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采芑》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0-05 点击数:
简介: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诗经小雅《采芑》原文及翻译注释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芑》原文 《采芑》 诗经小雅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方叔率止。

乘其四骐,四骐翼翼。

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

【千问解读】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采芑》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小雅《采芑》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采芑》原文

《采芑》

诗经·小雅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方叔率止。

乘其四骐,四骐翼翼。

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旂旐央央,方叔率止。

约軧错衡,八鸾玱玱。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方叔率止。

钲人伐鼓,陈师鞠旅。

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

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采芑》的出处

  《采芑》出自:《小雅·采芑》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采芑》译文

  战士们采苦菜在行军间隙,从那片去年刚开垦的新田,转到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三千战车滚滚而来势逶迤,三军儿郎挥盾演武有士气。

尊贵的方叔我们的好统帅,高坐战车把青黑骏马驾驭,四匹青黑骏马进退都有序。

高大的战车远看遍体彤红,垂方纹竹帘鱼皮箭袋斜披,马儿胸前大带缨络嚼头系。

 

  战士们采苦菜在军营四旁,从那片去年刚开垦的新田,转到这块民居田野的中央。

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三千战车滚滚而来势浩荡,蛟龙龟蛇的战旗高高飘扬。

尊贵的方叔我们的好统帅,他的战车红皮缠毂纹横辕,马嘴边的八只鸾铃响叮当。

尊贵的方叔身着天子命服,大红蔽膝是那样富丽堂皇,身上的青苍佩玉朗朗脆响。

 

  苍鹰隼鹞长空中疾飞如电,它尽展雄姿时而一飞冲天,时而停止飞翔栖落在树尖。

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三千战车滚滚而来起尘烟,三军儿郎挥盾演武壮如山。

尊贵的方叔我们的好统帅,士兵们鸣金击敲响彻霄汉,列队誓师发出必胜的宣言。

我们尊贵的方叔威风凛然,击鼓前进咚咚咚响个不停,鸣金收兵锵锵锵肃然静安。

 

  你这愚蠢不开化的荆蛮人,胆敢跟我泱泱大国作对头。

尊贵的方叔元老英雄人物,老当益壮操劳国事善筹谋。

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抓捕审讯万千俘虏竞授首。

战车阵滚滚而来隆隆作响,隆隆作响滚滚向前不停留,犹如雷霆万钧震天动地吼。

我们尊贵的方叔威风凛凛,亲率大军出征讨伐猃狁族,愚蠢的蛮荆人敢不低下头!


  《采芑》的注释

  薄言:句首语气词。

 

  芑(qí):一种野菜。

 

  新田:毛传:“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日畲(yú)。

 

  菑(zī)亩:见上注。

 

  涖(lì):临。

止:语助词。

 

  干:盾。

试:演习。

 

  骐(qí):青底黑纹的马。

 

  翼翼:整齐严谨的样子。

 

  路车:大车。

路,通“辂”。

奭(shī):红色的涂饰。

 

  簟(diàn)茀(fú):遮挡战车后部的竹席子。

鱼服:鲨鱼皮装饰的车箱。

 

  钩膺(yīng):带有铜制钩饰的马胸带。

鞗(tiáo)革:皮革制成的马缰绳。

 

  中乡:乡中。

 

  旂(qí)旐(zhào):画有龙和蛇图案的旗帜。

 

  约軝(qí):用皮革约束车轴露出车轮的部分。

错衡:在战车扶手的横木上饰以花纹。

 

  玱(qiāng)玱:象声词,金玉撞击声。

 

  服:穿起。

命服:礼服。

 

  芾(fú):通“韍”,皮制的蔽膝,类似围裙。

 

  有玱:即“玱玱”。

葱珩(héng):翠绿色的佩玉。

 

  鴥(yù):鸟飞迅疾的样子。

隼(sǔn):一类猛禽。

 

  戾(lì):到达。

 

  止:止息。

 

  钲(zhēng)人:掌管击钲击鼓的官员。

 

  陈:陈列。

鞠:训告。

 

  显允:高贵英伟。

 

  渊渊:象声词,击鼓声。

 

  振旅:整顿队伍,指收兵。

阗(tián)阗:击鼓声。

 

  蠢:愚蠢,无知的举动。

蛮荆:对南方部族的蔑称。

 

  大邦:大国,指周王朝。

 

  元老:年长功高的老臣。

 

  克:能。

壮:光大。

犹:通“猷”,谋略。

 

  执讯:捉住审讯。

获丑:俘虏。

 

  嘽(tān)嘽:兵车行走的声音。

 

  焞(tūn)焞:车马众多的样子。

 

  玁(xiǎn)狁(yǔn):古代少数民族匈奴在周朝时的名称。

 

  来:语助词。

威:威服。

“蛮荆来威”即“来威蛮荆”。


  简短诗意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周宣王卿士、大将方叔南征荆蛮之事,体现了周王朝“忠贞爱国”“向往和平”“崇文尚武”等军事文化理念。

全诗四章,每章十二句,可分为两层。

前三章为第一层,着重表现方叔指挥的这次军事行动的规模与声势,同时盛赞方叔治军的卓越才能;第四章为第二层,道明讨伐荆蛮后的战功,表达了西周军队无城不破、无坚不摧的自信心和威慑力,也点明了这次征战的目的和用意。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翻译
  2、“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原文翻译
  3、“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原文翻译
  4、“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的原文翻译
  5、“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的原文翻译
 

蒹葭出自诗经哪部分 是一首怎样的诗

《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蒹葭是一首怎样的诗蒹葭一般指《秦风·蒹葭》,《秦风·蒹葭》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写作者在一个深秋早晨,来到河边追寻自己思慕的心上人。

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表明离情别绪。

第二章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情感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第三章描绘出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全文写景抒情,全诗三章,重章叠唱,情景交融,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之情。

蒹葭原文及译文原文:《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经的创作过程:诗经是在何时产生的?

《》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用的也是《诗》,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

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随机文章二战期间,“猪队友”意大利的几次坑队友行动王思潮分析北京不明飞行物,飞行高度普通飞机无法达到中国400吨重型运输机简介,发动机比运20大2倍德国超前黑科技之歌利亚履带炸弹,希特勒又点歪科技树了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诗经·小雅《采芑》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