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高力士是怎么样的人?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6-10 点击数:
简介:《长安十二时辰》中,骠骑大将军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

高力士被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一生对李隆基十分忠心,很多人好奇宦官为什么能被封将军,这就跟唐朝官制有关了。

高力士一生也非常不容易,他曾被武则天赏识,后来帮助李隆基平定韦后还有太平公主,从此得到重用。

据说高力士和诗人李白还有一些过节,他曾帮李白脱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

【千问解读】

《长安十二时辰》中,骠骑大将军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

高力士被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一生对李隆基十分忠心,很多人好奇宦官为什么能被封将军,这就跟唐朝官制有关了。

高力士一生也非常不容易,他曾被武则天赏识,后来帮助李隆基平定韦后还有太平公主,从此得到重用。

据说高力士和诗人李白还有一些过节,他曾帮李白脱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历史上高力士是怎么样的人?

一、二进皇宫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唐初“世居南越,少有武略”的越国公冯盎的曾孙。

幼年时,其父播州刺史冯君衡被诬陷处死并查抄全部家产,家人籍没为奴,生母麦氏被遣回原籍,冯元一被送往岭南李世民之孙李千里府中为奴。

李千里为讨崇信佛教的武则天的欢心,把冯元一与另一个男孩阉割后,分别取名力士和金刚(佛教中护法神名)送入皇宫。

力士出身高官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礼仪进退极为娴熟,且眉清目秀、衣着得体,在小宦官中鹤立鸡群。

武则天很欣赏他的“黠惠(狡黠聪慧)”,令其常侍身旁。

后来,因为一点儿小小过错,力士被武则天痛打一顿逐出皇宫。

力士举目无亲,冻馁交迫,几乎冻毙街头。

武三思府中的宦官高延福见其可怜,收为养子。

高力士为感激救命之恩,从此改姓为高,并随义父到武三思府第打工。

武三思很欣赏他的才能,多次在姑妈面前为其美言,所以“岁余,则天复召入禁中。

成年后的高力士不仅长到“六尺五寸(约今195厘米左右)”,而且经过生死磨难,言行举止更加“谨密”。

他得以进入宫廷习艺馆接受系统良好的教育,经过数年学习,不仅成绩优秀,还脱颖而出“掌教习宫人书算众艺”的宫教博士。

他不仅能识文断字,还能处理一般政务,所以在内宫稳稳扎下根基。

历史上高力士是怎么样的人?

二、两平内乱

武则天迎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后,皇孙李隆基也得以担任闲官。

高力士慧眼识珠,认定李隆基是潜力股,于是“倾心奉之,接以恩顾。

”李隆基也正需要在深宫安插高力士这样有胆有识的眼线,二人一拍即合,从此结成生死相依的政治联盟。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退位,让位于唐中宗李显。

韦皇后母女合谋毒杀了唐中宗,企图复制婆婆武则天称帝奇迹。

李隆基联合姑妈太平公主,与高力士里应外合发动政变,平定“韦氏之乱”,拥立父亲李旦为唐睿宗,自己顺理成章“升储位”为皇太子。

高力士从此在东宫“日侍左右。

太平公主自恃拥立唐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飞扬跋扈,千方百计欲发动军事政变夺权。

李隆基先发制人,将太平公主及其势力一网打尽。

在这场史称“先天政变”的事件中,高力士不仅仍与李隆基内外配合,还亲自率部冲锋陷阵,诛杀参与政变的岑羲和萧至忠两名宰相。

李隆基变身唐玄宗后,高力士凭“预诛萧、岑等功”青云直上,成为唐玄宗最宠信的心腹。

他凭借耿耿忠心和文武全才,获得唐玄宗的无条件信任。

先后被唐玄宗加封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

七载,加骠骑大将军”。

历史上高力士是怎么样的人?

