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刘秀,作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历史上一位极其完美的皇帝。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在阴丽华与郭圣通之间要选择一位皇后,阴丽华建议选择郭圣通,刘秀听从了,然而后来,在郭圣通并没有犯过什么过错的情况之下,将她废掉,改立阴丽华,这是为何?只是因为刘秀更喜欢阴丽华吗?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1.刘秀的皇后

历朝历代都对后宫的是是非非讳莫如深。

毕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皇帝。

其实在刘秀的心里,一生中心里只装了四个女人:一个是至亲之人,那是他的亲生母亲樊氏;一个至疚之人,那就是他的二姐刘元;一个是至爱之人,那是他的患难之妻阴丽华;还有一个是至善之人,那是他的后续之妻郭圣通。

因为郭圣通的义父对刘秀建立东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加上阴丽华的“谦让”,刘秀于公元26年6月戊戌日册封郭圣通为后。

而接下来太子一位就显得至关重要。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应该说郭圣通的肚子还是蛮争气的,陆续为刘秀生育了不少孩子,除了刘疆,后来还有刘辅、刘康、刘延、刘焉,一共五个儿子。

不过,在生儿育女方面,阴丽华也不甘落后,她同样也为刘秀陆续生下了五个儿子:刘庄、刘苍、刘荆、刘衡、刘京。

五儿对五儿,难分伯仲,旗鼓相当。

但本着立长为储的原则,将来皇帝的继承人选肯定是从“长”中选。

因此,郭圣通生的刘疆和阴丽华生的刘庄无疑是太子的最热门人选。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2.刘秀的儿子

先来看皇太子刘疆吧!

他拥有的优势是:先入为主。

毕竟他母亲是皇后,他是刘秀的长子,因此,他在刘庄还没出生前便被立为了皇太子。

优势之明显,显而易见。

事实上,刘疆也非常珍惜自己从小就“不劳而获”的这种身份和地位,从小就非常喜欢钻研兵书、研读五经。

而刘秀也经常会带着他一起上朝,让他学习为帝之道。

退朝后,刘秀不免要询问儿子对政事的看法。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于是问题来了。

刘疆对政务的见解倒也中规中矩,可是他对军事却显得过于热衷,常常表现出日后要开疆拓土、征战四方的想法。

口头禅便是:长大后我要骑在马背上守天下。

这让刘秀哭笑不得。

要知道刘秀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是他是在乱世中被逼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内心是不喜欢舞刀弄枪、征战杀戮的。

多年来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眼看着生灵涂炭,自己也失去了诸多亲人,他对战争越来越厌烦。

对于他来说,修习兵书只是为了保土安民,他不能容忍别人的侵犯,但是他也绝对不愿意好大喜功没事找事地主动到处找仗打,带来生灵涂炭的灾难。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不用说,年轻气盛的刘疆关于武力治国的主张和崇尚柔道治国的刘秀完全背道而驰,这让刘秀很不满,他甚至对这个儿子日后会干些什么,能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什么,都不敢多想,因为一想到这些时,他的心就会像是被什么敲打着一样,难受至极。

长此以往,刘秀嘴里虽然不说,但心里却对刘疆愈来愈恶之。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其次,我们来看四皇子刘庄吧!

他拥有的优势是:反客为主。

建武四年(公元28年),阴丽华为刘秀生下了第四个儿子,当时起名叫刘阳(喻意为冬日里的暖阳),后来才改名刘庄(喻意为庄重典雅)。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因为爱,所以爱。

刘秀很爱很爱阴丽华,爱屋及乌之下,自然很爱很爱刘庄了。

有了刘秀的宠爱,刘庄从小就师从经学大师桓荣学习。

天生聪慧,再加名师教诲,刘庄很快就才华毕露了。

10岁那年,他就能背诵和理解古典名著《春秋》,被称为神童。

单是背经颂诗还不算什么,而善于学习和观察政务活动的刘庄很快展示了“政治能力”。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令检查天下的垦田和户口,并命令刺史、太守们逐一汇报。

到汇报这一天,还不满12岁的刘庄站在刘秀身后,观察上报官吏的神色。

刘秀仔细检查着文书,翻着翻着,在陈留县的吏牍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同是大汉国土,凭什么有的地方能调查,有的地方就不能调查?此事对刚建立的东汉王朝至关重要,非要查清楚不可。

因为此时的刘秀,已经一连发下了七道圣旨,要求各豪门大族限制使用奴仆,将战乱中贱买的奴婢一律按照听凭自愿的原则无偿送还给各自的父母。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刘秀莫名其妙,问下面的官吏们,大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时,站在刘秀身后的刘庄却挺身而出,站出来说:“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级官吏都住在这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陛下的亲戚多居住于此。

因此对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负责检查的官员们当然不敢多问。

”刘秀恍然大悟,惊叹不满12岁的孩子有如此锐利的眼光,如此聪颖的智慧,不由得对他赞不绝口。

从此,对刘庄越来越宠爱有加、器重有加。

刘疆和刘庄皇子之间的PK暂时告一段落,结果是年龄小的刘庄无论智商和情商都胜出一筹。

结果是,刘秀以后常常拿刘庄的表现去提点刘疆,要求这位准太子多跟弟弟交流交流啥的。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3.郭圣通与阴丽华

