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两位猛将:卫青与霍去病谁更胜一筹?
【千问解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武帝时期可谓是一个辉煌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汉朝国力强盛,疆域扩张迅速,这其中离不开两位杰出的将军——卫青和霍去病。
他们都是汉武帝手下的猛将,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关于这两位将军谁更厉害的问题,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
卫青,字仲卿,出身贫寒,早年曾在平阳公主家为奴。
后来因为其姐卫子夫成为汉武帝的皇后,卫青得以进入皇宫,逐渐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卫青多次率军征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他先后击败了匈奴、东胡等外敌,为汉朝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
霍去病,字子孟,是卫青的外甥。
他自幼聪明过人,勇敢善战,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霍去病年轻时便跟随卫青出征,屡建奇功。
他在漠北之战中大败匈奴,一举成名。
后来,霍去病又多次出征西域,为汉朝稳定西北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战绩上看,卫青和霍去病都是非常厉害的将军。
他们各自都有着辉煌的战绩,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如果要比较他们谁更厉害,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首先,卫青和霍去病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
卫青生活在汉武帝初期,那时汉朝正处于国力上升的阶段,需要一位能够稳定局势、开疆拓土的将领。
而霍去病则生活在汉武帝中期,那时汉朝已经国力强盛,需要一位能够巩固成果、稳定边疆的将领。
因此,他们各自的成就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取得的。
其次,卫青和霍去病的作战风格也不同。
卫青擅长运用兵法,善于调动敌人,寻找战机。
他的战术灵活多变,能够根据敌情迅速调整战略。
而霍去病则擅长勇猛冲锋,他敢于深入敌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敌人。
这种作战风格使他们在不同的战场上都能取得胜利。
综合来看,卫青和霍去病都是非常厉害的将军,他们各自都有着辉煌的战绩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然而,要比较他们谁更厉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古人所说:“英雄不问出处”,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欣赏他们的英勇事迹,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比较。
汉史疑云:汉武帝刘彻的太子刘据为什么会逐渐失宠?
当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位个性张扬的表达爱子方式的切切真情。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在刘据出生后,他就大祭诸神还愿,大赦天下祈福。
然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刘据后来却背上了谋反的罪名,屈死在父亲的严威之下。
那么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两人的关系为什么会越来越疏远,直至兵戎相见呢?他们父子关系的紧张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究竟是太子做得不够好,还是有人挑拨离间呢? 皇太子刘据这个人和汉武帝的关系是父子关系,但是这是一对特殊的父子,因为父亲是皇帝,儿子是太子。
