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七言绝句谁最强?是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是春风十里的杜牧?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8 点击数:
简介:说到唐诗其实那当然就是在唐朝这个时候是非常的发达的呀,既然是发达那就是这个东西应该就是扎堆的存在的,那就是会出现谁是最厉害这件事情了,那么到底谁最厉害呢?今天我们就拿唐诗里面的七言绝句来做比较吧,看看到底谁更加的厉害,谁更强!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欢迎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王昌龄在世时就享有诗名,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把他比作

【千问解读】

说到唐诗其实那当然就是在唐朝这个时候是非常的发达的呀,既然是发达那就是这个东西应该就是扎堆的存在的,那就是会出现谁是最厉害这件事情了,那么到底谁最厉害呢?今天我们就拿唐诗里面的七言绝句来做比较吧,看看到底谁更加的厉害,谁更强!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欢迎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唐诗七言绝句谁最强?是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是春风十里的杜牧?

王昌龄在世时就享有诗名,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把他比作诗歌中的孔子,后人还称他为“七绝圣手”。

绝句这种形式在王昌龄以前并不是最常见的诗体。

南北朝时期都是以长篇大作,或是五言诗为主流,当时的鲍照开始大力的推广七言的诗。

到了唐朝初期,绝句也不是很流行。

王昌龄爱做绝句,他一生留下了七十多首诗,其中大部分都是七言绝句,如果没有王昌龄,七言绝句恐怕在后期不会这么流行。

但是在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的七言绝句条目下,王昌龄只有三首入选,入选最多的是晚唐杜牧,多达九首。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唐诗七言绝句谁最强?是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是春风十里的杜牧?

这九首大半都是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它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没有收录,从诗的艺术性和传诵度来说,杜牧确是挺强的。

那么问题来了,七言绝句到底谁最强呢?我们再来看王昌龄的,入选《唐诗三百首》的有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入选的这首《春宫曲》好多人都很陌生,这就涉及到蘅塘退士的选诗标准:“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估计他免不了以儒家知识分子的眼光看问题,收录了不少质量一般的应制诗和宫体诗,而好多在百姓间“脍炙人口之作”却没有入其法眼。

比如王昌龄的其它堪称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

唐诗七言绝句谁最强?是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是春风十里的杜牧?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从数量上,王昌龄似乎确实不如杜牧,但是,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价文人的作品第一往往会有很大的争议,对于王昌龄和杜牧,到底谁的七言绝句最强,历代评论家都各执一词,大家觉得如何呢?

有这样一句唐诗,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很多人都说是从鬼那里偷来的?

一千多年来,有这样一句唐诗,它始终被人们争论不休,很多人都说是从鬼那里偷来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古代的考试中,考生们最怕的题目不是生僻的,而是那种平常得近乎滥俗的题目。

因为要想得到高分,就必须写出新意,而滥俗的题目实在太难写出新意了。

相传,天宝九年的进士科考生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题目:湘灵鼓瑟。

湘灵是指两位湘水女神,传说大舜在南巡的途中死了,他的两位妻子娥皇、千里寻夫,在湘水岸边悲哭,江边的竹子染上了她们刻骨伤心的泪水,从此变得斑驳,被人们称作斑竹或湘妃竹,而永失所爱的这两位女子用死亡来终结悲伤,自投于湘水,从此化身为湘水女神。

后来,人们如果在湘水细听,会在波涛声和风声的交杂里隐约听到她们或哭泣,或低诉,或以悲伤的乐器奏出的旋律。

因为这个故事在当时已经是人尽皆知了,所以考生们的答题都没有什么新意,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将答题方向设定为这一种:用娥皇、女英对大舜的忠与爱比拟臣子对君主的无上情操,写出自己对风云际会的期待以及生死无悔的赤诚。

