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正伏天,保养重在防暑养心健脾

中医专家提示,这一时节正值中伏前后,通常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养生尤需注重防暑和养心健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副院长李圣耀说,高温暑湿环境下人体易发疾病,老人及体虚者应格外注意防范中暑。
当出现全身乏力、头晕胸闷、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宜及时
【千问解读】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田晓航)7月22日将迎来大暑节气。
中医专家提示,这一时节正值中伏前后,通常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养生尤需注重防暑和养心健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副院长李圣耀说,高温暑湿环境下人体易发疾病,老人及体虚者应格外注意防范中暑。
当出现全身乏力、头晕胸闷、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宜及时去医院就诊。
暑湿天气还易伤心脾。
李圣耀介绍,若心火旺盛,人容易出现心烦、失眠、口渴、便秘、尿黄、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而脾虚湿阻,会使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若还贪食寒凉,则易导致感冒、腹痛、腹泻等。
大暑伏天里,人们可以从饮食、运动、起居、情绪等多方面调养身心,预防疾病。
李圣耀介绍,这一时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重在补气健脾、消暑生津,多食粥、汤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可选用绿豆、黄瓜、苦瓜、鲜藕、西瓜、薏米等食材;足量饮水,可适量饮用酸梅汤、柠檬水、绿茶等,但饮品不宜太凉,以免脾胃受损,也不宜太甜,以免内生痰湿。
此外,可于早晨或傍晚选择散步、太极拳、广播体操等运动锻炼身体,每周5天、每次半小时,微微出汗即可;坚持夜卧早起、午睡半小时,睡觉时避免凉风直吹,空调温度不低于26℃。
天气酷热,人们还易出现心烦易怒、无精打采、心神俱疲等情形,即精神中暑。
专家介绍,此时宜保持心境平和,切忌大喜大怒;听音乐、冥想、读书等活动有助于调和情绪,饮用玫瑰花、佛手、茯苓、淡竹叶、莲子心组成的代茶饮亦有帮助。
古画中的“避暑方案”:看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乎格外热,很多人不得不整夜开着空调才能入眠。
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小编从古代画卷中整理出一套“避暑方案”,看看“大暑赏荷”、“浸伏”等避暑方法。
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 “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 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
“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养生家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蔽日遮阳 “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文学家便直言做不到。
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
“纳凉”,又叫“乘凉”。
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
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
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
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依然很流行。
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
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大暑赏荷”——亲水避暑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
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
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
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据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到,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
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
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
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 随机文章皇帝在国外宣布退位、国内政客那着权力博弈⋯百年前的德国,从混乱中长出了什么?老佛爷「慈禧」掌政半世纪!手握「3大王牌」、无人敢夺权少为人知的广西乐业天坑群,9.6万平方米的地下原始森林旧日支配者中最强大的生物,奈亚拉托提普恐隐藏实力掌控生物能的穆里亚文明,最后化身树木沉睡再也没有醒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画中的“避暑方案”:看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乎格外热,很多人不得不整夜开着空调才能入眠。
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小编从古代画卷中整理出一套“避暑方案”,看看“大暑赏荷”、“浸伏”等避暑方法。
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 “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 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
“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养生家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蔽日遮阳 “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文学家便直言做不到。
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
“纳凉”,又叫“乘凉”。
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
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
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
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依然很流行。
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
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大暑赏荷”——亲水避暑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
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
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
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据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到,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
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
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
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 随机文章须佐之男简介美国版花木兰!为了参加独立战争22岁的她女扮男装上战场圣巴特岛圣巴特古斯塔夫三世机场,跑道仅640米北极圈内的格陵兰木乃伊,两岁婴儿因饿死而变成木乃伊俄现木乃伊狗震惊考古学家,12400年的木乃伊狗脑保存完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