这一对父子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我大体上把汉武帝和太子的关系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父子情深,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融洽,很和谐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太子出生,太子一出生,汉武帝是高兴极了。
你想想他从十六岁登基,到二十九岁才得到第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卫子夫所生的,皇长子啊,所以七岁他就把刘据立为太子了。
刘据立为太子的年龄跟汉武帝当年立太子的年龄巧合了,他们父子两个人都是七岁当太子,很幸运。
等到刘据二十岁的时候,二十岁古人叫弱冠,到了弱冠之年,太子要住到太子的宫中去的时候,汉武帝特令给太子设立了一个博望苑,博是广博的博,望是眺望的望,博望苑,就是让太子在这个苑里边,可以任意地挑选他自己喜欢的人作为他交往的人,这个是很不容易的。
汉武帝最讨厌的就是大臣们养门客,我们都知道时期陵君手下有三千门客,我们在讲汉武帝的过程中间,讲过窦婴、田蚡养了很多门客,汉武帝非常反感的。
但是允许太子养门客,而且你可以自由地根据你的喜爱去挑选门客。
这应当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表明汉武帝已经开始在培养他的太子,让他的太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人。
这个时候无论是太子,还是太子的母亲卫子夫,两个人在皇宫中间人气指数已经飙升到最高的位置,非常得宠。
这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到二十岁结束。
太子成年以后,汉武帝和他的儿子太子刘据的关系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个阶段叫暗生罅隙。
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个不太好的征兆,就是汉武帝发现他的儿子性格上和他差别比较大,《》的记载是写了三个字“不类己”,就是不像自己。
这个话大家应当说不陌生,当年我们讲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就发现他的太子不类己,而喜欢那个赵王,甚至于发生了想换太子的这种想法。
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啊,个性非常张扬,而他的这个儿子呢,他的儿子个性非常仁弱,是个很仁义的人。
一个个性很张扬的人,另一个是个性很仁义的人,这样他就发现他儿子不像他自己。
实际上这个时候开始,太子和父皇之间,已经出现了一个外人没有觉察到的微小的裂痕。
刘据从小可以说生长在蜜罐中,享受了父亲汉武帝的万般宠爱,没成想等到太子刘据长大以后,汉武帝的这颗慈父之心却慢慢发生了变化。
据《史记》记载,刘据是一个仁义的太子,也是很得人心的。
那么在这逐渐疏远的父子关系之下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难道只是刘据不像汉武帝那么简单吗? 第三个阶段,叫心口不一,这个阶段就很重要了。
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事情,因为这个时候太子已经是二十多岁了。
你想想卫子夫多大了?汉武帝是十七岁邂逅卫子夫,最快也得到十八、九岁,她入宫有一年没见面,第二年才重新宠幸她,那基本上十九岁才开始给他生孩子,到了她生出来皇太子的时候,她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等到太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卫子夫四十多了。
我们经常说什么,什么豆腐渣之类的词,反正是卫子夫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是可以说,在汉武帝眼里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魅力,这个我们可以理解。
当然我们不能说卫子夫现在就是豆腐渣,我们还说她是个漂亮妈妈,但是比起更年轻的嫔妃,卫子夫失宠了。
卫子夫的失宠,就让武帝和卫子夫的关系,又捎带着卫子夫儿子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候汉武帝宠幸谁?先宠幸,但王夫人很可惜早死。
然后再宠幸,李夫人一宠幸,李夫人的大哥利就做了贰师将军,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就做了汉武帝的幸臣,李夫人一得宠幸,两个哥哥都搭了便车一路飙升,卫子夫冷落了。
这个时候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感到了一种威胁,这个威胁主要是感觉到地位能不能保。
