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诗仙李白,是很多人敬仰与佩服的人物,他由内而外的潇洒,不是谁都能学得会的。

不过李白毕竟与唐玄宗有关,而唐玄宗时期又爆发安史之乱,李白身处其中,难免会受到波及,再怎么洒脱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然而,就在李白被下狱的时候,他的很多朋友都想办法帮助他,而高适,同样是李白的朋友,而且在朝廷位居高位,为何他没有出手相帮呢?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高适是盛唐年间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盛唐年间诗人中的位高权重者。

《旧唐书》曰: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他入仕前性格十分豪爽,喜欢结交天下名士,与李白有深交。

但千百年来,历代世人始终有个事儿不解,就是在安史之乱中,李白不小心站错了队被流放,作为朝廷重臣的高适,为啥不闻不问,不拉哥们一把呢?笔者来试作一番剖析。

1.高适仰慕李白,与李白有深交

天宝三年秋天,被摘掉乌纱帽刚下课的李白与求仕无门心灰意懒的杜甫一拍即合,同乘一叶轻舟渡过黄河,到梁、宋一带漫游,与高适不期而遇。

由于同为诗人且性情相投,三人旅游团很快就组建成功开始活动。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那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

就名声而言,李白是如日中天,高杜两人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都心高气傲,倍感怀才不遇。

三人常常边喝酒,边谈论古今、痛批时弊。

一天三人酒酣耳熟后,趁兴登上了开封城东南的吹台,远眺一望无垠的原野,遥想当年汉高祖还没成气候时,打了败仗曾在远处的芒山、砀山一带躲过“猫猫”,后来终于建成伟业。

而今呢?物是人非啊,唯有“怆然而涕下”!

有天中午可能是把酒喝到“位”了罢?他们下午一同登上了宋州以北的单父台。

时值深秋季节,凛冽寒风挟裹着枯黄的落叶枯草扑面而来。

但激情似泄洪道奔流的水,挡都挡不住,全都“老夫聊发少年狂”了,一起驰骋打猎,追逐飞禽走兽到夜阑。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高适和杜甫都十分仰慕李白,十分怀念这段同吃同住同游的生活。

高适后来写的《宋中别周梁里三子》诗中形容李白: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

请读者注意哈!诗里的肮脏不是贬义而是褒义哟,形容李白性格风流倜傥、外形挺拔不俗。

杜甫晚年在《遣怀诗》诗中怀念当年三人旅游团的经历: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天宝五年(746年),三人在齐地短暂的相聚重逢。

之后李杜还同游石门,并互有赠诗。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2.高适入仕当大官,李白一不小心站错队成了囚犯

高适少年时期家境贫寒,曾在梁、宋一带当过叫化子。

但他从小雄心勃勃,勤奋学书学剑,与李白性格相同,不屑通过常规科考入仕,寄希望于天子慧眼识珠,破格进入正式编制。

20岁时他曾西游长安,初探仕路,结果无功而返。

此后十年间,他居住在开封乡间耕田读书,卧薪尝胆等待时机。

后来,又北游燕赵,试图走从戎入幕而登仕途之路,仍然失败而归。

他在诗中悲叹: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良苦。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虽然两次求仕失败,无可奈何的凄凉情绪趋浓,但他并不得过且过混日子,逾不惑之年后越来越务实了,尽量减少应酬和游玩,集中时间和精力,用于读书习武和分析时政。

天道酬勤啊,天宝八年高适考中了皇帝亲自主持的“特科”。

不过虽说有了皇帝门生之誉,但仅被授予封丘县尉这样一个芝麻官职。

他不习惯过“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日子,三年后自动辞职。

次年高适经举荐入哥舒翰幕府,被任命为掌书记后,至此开始较为顺利的仕途。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那年夏天,他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向唐玄宗赞誉了他,皇上对他有了深刻印象。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破后,高适跟随唐玄宗避乱成都,被授予谏议大夫之职。

