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佛教四大名山(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
【千问解读】
随着5.1小长假的到来,一颗想要旅游的心开始蠢蠢欲动。
但是去哪玩,却成了广大网友的一大难题。
山不来见我,我自去见山,今天小编要给各位推荐的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
佛教四大名山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开始修建寺庙、道场的。
自汉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寺庙得到了历史性的保护,对寺院进行了修葺,现在已然成为了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并且有很多寺庙已经被列为国保、省保单位。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
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山西五台山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系删
五台山,佛教圣地之一,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华北第一高峰。
五台山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而起,峰顶平坦如台,因此而得名。
这里风光秀美,是有名的避暑胜地,山上寺院林立。
五台山被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这里是黄庙(藏传)、青庙(汉传)共存的道场,不仅能看到汉传的僧人,也能看到藏传的喇嘛。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鼎峰。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到达了第二个鼎峰。
唐代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
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如果把五根手指看作耸立的“五台”,那么掌心处便是台怀镇。
台怀镇是五台山景区的地理中心和食宿大本营,大部分寺庙也都集中在这里,是游客的必到之处。
游玩五台山一般吃住在台怀镇,行程三天较为适宜,时间不赶,也基本可以把主要的寺庙都看完。
来到五台山必做两件事,一是去各大寺院礼佛祈福,二是朝拜五台(大朝台),推荐其中两天去寺庙礼佛祈福,一天朝台。
门票参考:125元
建议游玩时间:2—3天
四川峨眉山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系删
位于四川峨眉市西南。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
对于峨眉山名的来历,众说纷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
而峨眉最早名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
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峨眉山拥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被称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山中众多的寺庙,让这里充满了佛陀的气息。
山中的景色极美,四季各有美景可看。
随海拔不同,分为低中高三个区。
登顶金顶远眺,视野宽阔,景色壮丽,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门票参考:旺季160元,淡季110元
建议游玩时间:1—3天
浙江普陀山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系删
普陀山又称补陀洛迦,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座落海上的佛教胜地,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
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相传为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认为观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
据传唐代大中年间(公元846年)天竺僧人上岛亲睹菩萨现灵说法,并让以七色宝石,佛教年传,观音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因之,普陀山被传为海天佛国。
南宋绍兴元年(1131)岛上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
从此,普陀山即为观音显灵的道场,又为佛教禅宗的圣地。
最盛时,大小佛寺达300余座,烟雨楼台,浪声梵音,山海兼胜,名满海内。
门票参考:160元
建议游玩时间:1—2天
安徽九华山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系删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传说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而更名为“九华山”。
九华山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以地藏菩萨道场驰名。
九华山风景区由11大景区组成,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
其中自唐代以来,有据可查的肉身近20遵(其中有三遵道士肉身)。
门票参考:160元
建议游玩时间:1—2天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佛教文化之外,古建筑寺庙、佛像、法器更是数不胜数。
下一篇我将会着重介绍五台山最值得朝拜的寺庙,持续关注哦
元朝灭亡时,四大汗国在干嘛?
当然了, 根本原因是他们与元朝的关系,就算能帮也不会去帮的。
四大汗国与元朝建立者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是分封的。
当年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后,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后裔建立了钦察汗国,领土包括现在的东欧大部分,次子察合台的后裔建立了汗国,领土在中亚,三子窝阔台的后裔建立了窝阔台汗国,领土包括中亚和新疆地区,四子的后裔建立了伊尔汗国,包括现在的伊朗,伊拉克等地。
第一,死后,忽必烈与争夺汗位,由此也引发了内战,其他汗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
元朝建立后,也宣告了蒙古帝国的解体,其它几个蒙古汗国自始至终没有承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
即便到后来关系有所缓和,但也是非常局限的。
在这期间,断断续续的关系时好时坏。
指望着四大汗国来帮忙,完全是办不到的,而这也是四大汗国不帮忙的根本原因。
第二,实力不允许他们去帮忙。
之所以说实力不允许,主要是四大汗国自己的问题不少。
伊儿汗国由于国内的蒙古贵族争夺汗位,在公元1335年后就已经成很多小政权,国家早已形同虚设了。
钦察汗国是拔都在西北建立的汗国,在14世纪末期,开始出现分裂,不断有汗国从钦察汗国分裂出去,显然这个国家援助元朝,根本是办不到的。
察合台汗国同样是权力之争,在14世纪中叶就已经了,分为和西察合台汗国,就算这样了,还不太平灭亡是迟早的事。
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但其存在时间也是最短的,灭亡也是最早的。
在14世纪初,这个国家就已经不存在了,地盘部分归附钦察汗国,部分被并入元朝。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这四个汗国比元朝末年好不到哪里去,被说过了几辈,他们早已没有了归属感,就算有,他们又如何去救呢?所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乘佛教有过哪些改革?具体指哪些内容