也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觉察到了皇后和太子内心的恐慌。
汉武帝就找,因为这时候卫青还在世,找卫青跟卫青讲一番话,让卫青把这个话捎给皇后和太子。
汉武帝跟卫青说什么呢? 说了这么几点,第一,就是我现在执行的这个政策,对外征伐四夷,对内变更制度,为什么要这样干?说我如果不变更制度的话,将来后世就没有一个遵循的法则,我现在如果不征伐四夷,后世就没有一个太平的天下。
所以我不得已而这样做,殃及了老百姓我是不得已的。
这说明第一点,这是汉武帝第一次解释他所执行的国策。
第二点,他说太子在我眼中是个好孩子,太子很稳健,我执行的这一套可以,但是我的儿子不能再走我的老路,我的儿子再这样做,就会走灭亡的老路。
而太子刚好是一个非常仁义的太子,他来守这个天下我非常放心,所以现在在我的眼里,儿子还是个好儿子。
当然天下是的,就是江山是老子的,也是儿子的,归根结底这个江山还是儿子的。
所以说了一番话,让卫青捎这个话给卫子夫,给太子刘据,说你们不要害怕,我对你们还是我心未变,我的心没有变。
这个话说过以后,卫青的反应是顿首谢,就是卫青非常感谢。
皇后听说这个话,史书的记载是“脱簪谢罪”,就是感恩戴德。
但是这番话我在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话说得有问题,这个话叫我看来是做秀,而且是个政治秀。
为什么说它是个政治秀呢? 我讲几点理由,第一,这个话刻意地掩盖了汉武帝对太子的不满,汉武帝公开说出太子“不类己”,他对太子是不满意的,但实际上他对卫青说了他对太子非常喜欢,他把他的不满意掩盖了,这是第一点。
再一点,皇后已经失宠了,汉武帝回避了皇后失宠的这个现实,他还说我很信任她,实际上他又一次掩盖了对太子的不满,掩盖了对皇后的失宠,他掩盖了。
你想想一个皇帝掩盖了这么多东西,这个话能是真心话吗?我觉得这是一个违心之言。
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只能说明汉武帝是在有意地、刻意地在掩饰一些什么东西。
皇后卫子夫由于年长色衰,的汉武帝也就慢慢不喜欢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了。
但是据《史记》记载,汉武帝还是很信任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每次外出他都把朝中之事托付给太子处理,宫中之事都托付给皇后处理。
那么太子刘据失宠的背后究竟有什么隐秘呢? 那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汉武帝跟太子的关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那当然第一个原因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就是太子的母亲卫子夫失宠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为汉武帝这个人是个爱屋及乌的人,就是他喜欢这个女人,这个女人的儿子他也喜欢;这个女人失宠,她的儿子他也不待见。
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卫青去世。
这是个大事情,无论是皇后卫子夫,无论是太子刘据,他们在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就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
我们知道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是太子的舅舅,是家族在朝中的支柱。
虽然从元狩四年漠北大战以后,汉武帝再也没有派卫青出去打仗,卫青后来在家里闲居了十几年,但是只要卫青在,反对太子的人就不敢那么嚣张。
因为卫青尽管不领兵出征了,卫青的地位尽管下降了,但是卫青仍然是大司马、大将军,还是侯啊,他那些东西都没有变,所以朝臣们在朝中议论到太子的时候都不敢太放肆。
但是元封五年,这一年卫青去世了,卫青的去世,对于卫子夫跟太子来说打击太大了,就是卫氏家族整个失去了一个支柱,朝中无人了。
卫青的去世使太子最有力的一个支撑失去了,所以卫青的下世,可以说让太子的地位是。
所以到这个时候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皇后卫子夫要见到汉武帝变得非常得困难,皇后不能轻易地见到皇帝了。
这可是个重要事件,因为这个事件一旦出现以后,一旦遇到危机情况,皇后不能够跟皇帝进行直接沟通,他们两个不能直接见面了。
太子更是很少见到皇帝,遇到什么事情他没有办法向皇帝解释,他的母亲不能见到,他也不能见到,两个人都不能见到汉武帝,这就是一个大麻烦。
还有一个,太子和汉武帝政见不和,就是政治见解上差别很大。
汉武帝是一直主张对匈奴用兵,一直要打下去,太子是屡屡劝阻汉武帝不要打,这个仗不能再打了,打得国家撑不住了。
