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有那么多的妃子 死后李治是如何对待这些小妈的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高祖次子也。
通过玄武门之变后夺得了政权,杀了太子,逼得自己的父亲做了太上皇。
唐
【千问解读】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高祖次子也。
通过玄武门之变后夺得了政权,杀了太子,逼得自己的父亲做了太上皇。
唐太宗在位几十年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他驾崩了之后有名份的妃子留下了十五个,还有其她无名无地位的后宫佳人不计其数。
犯难了 这些女人如果生了儿子则去投奔儿子享受天伦之乐。
韦贵妃回到儿子的王府之后,不但儿子对她十分好,早晚请安问好,唐高宗李治对她面子上也是过得去。
还有就是。
太宗皇帝的表妹,的公主。
唐高宗善待这位小妈兼表姑妈。
可是李治一死,杨妃被所不容,赐死。
徐妃一,唐朝刺史徐孝德的女儿,与武则天共侍太宗,与姐妹相称。
徐惠生病后拒不吃药,于两年后追随太宗而去。
唐高宗李治念其贞节贤惠,追谥“贤妃”。
有儿子的妃子后半生就有了依靠,没有儿子的妃子只能削发为尼,日日夜夜为先帝祈福,抄经念。
李世民驾崩前,曾下诏令后宫没有生孩子的全部出家。
出家的妃子里面就有武则天。
一开始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虽然后来被遣送感业寺出家,但是她非常幸运,被李治看中了,后来武则天不断靠近权力的中心,最后还当了女皇帝。
这个结局,想必太宗遗孀里最好的一个吧。
至于其她妃子,结局不会好,当武则天从昭仪升为宸妃,然后是皇后,再进一步当上“二圣”时,保护她的名声隐私,逼迫她们不是自杀,就是被杀。
她们从十几岁之后一直生活在宫墙之中,在皇帝生前没有自由,更何况皇帝驾崩后,又怎有自由之身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贞观之治背后真相是怎么回事?是隋朝遗产养肥唐太宗李世民?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歌舞升平,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
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时才达到。
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
但唐天宝十四年才垦田地1430万顷。
隋炀帝登基时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以想见。
网络配图 时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
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
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
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
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
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纵观历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
开创大运河,利在当时,功在千秋。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劳。
到了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李治,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网络配图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
难道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20万户?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870万户。
李治大惊: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道: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足够50年吃的粮食……网络配图 关于这段对话,在《》中写得,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
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足够全天下人食用50年之久的粮食,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50%,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太大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袁天罡说的猪上树唐朝灭亡是什么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有没有听懂
玄学的概念起源于魏晋时期,经过时间的流逝,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纯粹思想。
后来,还发展成为一门备受古人追捧的独立学说。