三、文武全才

高力士凭借丰富的处理政务能力,替唐玄宗承担了所有琐事。

唐玄宗诏令“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由高力士决定哪些表章才能让皇帝御览。

高力士甚至拥有大事皇上定、“小事便决之”的特权。

而他处理的所有小事,从未出现过差错。

所以唐玄宗常夸奖:“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并当面亲切称呼其为“高将军”。

皇太子见到高力士,低眉顺目称其二哥,“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

高力士俨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人。

高力士的武艺也非同寻常。

他曾在随唐玄宗阅兵时露过一回绝技:当时,阅兵场上空突然出现两只大雕,直扑地上觅食的马鹿。

唐玄宗令武将们将二雕射落。

神箭手们使劲浑身解数,都没有射中。

高力士一时技痒,要过强弓硬弩,拈弓搭箭瞄准。

此时二雕已饱受惊吓,振翅欲飞。

高力士“控弦而满月忽开”,一箭射落双雕。

受阅部队“呼万岁以动天”,唐玄宗乐得合不拢嘴,对他大加赞赏。

高力士处在这个呼风唤雨的高位上,完全可以随心所欲、任人唯亲,甚至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架空皇帝,唯吾独尊。

但高力士对权力似乎毫无兴趣,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殚精竭虑为唐玄宗保驾护航。

他对唐玄宗的忠诚和规谏,令后人刮目相看,啧啧称奇。

历史上高力士是怎么样的人?

四、忠心辅政

唐玄宗的长子早逝,次子李瑛又遭武惠妃等人构陷被赐死。

正受恩宠的武惠妃与宰相李林甫等人力挺唐玄宗第18子寿王李瑁为太子,唐玄宗则更属意人到中年的第三子李亨,因此始终“意未决”,闷闷不乐,经常面对满桌珍馐美味毫无胃口。

高力士对此心知肚明,故意问:“陛下莫非嫌弃菜肴不够丰盛?”唐玄宗长叹:“您算是我家老臣,应该揣度得出朕为何如此?”高力士答:“不就是为储君未定一事吗?臣认为,以情以理都应推崇年长者(即李亨)为太子,谁敢来争?”唐玄宗豁然开朗:“您说得对!”高力士一句话,使“储位遂定。

”李林甫多次想改变这个既成事实。

“幸太子仁孝谨静”,高力士又针锋相对“常保护于上前,故林甫始终不能间也。

天宝年,边廷诸将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虚冒战功。

唐玄宗被这些虚假战功蒙蔽了眼睛,对高力士说:“朕年级大了,想把朝廷中一些细小的政务托付宰相处理,边疆防务全部交给各节度使自行处理,岂不是很轻松?”高力士旁敲侧击回答:“臣曾到相关部门巡查,亲眼看见有奏章声称云南始终不安宁,朝廷大军屡遭败绩,边廷堪忧。

而北方各节度使的队伍‘悍且强’,万一有人图谋不轨,‘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祸成不可禁!’”《新唐书》中直言不讳道,高力士这番话“其指盖谓禄山。

”唐玄宗却对安禄山信任有加,对高力士的弦外之音不以为然。

安史之乱爆发前一年的一天,大雨倾盆,雨声嘈杂。

唐玄宗四顾“左右无人”,推心置腹对高力士说:“上天正在降灾,您有什么心里话请说吧!”高力士直言不讳道:“自从陛下不听微臣劝谏,把权力下放给宰相(杨国忠)以来,大唐的法令如同虚设,政令不畅,阴阳失度,民怨沸鼎。

长此以往,天下何时才能恢复平安?臣一直缄口不言,就是因为时机未到。

现在陛下垂问,臣才敢冒死进言!”唐玄宗听完他的肺腑之言,虽然有所触动,却依然“不答。

历史上高力士是怎么样的人?

唐玄宗晚年,沉浸在杨贵妃的温柔乡里,不愿视察东都(洛阳),导致京师长安漕运供给不足,人心动摇。

宰相李林甫与牛仙客趁机谋划,实施“赋粟助漕(增加京畿近道粟赋),及用和籴法(政府在丰收年份或产粮区低价收购粮食,以避免歉收时出现饥荒)”来充实京师。

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数年后,京畿积蓄殷富,一副国富民安的美景。

唐玄宗被国富民强的虚假盛世迷惑,逐渐产生隐退心理。

一天,唐玄宗在大同殿津津有味吃完斋饭后,问在旁侍奉的高力士:“我足不出长安城已将十年,现在天下太平,朕打算好好修炼修道练气之术,‘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

高力士恭敬回答:“天子顺时而动,这是古代的定制。

税收应该有常规,天下百姓才不会感到负担。

但是,目前两位宰相施行的方法,很像是杀鸡取卵,纯粹是表面繁荣。

万岁如果隐退,臣担心国家储备支撑不到一个月;况且,军国大权本是帝王的根本,岂可轻易让给他人!万一失控,岂非噬脐莫及?请陛下三思!”