所以面对太子的劝谏,汉武帝说了这么几句话:“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这个话什么意思呢?他说我干这些累活,而把一个安逸的天下留给你,把一个太平的天下留给你,不也很好吗?意思就是我打天下,将来你坐天下,不是很好么?汉武帝是笑着对儿子说的,实际上在武帝的微笑的背后已经隐含着对太子的一种不满。
两个人政见不和,就在政治见解上,治国的大政方针上,太子跟父皇之间有矛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太子不懂权术,太子这个人他跟武帝的出身虽然都是七岁当太子,但是汉武帝七岁当太子,你知道和五个女人的竞争中间,汉武帝学会了多少本领啊。
而汉武帝的太子是平平安安当的,没有任何宫闱的争斗,所以这个太子没有经历过政治风雨的磨练,他对政治权术。
我的主张是你可以不玩弄权术,但是你不可以不懂得权术,如果你在政治斗争中间你不懂得权术,那只能叫做政治幼稚。
恰恰武帝的太子是一个不懂权术的人,所以他就公开地多次地把自己的反对意见撂给他的父亲,这样导致父子的关系其实也在变化。
这样就带来了父子之间政见的不和,带来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朝臣分派,朝中的大臣一部分赞成太子,这就是太子党;一部分赞成汉武帝,这就是君王党。
朝臣们分了两派,一部分支持汉武帝,一部分支持太子,朝臣的分裂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太子刘据出生的时候头上充满了光环,但是在他母亲卫子夫和舅舅卫青失宠后,他这个太子的位置也受到了威胁。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对匈用兵的问题上,父子之间产生了重大分歧,进而在朝廷上也出现了支持太子的一派,这是的汉武帝最不愿意看到的。
恰恰在太子倒霉的这个时候,又有人给太子刘据打起了小报告,那么汉武帝会不会趁机向太子发难呢? 第四个阶段,疑窦重重。
这个阶段就更麻烦了,这个阶段太子的地位是岌岌可危,而且有一些人公开跳出来给太子找麻烦,而且找太子麻烦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汉武帝身边的小,小太监都敢给太子下药、下套了。
出了两个事件,第一个事件,太子去拜见他的母亲皇后,在皇后宫中待的时间长了一点,结果就有个小太监给汉武帝打小报告,说太子到皇后的宫中待了一整天,在那儿干什么呢?跟皇后中间的宫女玩了。
汉武帝一听,立即给太子的后宫增加了两百多个宫女。
太子回到宫中以后,他的宫里一下子多了两百多个年轻的宫女。
他并没有要求啊,皇帝也没有解释什么原因啊,他觉得这个后面有文章。
一打听,原来是有小太监打他的小报告,太子跟皇后对这个小太监恨得是咬牙切齿,特别是皇后恨得不得了。
但是太子这个时候还很幼稚,太子说别人怎么说只要我走得直我不怕。
而太子这个时候恰恰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因为太子觉得他的父皇是一个很英明的人,但是这个时候无论是如何英明的人,他都难以克服人性自身的一个大弱点,偏听偏信,这是一个人性的一个大弱点。
汉武帝身边有这么多小太监,他整天见着小太监,你想想这些小太监在汉武帝身边经常这么吹风,汉武帝信啊,汉武帝要是不信,怎么会给太子宫增加两百多个宫女啊,这是第一件事。
过了不久出了第二件事,汉武帝得了个小病,得病以后,他就让小太监去叫太子来,结果这个小太监回话告诉他说,说太子一听说你父皇得病了,太子乐死了,高兴得不得了。
汉武帝一听脸一沉,就没吭气。
过了一会儿太子来了,太子来了后汉武帝一观察,发现太子尽管,但是太子的脸上挂着泪痕。
他就很纳闷儿,一打听才知道太子刚刚大哭了一场,太子听说父亲有病,先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来见父亲。
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知道,这个小太监捣鬼了,就把这个捣鬼的小太监立即给杀了。
但是你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两点,第一,小太监之所以敢给太子下套、下药,首先是小太监已经觉察到太子跟父皇的关系疏远了,如果父子关系非常亲密的话,这个小太监敢下药吗?不可能啊。
而他们敢于从中间,特别是一个外人敢于挑拨父子关系,他一定是闻到了什么东西,嗅到了什么味道,他才敢下这个药。
所以太子这个时候处境的困难,首先是小太监觉察到太子跟父皇之间有矛盾,至少是有距离了,有缝隙了。
再一点,汉武帝相信啊,听说我一得病儿子笑了,皇上的脸马上就一沉,后来还是观察了一下才发现这是个冤案,这说明汉武帝这个时候已经对太子由不喜欢升格到不信任。
由不喜欢到不信任,所以这个阶段应当说太子的位置很艰难了。
汉武帝此时对太子刘据已经产生了不信任。
