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顺德为何晚节不保?
【千问解读】
长孙顺德是唐朝初期名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五位。
长孙顺德原本是隋朝后勋卫,后来投奔李渊,专门负责募兵。
此后多次率军立下战功,李渊登基称帝,长孙顺德封为薛国公。
长孙顺德还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铲除李建成等人,助他上位。
长孙顺德功名一生,却在晚年翻了车。
他因居官贪贿,从而被免去官职,最后病逝。
长孙顺德晚节不保也是令人唏嘘。
说到贞观朝的二十四功臣,长孙顺德的争议可能最大。
一是因为此人没有什么过人的战绩,二则是他参与了谋反之案。
那么,像长孙顺德这样的臣子,他是怎么入选凌烟阁功臣之列的?
长孙顺德能够位列功臣完全是依靠外戚的身份,他和长孙皇后的关系非同一般。
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本家叔父,从一开始就是李渊麾下的大将。
后跟随李世民之,长孙顺德也来到了太原。
长孙顺德对李渊的晋阳起兵有一定的贡献,他曾是唐高祖李渊的门客。
李渊在晋阳起兵的时候,长孙顺德就积极的参与了决策,晋阳起兵时,长孙顺德协助李渊诛杀了王威和高君雅。
由此可见,长孙顺德还是晋阳起兵的功臣。
因为与长孙皇后的关系受到李世民信任。
在西征时期,长孙顺德曾亲手俘获了屈突通。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长孙顺德才得以进入了李世民的法眼。
长孙顺德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人,虽然他立有一定的战功,但其本人却是一个贪赃枉法之徒。
他没有像长孙无忌那么足智多谋,也没有像尉迟敬德那样勇猛。
此人单靠一个外戚关系,就获得了李世民的信任,这难免让人轻视。
玄武门之变前夕,长孙顺德也积极参与了决策,他协助长孙无忌共同对付太子一党,并为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
虽然长孙顺德也在玄武门之变中立功,但其的地位却远远不能和尉迟敬德等人相比,更别提房玄龄、杜如晦了。
靠着外戚这层关系,长孙顺德晚年变得愈发放纵。
长孙顺德贪赃枉法,李世民也是早有耳闻,不过,长孙顺德毕竟是长孙皇后的叔父,所以李世民也对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随着长孙顺德贪脏成性,李世民终于对其忍无可忍了。
长孙顺德的家奴曾经偷盗了几百两的金银和几十匹丝绢,长孙顺德没有将他们绳之以法,反而还接受了他们的贿赂,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非常震怒。
太宗对于长孙顺德可谓是仁至义尽,不过似乎长孙顺德却并没有收敛的意思。
到了后来,他更是肆无忌惮的大肆贪腐,甚至还达到了卖官鬻爵的程度。
长孙顺德仗着外戚的关系,竟然与李孝常相互勾结。
当李孝常率军谋反的时候,长孙顺德也因贪财而卷入其中,太宗发现后,一怒之下遂免掉了他所有的官职。
像长孙顺德这样的将领,本来是无法进入凌烟阁功臣之列的,因为此人与长孙皇后关系一般,李世民才对其特殊照顾。
不过,长孙顺德虽然贪腐,但对部属还是很好的,特别是普通老百姓,他更是乐意相助。
故而,长孙顺德在民众心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可能李世民也是出于这一点,才将长孙顺德划归到功臣之列。
长孙顺德是第一个晚节不保的功臣,特别是其参与了李孝常谋反案件,更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
晚年的长孙顺德活的非常谨慎,贞观初期,这位大唐功臣便得病去世了。
他死后,李世民依照其的功绩,赠封其为荆州都督。
后来唐高宗继位,长孙顺德又因为外戚关系,再次被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
高士廉:长孙皇后的亲舅舅,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高士廉的爷爷,是宗室。
高士廉的爸爸高劢(音:迈),也是北齐宗室。
高岳和高劢,都当过尚书右仆射的官职。
高士廉在的时候,又被李世民任命为尚书右仆射。
高家祖孙三代都当了尚书右仆射,当时的人称高家为“三世仆射”。
高士廉能当上尚书右仆射,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
咱们中国人,认为三族最亲。
所谓的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妻族。
高士廉的亲妹妹,是长孙皇后的生母,高家就是长孙皇后的母族。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正妻,高士廉是李世民的妻舅,就是李世民的妻族。
