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 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2-22 点击数:
简介:2020年7月15日起,五台山进山费对全国游客实行周一至周五免票政策。

好多人开始预定门票,迫不及待地计划去五台山参观朝拜了。

五台山寺庙目前有400多座,那么到了五台山旅游,不可能都走到,只能参观朝拜几个重点的、具有代表性的寺庙。

那么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去哪几个寺庙? 我来告诉你!

【千问解读】

2020年7月15日起,五台山进山费对全国游客实行周一至周五免票政策。

好多人开始预定门票,迫不及待地计划去五台山参观朝拜了。

五台山寺庙目前有400多座,那么到了五台山旅游,不可能都走到,只能参观朝拜几个重点的、具有代表性的寺庙

那么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去哪几个寺庙? 我来告诉你!

五台山五台高峰俗称五个台,五个台包围的区域成为“台内”,其他的区域称之为“台外”,台内分布50个左右的寺院,规模较小。

台外有300多座,规模较大。

五台山寺庙分为青庙、黄庙两大类。

青庙就是汉传佛教的寺院,黄庙就是藏传佛教的寺院。

比如:菩萨顶、五爷庙为黄庙。

显通寺、尊胜寺为青庙。

千年古刹大都在台外,如:汉代西明寺、唐代南禅寺及佛光寺、元代双泉寺等等。

台内台怀镇基本为明清寺院,比较年轻的建筑风格。

古佛古寺基本以台外为主。

400多座寺院中,旅游景点有10个左右,其余的寺院非常清苦,并非旅游者看到的人声鼎沸的现象。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1)

五台山重点寺庙推荐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2)

  显通寺---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寺域规模宏大。

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

沿寺内之中轴线,并列有七座殿宇,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与藏经殿。

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3)

  塔院寺--五台山标志建筑大白塔所在寺庙

  塔院寺在台怀镇显通寺南侧,五大禅处之一。

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塔基为正方形。

建塔时,砖缝全部用米浆、石灰搅拌后砌筑而成。

塔面呈白色,举目仰观,耸入云天,白塔形如藻瓶,塔利、露盘、宝珠,都用精铜铸成。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4)

  菩萨顶---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

  位于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

从下往上仰望层层台阶,犹如天梯,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琳宫。

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故起名叫菩萨顶,亦称文殊寺。

寺院规模宏大,占地45亩,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5)

  圆照寺——都纲殿院的金刚宝座塔

  圆照寺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门票)。

占地12600平方米,殿堂八十余间。

寺建一进三院,天王殿、毗卢殿、都纲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山门三间,掖门两道,称为五朝门,为五台山所特有。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6)

  五爷庙——香火旺盛

  古戏台在五龙王殿正对面,是专为五爷唱戏而设置的,传说五龙王喜欢尘俗生活,尤爱看戏,看戏后心情舒畅,便会风调雨顺。

所以,每年六月大会,这里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居中赏戏。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7)

黛螺顶-----小朝台朝拜五方文殊,风景优美

黛螺顶(寺),位于台怀镇中心寺庙群区以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黛螺顶上。

黛螺顶(寺)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朝台”。

黛螺顶把五座文殊菩萨像复制塑造后,集中在一起,来到这里朝拜了五座文殊菩萨像,等于转遍了五座台,所以叫“小朝台”。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8)

   广化寺----五台山唯一晚上可以参观的寺庙

广化寺原为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后为章嘉活佛的五处之一,也是五台山“黄庙十大寺”之一。

寺内有艺术珍品十六尊者石刻。

广化寺历史悠久。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9)

佛母洞——一个可以获得重生的地方

  千佛洞位于白云寺内,又称之为佛母洞,它是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洞。

据说有相关佛教经典记载了释边牟尼佛的诞生所印证,佛母洞在中外佛教灵迹中都是独一无二和富有盛名的。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10)