也可能已老迈昏聩,也可能多年的养尊处优使其智商锐减,当时即将退位为太上皇的唐玄宗,诏令诸皇子兼领拥有兵权的节度使。

高适力陈其害,拼命劝谏,唐玄宗仍一意孤行。

真格儿一下子“吹糠见米”,厄运随即来临。

永王李璘手握重兵后,不久擅自东巡开始谋反。

刚登御座的唐肃宗急召高适商议对策。

高适从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可行建议,最后断定一定能消灭李璘叛军。

唐肃宗十分欣赏高适的才能,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一下子把他提拔成了朝廷重臣,诏令他与其他几路兵马联合讨伐李璘。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李高杜三人分手后,李白一直寄情山水,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在安史之乱的初期,他携妻避乱庐山。

李白的名声的确太大,永王李璘任节度使后不久,就三次诏令李白到其幕府工作。

李白虽然是写诗作赋的大咖,但就政治眼光而言,完全是个睁眼瞎哟,被当大王的瞧上眼,也不掂量掂量社情,就“仰天大笑出门去”了。

这本来嘛就是一个错,殊不知紧接着又犯了逆天大错,他使出浑身本事,写了《永王东巡歌》诗十一首,在诗中将永王对朝廷的叛乱,胡诌为东晋与胡人的战争。

哎!王摩诘靠自己当在押犯写的诗漂白身份,李太白被自己当幕宾写的诗落入桎梏。

真是自作孽不想活了!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3.李白罹难后朋友们和家属想方设法营救,但高适却不闻不问

朝中的不少大臣闻知李白罹难后,纷纷想方设法保释他,最多嘛判个监外执行意思意思。

李白的夫人宗氏是前朝宰相的孙女,其父也是当时的名士,是标准的官三代富二代,想当初有魄力有财力“千金买墙”后,与李白的结合才心想事成的。

据野史载,宗氏闻讯后,立即从庐山星夜兼程赶到浔阳关押地营救,四处求助达官显贵,还直接写信给高适求他拉哥们一把。

李白《在浔阳非所寄内》的诗中写道: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就是借蔡文姬求曹操饶恕董祀的典故,说明妻子在为自己不辞辛劳的多方奔走。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这时的李白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躬下高傲的身段,写《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诗托人带出并转交高适求助。

据说高适不但不理不睬,反而烧毁了自己当年与李白往来的一切信函……

《高适年谱》中明确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

4.高适是个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

笔者认为非也!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高适与王昌龄是铁哥们。

安史之乱发生后,王昌龄回家乡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嫉妒所杀。

后来闾丘晓被张镐处死。

张镐开了唐代不经呈报、朝廷命官杀朝廷命官的先例,据说与高适的暗中授意有关。

高适在四川一带任职时,当地人众所周知,多次接济到成都草堂避乱的杜甫,对其悉心照顾。

杜甫是个知恩感恩之人,写给高适的诗超过十五首,不少于杜甫写给李白的诗篇数。

为啥高适对李白“似无所帮助”呢?历代的看法是: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其一,由于政治斗争残酷无情,去相助重刑犯,高适担心引火烧身,被摘乌纱帽甚至掉脑袋瓜;

其二,分别了十几年,高适的性格发生了根本变化,瞧不起李白那副不谙世事的“老顽童”模样,不屑给他帮忙。

笔者认为上述说法均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者拥有一个属个人专利性的看法:高适的祖父是唐高宗朝代的大将高侃。

因高侃身前生擒突厥王、灭高句丽立下大功,死后陪葬于乾陵。

按照唐代陪葬规矩,祖上陪葬皇陵的,子孙也可以死后陪葬皇陵。

在重视丧葬的古代社会,这待遇算个殊荣吧?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高适从小与众不同、不拘小节,其父在任上病亡后,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入仕机会,肯定受了家族背景的影响所致。

身处社会最下层时,他和出生背景一般的李白能够“意气相投”,但身份发生变化后,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思想肯定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可能为哥们义气自毁前程!

