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瑕有害!清朝宫女多少岁才能出宫 出宫之后又是怎么安置的
【千问解读】
清朝的宫女在多大岁数满足什么条件才允许出宫?出宫后如何安置?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清朝的宫女相比于其他朝代还是比较幸福的了,她们有明确的出宫年龄,而且离开皇宫的时候还会获得一笔皇家的遣散费,不过清朝的宫女即便出宫以后,她们的处境也都比较凄惨。
清朝的宫女到年龄可以自由选择出宫与否
在清朝能被选入宫中的宫女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得是八旗子弟,也就是说清朝的宫女都是有旗籍在身的人,普通的老百姓家庭是根本没有资格把孩子送入宫中当宫女的,在八旗子弟中由内务府挑选十二到十四岁的女孩接受宫廷礼仪培训,然后便可入宫。
清朝的宫女又分为秀女和使女,秀女通常都是八旗贵族家庭出身,她们入宫通常都是给皇帝当候选妃嫔,由内务府遴选,然后将其推荐给皇帝侍寝,从而成为妃嫔。
没有被选中成为皇帝妃嫔的女孩大多会成为宫中比较有身份的女官,等待成为妃嫔或者由皇帝、太后、皇太后这些宫中主人将她们赐婚给一些王公贵族,实在找不到赐婚对象的,那就会在她们婚配年龄放其出宫,任由其家人自主婚配。
而使女身份地位则比秀女低很多,使女家族出身都是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家族出身,本身就是奴籍身份,她们被选入皇宫基本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
秀女和使女入选进宫的规则都大不相同,秀女都属于八旗贵族子弟,内务府选秀是每三年才会举行一次,这期间如果她们错过了入宫的年纪,也就不需要再参加内务府选秀。
而内务府遴选上三旗包衣的使女则是每年都会选一次。
秀女比使女出宫的日子快得多,秀女被选成之后就等着被推荐给皇帝成为妃嫔,如果没能成为妃嫔,也没有被赐婚给王公贵族,那么她们大概到了十五岁到十七岁时基本也就会被遣散出宫,任由家人自主婚配,而使女则依旧要在皇宫中干活服务,毕竟人家秀女都是八旗贵族出身,使女只是上三旗包衣出身。
不过使女除了在宫中劳动供人驱使之外,她们也有机会能成为皇帝妃嫔,因为皇帝纳妃侍寝主要有三种途径,一个是内务府推荐,一个是皇后推荐,再有一个就是皇贵妃推荐。
如果使女家里足够有钱,花点钱贿赂一下内务府的官员,也是有机会能得到推荐给皇帝侍寝的,还有就是使女命比较好,被皇后或者皇贵妃发现了,把她们推荐给皇帝侍寝,也可以成为皇帝妃嫔。
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从使女成为皇帝妃嫔的就是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和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家族出身正黄旗包衣,家族出身非常低微,入宫时就是使女的身份,后来乌雅氏获得了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赏识,由孝懿仁皇后推荐给康熙侍寝,后来乌雅氏被康熙宠幸后很快就怀上了雍正,因此成为康熙的妃嫔,后来被晋升为德妃,成为康熙初期后宫四大妃之一。
乌雅氏获得康熙宠幸之后,她还帮了自己妹妹一把,当初她的妹妹也和她一起入宫成为使女,因此乌雅氏求康熙给妹妹选一桩婚事,康熙就将乌雅氏的妹妹赐婚给了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小儿子、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的弟弟阿灵阿,后来阿灵阿承袭了遏必隆的一等公爵位,而乌雅氏的妹妹也成为了一等公夫人。
除了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之外,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也是如此,魏佳氏的家族出身也是正黄旗包衣,入宫时是使女,后来魏佳氏获得了乾隆的原配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赏识,把她推荐给了乾隆侍寝,魏佳氏因此成为了乾隆的妃嫔。
后来魏佳氏被乾隆册封为令妃、令贵妃,在乾隆与继任皇后辉发那拉氏反目成仇后,她更是被乾隆册封为皇贵妃,此后一直以皇贵妃身份统摄乾隆后宫,她的儿子颙琰更是被乾隆秘密册立为皇储,后来成功继位为嘉庆皇帝,魏佳氏也在死后被追谥为孝仪纯皇后。
因此从孝恭仁皇后和孝仪纯皇后这里也能看出来,清朝的皇宫使女虽然身份地位低微,但是也有可能从麻雀变凤凰,不过这种麻雀变凤凰的例子毕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清朝的皇宫使女都还是没有这么幸运。
清朝的使女大概在十二三岁入宫,最初的时候在康熙时期是规定宫女必须年满30岁才能出宫,到了雍正时期,雍正下旨修改为年满25岁即可出宫自行婚配,此后雍正定下的规矩一直被延续下来没有再改变,因此清朝的宫女年满25岁即可出宫婚配。
但是25岁这个年纪指的是正常出宫的年纪,实际上也会发生一些不正常的事例。
通常这些使女都是因为举止笨拙、身患疾病甚或者品行不检点有偷盗等行为,这样的人才会非正常年纪出宫。
根据《内务府档案》记载,仅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这一年时间里宫廷中就有14名宫女非正常离宫,其中因病出宫有10人,举止笨拙出宫的有3人,两眼视力模糊出宫的1人。
这些都只是非正常年纪出宫的宫女众多理由之一,清朝宫廷之中各种规矩要求极为严苛,甚至在工作时连放屁都会被认为是不恭敬而不被允许,因此很多人都不一定能做到完全遵守宫廷规矩,更有甚者会因为宫廷生活的压抑而患病,所以患病出宫和举止笨拙出宫的人占比比较大,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有些人故意为之被赶出皇宫。
清朝的宫女出宫之后又会有何结局?
