到南苑、塞外等地游猎,还亲自定期在这些地点举行军事演习;有清朝史籍记载晚年康熙“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在这里说老年的康熙还能力挽强弓,箭法不输年轻的勇士;此外还有很多清朝史籍,都表现了康熙的强健体魄,虽说有夸大成分在内,但也证明了康熙的身体素质,确实能带兵到塞外作战。
第五,康熙没有后顾之忧 康熙亲征噶尔丹之时,清廷内部各项制度已经愈加完善,就像一部规律运行的机器,即使没有皇帝坐镇紫禁城,在太子取得了康熙的信任与授权后,各项国家大事就皆能处理,因此朝廷依然能平稳运行,所以康熙可以毫无顾虑地专心作战,还能趁此锻炼太子的治国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康熙亲征噶尔丹是清朝历史上的大事,也乃是十七世纪末,世界历史上的大事;他三次亲征噶尔丹,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秉承“大一统”的国家理念,坚决捍卫大清王朝的威严;又受满洲民族尚武传统的影响,欲效仿先辈亲自立下战功;再加上他自身过硬的身体与军事素质,一起促成了这件历史大事;此后康熙亲自披上戎装,驰骋沙场的英姿,将永镌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祖逖闻鸡起舞心系天下安危,却因功高震主郁郁而终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祖逖出身于范阳,年少时有远大志向,性情豁达,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扶危济困,深受当地百姓敬重。
成年后,饱读诗书,涉猎广泛,有不世之才。
年青时,曾经和刘琨一起同做官,二人同睡一张床,凌晨时刻,忽闻鸡鸣之声,祖逖从梦中惊醒,他把刘琨也喊起来,二人在院子里舞剑,舞完之后,感觉身体很舒服。
于是每天凌晨,听到鸡鸣,二人起床,切磋剑术,立志报效国家。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西晋末年,发生了“”,祖逖被各个诸侯拉拢,先后效力于齐王、长沙王司马乂、豫章王。
北方五胡趁机入侵中原,西晋政权倾覆,王都洛阳沦陷。
祖逖带领乡党宗族百姓数百家向南迁徙。
逃亡途中,祖逖下马步行,将马匹让给老弱病残,又将粮食分发给百姓,使百姓免受饥寒之苦。
途中遇到强盗,祖逖从容应对,保护百姓生命安全,历尽艰辛,带领百功到达的领土。
建兴元年(313年),即位,司马睿为左丞相。
司马睿忙于收复江南,无意北伐。
祖逖驻守京口,联合了一批骁勇之士面见司马睿,劝司马睿北伐。
他向司马睿提出自己的主张,晋室虽然衰亡,并非无道,老百姓也没有反叛之心,而是由于宗室子弟争权夺利,各怀不轨之心,,才给了胡人,导致天下大乱。
如今老百姓遭受劫难,人人欲报效国家,若此时出兵北伐,定能收复中原。
他又力荐由自己统率,只需三千铁骑,郡国百姓必将望风响应,灭胡只在朝夕,复我浩荡中华。
司马睿不欲北伐,但又看祖逖豪气冲天,其志可嘉,不得不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象征性拨给1000人的粮草,3000匹布,至于兵马和武器,让祖逖自己去筹措。
虽然得到的支持比较少,丝毫没有降低祖逖的北伐的热情,他率领宗室子弟几百人渡江。
当船行驶到江心,祖逖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又望着北岸破碎的河山,想到百姓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又想到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不禁。
祖逖豪气冲天,热血沸腾,以手掌敲打着船桨,发出誓言:“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就像江水一样有去无回。