唐玄宗没想到高力士竟然与自己唱反调,脸色一沉,很是不爽。

高力士见忠言逆耳,只得马上磕头谢罪:“臣内心疏狂轻率,语多放肆,罪该万死!”唐玄宗不再追究,“为置酒,左右呼万岁。

高力士知恩图报,始终没有忘记危难时收留他的养父高延福夫妻,一直按定分供奉他们。

后来,高力士的生母麦氏被从民间找到送往长安,高力士将生母和义母一起奉养,被传为佳话。

高延福和麦氏辞世后,高力士恳请唐玄宗分别追赠他们为广州大都督及越国夫人封号。

高力士始终保持着“谨慎无大过”的行事风格。

他心思缜密,待人和蔼,使“人悦之”。

甚至,他还是唐玄宗与杨贵妃闹别扭时从中解死扣的人。

因此,唐玄宗自始至终对他言听计从,信任有加。

历史上高力士是怎么样的人?

五、屈尊脱靴

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桥段,来自唐朝李浚编纂的记录公卿帝王逸闻轶事的杂史《松窗杂录》和李肇的《唐国史补》中的“李白脱靴事”。

两个故事大同小异:李白才情卓绝,不畏权势,酒醉后“引足令高力士脱靴”,高力士忍气吞声照办。

于是由此留下“力士脱靴”的成语,形容文人任性饮酒,不畏权贵。

唐志怪小说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也有类似记载:唐玄宗见到“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的风采照人的李白后,“不觉忘万乘之尊”,令人给李白脱靴。

李白伸出臭脚“与高力士曰:‘去靴!’”高力士迫于无奈,只得捏着鼻子为其脱靴。

脱靴桥段,显然是后人为将李白塑造成不畏权贵一身傲骨的天才诗人而故意丑化高力士。

小说家们还添油加醋写道:高力士为报脱靴之辱,故意曲解李白赞美杨贵妃美貌的诗句,进谗言说他故意将杨贵妃比作惑媚君王祸国殃民的汉代赵飞燕,使得杨贵妃怀恨在心,屡次阻挠唐玄宗授予李白官职。

壮志难酬的李白因得罪杨贵妃和高力士,被他们联手封杀,无奈离开长安漂流江湖。

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李白被举荐入京师时,唐玄宗的确敬慕其文才,亲切接见李白时甚至“降辇步迎”、“御手和羹,德音褒美”,礼贤下士。

但是,在唐玄宗眼中,李白只是“多陪侍从之游”的御用词作家。

而李白自己也不知天高地厚,天天上班时间喝酒,经常醉得不省人事。

一次,唐玄宗在龙舟上玩儿得高兴,召其作词,见他醉得无法上船,“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于是,高力士搀扶李白登舟逐渐演变成为其脱靴。

唐玄宗虽“甚爱其才”,但考虑到李白随时一身酒气东倒西歪出入皇宫,一是有损政府官员形象,二来担心他酒后在外面满嘴跑火车,泄露皇宫内情招致后患,思前想后,忍痛“惜而遂之。

可见,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与志大才疏的李白毫无利益冲突。

高力士很清楚,李白只是唐玄宗茶余饭后解闷的弄臣,对自己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

所以,以高力士情商之高,毫无理由忌妒李白才情,更没有必要堵死李白的晋升之路。

简而言之,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纯属文人们的意淫而已!

历史上高力士是怎么样的人?

六、生死相从

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颗定时炸弹爆炸,安史之乱爆发。

长安失陷后,高力士见证了“马嵬之变”,再随唐玄宗“从幸成都。

”太子李亨即位为唐玄宗后,遥尊远在西蜀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闻肃宗即位”,心中百味杂陈,表面却笑逐颜开:“‘吾儿应天顺人’做了皇帝,对我还如此孝顺,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高力士却直言劝谏:“陛下,两京失守尚未收复,天下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河南河北战火纷飞,天下人无不因此痛心疾首。

您却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臣实在不敢苟同!”唐玄宗自知失言,默默无语。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肃宗恭迎太上皇一行回到长安。

