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那么富有为何人口跟不上
【千问解读】
说起历史上的拜占庭帝国,也可以理解为东罗马帝国,这个帝国主导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当时主导东征时,拜占庭帝国其实非常的富裕,完全不缺钱,说他是西方土豪都不为过。
但是很有趣的是,拜占庭再人口上却总是跟不上,而且士兵也不多。
那么如此富裕的拜占庭为何会缺乏士兵和人口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拜占庭人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单纯的血缘关系,拜占庭人的观念一度非常开放,它也可以算是一个普世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很多皇帝都是罗马敌人的后代,比如一心想恢复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就是斯巴达克斯的同族,而和查理曼大帝PK过的尼基弗鲁斯一世甚至是阿拉伯人的后代(信奉基督教的加萨尼王国后裔),著名的马其顿王朝基本上都是亚美尼亚人后代称帝。
拜占庭人继承了当年罗马帝国的观念,把认同于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的人都看作是自己人,很多拜占庭名门都是希腊人和小亚细亚出身。
拜占庭人的政治观念很简单,那就是老子就是罗马帝国继承人,住在罗马城里的都是一群渣渣(尼基弗鲁斯二世的吐槽),西方自称国王的那批人更是野蛮人暴发户。
但文化观念嘛,就非常有争议了。
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继承人,核心的文化观念居然是古希腊的,只有出身在拜占庭核心领土上讲希腊语熟悉希腊文化的东正教徒才被当作是拜占庭人。
拜占庭少年也要像当年的雅典公民一样从小学习希腊史诗,只有熟练掌握了希腊文修辞和逻辑人才能充当高级官员,但古希腊城邦公民战士的培训方法却被他们放弃。
自从查士丁尼以后,拜占庭皇帝就以希腊语作为主要语言,希腊语成了拜占庭官方语言。
到希拉克略时代,军方人士最重要的语言也变成了希腊语,其次就是亚美尼亚语(希拉克略本人就是亚美尼亚后裔)。
因为语言的关系,诺曼人、阿拉伯人都轻蔑地把拜占庭人叫做希腊人,一副“你也配罗马”的嘴脸。
拜占庭文化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非常讲基督教的政治正确,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和西方的野蛮人同行不同,不少拜占庭皇帝自己就兼任最高宗教首脑,对宗教问题不是一般的看重。
拜占庭东正教教会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地产,对政治军事的影响力很大。
在拜占庭的危机时刻,拜占庭皇帝也下得了狠手,愿意破坏圣像,筹集军费。
拜占庭教会也很识时务,在拜占庭遭到波斯入侵时主动烧钱给希拉克略皇帝,成了拜占庭军队的天使投资人。
如果拜占庭皇帝被废除,他也会被刺瞎双眼,扔到修道院中。
拜占庭讲究基督教的政治正确一大后果就是把东正教地位捧得特别高,对异端的打击很严重,帝国一方面缺乏人力资源,不惜引进各族好汉;另一方面又不惜把忠于自己的族群赶出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亚美尼亚人和埃及的科普特人。
亚美尼亚军人是拜占庭军队的主力之一,在11世纪仅仅是被扫地出门的亚美尼亚人就有五万人。
亚美尼亚军人多,质量还高,希拉克略、巴西尔一世等著名猛男君王都是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人还善于经商做生意,赚钱的本事能媲美犹太人。
但就是这么一个族群,仅仅因为他们信奉一性论基督教就被拜占庭人看作是异端,不惜把他们赶出帝国。
埃及的科普特人也是最古老的基督教教徒,最早的新约圣经就是在埃及完成的,最早的修道院也出现在埃及,但埃及的科普特人也和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首脑有了分歧,因此成了打压对象。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正确还延续到了王朝末年,在奥斯曼人日已逼近时,拜占庭人还在搞族群分裂,只因为信仰分歧大把拜占庭人都失去了公民资格。
拜占庭的钱虽多,但主要在贵族和教会手中,平民的生育率并不比其他民族高。
拜占庭帝国还时不时把大量异端顺民开除国籍,核心人口自然上不去。
汉高祖刘邦手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才而楚霸王项羽身边只有范增?