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何玄学在古代会如此的受欢迎呢?其实通过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待玄学的态度就可以窥测一二。
先有蔡少公占卜,谋朝全国追杀,后有推算“万子千孙,遇顺则止”,推翻。
因此,正处于太平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免俗,他请来了著名的风水大师袁天罡为其占卜。
可袁天罡的一番话却让唐太宗。
因为据袁天罡所说“猪上树之时,就是大唐的灭亡之日”。
01神机妙算,精于相术 袁天罡是唐代著名的玄学家,风水大师。
他出生于益州的一个偏远乡村,也就是现今的四川成都。
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他开始努力钻研道术,致力于相面,占星和卜算,并且穷极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之术。
承蒙上天眷顾,袁天罡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那一类人,所以他很快便掌握了其中密匙,逐渐在玄学领域崭露头角。
学成归来的袁天罡起初也只是拿邻里乡亲练手,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三个好兄弟。
他通过观相预测出其中一人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假以时日必定成为一代文豪。
第二位则,骨骼清奇,有驰骋沙场的将帅之才。
最后一位则谨言慎行,一心向学,未来必定历经宦海浮沉,最终官居五品。
此后,几人便分道扬镳,各奔锦绣前程去了。
再度相逢,经过多番交谈,竟发现彼此的境遇与袁天罡的预言竟一字不差,无一不拍手称绝。
第一个人果真成了有名的学士,锦绣文章。
第二个人则成了太子的近臣,令人艳羡,官居五品。
第三个人则真的当了武官,镇守边防, 惋惜,随着被推翻,三人也是贬黜的贬黜,免职的免职。
机缘巧合之下,袁天罡又一次在几人被贬的途中与其相遇了,在好友的请求之下,就又为其卜了一卦。
卦象很好,预示着不久便会出现转机。
好友只当他在宽慰自己,没想到竟真的等到了复职的机会。
而现如今,袁天罡能如此的家喻户晓,还是源自于他曾为相过面。
当他见到年幼的武则天后,仅仅端详了片刻便说道:“龙睛风颈,贵之极也”,尚不知其是男是女,便断言“此子必有大作为”。
乍一听此话,武家人皆是惊疑不定。
但事实证明,武则天后来确实开辟了我国女子称帝的先河。
但这是真的进行了占卜,还是统治者编造的说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02太平盛世,推演国运 ,很快袁天罡“”的名号就在玄学界传开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天罡被吹的神乎其神,流言愈演愈烈,竟传到了当朝天子的耳中。
唐太宗李世民听了他的事迹之后不免啧啧称奇,虽不能全然相信,却还是连忙派人将此等人才寻入宫来。
袁天罡一入宫,便来面见圣上了。
经过短暂的交谈,唐太宗就发现此人,出口成章,像是有几分真本事,顿时就对那些传言信了八分。
于是便向袁天罡提出了问题:“依你之见,大唐何时亡?” 袁天罡深知推演国运就是在窥探天机,如若强加干预必定招致横祸,自食恶果。
他经过一番推算之后,并未直接把预测的结果告诉唐太宗,而是讳莫如深的说了一句:“猪上树时。
” 唐太宗几经追问,袁天罡都其他。
别无他法,唐太宗只得自己苦苦思索。
后来唐太宗自认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由龙颜大悦,还派人给袁天罡送去了一笔丰厚的恩赐。
因为他了解猪不会爬树,所以唐代也会无穷无尽的延续下去。
可熟知历史的各位恐怕已经猜到了事情的真相,其实并非袁天罡胡言乱语,而是唐太宗李世民会错了意。
03攻上皇城,代唐建梁 回顾历史我们便知,就是袁天罡口中的“猪”,而“猪上树时”则指代朱温率军攻打长安一事。
朱温最开始只是晚唐的一个小小的节度使,但因为晚唐的问题比较严重,再加上朱温不满唐代政府腐朽落后的统治。
于是他便策划并参与了多起农民起义。
据史料记载,朱温与王仙芝和等人率先攻破了洛阳,而后便以河南为中心,接连向周边地区发起了战争。
随着战事的愈演愈烈,他们的势力范围也逐渐扩大,当时甚至一度成为了唐代最大的割据势力。
后来朱温乘胜追击,不惜用武力逼迫迁都洛阳。
迁都后没多久,朱温便逼死了唐昭宗,而后利用其子李祝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
紧接着,便被迫把皇位给了朱温。
自此以后,唐代气数已尽,朱温登位,建立梁国,继位六年,享年六十一岁,其子朱友珪便弑父上位。
04结语 其实大家没有必要去验证袁天罡预言的真实性,虽然做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一个朝代的兴衰和更迭绝对不是仅凭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我们大可相信他确如传言中所说的那样神机妙算,也可以把这句话当做是一种警醒,看成是他总结前人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远古巫术到奇门遁甲,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玄学。
”也确实如此,万事万物都遵循其发展规律,玄学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应该端正自己对待玄学的态度,虽不提倡封建迷信,但也应对其保持一颗尊重敬畏的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