而从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大乘教法在时代就已有所流行并与小乘教法开始分化。
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处处显示出大乘信仰与理念。
如强调慈悲与平等,提倡不食肉主义,戒杀放生,慈悲为本,强调慈航普度的菩萨行行愿,强调不分出身、贵贱、种族、国家的众生性智平等,乃至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
阿育王本人,其归依佛教后的后半生,信仰与行动都显示出一个坚定大乘菩萨道行者的风范。
在古尼泊尔传播教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众生平等性智,诸菩萨众慈悲的概念,以此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
不过,可能限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原因,的婆罗门教等级思想环境的影响下,显得超前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当时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与推行是显然的。
太虚大师个人认为此阶段属大隐小显时期。
释尊 入—大—涅—槃后百年,大天五事导致教团出现分裂,称为根本分裂。
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
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
被誉为印度古代最伟大君王的阿育王(前3世纪中)时代,佛教迅速发展。
各派法师被派往印度周围各地弘法,推动佛法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各个部派的进一步形成。
阿育王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为根据地主要活动于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上座部的另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锡兰(古斯里兰卡国,又称铜碟洲,故斯里兰卡的部派又称铜碟部),后来经过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无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无畏山一派一度是斯里兰卡佛教中心。
但大寺一派指责对手非佛说,并最终借助政府力量判定对方非佛说而将其彻底消灭。
大寺一派传往东南亚形成今天的南传佛教。
还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并流入中亚,法藏部传为目犍连子帝须之大弟子昙无得所领导,昙无得为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区弘法的高僧。
该部以注重大乘菩萨藏与咒藏而闻名。
另一支饮光部(传为迦叶尊者所传)也有部分与一切有部及法藏部类似的思想。
大约同时代,拥有大乘信仰的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后的案达罗派,它们都传承了很多大乘教法。
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犊子部则在中西部印度发展,分立出法上、贤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
以后正量部则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
公元之初才出现的经量部前身是说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师。
它的活动范围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
很多学者认为大乘佛教就是根本分裂二部的大众部传承的,大众部是大小兼修的部派。
不过,实际上一些部派的经典记载表明,部派佛教时期的很多部派是修行大乘佛法或大小兼修的,不仅大众部,上座部的很多部派,上座部及其分类的很多部派,也有信仰与修行大乘教法的。
如上述法藏部等。
又如,根本上座部的“雪山部”,据罗什翻译的18部论记载,也有大乘教法传承,如提到“净佛国土”(净土法门或唯心净土)“菩萨”等概念。
另外,玄奘法师当年考察印度时,在印度佛教的核心区域--摩揭陀国--也是佛在世时弘法的核心区域,该国四个最大的上坐部派都是修行大乘佛教的,玄奘法师称其为大乘上座部。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大小乘的分化与部派的分裂完完全全是两件事。
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是阿育王派高僧前往各地传播,不同地区的社会人文传统及人的根性的不同导致。
其次,开始时对戒律的认识上的细小差别也是原因之一。
事实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尤其那些大乘部派,他们并不一定对自己派别大小乘教法进行限制,其下属可以修行大、小乘任何一种教法的,但他们必须遵守本部派的戒律。
但大乘佛教与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及分别说部也有着很深的关系。
大乘三藏经典可谓博大精深,传统上分成五类,分别为华严门、方等门、般若门、法华门、涅槃门,称五大部。
《般若经》与《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等都是重要经典之一。
随着公元前后印度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书面经典的大量出现,客观上为大乘教法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此时,马鸣,龙树等大乘菩萨纷纷出世,大乘佛法超过小乘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
佛灭400多年,马鸣菩萨出世,写了很多大乘论著,力倡大乘。
印度僧人龙树出世后,大乘佛教更盛行, 龙树菩萨着《中观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娑论》等,建立了般若中观派|中观学派。
大乘佛教中期 其后又有印度僧人无着、世亲创立“唯识论”,盛极一时。
中观论和唯识论被认为是大乘佛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唐义净法师《南海寄归传》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
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在印度南方,则是如来藏思想更为盛行,与唯识学派合流。
大乘佛教晚期 公元七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罗门教咒语、宗教仪规和瑜伽术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极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实践方式,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
在《佛说秘密相经》中,甚至提到莲华与金刚杵相合,“如是,当知彼金刚部大菩萨入莲华部中,要如来部而作敬爱”,“由此生出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事业。
”这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词。
称为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或者“密乘”。
此时的印度佛教已经被外道法的取代,意味着此时的印度的佛教真实义已经不存在了。
相对于密乘,人们把大乘佛教的理论部分称之为“显乘”。
由于密教和婆罗门改良后的印度教界限的混同,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