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夏秋冬诗词名句

(
【千问解读】
描写春夏秋冬诗词名句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1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1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缴《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密境幽思:吴文英诗词的艺术密码
这位被周济誉为 奇思壮采,腾天潜渊 的词人,用341首存世词作构筑起一座七宝楼台,其艺术探索既是对传统词体的突破,亦为后世词学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
一、意象编织的密丽美学 吴文英的词作如同工笔重彩的画卷,在有限篇幅内铺陈出令人目眩的意象群落。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上阕五十一字中, 羞红颦浅恨 的拟人化花朵与 旧堤分燕尾 的几何意象交织, 千丝怨碧 的柳色与 仙坞迷津 的仙境想象并置,形成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冲击。
这种 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 的创作特征,既延续了诗学的瑰丽传统,又通过时空跳跃的蒙太奇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作的线性叙事。
其修辞艺术尤为精妙,常以通感手法打破感官界限: 愁眼春风,镜里三分瘦 将触觉的 瘦 转化为视觉意象, 水涵空、阑干高处,乱鸦送斜阳 则赋予飞鸦以人的愁绪。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典故运用,如《齐天乐》化用《幽明录》刘晨遇仙典故,仅以 箭径酸风射眼 暗藏仙凡永隔之痛,使典故成为情感载体而非史实复述。
二、结构突破的时空诗学 吴文英彻底颠覆了传统词作的章法逻辑,创造出独特的 意识流 结构。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从灵岩山实景切入,突然转入 箭径酸风 的历史幻境,再以 宫里吴王沉醉 勾连古今,最后以 问苍波无语 收束现实,形成三维立体的叙事网络。
这种 空际转身 的技法,使词境在虚实间自由流转,正如所言: 梦窗密处易学,厚处难学。
其时空处理呈现出惊人的实验性,常将不同历史维度的场景并置:在《莺啼序》中,吴宫旧事与眼前景物叠合,历史虚无感与个人身世之悲浑然一体;《风入松》借 黄蜂频扑秋千索 触发往事追忆,在物是人非的今昔对比中暗藏生死相隔之痛。
这种 实处皆幻,幻处皆实 的构思,使词作产生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三、音律与情感的完美共振 作为精通音律的词人,吴文英对词牌格律的遵循达到苛刻程度。
《风入松》四叠长调通过平仄起伏模拟情感波澜,首叠 残寒正欺病酒 以仄声起调营造孤寂,末叠 蓝霞辽海沉过雁 转平声透出渺茫余韵。
其双声叠韵的运用更显匠心,如 檀栾金碧,婀娜蓬莱 的连绵词组合,既符合词牌声律要求,又强化了视觉的华丽质感。
在情感表达上,吴文英开创了 忧郁缠绵 的美学范式。
其恋情词《思佳客》写却穿插 人间梦隔西风 的仙界视角,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永恒的精神追问;怀古词《八声甘州》借历史兴亡抒发宿命般的哀感,形成 的中和之美。
这种将私人情感历史化的处理方式,使词作获得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四、争议中的历史定位 吴文英词作自诞生起便饱受争议,张炎批评其 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却也承认其 奇思壮采 。
这种矛盾评价恰恰印证了其艺术探索的先锋性。
晚清常州词派周济提出 梦窗立意高,取径远 ,将其与并立为词学典范;耗费三十年校勘《梦窗词》,更彰显其词史地位。
在现代词学视野中,吴文英的价值得到重新评估。
其结构创新被视为对传统词体的突破,心理深度描写则预示着文学表现力的拓展。
正如叶嘉莹所言: 梦窗词的价值不在于易懂,而在于其提供的艺术可能性。
这种超越时代的审美追求,使吴文英成为宋词艺术化进程中的重要坐标。
在吴文英构筑的密丽词境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风格的彰显,更是整个时代审美范式的转型。