世人绝不能简单地以趋炎附势薄情寡义来评价高适。

马援墓在什么地方 马援和马超有关系吗

是西汉末年的著名爱国将领,也是西汉的开国元帅之一。

在我国的历史上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马援墓位于现在的陕西省,马援墓的具体位置在宝鸡市扶风县城,马援墓由于地处关镇伏波村西。

所以从地理位置来看,相对偏远,所以没有太多的人士前来拜访,甚至还有不少的朋友甚至不太知道马援墓具体在何方。

只是在近年来,由于陕西省非常重视对所辖历史文物的宣传和推广。

所以,让更多的朋友对马援墓的情况有了一些相关的了解。

从外观上看,马援墓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外形和占地面积上与普通的墓碑非常相似,只有走近前,才能够看到上面撰刻的“马援墓”字样。

虽然马援墓没有体现现古人的豪华,但是马援本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英雄这豪杰,它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堪称是我们历史的一代名人和伟人。

马援墓的存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提示着我们后人一定要铭记历史,马援墓的存在也间接的提示着我们有太多的古文化值得后人去珍惜,特别是这些古人的事迹更是值得我们大家牢记和歌颂。

马援墓这些古迹的存在也证实了我国历史中曾出现过各类的英雄人物。

所以,重视和缅怀这些古人是我们对历史的最大尊重和对古人的最好的敬意。

让我们大家共同的记住历史,记住马援墓。

马援和有关系吗 很多人都将历史上出现的马援和马超这两个人物相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同是一个姓,所以很多人就以为这两个人之间有着血缘关系,有的人说马超是马援的祖父,有的人说马援是马超的后人,其实他们两个之间根本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历史人物。

首先我们对马超详细地了解之后,就会知道他是一个会带兵打仗的将领,在作战方面功绩是非常显赫的,其次,这一点马援就跟他截然相反。

马援他这个人是时期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祖先是,就是马援的祖父,因为在与秦军作战的时候,赵奢立下了战功,所以就被封为。

后来赵奢的后人全部都改为了,这也就是说马援的祖上和马超是没有一丁点关系的。

只是因为当时封号的原因,所以才将自己的姓给改了,同时这两个人在性格上也有很多的不同,马援他这个人非常的孝顺,也不喜欢奢华的生活,只希望自己能够清清静静的过着田园生活,相比之下,马超他这个人性格方面就表现得非常的急躁,一生当中大多数也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由于这两个人都是生活在动乱的年代,在命运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马援对于因为军事方面也很有自己的见识,得到了的重用。

马超和马援这两个人物,一个是在作战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另一个是在军事谋略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虽然马援和马超两个之间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是在我国军事历史上面同样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马援和马英九的关系 马援马英九除了有共同的姓氏之外,马援马英九还是氏族关系。

马英九曾多次提到,自己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

管理着《湖田五修族谱》和《湖田马氏六修族谱》马大洋先生说,马援被拜为伏波将军之后,马援的后人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如今在湘潭的湖田马氏,就是马援后人。

从族谱来看,马英九果真是马援的后人,不过说到马援马英九的关系,还需要从战国时期开始说起。

马英九的老祖宗是赵国名将赵奢,由此可见,马英九的老祖宗是,而非马姓。

赵奢曾经率领赵国军队打败了秦国军队,因为功绩卓越,于是赵王给赵奢赐封号——马服君。

从这时起,马英九的祖上便开始改为马姓。

马英九的祖先马援一生战争南北,后来在陕西省茂陵县落户。

马援有一个儿子名叫马拔,字扶风,因为马援一家对做了很大的贡献,于是当地一个村子便被命名为扶风毕公村。

马英九曾说,自己的祖籍是在陕西扶风,由此可见,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公元1335年,马家一族迁往江西,后来参加了领导的红巾军。

在朱元璋的派遣下,马家祖先从江西追杀到湖南。

最终,马援后人在湖南落地。

马援后人的祖籍遍布,从河北到陕西,再从陕西到江西,最后再从江西到湖南。

正如马大洋所说,马援的后人遍布全国各地,而马英九也是其中一名。

马援女为皇后是真的吗 马援一生是比较辉煌的,就连他的后代也是比较争气的,但是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功臣,在朝廷中的地位还是比较显赫的,虽然马援不善于和朝廷中的官员们拉帮结派但是地位还是不容小觑的,马援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有一个女儿是当上了皇后的。

这位马援之女是比较贤良淑德的,当时马援去世之后,自己的母亲是比较悲伤的,身患疾病,之后自己的一位兄长也夭折了,当时只有十岁的她要帮着家中处理事情,还有照顾自己的母亲,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出了很好的抗压性,小小年纪对于处理家中的事务是井井有条的,受到周围人的称赞。