刘邦身边人才济济,可是项羽身边却似乎只有亚父一人而已,这又是为何呢?刘邦有什么吸引力,竟然能够让各地群雄纷纷归附呢? 项羽死的时候三十一岁,正是人生中最灿烂的日子,还有大把的时光,推算起来,项羽刚随叔父在会稽郡起事的那会儿应该是二十出头的样子,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就能够领兵打仗,还能以一战成名,威震诸侯,着实是一个出色的将领。
项羽是楚国贵族项燕的后裔,他不仅有着高贵的身份,还比刘邦年轻有朝气。
刘邦的岁数都可以做项羽的父亲了。
和一个大自己那么多的长者来较量,其实就相当于是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的较量,最后还是老奸巨猾的刘邦赢了。
先不说项羽年轻气盛难免有些,我们就说项羽和刘邦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必然是迥然不同的。
项羽少年成名,从小就没有过过苦日子,自从巨鹿之战威震四方之后,他经历的战争几乎旧没有失败的。
就连刘邦撕毁盟约搞突袭,项羽也能完全抵抗住,并且反包围了刘邦。
就是因为项羽受挫较少,不懂得遮掩锋芒,所以成为所有诸侯的眼中钉,成为大家共同的消灭对象。
后来项羽战败,乌江亭长劝说项羽回到江东,将来再回来战斗就可以了。
可是傲气如项羽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失败就是失败,他绝不苟且偷生,于是举荐自刎。
这正是项羽骜不羁的性格而导致的失败。
项羽尊范增为亚父,但是却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怀疑亚父和刘邦有着亲密的关系,其实就是因为项羽年轻,经历少,所以容易受到迷惑,识人不清。
陈平:“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就这么几个人项羽还用得的,气坏了亚父范增。
刘邦所具有的恰恰是项羽所不具备的,刘邦很会搞那一套。
当初他负责押送刑徒,但是这些壮丁到了半路就已经跑了很多了,于是刘邦干脆就将所有人都放走,还说自己也要跑路了。
一句话就将官员和刑徒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了落难的盟友关系,一下子就亲近了不少。
这些刑徒中难免有很多讲义气的人,他们就说愿意跟随刘邦,大家一起起义,于是乎他们就成为了刘邦起事的基本力量。
后来刘邦投奔了项梁的队伍,继续反秦。
刘邦和夏侯婴的事情就体现了刘邦有担当,能够担得住事,这可是老大哥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刘邦误伤了夏侯婴,可是按秦律,刘邦是亭长,伤了人要从严判刑。
他吃了一年多的牢饭,受了很多酷刑却愣是没供出夏侯婴。
出狱后,刘邦和夏侯婴的关系更铁了,夏侯婴对刘邦也无比忠心。
在洗脚的时候见英布,令英布感觉大受羞辱,可是英布回到住处却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刘邦这个老大的排场一样,说明老大心里自己还是很受器重的,也就不再追究这件事。
姜还是老的辣,刘邦这招一下子就收服了英布的心。
还有从刘邦请来当大将军的事,也很能体现刘邦收服人的手段高明。
他对韩信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要好。
刘邦的手下跟着编草席兼吹鼓手的,给人养马驾车的夏侯婴,屠狗的,还和县里的官吏关系不错,自己也做了个亭长,所以说刘邦的群众基础是很好的。
在现代的话,刘邦就是妥妥的黑白通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东周的天子为什么会那么可怜 要怪就怪平王太软弱了
”有的大臣就知道平王这样问,实际上就想把国都给迁到东边去了,于是就拍马建议迁都,这样正合平王之意。
就这样,周王由镐京迁到了今洛阳一带。
平王之所以不愿意在镐京继续待下去,就是因为犬戎虽然打退了,可是仍然没有被消灭,他们总是隔一段时间就来给周王请个安什么地,闹地他不得安生,甚至晚上觉都睡不好了。
事实上,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平王胆小怕事,过于软弱。
当时诸侯们来勤王,本来是有机会联合这些诸侯之力,将犬戎完全歼灭的。
甚至单任秦国一个诸侯的力量就已经足够了。
后来也证明了如此,平王东迁之后,就把镐京附近被犬戎骚扰的那一大片土地都封给了秦国,后来秦国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这片土地上的戎狄都给消灭掉了。
当时的秦还只是一个非常小的诸侯,连它都能够做到的事,难道堂堂的周天子还做不到吗?所以说后来周室的衰微,也不能怪别人,要怪就怪平王这个人太软弱了。
否则的话,根本用不着迁都。
当然了,平王这么软弱也是有原因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合法性有问题。
虽然他以前是太子,但是后来被其父幽王给废掉了。
也就是说在他继位的时候,已经不是太子的身份了,同时幽王也是非正常死亡的,因此他的继位也没有得到幽王的同意,这就是说,从礼法上讲,他的合法性成问题。
而且在他初立为王的时候,西边的一些诸侯还曾经立过他的一个弟弟做天子,那就是。
当时一度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虽然平王年长一些,而且做过太子,但是从合法性的角度来说,两王是不相上下的。
正是因为他这个天子的来路不太正,所以他在位的时候,也就不像之前的周王那么强势了,刚好这时候又遇到了春秋时期一个非常霸道的诸侯郑寤生,他在平王这里做大臣,因为寤生的存在,平王就显得更软弱了。
而且因为当时周室已经有所衰微,而郑则开始强大,所以到了后期,寤生尽管都不把平王放在眼里了。
后来有一次两个人在朝堂之上闹僵了,寤生夺门而出。
回去之后越想越气,就派了一个叫祭足的大臣,带着军队去把周室的麦子给割掉了。
这不但是侮辱平王,而且也直接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虽然一点麦子看起来没什么,但好时候周王实际上是很穷的,郑寤生割他点麦子,平王的生活水平也会相应地下降不少。
可就算是被郑寤生欺负成这样了,平王也没敢坑个声,但是傲娇的他也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向对方赔礼。
过了几个月,郑寤生气还是没消又派祭足去把周室的稻子也给割了,这对于平王的打击可就太大了,搞不好饭都没地吃了。
后来在一些大臣的斡旋下,他总算与郑寤生和解了,可是却很没面子地和对方交换了人质。
国君与臣子互换人质,这可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了,但是平王就是这么地软弱。
正是因为东周的开国之君平王如此地无能,所以后来的周王也越来越没号召力,乃至于到了后期,诸侯们都不把他当回事了,纷纷自立为王,从此进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