在雍正时期之后宫女到了25岁的正常出宫年龄就需要面临选择,一个是选择出宫婚配,另一个就是选择继续在宫廷服务。
选择出宫的宫女会得到一笔遣散费,这笔钱是按照她在宫廷服务的年限以及服务的主人身份地位而定。
如果是服务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这个级别女主人的宫女,她们获得的遣散费都是由这些女主人自掏腰包,毕竟这些级别的女主人都十分富裕,像给宫女遣散费这种事是属于排面,她们大多都给得比内务府给的遣散费要高得多。
如果是服务嫔级以下以及其他岗位的宫女,她们的遣散费就都是由内务府按照为宫廷服务的年限支付遣散费。
在25岁这年选择不出宫继续为宫廷服务的宫女,但是也只能服务到30岁左右,毕竟年龄越大体力跟不上,也干不好活了,宫廷里是不会养闲人的,所以即便25岁这年继续选择为宫廷服务,到30岁左右时也会被遣散出宫,只有极少数有技能或者深得主人依赖和宠信的人才能继续留在皇宫中。
清朝宫女出宫时内务府会计算她们的为宫廷服务的年限,服务年限越长领到的钱越多,为宫廷服务满十五年以上的宫女可领三十两银子,服务满十年以上的宫女可领到二十两银子,服务在十年以下的宫女可以领到十两银子,这笔钱在当时内务府美其名曰是皇上恩赐给她们出宫以后的嫁妆。
其实宫女挣得远比当时的普通人多得多,按照清朝官方档案记载,在清朝乾隆时期时地主家的长工每年收入是2500文钱,而皇宫中最低级的宫女每月例钱大概就一两银子左右。
按照清朝中期银子与铜钱的兑换价值是一两银子可以兑换1000-1200文铜钱,这么一换算地主家的长工每年收入大概是2.5两银子,而宫女每年收入则达到了12两银子,长工的2.5两银子年收入是完全可以养活一个至少三口之家的家庭,也就是说宫女的年收入是普通长工的将近六倍,而宫女的年收入完全可以养活十多口人。
宫女在皇宫中吃穿住以及胭脂水粉全都不用花钱,也就是说几乎没有消费,所以她们的年收入是可以全攒下来的,就算宫女在出宫时只领到十两银子的遣散费,加上她所攒的银子也至少得有一百多两银子,而且这还是低级的宫女,但凡心灵手巧会来事,把女主人服务好了,平时还会有打赏进项,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清朝一个宫女出宫后在当时绝对算是一个小富婆。
但是清朝的宫女出宫后结局并不大好,主要在于她们出宫之后很难嫁人,以及来自父母兄弟对她们的无限索取。
嫁人难其实很好理解,毕竟清朝宫女出宫时已经25岁,要知道清朝人的结婚年龄大概都在十五六岁左右,她们出宫时同龄人早已经结婚,孩子可能都已经上学了,她们却才要刚刚开启婚姻生活,因此很难找到适龄的配偶。
其实宫女出宫后不好找配偶的原因主要还在于她们自身,毕竟为宫廷服务多年,每日接触的都是当时的大场面和大人物,因此也养成了她们眼光很高。
想一想一个大龄单身老姑娘,什么大人物大场面都见识过,手里还有不少积蓄,这样的人放到现在择偶观念都会很挑剔,同样在那个时候也是如此,她们也会挑,一般条件的男人看不上,条件好的男人同样也看不上她们年龄,因此这就造成了宫女出宫后不好结婚的原因。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比较想得开的人,把眼光放下来,最终找个老实的男人结婚共度余生。
不过放不下眼光,看不透的人也不在少数。
除了出宫不好嫁人,还有就是原生家庭对她们的无限索取,这类事情尤其是发生在一些低级宫女身上。
低级宫女大多是八旗包衣家庭出身,父母都是八旗包衣奴才,没啥本事,因此才会把女儿送进皇宫当宫女,想靠着女儿在皇宫中万一攀上高枝,或者哪怕最后遣散也能攒下不少钱,他们生闺女基本就是用来啃小。
而且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家里有儿子,就把女儿送进皇宫中服务,将来女儿从皇宫中出来也能有一大笔钱,也就够给儿子娶媳妇置办田地了,可以说这类家庭就是对女儿无限的索取。
在清朝灭亡后在一位晚清宫女的回忆录中就真记载过这么一件真实的事情,当时清逊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宫女太监们也都被遣散了,有一位宫女就在宫中攒了不少钱,被溥仪遣散后还拿了一笔丰厚的遣散费,因此她本来十分高兴,毕竟可以告别苦闷的宫廷生活,也可以和娘家人团聚了。
但是这名宫女万万没想到她十分重视的家庭亲情最后却成了她痛苦的回忆,这个宫女拿着自己为宫廷服务的全部积蓄回来,她本来打算拿这笔钱当嫁妆找个老实的男人结婚就想后半生有个依靠,结果这笔钱就被她哥哥惦记上了,她的哥哥利用各种花言巧语骗光了她的急需,到最后还把她卖到了法国使领馆当女佣,此后她终身未嫁,一生都成了哥哥的摇钱树,被哥哥各种盘剥。
清朝历史上有不少这样被家庭所害,被自己的至亲之人骗光了在当宫女的积蓄,像这种被卖入使馆当女佣还算是不错了,还有不少宫女出宫后被家里人卖入青楼沦为风尘女子的。
当然还有不少宫女出宫后看得很开,谁都不信,自己搂着钱才有安全感,既不结婚嫁人,也不怎么与家里人联系,自己买房置地或者捐钱给尼姑庵在寺庙养老。
不过这样的人毕竟孤独终老,结局也不是很好。
因此宫女虽然挣得比普通人多很多,但是她们出宫以后面临的结局其实也很尴尬,宫女这个职业也算是拿青春换金钱了。
写在最后