在李世民与生死相争的时候,高士廉把高氏族人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参与的策划。
高士廉一锤定音,让李世民下定了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决心。
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当天,高士廉没有去玄武门,而是跑去监狱里面。
高士廉打开牢门,把所有的囚犯放出来。
高士廉给囚犯们发放武器,让他们去芳林们助战。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忠于李渊的十二卫府兵向皇宫进发,准备入宫护驾。
高士廉指挥刚刚武装起来的囚犯,在芳林们打退了十二卫府兵的进攻,保证了玄武门之变的成功。
高士廉能得到李世民的重用,玄武门之变的功劳,是他最主要的资本,没有之一。
高家在的时候,已经没落了。
长孙皇后的亲外公高劢,在北齐当过尚书右仆射,可谓是显贵无比。
北齐亡国之后,高劢成了亡国的王爷,处境十分艰难。
虽然给了高劢刺史的官位,但是依然猜忌高劢。
高劢被人弹劾,被褫夺官职,病死在家中。
高劢死后,高士廉又卷入谋反案,被贬官到了岭南。
高士廉在岭南呆了11年,才回到了中原,成了李世民的谋士。
玄武门之变,高士廉立了大功,因此步入了仕途快车道。
高士廉当了宰相之后,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做人为官处处谨小慎微。
《》记载,高士廉觉得自己的权势太大了,当上尚书右仆射之后不久,就向李世民申请辞职。
李世民再三挽留,高士廉去意已决。
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批准了妻舅的辞呈。
李世民给了高士廉一个位高权轻的荣誉职位开府仪同,让高士廉处于半退休状态。
李世民讨伐高丽的时候,请高士廉出任太子太傅,协助太子监国。
太子太傅是太子的老师,主要负责教太子读书。
古代的时候,教太子读书,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职业。
一旦太子登基,太子的老师就是帝师,基本上都能当宰相。
高士廉已经当过宰相了,他不想再当太子太傅,就再三向李世民请辞。
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批准了高士廉的辞呈。
高士廉辞职之后,申请回太原老家养老。
李世民知道高士廉无心名利,就让妻舅回家养老了。
高士廉非常小心,每次给李世民写完奏章之后,都要把底稿烧了,绝对不会让家人看到。
高士廉知进退,因此得以富贵善终。
大家都知道,和长孙皇后小时候被无赖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是舅舅高士廉收留他们,并且抚养他们长大成人。
长孙皇后的性格,颇有乃舅之风,做事也是谨小慎微。
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担心娘家势力太大,一直不让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
贞观初年,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
长孙皇后知道以后,劝李世民收回成命。
李世民不肯撤消对长孙无忌的任命,长孙皇后就逼着亲哥哥长孙无忌主动辞职。
长孙皇后临死之前,还特意交代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虽然是高士廉抚养成人的,但是他的性格与高士廉完全不同。
长孙无忌非常热衷于权术,在长孙皇后死后,没有妹妹压制的长孙无忌在朝中一手遮天。
李世民驾崩之后,长孙无忌成了托孤大臣之首。
登基之初,长孙无忌独揽朝政,根本就不把李治放在眼里。
长孙无忌杀了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景和堂弟李道宗,还杀了李世民的儿子和女儿、巴陵公主。
李治看着叔父和哥哥被杀,担心长孙无忌会成为第二个。
李治为了对付长孙无忌,培植了以武昭仪为首的一大批寒门士子。
李治借废王皇后立武皇后事件,对长孙无忌痛下杀手。
长孙家族因此遭到了大清洗,高士廉家族作为长孙无忌的母族,也因此遭到了打击。
高士廉死后,他的三个儿颇有出息。
高士廉的嫡长子名叫高履行,此君官拜。
户部尚书主管财政,是大唐朝的财神爷。
《新唐书》记载,高履行“政有声”,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工作能力特别强。
高履行工作能力强,距离宰相职位只有半步之遥。
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发生,高家就要“四世仆射”了。