有道是“掉毛的凤凰不如鸡”,失去权力的太上皇回京后,被安排在兴庆宫(唐玄宗做藩王时的府邸)闲居。

唐肃宗深恐惯于发动政变的太上皇勾结旧臣复位,所以默许奸相李辅国对太上皇采取各种限制措施。

一天,久雨初晴,太上皇心情大好,登上勤政楼俯视长安。

楼下过往的行人看见太上皇,激动得泪流满面高呼万岁。

李辅国得知后密奏唐肃宗,唐肃宗因病魔缠身,未加追究;不久,太上皇又在长庆楼亲切接见妹妹持盈公主。

兄妹经过生死离别,见面时感慨万千。

李辅国再次密奏太上皇等人“有异谋”,唐肃宗依然不置可否。

李辅国趁唐肃宗病重,竟然假传圣旨,强令太上皇从兴庆宫迁往西内(太极宫)。

高力士“为李辅国所诬,除籍,长流巫州。

”临行前,高力士哀求李辅国最后看一眼太上皇:“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日,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

”遭到李辅国拒绝,含恨离开京师。

762年3月,高力士遇大赦回归京城,途中惊闻太上皇已经驾崩的噩耗。

他痛彻心扉,感到生命的支柱已经坍塌,生无所恋,于是“北望号恸,呕血而卒”,终年79岁。

同时代的张少悌高度评价大权在握时的高力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

”明朝文学家李贽也言简意赅定性:“高力士真忠臣也!”

宦官,素来是险恶阴毒、心理扭曲、丧尽天良的综合形象。

高力士却被后人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如巫州野外散发着清香且“气味终不改”的荠菜,的确称得上是宦官行列中的一股清流、一朵奇葩!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

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李密是好是坏 李密的历史评价如何样

李密是好人还是坏人?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

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后杀瓦岗寨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后被隋军屡败,被越王招抚,又因与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他只是一个反隋起义军首领,就如李渊一样,所以不能称其好坏。

网络配图 李密的历史评价怎么样? :“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

” 宇文述:“君世素贵,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 :“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 徐文远:“魏公,君子也,能容贤士。

” 王世充:“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不可测也。

” 《》:“李密遭会风云,夺其鳞翼,思封函谷,将割鸿沟。

期月之间,众数十万,破化及,摧世充,声动四方,威行万里。

虽运乖天眷,事屈兴王,而义协人谋,雄名克振,壮矣!然志性轻狡,终致颠覆,其度长挈大,抑陈、项之季孟欤?” 《》:“当隋政板荡,炀帝荒淫,摇动中原,远征辽海。

内无贤臣以匡国,外乏良吏以理民,两京空虚,兆庶疲弊。

李密因民不忍,首为乱阶,心断机谋,身临阵敌,据巩、洛之口,号百万之师,辈皆效乐推,唐公绐以欣戴,不亦伟哉!及偃师失律,犹存麾下数万众,苟去猜忌,疾趣黎阳,任世勣为将臣,信魏徵为谋主,成败之势,或未可知。