所以清朝的宫女大概在25-30岁左右即可出宫,而且还能领到一笔丰厚的遣散费,只不过她们出了皇宫之后的人生可能并不会太好过,最理想的还是拿着在宫廷中丰厚的积蓄找到一个老实的男人嫁了。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有多少?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的帝王是哪位?
天天见面,感情肯定很深,得到皇位的可能性就越大。
李治的出身实在太好,父亲是“贞观之治”的英雄李世民,母亲是“贤哉长孙,母仪何伟”的文德皇后,而且,他一降世,李世民就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在这一天出生的所有孩大大有赏,还在宫里举办宴会,邀请了五品以上的大臣。
在贞观五年的时候,李治就被册封为晋王,随后又授予了并州都督一职,据《·地理志》记载,并州即太原府,而且太原贵为北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可谓是地位全面超然,它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而李世民将这块肥肉赐给了李治,足以见得这位小儿子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是多大了! 从小就被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养着,李治本人也是十分争气,又聪明又善良,还孝顺,唐太宗心里更加舍不得自己这个儿子了。
在李治7岁时,母亲去世,按理说,没有母妃的皇子应该分配宫殿到宫外居住,但是,唐太宗真的太爱这个儿子了,再加上失去母亲,看起来又那么可怜,于是唐太宗坚持把李治兄妹留在了宫里,自己亲自照顾。
《唐会要》上这样记载道“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褚遂良曾说:“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
”大家都知道,皇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到自己受封的封地去,可是李治这位享有皇帝宠爱的皇子怎么能一样呢,贞观十六年,李治不仅没去封地,反而受到太宗的允许,直接参政!!! 要是换做其他皇子,估计太宗就不会这么放心了,皇子参政,向来会使皇帝内心戒备,对于此事,史书上特别用了“特深宠异”这四个字来形容唐太宗对李治的溺爱之情。
可见,太宗当时就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独宠小儿子。
这种做法让身为太子的李泰看不下去了,这么偏心的父亲,万一太子之位不保怎么办?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易储风波,褚遂良给太宗谏言道,您就是因为太偏心了,所以太子才会这么没有安全感,急着让你把皇位交给他,他以后还愿意杀了孩子将皇位传给弟弟。
您应该考虑让李治去封地了!可是太宗对于这个很有道理的建议的反应让人深思,《旧唐书》写到:“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册立李治为太子,李治的为人他最知道不过,李治特别善良,如果他将来成为皇帝,那么一定不会出现兄弟相残的情况。
作为一个父亲,他真是偏心到了极点,当然,更偏心的还在后面,当他立15岁的李治为太子后,他又开始操心了,小儿子太善良,万一守不住这个皇位怎么办,兄弟能力又那么强,大臣挟持他了怎么办,于是他又开始替李治未来登基之后扫清障碍。
这个父亲溺爱小儿子已经到了的地步了,分享一则书信,你看了就知道。
《两度帖》(唐太宗征高丽时写给李治的信)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
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
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
耶耶,敕。
大意就是,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书信,却还不见你的。
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呀。
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一样。
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
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
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
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
爸爸,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帝王身边带刀的御前侍卫都是如何选拔的?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