机缘巧合,马援之女在十三岁的时候进了宫成为了太子妃,之后深得太子的宠爱,直至在刘庄当上的时候因为马氏的贤良淑德被封为了皇后。

这就是马援女为皇后的故事。

当时的马家是比较得势的,自己的哥哥在朝廷中也是受到了很大的重用,但是可惜的是马氏没有自己的孩子,之后不得已收养了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长大,之后刘炟当上了皇帝,马氏就成为了,所以马援之女的一生是比较显赫的。

所谓是一荣俱荣,在马援女为皇后的时间内,马家的实力在当时的朝堂上是比较厉害的,家中的各个成员都受到了一定的恩惠的。

马援是历史上面战功赫赫的军事家和将军,即使是他的后代也是比较争气的,在古代自己的家中能够出现一个皇后也是实属难得的。

关于马援将军的简介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也是一代名将,一生的战绩是比较的显赫的。

从小的时候马援将军的志向就是比较明确的,希望能够报效国家成为一个比较有用的人才,当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努力的实现这样的志愿。

有关马援将军的典故还是比较多的,当时马援在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了,之后马援想要实现自己的志愿,不喜欢沉迷在书本文章之间,想要离家出去打拼。

但是不巧的是自己的大哥在自己即将走之前死了,之后为了哥哥守孝一年,还要支撑整个家所以就留了下来。

但是有志向的人终究是会被发掘的,之后光武帝即位的时候,当时的隗嚣重用了马援任命马援为将军。

马援将军的战功赫赫,同时在军营中对将士们的待遇是比较好的,对待下属们也是比较宽厚的。

熟悉马援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性,不喜欢阿谀奉承的小人,喜欢听一些良言。

自从他当上了将军之后,以前认识他的旧友很多人来投靠他。

有一次有一个旧友来投靠他,但是对马援的态度是比较恭维的,马援对其说你这样奉承我和之前来巴结我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马援一生的愿望就是能够征战沙场,甚至是能够战死在战争中,对于他而言是最好的归宿。

所以马援和其他的开国大臣不一样,对于名利和功勋是比较看轻的,只是希望能够为了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马援的兵器是什么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将军,但是他的一生不注重名利,但是在沙场上是战功赫赫的。

历史上面有很多有名的将军,武功都是比价高强的,但是只要是能武的人都会一个和自己相配的兵器。

李元霸的武器是锤子,十分的勇猛,那么厉害的马援的兵器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的资料记载,马援的兵器是像大象鼻子的古月刀,还有一个是擂鼓翁金锤,这两个武器是马援经常用的武器,都是比较厉害的。

说到擂鼓翁金锤是汉朝时期马超的祖先开始使用的,威力是比较厉害的,当然不是一般人能够使用的,因为擂鼓翁金锤本身的重量是比较惊人的,和一个人的体重是差不多的。

所以想要使用马援的兵器,除非是力大无穷的,不然想要操控这样的武器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个锤子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圆形的,而是腰鼓形状的,和圆柱形比较的类似,从此我们也是可以看出马援的实力是比较强悍的,能够成为东汉的开国将军也是有足够的实力的,并非是浪得虚名。

马援能够有如此厉害的武器,再配上他精湛的武功能够征战沙场肯定是比较厉害的,能够当上开国将军也是战功赫赫的。

当然他和我们认知的开国功臣是不一样的,他的一生主要是在沙场上面度过的,享受安逸的生活的时候是比较少的,同时对待将士们是比较宽厚的,他的愿望是能够战死沙场,,他最终的的结局也是在沙场上面战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真是如何死的?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

中是怎么样的人揭秘 《》中曾有记载,虽然是受重邀加入的蜀国,但其实开始的时候水平非常一般,甚至到后来也就是个中规中矩的军师,相比于关张两位将军,他的打仗风格更偏向于稳定,即擅长稳中求胜,并非小说中杜撰的那么神乎其神。