至于,大事已去,比有余矣。

始则称首举兵,终乃甘心为降虏,其为计也,不亦危乎!又不能委质为臣,竭诚事上,竟为叛者,终是狂夫,不取伯当之言,遂及桃林之祸。

或以拟之,文武器度即有余,壮勇断果则不及。

杨素既知密之才干,合为王之爪牙,委之痴儿,卒为谋主,覆族之祸,其宜也哉!”赞曰:“乌阳既升,爝火不息。

狂哉李密,始乱终逆。

”网络配图 《新唐书》:“或称密似项羽,非也。

羽兴五年霸天下,密连兵数十百战不能取东都。

始玄感乱,密首劝取关中;及自立,亦不能鼓而西,宜其亡也。

然礼贤得士,乃田横徒欤,贤陈涉远矣!噫,使密不为叛,其才雄亦不可容于时云。

” 《李密墓志铭》:“公仗剑雷息,意在亡秦。

发迹谯梁,奋飞巩洛,据敖庾而塞轘辕,杜飞狐而临白马。

绿林青□之豪,蒙轮杠鼎之客,四面云合,万里风驰。

隋将王世充率江淮之劲勇,驱幽并之骑射,鼓之洛汭,只轮无返。

宇文化及尽百越之敢死,穷三秦之骁锐,翦之河朔,疋马不归。

于是胡骑千群,长戟百万,饮马则河洛可竭,作气则嵩华可飞。

故得威砻华夏,声慑宇宙,徒人事之有会,信天道之深远,俄而虑出图表,衅起□心,无平阴之先鸣,有逖溪之垂翅。

” 叶适:“李密谋无不中,量无不容,盖非唐初君臣所能及。

然身为事主,则不能成功,而终以僇死。

为画策臣,未尝特将人之材器,所成就固自不同也。

余尝叹战国之间,有实负智能忍死而不求遇者。

、之俦,盖褊浅矣。

至南北、隋唐,则皆无之。

以密之智谋,审乎特起之难,隠而不试,老死不憾,庶几乎?” 徐钧:“泥封函谷策诚奇,人不能从己不疑。

何事昏迷还至此,只因天欲唐基。

”网络配图 王世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终者,要必有人臣之体,人臣之体在才巨而心小其识不凡,而凡不远而远乃可保也无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

偏雄,则项羽、、李密;委质,则及荣也。

” 丁耀亢:“李密有有为之志,而无其才。

当其扣书牛角之下,去人远矣。

白沙米散,《汉书》其未熟乎!既而观其负翟让,则一贼耳。

贼安能成大业哉?” 王夫之:“以杀翟让故,诸将危疑,一败于邙山,而邴元贞、单雄信亟叛之;密欲守太行、阻太河以图进取,而诸将不从,及粗帅以降唐,则欣然与俱,而密遂以亡。

” “密,隋之世臣也,无大怨于隋,而己抑无可恃之势,无故而畜乱志以干杨玄感,玄感败,亡命而依翟让,隋有恨于密,密固无恨于隋,而檄数其君之罪,斥之如仆隶,且既已欲殪商辛执矣,则与隋不两立,而君臣之义永绝。

乃宇文化及弑立,而趋黎阳以逼之于河上,密惧杂阳之让其后,又幸盖琮之招己,奉表降隋,以缓须臾之困,而受太尉尚书令之命。

夫炀帝,密之所欲殪之于牧野者也,而责化及曰:‘世受隋恩,反行弑逆;’越王侗,密之所欲执之于咸阳者也,而,受其爵命;则诸将视之如犬豕,而知其不足有为,尚谁为之致死以冀其得天下哉?其降隋也,非元文都之愚,未有信之者也;,其降唐也,唐固不信其果降也。

网络配图 反而自问,唐公见推之语而不惭,念起念灭,而莫知所据,匹夫无志,为三军之帅面可夺,其何以自立乎?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咎可补也;凶可贞也,人皆可承以羞,而死亡不可逸矣。

故诸将之亟于背密而乐于归唐也,羞其所为而莫之与也。

密死而不能揜其羞,岂有他哉?无恒而已矣。

” 秦笃辉:“李密尚有山东旧地,虽败于隋非穷无所归者,且有徐勣代为之守,而其麾下王伯当、魏徵之流皆人杰也,何遽降唐?既降又图反复致死,进退狼狈,岂天夺其魄邪!” 李密怎么死的? 隋唐时期农民战争中瓦岗军后期领袖。

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

玄感败,李密逃亡。

十二年,入瓦岗军。

后被唐将盛彦师邀击,斩李密于邢公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解析:东汉末为什么成了宦官专政?

从中后期开始,由于皆为幼主,皇室的权力大都落与宦官之手。

他们把持朝政,加剧了社会混乱和腐败,激起了士大夫阶层与宦官的激烈矛盾和冲突。

在这场矛盾和冲突之中,外戚自然选择和士大夫阶层站在同一阵线。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驾崩,直到弥留之际才将托付给了宦官蹇硕。

按照灵帝的愿望,原本应该是刘协登上皇位的,可是,灵帝的突然驾崩使得一切都变成了未知数。

至此,与蹇硕围绕着继承人的矛盾也空前的尖锐起来。

最后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干掉何进消除隐患,保证刘协能够顺利的登上皇位。

网络配图何进不甘示弱,为了达到拥立自己外甥为帝的目的,迅速团结了朝中众多反对宦官专权的官僚士大夫组成了联合阵线并抢在蹇硕前面拥立刘辩为帝。

如此一来蹇硕与何进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

蹇硕打算利用何进入宫之时杀掉何进,不料事情败露,何进将蹇硕杀死并控制了东汉帝国的精锐之师——西园军。

此时,代表官僚士大夫向何进提出要求:消灭整个的宦官集团,铲除这个危害东汉帝国百余年的政治毒瘤。

一时间洛阳的气氛又变得空前紧张起来。

但当何进向何(也就是之前的何皇后)表白诛杀宦官意见之时,何太后却表示了强烈反对,这让何进又变得犹豫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召集天下的进入洛阳,用武力威胁太后诛杀宦官。