龙泉寺-----有清澈的五台山泉水

   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国初年又重建,现存建筑多属民国初年建筑。

寺内建筑虽为民国年间建造,但寺内外石雕建筑雕凿精致,千问网,为罕见的石雕精品。

五台山参观行程安排

第一天:赴五台山,抵达后午餐,入住宾馆,午餐后游览藏传佛教寺庙的领袖庙 菩萨顶(游览1时),五台山最大、最古老,同时也是汉传佛教领袖寺庙的显通寺(游览1小时),游览圆照寺(游览20分钟);游览大白塔所在寺院塔院寺(游览40分钟);晚餐后参观广化寺; (住五台山)

第二天: 早游览五台山许愿最灵、香火最旺的寺庙 五爷庙(又名万佛阁)(游览30分钟);上午登有1080级台阶的小朝台 黛螺顶(游览2小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

后 可以赴佛母洞(需要时间和体力)参观,也可以 自由参观。

下午后参观龙泉寺,返程;

随 我 行,走 山 西, 带您吃、住、行、游、购、娱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11)

“遇见就是缘分,关注我一下呗!”

大清秘史之顺治帝到底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

脱了龙袍换袈裟,想必大家都有听说过大清出家的传说,但是顺治是否真的在五台山看破红尘出家那就要让我们从历史资料来解答了。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

一些文人学者在疏证诠释该诗时,认为诗句虽多迷离恍惚诡谲,却明显是影射“顺治出家”之事,如诗句中说:“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句中的“千里草”为董;“双成”乃用《内传》王母侍女董双成的故事。

都是影射顺治之董爱妃;另诗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是指顺治下罪己诏;而“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顺治未死;还有“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是说顺治逊位出宫云游至五台山为僧。

诗句之所以用影射手法,是因吴梅村身历沧桑,恐为时讳,不得不将顺治出家事以隐晦的手法记入诗中。

此诗之后,在有关的稗史中,便将顺治出家一事演绎得既具体又神秘,从清初至清末流传不断。

如说顺治耽于佛法,视帝位如敝履,并未终于帝位,而是于董鄂妃病逝后,弃政出宫,披缁云游,在五台山清凉寺┮婪鹈拧R恍┮笆酚胙菀逯谢顾担日后之所以多次奉太皇巡幸五台山,虔礼诸寺,其意在于拜谒顺治。

甚至说庚子年,两宫西狩,途经晋北,地方上接待中临时从五台山借来御用器具,都宛如宫廷之物,实是顺治的遗物。

针对上述各种顺治出家的传说,孟森在其《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之二《世祖出家事实考》中,以大量翔实的史实考证,顺治虽然好佛,但其确死于天花,终于帝位,并未离宫出家。

尤其是孟森持论所根据的是王熙自撰的《年谱》。

王熙是顺治时的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又是顺治的宠臣,顺治临终前的遗诏就是面谕他草拟的。

王熙在《年谱》中,详细记载了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这几日顺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举止,而这几日正是顺治病死前的最后的一周,如《年谱》云:“辛丑三十四岁,元旦因不行庆贺礼,黎明入内,恭请圣安,吾入养心殿,赐坐、赐茶而退。

翌日,入内请安,晚始出。

初三日,召入养心殿,上坐御榻,圣躬少安,命至御榻前讲论移时”,“初六日,三鼓,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随勉强拭泪吞声,就御榻前书就诏书首段。

随奏明恐过劳圣体,容臣奉过面谕,详细拟就进呈,遂出至乾清门下西园屏内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

至夜,圣驾宾天,血泣哀恸。

初八日,又同内阁拟上章皇帝尊谥,又同内阁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为辅政大臣撰誓文。

”王熙《年谱》翔实逼真地记述了顺治死前几日的活动,明确记载顺治是染痘(天花)病终于养心殿,并未有逊位出宫之事。

无独有偶,孟森又举出当时在宫中担任词臣的张宸在其《青ゼ》中所记:“辛丑正月,世祖章皇帝宾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