接下来,郭圣通和阴丽华上演的是终极PK。

郭圣通原本是一个知书达理、极富修养的女人,但自从登上皇后宝座后,她不但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高处不胜寒,而且还体会到了什么叫庭院深深深几许。

是啊,刘秀把位置交给了她,但却把心交给了阴丽华。

连行军打仗、外出考察调研也要带在身边,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这对郭圣通来说心里极不平衡。

她也极力在刘秀面前表现,极尽温柔之能事,想把日渐日远的刘秀夺回。

然而,结果却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付东流。

刘秀的心已经被阴丽华一个人满满地占据了,再也回不来了。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郭圣通逐渐被妒忌和怒火所取代。

说得再细一点儿的表现就是,刚开始阴丽华向郭圣通请安时,她会主动放弃皇后的架子,亲切叫着“姐姐免礼”,然后亲自把阴丽华扶起身来,同坐一榻侃侃而聊。

而随着矛盾的加剧,她对阴丽华再见面时已是怒目相对、横眉冷对,卿卿我我之举如同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可是此时阴丽华母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郭圣通一时又想不到反击的妙招,思来想去,想来思去,最终,郭圣通决定使出女人的撒手锏:一哭二闹三上吊。

刚开始,刘秀本着“和”的态度,和阴丽华一样,采取的对策都是对郭圣通退避三舍,避而不见,见而躲之,总之,想让时间来冲淡所有的不快。

这下,郭圣通想发泄怒火也没门儿了。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然而,事实证明,郭圣通就是郭圣通,她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而是把愤怒之火转向了后宫中的姬妾和她臆想中的那些狐狸精们,这其中包括非她所生的皇子公主们也不例外。

很快,后宫中所有的女人和敏感的孩子们,都对郭圣通惊恐至极,畏惧至极。

刘秀开始对郭圣通还有幻想,以为她“疯”一阵便会马上好起来,然而,他不会想到,在随后的整整三年时间里,郭圣通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整个后宫俨然都成了她眼里的仇家。

宫中充满腥风血雨,这样下去后宫难言花落知多少。

忍耐到极限的刘秀终于不再沉默,建武十七年十月十九日,他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

据说,当天天空中响起了一道惊雷后,天空中飞下一纸废后诏书。

郭圣通终于幡然醒悟,“废后”诏书送到眼前时才明白,太晚了。

靖康之耻中受害最多最严重的为什么是女人?

之耻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北宋和辽国同时衰落,使得崛起的金国趁虚而入,导致了辽国和北宋的先后灭亡。

在北宋晚期,、等人专权,政治十分腐败。

但是在辽国,也几乎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因此金国方面渡海来到北宋,和北宋签订了“”,约定了从南北两线夹击辽国的军事协议。

北宋方面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辽国,因此出兵燕京。

不料在燕京城下,被刚刚从和金国作战前线撤退下来的辽国军队击败。

最后金国从居庸关出兵,一举攻占了燕京。

根据海上之盟的约定,在击败辽国后,将归北宋所有。

但是在灭辽的战争中,北宋方面实在乏善可陈,因此金国拒绝把燕云十六州归还。

此时在金国人的眼中,北宋的羸弱和腐败,已经暴露无遗。

最终金国和北宋经过协商,金国归还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方面需要将原先赐给辽国的岁币转赐给金国。

1123年7月,一位名叫张觉的原辽国将领,在投降金国后,又带着金平州来投奔北宋,被北宋接纳。

金国得知此事后,就遣使对北宋进行责问,为何私纳金国叛将。

迫于压力,北宋不得不处斩了张觉,但金国对此依然不肯罢休。

恰好此时,原先一直主张亲宋的完颜阿古打去世,他的弟弟完颜晟继位,是为金太宗。

金太宗是一位军事野心家,他一直主张吞并北宋,因此他以张觉事件为借口,兵分两路,开始了对北宋的战争,并在靖康二年攻克了北宋的首都开封。

因此,靖康之耻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政策性失误和军事性失误,而张觉事件成为了金国入侵北宋的借口,也成为了靖康之耻的导火索。

靖康之耻是哪一年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北宋不计其数的皇室成员和平民女子,被金国掳掠至北方,甚至连北宋的太上皇和也被金军俘虏。

两位皇帝最终都不能返回,客死他乡。

这场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是哪一年呢? 准确地来说,靖康之耻爆发于公元1126年底,从金国军队攻克开封起,中间见过多次谈判,直到1127年4月金国军队从开封撤军为止,前后长达近半年的时间。