当姜夔的清空词风成为雅词典范时,吴文英却选择以 密 破 疏 ,用瑰丽的意象、跳跃的结构、幽微的情感,在宋词史上刻下独特的印记。
这种艺术探索的精神,恰似其词中 乱鸦送斜阳 的意象,在历史长河中投射出永恒的艺术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密境幽思:吴文英诗词的艺术密码
这位被周济誉为 奇思壮采,腾天潜渊 的词人,用341首存世词作构筑起一座七宝楼台,其艺术探索既是对传统词体的突破,亦为后世词学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
一、意象编织的密丽美学 吴文英的词作如同工笔重彩的画卷,在有限篇幅内铺陈出令人目眩的意象群落。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上阕五十一字中, 羞红颦浅恨 的拟人化花朵与 旧堤分燕尾 的几何意象交织, 千丝怨碧 的柳色与 仙坞迷津 的仙境想象并置,形成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冲击。
这种 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 的创作特征,既延续了诗学的瑰丽传统,又通过时空跳跃的蒙太奇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作的线性叙事。
其修辞艺术尤为精妙,常以通感手法打破感官界限: 愁眼春风,镜里三分瘦 将触觉的 瘦 转化为视觉意象, 水涵空、阑干高处,乱鸦送斜阳 则赋予飞鸦以人的愁绪。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典故运用,如《齐天乐》化用《幽明录》刘晨遇仙典故,仅以 箭径酸风射眼 暗藏仙凡永隔之痛,使典故成为情感载体而非史实复述。
二、结构突破的时空诗学 吴文英彻底颠覆了传统词作的章法逻辑,创造出独特的 意识流 结构。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从灵岩山实景切入,突然转入 箭径酸风 的历史幻境,再以 宫里吴王沉醉 勾连古今,最后以 问苍波无语 收束现实,形成三维立体的叙事网络。
这种 空际转身 的技法,使词境在虚实间自由流转,正如所言: 梦窗密处易学,厚处难学。
其时空处理呈现出惊人的实验性,常将不同历史维度的场景并置:在《莺啼序》中,吴宫旧事与眼前景物叠合,历史虚无感与个人身世之悲浑然一体;《风入松》借 黄蜂频扑秋千索 触发往事追忆,在物是人非的今昔对比中暗藏生死相隔之痛。
这种 实处皆幻,幻处皆实 的构思,使词作产生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三、音律与情感的完美共振 作为精通音律的词人,吴文英对词牌格律的遵循达到苛刻程度。
《风入松》四叠长调通过平仄起伏模拟情感波澜,首叠 残寒正欺病酒 以仄声起调营造孤寂,末叠 蓝霞辽海沉过雁 转平声透出渺茫余韵。
其双声叠韵的运用更显匠心,如 檀栾金碧,婀娜蓬莱 的连绵词组合,既符合词牌声律要求,又强化了视觉的华丽质感。
在情感表达上,吴文英开创了 忧郁缠绵 的美学范式。
其恋情词《思佳客》写却穿插 人间梦隔西风 的仙界视角,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永恒的精神追问;怀古词《八声甘州》借历史兴亡抒发宿命般的哀感,形成 的中和之美。
这种将私人情感历史化的处理方式,使词作获得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四、争议中的历史定位 吴文英词作自诞生起便饱受争议,张炎批评其 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却也承认其 奇思壮采 。
这种矛盾评价恰恰印证了其艺术探索的先锋性。
晚清常州词派周济提出 梦窗立意高,取径远 ,将其与并立为词学典范;耗费三十年校勘《梦窗词》,更彰显其词史地位。
在现代词学视野中,吴文英的价值得到重新评估。
其结构创新被视为对传统词体的突破,心理深度描写则预示着文学表现力的拓展。
正如叶嘉莹所言: 梦窗词的价值不在于易懂,而在于其提供的艺术可能性。
这种超越时代的审美追求,使吴文英成为宋词艺术化进程中的重要坐标。
在吴文英构筑的密丽词境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风格的彰显,更是整个时代审美范式的转型。
当姜夔的清空词风成为雅词典范时,吴文英却选择以 密 破 疏 ,用瑰丽的意象、跳跃的结构、幽微的情感,在宋词史上刻下独特的印记。
这种艺术探索的精神,恰似其词中 乱鸦送斜阳 的意象,在历史长河中投射出永恒的艺术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