只可惜,长孙无忌”谋反“案发之后,高家作为反贼母族,受到了牵连。
原本前途一片大好的高履行,受长孙无忌牵连,被贬为洪州刺史,又改任永州刺史,最后死在了贬所。
(此事典出《新唐书》语:“坐长孙无忌,左授洪州都督,改永州刺史。
”) 高士廉的还有一个儿子,名叫高真行。
高真行官拜左卫将军,原本也是前途一片大好。
长孙无忌案发之后,高真行处境微妙,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高真行的儿子高歧跟太子关系好,李贤被废,高歧受到牵连。
李治让高真行管教高歧,高真行没有办法,只能杀了高歧。
高真行后来被贬为睦州刺史。
高士廉的儿子高审行,原本官拜户部侍郎,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副财神爷。
高审行也受到牵连,最后被贬为渝州刺史。
长孙无忌案发之后,母族高氏饱受牵连,再也没有出过像样的大官。
高士廉的孙辈,都泯然众人。
高士廉的曾孙辈,都岌岌无名。
高士廉的五世孙高文明,历经数苦读,才高中。
高文明在仕途上摸爬滚打,也就混了一个司门郎中的官职。
高士廉家族在和隋朝没落了,唐朝的时候因为长孙皇后而崛起,好不容易成了“三世仆射”的高门令族。
只可惜,长孙无忌不知进退,不仅害得长孙家族一蹶不振,还害苦了母族高氏家族。
写到这里,我越来越佩服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一个女人,却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长孙皇后生前压制长孙无忌,弥留之际还交代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长孙皇后的正确性。
只可惜,长孙无忌没有舅舅高士廉和妹妹长孙皇后的那样知进退的敏感度。
长孙无忌飞扬跋扈,真的是是害人害己害亲戚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长孙皇后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第一贤后呢?她的美誉从何而来?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名人或因才凭德,或创丰功伟绩而名垂青史,被后人铭记传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笔有,横扫六国的、有识人之明,的、也有,乌江自刎的、更有开创的唐太宗李世民,尽是帝王将相之流。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忠臣贤士流传千古,被人,如匡扶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的、忠心辅国,直言敢谏的、英勇杀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明君贤臣自古以来都有很高的关注度,而在古代的中国,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都尤其不易,“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对古代女性享有知识教育的不公平对待,“”封建传统的价值观是对古代女子天性的束缚,很少有人去关注女性的德与才,功与贤,那些妲己、之流背负红颜祸国的千古骂名又何其无辜,纵观历史,有德有才有贤名的女性不在少数,只是当时的人们忽视罢了。
而提及女性的德、贤二字,历史上这样的一个人应有一席之地,那就是有才德更有贤名的。
长孙皇后是何许人也? 长孙皇后,小字,名字史上并无记载,父亲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亲是乐安王高劢之女,身份尊贵,称其为古代名媛一点也不为过。
或许人们对这位不甚了解,家族显赫这都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宰相长孙无忌是其一母同胞的哥哥,她自己更是唐太宗李世民唯一的皇后,唐高宗的亲生母亲。
由此看出,长孙氏的出身和生平尤其不简单。
在公元613年,年仅13岁的长孙氏与当时16岁的李世民完婚,其后的23年间,两人共生育三子四女,长子、次子、幼子即唐高宗李治、、、、衡山公主。
纵观历史,鲜少有帝后和睦,感情深厚,子嗣昌盛,从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子女数量来看,两人相识相知的二十三年必是情深意笃,爱意绵绵,这份爱情,历史可以见证。
在这短短的二十三年间,长孙氏是因何能得到李世民的尊重宠爱?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又从何而来呢? 持家有道,广修仁德 公元617年,李世民和长孙氏二人随父亲就任而迁居太原,由于李世民的母亲(即)早逝,李渊也并没有续娶正房,家里并没有其他女人,而男人又不管家里内务,家里日常的琐碎之事及其管理之职都不得不由当时年仅十七岁的长孙氏来承担。