比如,一位叫陈季的考生是这样写的: 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

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微幽契,繁声入杳冥。

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

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

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这首诗的前面八句极尽描摹湘灵鼓瑟的场面,后面两句向表忠心,意思是:时隔千载,所有听到湘灵乐音的人无不深受感染,而我对皇帝陛下您也怀着同样的深情,而您(也包括主考官大人)一定就是我的知音。

在过去,像这样表忠心的诗,名列三甲几乎就是的。

但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场考试中的状元考生,竟然一点也没有考虑到政治方向的问题。

仅仅凭借着两句诗,就令主考官怦然心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考官大人良久吟咏,终于感叹说:“写出这样的诗句,一定是得到了神助啊!”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全诗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诗歌的前十句都在描摹湘灵鼓瑟的哀怨之音,比陈季的笔法很难说就真的强过许多。

但关键只在结尾两句的收束:鼓瑟一曲终了,听者从沉迷之中恍然醒觉,鼓瑟之湘灵杳然无迹,只有江边山色青青,仿佛飘荡着哀怨的余韵。

当然,这样的写法在今天看来已经毫不稀奇。

譬如小学生作文通常写到某位好人叔叔助人为乐,事了拂衣去,被帮助的“我”急忙追出去,却看到茫茫雪地上只留下两行笔直的脚印。

虽然这样的写法在今天早已沦为俗套,但在第一次出现时,却震惊了整个天下。

以至于,许多人根本不相信这是钱起的原创。

所以,在当时流传了这样一个玄奇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钱起赴京赶考的时候,途经京口,在一个月色撩人的夜晚披衣而起,闲庭信步,忽然听到户外有行吟之声。

那人反复吟诵的只有两句,细听来正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大为动心,便溯着声音的来源急忙寻去,然而那声音虽就在身边反复响起,钱起却连半个人影也寻不到。

事情如此怪异,钱起顿时觉得害怕,忐忑不安。

如果这是一个兆头,那么到底是吉是凶呢? 第二天,钱起带着满腹的狐疑继续上路,直到进了长安城,进了考场,看到《湘灵鼓瑟》的试题,才晓得那两句诗是如此应景。

将鬼诗挪用过来是不算剽窃的,钱起心安理得地凭着“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赢得了状元,而考官大人也因为这两句太过出色的句子,而忘记了要时刻保持政治方向正确的这道底线。

后来,这个鬼诗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元代的这首七言诗,为什么是中国的最后一首“唐诗”?

的这首七言诗,为何是中国的最后一首“唐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颗,时涌现出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人,他们将自己的一生都写入了诗歌里。

后来虽然也出现了宋词和元曲,但是直到今日,有的人还是更加喜欢充满意境美的唐诗。

而我国史上最后一首 “唐诗”《题龙阳县青草湖》却是由元代不知名的诗人所写,它也成为了唐诗史上的。

这首诗的作者是元代诗人唐温如,他本是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空有一腔文人热血却不想走入的仕途。

于是他就去各地游山玩水,真的是应了他的名字,温和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题龙阳县青草湖》这首诗一共有四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而专家们之所以将这首来自元代的诗看作是“唐诗”,主要是因为唐诗的美在于意境。

而这首诗恰恰体现了唐诗的这个特点,此诗是唐温如在游山玩水的时候写下的,显然是一首记游诗,意境非常唯美浪漫,笔调极其空灵,有诗仙的感觉。

唐温如给世人描绘了一个真实又梦幻的童话世界:坐船游于的洞庭湖上,感受着飒飒秋风的吹拂,想着一夜催老湘君的传说,读者好像跟随着诗人进入了银河般的洞庭湖上泛舟。

唐朝很多诗人都借着自己的诗歌抒发生不逢时的愤懑,唐温如也正是如此,正是因为这些共同点,所以《题龙阳县青草湖》虽然是出自元代的不知名诗人之手,但它依然可以成为唐诗最后的千古绝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唐诗七言绝句谁最强?是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是春风十里的杜牧?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