先是初二日,上幸悯忠寺,观内ξ饬加棺7。

初四日,九卿大臣问安,始知上不豫。

初五日,又问安,见宫殿各门所悬神对联尽去。

一中贵向各大臣耳语,甚仓惶。

初七日,释刑狱诸囚狱一空。

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接着张宸又记述了顺治的整个治丧过程。

王熙与张宸都是顺治病逝前后的亲身经历者、目睹者,都说顺治死于天花。

说明孟森的《顺治出家考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而也说明吴梅村以《清凉山赞佛诗》影射顺治出家之事不足为凭。

顺治出家的传说,事出有因,正如史学大师陈垣先生所说:“彼据《清凉山赞佛诗》等模糊影响之词,谓顺治果已出家固非,然谓绝无其事者亦未为的论。

”陈垣老还曾撰有专文,说明“顺治出家之说,不尽无稽,不过出家未遂而已。

”据有关典籍,如《憨璞语录》、《续指月录·玉林ご》及《玉林年谱》、《北游集》等书记载,从顺治十四年起,他与当时南北名僧木陈ā⒂窳铸ぁ⒑╄贝稀溪森等都有密切交往,顺治曾封玉林の“国师”,并请玉林の自己取法名“行痴”,号“痴道人”,且执弟子礼。

他还请茆溪森为自己化度剃发,《续指月录》曰:“玉林到京,闻森首座为上净发,即命众聚薪烧森。

上闻,遂许蓄发乃此”,说明顺治本已决心出家,经劝阻方罢(见陈垣《与木陈ā吩亍冻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与各种野史、演义中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似乎都是缘于顺治好佛的事实。

截至目前清史学界有关顺治的研究成果,较为一致的看法也都是认为顺治晚年确信佛、好佛,也有出家之念,但终未成为事实。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演义和传说,而关于清代宫廷的传说尤多,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其一,乃由居统治地位,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有着不同于的各种社会习俗,人们从有趣与好奇心理出发,编撰各种引人入胜的传说;其二,在明清易代之际及辛亥革命时期,一方面由于“华夷之辨”的观念支配,另方面出于反满、排满的政治斗争需要,多有敌视与鄙弃满族的心理,出于宣传需要,人们编撰了各种带有丑化和夸大其词的传说。

今天,从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团结友爱出发,对之应有科学地分析;其三,宫廷内部的政治权力之争异常尖锐和复杂,加之宫闱之内又十分神秘与森严,发生在宫廷内的各种事件,经过口耳相传,难免失实。

再加各朝统治者,又常常根据政治风云变幻而篡改各种官书档案,因此,今人对于社会上流传的各种清代宫廷的传说,应明析有关史料的真伪,科学地予以鉴别。

五台山出家:脱了龙袍换袈裟,想必大家都有听说过大清顺治皇帝出家的传说,但是顺治是否真的在五台山看破红尘出家那就要让我们从历史资料来解答了。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

一些文人学者在疏证诠释该诗时,认为诗句虽多迷离恍惚诡谲,却明显是影射“顺治出家”之事,如诗句中说:“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句中的“千里草”为董;“双成”乃用《汉武帝内传》王母侍女董双成的故事。

都是影射顺治之董爱妃;另诗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是指顺治下罪己诏;而“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顺治未死;还有“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是说顺治逊位出宫云游至五台山为僧。

诗句之所以用影射手法,是因吴梅村身历沧桑,恐为时讳,不得不将顺治出家事以隐晦的手法记入诗中。

此诗之后,在有关清代的稗史中,便将顺治出家一事演绎得既具体又神秘,从清初至清末流传不断。

如说顺治耽于佛法,视帝位如敝履,并未终于帝位,而是于董鄂妃病逝后,弃政出宫,披缁云游,在五台山清凉寺┮婪鹈拧R恍┮笆酚胙菀逯谢顾担日后康熙之所以多次奉孝庄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虔礼诸寺,其意在于拜谒顺治。

甚至说光绪庚子年,两宫西狩,途经晋北,地方上接待中临时从五台山借来御用器具,都宛如宫廷之物,实是顺治的遗物。

针对上述各种顺治出家的传说,孟森在其《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之二《世祖出家事实考》中,以大量翔实的史实考证,顺治虽然好佛,但其确死于天花,终于帝位,并未离宫出家。