尽管年纪尚小,放到现代也不过是一个学生的年龄,却已然将全府大大小小事务处理的妥妥当当,不让父亲和丈夫有任何后顾之忧,专心发展事业,而长孙氏凭借出色的治家能力得到父亲李渊的赞赏。
除此之外,长孙氏在太原附近出资修建了玄中寺,李家的声望和长孙氏的仁德也因此而声名远扬,俗话说得人心得天下,以德服人,以仁治人,以礼治国,当是上乘之道。
与人交好换人心,勉励将士振军心 大概是帝王家的铁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皇权面前皆可抛弃,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因所谓的功高震主之名,不得父亲的信任,兄弟之间嫌隙滋生,矛盾激化,连父亲的妃嫔也不待见他,李世民的处境十分艰难。
正值此时,长孙氏走了出来,她时常进宫给李渊请安,又与后宫妃嫔结交送礼,缓和了李世民尴尬的处境。
但表面的平静终有被打破的一天,《》记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矛盾爆发,李世民率领将士在玄武门设伏,这时候长孙氏站了出来,勉励将士,提振军心,而后大获成功。
尽管长孙氏做的这些事并不是值得震撼的大事,但就凭她能在李世民处境艰难之际选择与之共进退、共生死,还努力为丈夫的事业四处奔走,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长孙氏值得被李世民的敬重宠爱,更值得后世效仿。
杜绝,辅佐帝治 所谓,又与长孙无忌年少结识,李世民提拔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即宰相),却受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经过一番的劝服后,长孙无忌主动放弃了这个职位,长孙皇后认为长孙家族出了一个皇后已是,能成为皇亲国戚已经是天大的荣幸。
所谓,仇人眼红,身处高位更容易出错,唯有避开权势才能长久无忧的生存,长孙皇后对外戚的做法足见她的非凡的远见和智慧。
长孙皇后对待外戚不偏不倚,对自己也要求严格,《》记载:与帝言,或及天下事,辞曰: ,家之穷也,可乎? 帝固要之,讫不对。
李世民常常与长孙皇后谈及国家大事,长孙皇后认为女子不得干政,立刻。
其实,李世民作为一个比任何人都懂得后宫不议朝政的道理,但他更相信长孙皇后的大义与贤德,不会发生后宫乱政的现象,真正的把长孙皇后当成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生伴侣,明君贤后也不过如此了。
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明君也不例外。
李世民常年征战,脾气难免急躁,李世民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魏征!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很没面子。
”皇后听完后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并说:“因为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才能直言劝告,有这样的忠臣我应该向您祝贺。
”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朝服进谏,魏征也因直言敢谏得到李世民的重用,这里面的功劳非长孙皇后莫属。
安抚丈夫,护佑贤良,长孙皇后担得起“贤后”二字。
公元636年,在长孙氏患病期间,李世民下诏修复天下佛寺并亲自到寺庙为其祈祷请愿,但天不从人愿,哪怕是一国之后也有走向生命尽头的一天,长孙皇后于六月崩逝于,李世民为其拟为“文德皇后”,高宗时期加封谥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文、德二字的精髓在长孙氏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可见长孙氏在李世民的心中分量极重,更是对长孙氏一生的肯定与赞赏。
要知道太祖李渊的原配穆皇后也只是一个字的谥号,后太祖去世后,才随太祖谥号为太穆皇后,可谓是生前尊贵,死后同样享有殊荣,一生短暂,但已功德圆满。
结语: 长孙皇后以明己身,宽厚待人,庇护忠臣,辅佐帝治,无疑是一位贤德的好皇后,她的存在是李世民的一大幸事,更是国之幸事,百姓之福。
长孙皇后36岁就去世了,不禁让人感叹,长孙皇后若是能活得长久些,而后的太子谋反或许就不会发生,也或许就没有女帝的存在了,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真是可惜可叹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