在小说中,无疑是一位运筹帷幄的天命军师,是近乎传说般的存在,他非常善辩,两片薄唇开合之间能够涌出无数让人信服的道理,因此非常擅长骂战,“”就是其成名之战。

既然是“骂战”界的高手,自然不会像普通人那样骂街,这里的骂战细致的分成了文骂和武骂,在这里特指的其实都是嘴皮子上的功夫,但两者都极具威力,孔明曾用此两招成功毙敌。

何为武骂?即两军交手之际,阵前指挥官互相叫阵,而一方能够以之严词,就可以直接将对方说死,即为武骂,例如那曾死在孔明嘴下的;文骂则是写书信,待对方观阅后亦可毙命,例如孔明给曹真写信,后者读完后立即毙命。

大概不少人开始疑惑了,莫非这孔明有什么邪术,能够隔空毙敌?当然不是,他之所以成功,其实凭借的是仔细观察,毕竟骂战不是对谁都实用,唯有那些心态较差,心胸狭隘之人才会中招。

孔明骂死王朗之战,历史有名,大家应该也都不陌生,我就不在这里卖弄,倒是他写信骂死曹真之事,估计没有熟读三国的,还真不知道。

话说这孔明修书一封,邮递给了曹真,其中先是一番赞扬,接着一顿贬低,最后直接称其无颜再见关中父老,连家也没脸回了,可谓用词之狠毒,曹真看完书信后,居然就活活气死了,实在是窝囊。

不过之前说了,孔明如此之神武乃是小说中杜撰出来的,罗老大概是不想再在曹真这个人物上耗费太多笔墨,就草草在书中了结了他,而现实中曹真可没有这么玻璃心,事实上他不但没有气死,还与孔明是死对头,甚至还曾打败过号称常胜将军的,其人之厉害,可见一斑。

这曹真乃是收养的儿子,他父亲死的早,丞相见其可怜便让他认自己做了干爹,此后便将其当成亲生儿子一般栽培。

他也没有丢丞相的脸,不仅聪明过人,而且有一副练武的好根骨,年纪轻轻却有一身不俗的武艺,少年时外出打猎,在深山中遇到了一只恶虎,他不仅没有害怕,反而非常镇静的转身一箭将猛虎射死。

因为此事,丞相对他非常看好,立即将手下的虎豹骑交由他来统领,要知道这一系军队乃是丞相的主力,此番举动足以见得丞相对他的看重。

拥有兵权之后,他开始随父亲征战天下,随后不久便征服了灵丘,丞相封其为灵寿亭侯。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屡立战功,先后被提升为偏将军、中坚将军,等到后来战死之后,继任其位置的也是他,进入蜀汉之后是他监督击败了高翔,当丞相去往汉中宣布撤军的时候,负责在武都接应的人还是他。

后来丞相逝世,他的儿子继任,一样对他非常重视,先是任命他为镇西将军,封为了东乡侯。

有一次张进突然起兵,他派手下将军前去平定,将反叛之人一一斩杀,等到他回到洛阳之后,接着又被提拔为上军大将军。

在征讨东吴的时候,派出了他和两位大将,负责攻夺牛渚屯,得胜后被封为中军大将军,地位越来越高。

曹丕非常的信任他,在其患病卧床之际,专门让他做以后辅佐太子的顾命大臣,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他已经有了左右整个国家的权利。

话说孔明在出兵至祁山时,立即有三郡人马接应他,表示愿意加入他们一起对付曹魏大军,也好共商大计。

就这个时候,曹真受命来到了郿城负责此事,并在斜谷大败等人。

当时作为反叛郡城之一的月支城,统御者乃是城中的一位百姓,他逼迫当地官员向蜀汉投降,但当听说曹真亲临,并已经将他们团团围住之后,立即跪地认罪,自己将自己绑起来走到了曹真的面前。

随后不久,昔日发生叛乱的三座郡城便彻底安定了下来,这尽皆都是曹真的功劳,而且他还预料孔明的下一次突袭一定会在陈仓动手,然后立即名人加固城池,垒高城墙,最后也果然如他所料。

回朝后他因功而增加户邑,前后一共加起来一共近三千户,而由此可见,他的确是一位难得的良将,而并非小说中被封书信气死的心胸狭隘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高适与李白关系很好,为什么不救患难的李白?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