”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渡江之后,祖逖屯驻在淮阴,开始开炉炼铁,铸造兵器,招募人马。
很快,队伍慢慢壮大起来,他开始谋划着扩大地盘,以图向北发展。
祖狄的军队一路,迅速收复了很多失地,豪强纷纷归顺。
祖狄进驻芦州,派他的部下殷乂劝降当地流寇张平、樊雅。
殷乂仗着自己是正规军,对方只是一个强盗,很轻视对方,,惹恼了张平,张平是个山大王,蛮横惯了,一怒之下,斩了殷乂,拥兵固守,与祖逖的军队对抗。
祖逖率兵攻城,久攻不下,只能智取,使用离间计,诱降了张平的部将谢浮,谢浮借商谈军情之计,于帐中斩杀张平,率众归降,祖狄趁机进据太丘。
张平死后,祖逖很快收复了樊雅的势力。
祖逖劝说各个豪强停止内斗,跟随他一起北伐,对不听号令、依附敌人者,坚决打击,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
祖逖的势力越来越大,老朋友刘琨听说了祖逖的英勇事迹,非常高兴地说:““我枕着兵器睡觉,志在消灭敌人,常常担心祖逖祖逖领先了。
” “吾,志枭逆虏,常恐先吾著鞭。
”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祖狄决定发兵进攻陈川,陈川逃回蓬陂,写信向石勒求救,石勒派率五万大军支援陈川。
敌众我寡,祖逖决定智取。
祖逖派部将卫策率领一千来挑战石虎,石虎见对方人少,率五万骑兵出城迎战,卫策只与石虎战了五个回合,撒腿就跑,石虎高举双锤,穷追十几里,来到一个山谷,发现卫策不见了。
石虎正在疑惑中,只听一声炮响,山上箭如雨发,石虎部队阵脚大乱,祖逖率大军从山上猛扑下来,杀喊之声响彻山谷。
石虎的军队全线崩溃,死伤大半。
石虎、石川仅带着七八百人逃走了。
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争夺蓬陂城,双方大战四十多天,相持不下,两边的粮草都供应不上。
祖逖心生一计。
有一天,祖狄用布袋装满泥土,派一千多士兵扛着,假装运送粮草,前往晋营。
随后,又让几个士兵扛着几袋米,故意停下来休息。
桃豹得知情况后,派人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逃走了。
桃豹的军营早就断粮,看到晋兵还有这么多粮,军心开始动摇了,桃豹赶紧向石勒求救。
过了几天,石勒派人送粮来了,祖逖预先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了伏兵,劫了后赵的粮草。
桃豹无心再战,只得连夜逃走了。
击败桃豹后,祖逖多次出兵讨伐后赵军队,石勒在河南的军事力量迅速萎缩。
石勒有些害怕了,为了向祖逖示好,专门在修整了祖逖的父母在后赵境内的陵墓,还派士兵专门值守。
又给祖逖修书一封,请求互市。
祖狄的一个门童杀了人,偷偷逃走,投降后赵,石勒将他斩了,把那个叛头的人头归还给祖逖,说道:“,人人得而诛之,将军的仇人,也是我的仇人。
”祖逖知道后,非常敬重石勒。
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勒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恶也。
祖狄,体恤民情,与士兵,赏罚分明,深得士兵和老百姓的爱戴。
他生活简朴,不蓄资产,劝督农桑,带头发展生产,又收葬枯骨,深得民心。
正当祖,准备一举消灭后赵,收复洛阳的时候,让人气愤的事情发生了。
东廷任命戴渊为,统领六州军事。
祖逖以为,戴渊虽有才望,却并无远见卓识,自己多年来为朝廷呕心沥血,开创了大好局面,,如今却要拱手让于他人,内心甚为不快。
不久,祖逖听说他的好友刘琨在幽州被害死,王敦跋扈,朝廷内部斗争日益激烈,担心内难暴发,北伐难成,遂忧郁成疾,很快去世了,时年五十六岁。
祖逖少时即有大志,心系天安危,中流击楫立下豪情壮语,临危于分崩离析之际,受命于纷乱之秋,抚恤百姓,优待士卒,逐鹿于中原。
或为八州之镇,或为上游之援,或为朝廷之依,或为奸邪之所惮,或为对手之所敬,壮志未酬,国土未复,却因功高震主,反遭猜疑,郁郁而终,岂不悲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