何进采纳了袁绍的这个意见,向洛阳进军的命令立即被发往全国各地。

随着各地的地方武装们陆续向洛阳集结的消息不断传到京师,宦官们的心中愈发恐慌。

此后,大将军何进任命袁绍担任直隶校尉,并授予袁绍假节、专命击断的特殊权利,又将一向反对宦官专权的王云提拔为河南尹,同时命令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率兵二百人控制了宫廷宫门。

而一直力主诛杀宦官的袁绍则利用手中的权力加大了对宦官们的监控力度,同时督促各地方武装加快进军洛阳的速度,并轮流上奏皇帝要求罢免宦官。

如此,不但宦官们人心惶惶,就连何太后也感到了空前压力。

迫于压力,何太后不得不罢免了大多数宦官,只留下了少数宦官留任,希望以此平息这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网络配图眼看着胜利在望,何进突然又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毕竟他自己与妹妹何太后都是凭借这些宦官们的极力扶持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因此,面对着不少前来自己府中谢罪的宦官们,何进心软了。

原定诛杀宦官的计划也因此而突然停滞不前。

看到这种情形,万分焦急的袁绍了。

他立即向各州郡发布文书,谎称大将军何进命令各州郡立即逮捕宦官的家属。

袁绍的这个惊人之举这一下子使得局势急转而下、剑拔弩张。

原本还对何进抱有一丝幻想的宦官们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退路,只能为了自己的生存放手一搏。

他们想方设法说服了何太后将他们全部都官复原职。

然后,宦官们谎称何太后召见,利用何进不加提防之时将其斩杀于嘉德殿前。

斩首行动成功之后,宦官们随即进行了疯狂反扑。

他们假传圣旨罢免袁绍和,打算用樊陵和许相接替袁绍和王允的职位,对外戚及士大夫们进行镇压。

在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之后,袁绍的行动也立刻开始了。

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率兵进攻宫门,袁术烧毁南宫青琐门。

袁绍与叔父袁隗则杀掉了宦官们刚刚任命的司隶校尉樊陵和河南尹许相,接着又杀了宦官赵忠等人。

在扫清了皇宫之外的亲宦官势力之后,袁绍指挥城中的军队包围了南北宫门,搜捕宦官,并下令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是宦官就格杀勿论。

士兵们为了完成命令,在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行动,到后来发展到只要看见没长胡子的就杀,很多没长胡子的平民百姓也因此被杀,更多人则是不得不脱下裤子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整个洛阳成一夜之间成为了屠场,不到一天的功夫,已经有两千多人在这场杀戮中丧命。

眼见大势已去,以为首的宦官们只得挟持着年幼的皇帝从皇宫的后门夺路而逃,向小平津一线狂奔。

最后被朝臣卢植等人在黄河岸边追上。

张让、段珪等人走投无路,只能跳河而亡。

其他的宦官也被卢植等悉数杀死。

曾经反复争斗并造成东汉帝国日渐衰落的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在一夜之间一起烟消云散。

留下的只有得意洋洋、欢庆胜利的袁绍及朝中的官僚士大夫们。

网络配图不过,城外由远而近的马蹄声也让所有人意识到:这次行动还没有结束,城外还有多支依照何进命令进京的地方武装。

那些都是征战多年的虎狼之师,其中就有率领的凉州军队。

而当董卓的大军进入洛阳之后,洛阳局势很快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董卓进入洛阳之后,策反杀掉执金吾丁原,控制了洛阳城中的军事力量,废掉了刘辩而改立刘协为帝(史称)并开始专权乱政,从此,东汉帝国的局面已经无法逆转。

董卓的暴行在洛阳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

袁绍带头逃出洛阳前往勃海,准备利用自己强大的号召力对抗董卓。

也拒绝了董卓的拉拢,秘密离开洛阳,投靠了自己的好友、时任陈留太守的张邈。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曹操在己吾地区正式起兵,成为最早公开宣布征讨董卓的武装力量之一。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长沙太守、颍川太守李旻、广陵太守张超等各地诸侯正式起兵,聚众十余万,公推袁绍为盟主。

由此,一场由中原诸侯所组成的关东联军与董卓所率凉州、并州大军对垒的战斗开始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历史上高力士是怎么样的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