早在公元1126年初,金国已经对物产丰富的中原,在经过了宋军和辽国之间的战争后,宋军的弊端已经都被金国看在眼里。

因此,金国便找了一个借口,向北宋宣战。

金国第一次进攻开封的战争并不顺利,他们兵分两路,其中有一路被阻挡在山西太原一带,并没能参加合围开封的作战。

而另一支军队由于孤军深入,也在开封城下被宋军击退。

经过短时间的整顿后,金国再次向北宋发动进攻,到1126年12月中旬,金国两路大军已经对北宋的首都开封形成了合围之势。

怯弱的北宋政府为了避免亡国之灾,答应了金国方面提出的天价战争赔款。

为了支付大笔赔款,北宋政府在开封城里掘地三尺,同时用开封城里的女子用作抵偿。

但是狼子野心的金国人并没有因此满足,他们掳掠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和大量皇室女子后,才撤兵北返,这些被金国掳掠的女子,在金国受尽屈辱,同时身为北宋皇族的帝姬、嫔妃都没能幸免。

靖康之耻的女人下场 在靖康之耻中,无数北宋宫廷女人和平面女子被迫迁往金国,遭到了非人的蹂躏,帝姬贵妃的遭遇,甚至还不如娼妓,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女俘。

靖康之耻的女人下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在途中病死,这部分占全部女俘的半数以上。

剩下的,经过,终于到达金国,但等待她们的,却是为奴为娼的生活。

靖康二年四月,金国大军攻克了北宋首都汴梁,的女被拿来当作战争的赔款。

这段历史,成为了军民最不愿被提及往事,也成为了他们拼死抵抗金军南下的动力。

为了减少负面影响,因此南宋时期对这段历史都讳莫如深,但是从民间的一些史书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由于无法偿清金国的战争赔款,北宋朝廷采取用女人抵押的政策。

首先被遣送到金军大营的,是蔡京等人的家眷。

由于宋徽宗的女儿福金帝姬已经嫁入蔡家,因此她也在遣送之列。

刚刚进了金营的时候,福金帝姬害怕得要死,但这并不能拯救她的命运,还是被金国的皇子斡离不玷污了,成为了靖康之耻中第一个被蹂躏的宋朝公主。

其中,在汴梁城中搜寻来的女子,依然无法满足金国人的要求,因此从北宋皇室的女性成员中挑选,最终选定了嫔妃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另有皇室近亲女子成员不计其数。

这些人被送入金军营中的那一刻开始,就被金国人逼迫着更换舞衣,为金国将领作乐所用。

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不愿被金国人侮辱,当即被斩杀。

他们,以此来告诫其他北宋女性皇族。

其中宋钦宗的朱皇后不甘为金人所辱,选择了自杀。

靖康之耻的女人下场还远不至此,在迁往北方的途中,她们依然受到了非人的对待,很多人伤痛加身,死在途中。

但是在途中死去的女人,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她们不用活着到达金国,被送入洗衣院,成为娼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帝王为什么并不常穿“龙袍”?

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从建立到灭亡的将近300年期间,留给了我们无数的故事和谈不完的话题,影响至深。

也成为了今日影视剧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网络配图 在很多清朝戏剧中,叙述的故事影射曲解了历史的史实,而使观众误解了真相。

很多人都认为的龙袍必定会有龙,既然是黄袍加身,那也必定就是明黄色的,除了睡觉之外,什么时候都要穿着龙袍,以示自己的天命之身。

其实,皇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穿着一身明黄色的龙袍,龙袍也并不是什么场合都适合穿的。

在清宫内,每逢有喜庆节日的时候,皇帝便要身穿龙袍,参加这些宴会场合。

而当皇帝视察灾情,体察民生疾苦或者出巡打猎的时候,按照服制,要穿行服。

在皇帝所参加的一些隆重场合,比如祭祀典礼、大婚典礼、万寿圣节、殿廷朝会、重大军礼、接见国外来宾使节、召见少数民族首领等的时候,皇帝虽然所穿的袍子上也有龙,但并不是龙袍,而是朝袍,或者说穿的是朝服。

网络配图 朝服是皇帝所穿的主要礼服。

那它和龙袍有什么区别呢?龙袍和朝服的区别在于龙袍没有披领而朝袍有披领,披领就像是披肩一样的大领子;龙袍为衣裳相连的四开裙袍,而朝服则是上衣和下裳并不相连的裙式袍子。

在皇帝衣服的设计上,清朝的统治者融合了,满汉两族的特点。

帝王所穿的是传统的长袍宽袖的礼服,而的皇帝朝服保留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披领和马蹄袖,而上衣下裳也是我国服饰的普遍特点。

根据《大清会典》所记载,皇帝所穿的朝服,根据所参加的场合不同,朝服的颜色也是不一样。

朝服分为了明黄、蓝、红、月白的四种颜色。

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活动安排和时间来选择不同样式和颜色的朝服,比如皇帝在朝会的时候就会身穿明黄色的朝服;在天坛祭天祈雨要身穿蓝色的朝服;在日坛朝日的时候要身穿红色的朝服;在乐坛夕月的时候又要身穿白色的朝服。

网络配图 如此可见,我们普通百姓的各种衣服穿戴,到了皇室那里就有了更加严格的制度和政治意义,就连身为的皇帝本人也要严格执行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刘秀为什么要废掉郭圣通?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