尤其是孟森持论所根据的是王熙自撰的《年谱》。

王熙是顺治时的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又是顺治的宠臣,顺治临终前的遗诏就是面谕他草拟的。

王熙在《年谱》中,详细记载了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这几日顺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举止,而这几日正是顺治病死前的最后的一周,如《年谱》云:“辛丑三十四岁,元旦因不行庆贺礼,黎明入内,恭请圣安,吾入养心殿,赐坐、赐茶而退。

翌日,入内请安,晚始出。

初三日,召入养心殿,上坐御榻,圣躬少安,命至御榻前讲论移时”,“初六日,三鼓,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随勉强拭泪吞声,就御榻前书就诏书首段。

随奏明恐过劳圣体,容臣奉过面谕,详细拟就进呈,遂出至乾清门下西园屏内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

至夜,圣驾宾天,血泣哀恸。

初八日,又同内阁拟上章皇帝尊谥,又同内阁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为辅政大臣撰誓文。

”王熙《年谱》翔实逼真地记述了顺治死前几日的活动,明确记载顺治是染痘(天花)病终于养心殿,并未有逊位出宫之事。

无独有偶,孟森又举出当时在宫中担任词臣的张宸在其《青ゼ》中所记:“辛丑正月,世祖章皇帝宾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

先是初二日,上幸悯忠寺,观内ξ饬加棺7。

初四日,九卿大臣问安,始知上不豫。

初五日,又问安,见宫殿各门所悬神对联尽去。

一中贵向各大臣耳语,甚仓惶。

初七日,释刑狱诸囚狱一空。

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接着张宸又记述了顺治的整个治丧过程。

王熙与张宸都是顺治病逝前后的亲身经历者、目睹者,都说顺治死于天花。

说明孟森的《顺治出家考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而也说明吴梅村以《清凉山赞佛诗》影射顺治出家之事不足为凭。

随机文章“多数人”的历史卡桑德简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牢骚效应,企业应对发泄情绪的员工宽容对待灵魂出窍最简单方法,灵魂出窍有危险吗(4招学会灵魂出窍)鲨鱼为什么怕海豚,鲨鱼为什么不吃海豚(海豚完胜鲨鱼/屌炸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顺治帝王是否在五台山出家?

画像 三个当事人——福临、与 福临,生于清崇德三年正月(1638年3月),乃清太宗之第九子,也是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

值崇德八年(1638年)皇太极突然病死,引发了一场皇位的激烈争夺。

经过相互权衡与妥协后,才由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并由他的两位叔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辅政。

1644年9月福临进入北京,改元顺治,然朝政仍由多尔衮把持。

多尔衮居功自傲,独断专横,根本不把顺治放在眼中。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翌年顺治始亲政,不久,即以多尔衮擅权作威,谋逆等罪名,将之削爵夺封。

孝庄文皇后,生于明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二十六年十二月(1688年1月),蒙古科尔沁人,博尔济特氏。

天命十年(1625年)嫁于第八子皇太极。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永宁宫庄妃。

其子福临即位后,尊为皇,其孙嗣位,又尊为太皇太后,因是皇太极之妃,而皇太极之谥号乃“文皇帝”,加之其子、孙又都是皇帝,因由妃称后,谥“孝庄文皇后”。

她天质姿丽,聪明能干,且有谋略。

其一生经历了清初三朝更替。

在皇太极时期就“赞助内政,越既有年”。

“孝庄下嫁”说的由来及其论争 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其小叔多尔衮的传说,在《清朝野史大观》、《清史演义》及《清宫轶闻》、《多尔衮轶事》中,多有记载,且绘声绘色,十分具体。

但这些文人骚客的描写,与信史相证,常破绽百出,多不足为据。

五台山 此事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文字是张煌言的《建夷宫词》十首,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日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张煌言此词写于顺治七年,以当时人写当时事,似有所据。

