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太子都是帝王立起来的 帝王为什么不能随意废太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3-04-1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对历史帝王和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上帝王想要把太子废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比如汉高祖刘邦想要废掉刘盈这个太子,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并没有成功,还是让刘盈继续当太子。

而汉高祖刘邦最终也搞得灰心丧气,在戚夫人面前丢了脸,还对着戚夫人唱悲哀的歌。

隋文帝把杨广立为太子,最终他想废掉杨广,重新立杨勇为太子。

但结果是,他不但没能把杨勇立为太子,而且最后他很快就丧命了。

  由此可见,帝王想要废掉太子,重新确立一个人为太子,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说起来,太子是帝王立起来的。

既然是帝王立起来的,照理说,帝王对太子就有绝对的权力。

他想废掉太子,应该是非常容易的。

可为何,最后帝王废太子却非常困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重要有三个方面的真相。

image.png

  汉高祖刘邦画像

  一、否定继承规则难。

  任何帝王立太子,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实行的。

如果想把太子废掉,首先必须否定这个规则。

如果没有否定这个规则,就没办法否定你所立的太子。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无法废掉刘盈,就是因为它是按照“嫡长子制”的规则来实行的。

如果汉高祖刘邦不想让刘盈当太子,他就得废掉“嫡长子制”这个规则。

  但是这个规则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想否定这个规则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能否定的。

既然连规则都无法否定,那么,帝王凭什么把这个太子废掉呢?

  就算废掉规则,也是麻烦的。

比如,康熙帝王废掉胤礽,使得大家觉得,康熙帝王不是按“嫡长子制”来选择皇位继承的,而是按照“选贤制”来选择的。

毕竟清朝那时候,对于皇位继承应该用什么规则,并没有明确要求。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推荐了八王爷胤祀。

但是,当大家推荐八王爷胤禩的时候,康熙帝王却勃然大怒。

康熙帝王的这个生气,让大臣们无所适从。

大臣们无所适从,本来就是一种对规则的不清晰。

image.png

  隋文帝画像

  二、打破权力结构难。

  当一个人被立为太子以后,虽然帝王反对大臣们交接东宫,不愿意朝廷中的大臣们过早围绕在太子身边,形成一种权力集团。

毕竟这个权力集团,很有可能与帝王的皇权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

  但是无论帝王怎么打击,只要一个人被立为太子,也就意味着他是潜力股,朝中大臣以及太子身边的亲人,都会自然而然围绕在太子身边,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如果帝王想换太子,,那就不仅仅是换太子的问题,而是要打破这个利益集团的问题。

一个利益集团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你想轻易把这个利益集团打破,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汉高祖刘邦想换太子,身边的很多大臣都站出来反对,就是因为这些人从自身权力的角度来考虑。

因为一旦换了太子,换上了戚夫人的儿子,这些大臣和戚夫人的关系都不好。

等到刘如意上台后,他们将来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

  隋文帝想换太子,传话让人把杨勇带来,从而把皇位传给杨勇。

但是因为隋文帝身边都是杨广的人,所以他们当然不愿意换太子的事情发生。

所以,他们才会在第一时间把情况告诉杨广。

而杨广也因此提前行动,杀掉了杨勇,同时还害死了隋炀隋文帝。

最后,隋文帝换太子的事没有成功,还把自己搞死了。

image.png

  武则天画像

  三、帝王立场稳定难。

  古代上有很多次换太子事件,最后都是因为帝王自己立场不够坚定,最终没有成功。

比如汉高祖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结果后来他自身的立场不够坚定,一看到大臣反对,他也就打了退堂鼓。

  明成祖朱棣想要换太子,他不喜欢他的太子朱高炽,想换给朱高煦。

但是后来他自己的立场发生了改变。

他觉得朱高煦性格过于残暴,而朱高炽虽然软弱,但是相对来说比较仁慈。

再加上他又看中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觉得皇位传给朱瞻基,大明的江山更能够往下延续。

所以还是选了朱高炽。

  武则天想加强武家人的力量,传位给武家的侄儿们,但是她最后没有这样做。

  帝王的立场为什么不稳定呢?一方面是形势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很多人,不断给帝王传递不同的信息,因此才会这样。

  总之,看起来太子是帝王立的,但由于有各种因素的作用,因此帝王想换太子,确实很难。

  参考资料:《史记》《隋书》《旧唐书》等

有哪些成语形容历史

有哪些成语形容历史  历史的场合滚滚而留,我们知道有哪些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历史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有哪些成语形容历史,欢迎借鉴!

你以为古时候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是平民纳妾要这些条件!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

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

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

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

……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

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

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

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

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

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

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

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

”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

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

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

……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

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

阳数奇,阴数偶也。

乃太和之气到也。

……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

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历史太子都是帝王立起来的 帝王为什么不能随意废太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