何况多尔衮恰于顺治五年已被称“皇父摄政王”,慈宁宫又是孝庄太后的寝宫。

词中说的慈宁宫里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地举行太后婚礼,显然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

还有其他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由“叔父”改称为“父”,显然与母后下嫁有关;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岂非暗指多尔衮迫使太后与之为婚;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有再嫁多尔衮的难言之隐;其四,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素有兄终弟及、弟娶兄妇之旧俗,即使有下嫁事,亦不违伦理道德。

针对“孝庄太后下嫁”说的根据,孟森撰有《太后下嫁考实》,予以一一驳难。

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况且“诗之为物,尤可兴到挥洒,不负传言之责”。

五台山文殊道场 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此亦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此外,孝庄之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皇太极之孝端皇后,第二皇后不与夫君葬,这在古代与此后都不乏实例。

孟先生还认为既然“皇父摄政王”之称是公开之事实,倘若有“太后下嫁”事为何不见于官书档案?与孟森的看法相同,著名清史学者郑天挺教授也曾撰有《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一文,提出“多尔衮以亲王摄政称皇父……疑皇父之称与‘叔父摄政王’、‘叔王’同为清初亲贵之爵秩,而非伦常之通称”,似与下嫁事无关。

总之,孟森等认为,不能只凭张煌言的诗,以孤证论定有“太后下嫁”一事。

“顺治出家”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

一些文人学者在疏证诠释该诗时,认为诗句虽多迷离恍惚诡谲,却明显是影射“顺治出家”之事,如诗句中说:“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句中的“千里草”为董;“双成”乃用《内传》王母侍女董双成的故事。

都是影射顺治之董爱妃;另诗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是指顺治下罪己诏;而“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顺治未死;还有“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是说顺治逊位出宫云游至五台山为僧。

五台朝圣大朝台、小朝台 顺治出家的传说,事出有因,正如史学大师陈垣先生所说:“彼据《清凉山赞佛诗》等模糊影响之词,谓顺治果已出家固非,然谓绝无其事者亦未为的论。

”陈垣老还曾撰有专文,说明“顺治出家之说,不尽无稽,不过出家未遂而已。

”据有关典籍,如《憨璞语录》、《续指月录·玉林传》及《玉林年谱》、《北游集》等书记载,从顺治十四年起,他与当时南北名僧木陈、玉林、憨璞聪、溪森等都有密切交往,顺治曾封玉林为“国师”,并请玉林为自己取法名“行痴”,号“痴道人”,且执弟子礼。

他还请茆溪森为自己化度剃发,《续指月录》曰:“玉林到京,闻森首座为上净发,即命众聚薪烧森。

上闻,遂许蓄发乃此”,说明顺治本已决心出家,经劝阻方罢(见陈垣《与木陈》载《陈垣集》。

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与各种野史、演义中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似乎都是缘于顺治好佛的事实。

截至目前清史学界有关顺治的研究成果,较为一致的看法也都是认为顺治晚年确信佛、好佛,也有出家之念,但终未成为事实。

顺治圣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演义和传说,而关于清代宫廷的传说尤多,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其一,清朝乃由满族居统治地位,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有着不同于的各种社会习俗,人们从有趣与好奇心理出发,编撰各种引人入胜的传说;其二,在明清易代之际及辛亥革命时期,一方面由于“华夷之辨”的观念支配,另方面出于反满、排满的政治斗争需要,多有敌视与鄙弃满族的心理,出于宣传需要,人们编撰了各种带有丑化和夸大其词的传说。

今天,从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团结友爱出发,对之应有科学地分析;其三,宫廷内部的政治权力之争异常尖锐和复杂,加之宫闱之内又十分神秘与森严,发生在宫廷内的各种事件,经过口耳相传,难免失实。

再加各朝统治者,又常常根据政治风云变幻而篡改各种官书档案,因此,今人对于社会上流传的各种清代宫廷的传说,应明析有关史料的真伪,科学地予以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五台山必游的几个寺 参观寺庙群按什么顺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