再加上父子二人没有机会很好地沟通,于是父子二人的关系也是越行越远。
雪上加霜的是,太子刘据刚刚逃脱小太监们的群起进攻,又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那么这个对手是谁呢? 第五个阶段,。
这就是一个更可怕的阶段,这个阶段中间第一件事,尧母门事件。
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汉武帝晚年有一次打猎走到河间,河间就是今天河北省的河间县,走到这个地方。
当时就一个会算卦的人告诉他,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奇女子,汉武帝就派人去找,结果找来一个小女孩,十几岁的一个女孩。
这个女孩有一个特点,这个女孩从生下来以后,她的两个手就是拳着的伸不开。
汉武帝这时候多大了?汉武帝已经过了六十了,碰见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而且这个小女孩很漂亮。
结果汉武帝用手给她一掰,这个手就开了,这个手十几年谁也掰不开,汉武帝一掰就掰开了。
所以汉武帝身边的人就叫这个小女孩叫拳夫人,手拳起来的拳,叫拳夫人,这就是汉武帝晚年最后宠幸的一个女子,叫。
这个钩弋夫人大得汉武帝的信任和喜爱,而且这个拳夫人还很争气,后来竟然怀孕了十四个月,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弗陵,号叫钩弋子。
汉武帝是晚年得子,是喜事,很高兴。
而且这个钩弋夫人长得很漂亮,汉武帝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加在了这个十几岁的嫔妃和她生的这个小娃娃身上。
他觉得当年尧舜禹那个尧,就是怀孕了十四个月才生下来,如今他得这个小儿子,也是怀孕了十四个月才生下来,所以他就把生他儿子这个地方取了个名,搞了个命名仪式叫尧母门。
那么如果说钩弋夫人是尧母的话,那钩弋子岂不就是尧了吗?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的,很容易让人们想到汉武帝是不是将来想传位给这一个小儿子,这个是很容易引起人们误解的。
司马光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司马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价,司马光的评价就是说,这个君王做事一定要处处谨慎,如果你稍有不慎,就可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闻到气息,兴风作浪。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为汉武帝生下了一个皇子。
老年得子的汉武帝很兴奋,并把钩弋夫人生子的地方命名为尧母门,等于说把钩弋的儿子比做尧了。
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尧是古代的圣人,这是不是暗示汉武帝此刻要废掉太子刘据呢?刘据的太子之位会不会因此而失去呢? 司马光的那个评价是有道理的。
但是现在我们要讲的是,这个尧母门事件是不是意味着汉武帝这个时候想废掉太子,立他这个小儿子,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我的看法没有。
汉武帝无非是作为一个年长六十多岁当父亲了,而且他的母亲是一个十几岁的一个年轻女子,汉武帝很高兴。
汉武帝是个性情中人,当年那个卫子夫生太子的时候他就很高兴,这次是故伎重演,又高兴了。
一高兴就命名尧母门,其实他就是一种炒作,并没有更多的意义,没有更多的意思。
为什么说汉武帝这个时候没有废太子的意愿呢?我想讲这么几点理由,第一,汉武帝对太子是有一个基本评价的。
这个时候离汉武帝晚年下罪己诏已经没有几年了,就是汉武帝晚年对自己征伐四夷办了那么多事,他其实已经感到有点追悔了,他觉得如果再这样做下去,就要走的老路了。
而他的儿子是一个非常仁义的人,而且历代国君都知道,要想国家稳定必须要选一个年长的人做国君。
封建社会历来有一句古话,国赖长君,一个国家仰仗的是一个年长的君主,如果君王太小的话,他处理不了朝政,所以汉武帝是懂这个道理的。
从感情上来说,那可以说汉武帝非常喜欢他这个小儿子钩弋子。
但从理智上说尧母门事件的时候,他并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
因为在这之前汉武帝也宠幸过王夫人,宠幸过李夫人,这些夫人都生过儿子。
汉武帝并没有因为他宠幸她,就废了一个不宠幸的卫子夫的儿子,没有这样做,这是我说的一个理由。
再一个理由,我觉得汉武帝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汉武帝的理智近乎于冷酷。
如果我们往后推,后来发生了巫蛊事件,太子死了,皇太孙也死了,汉武帝的其他几个儿子都看不中,最后他选中了他这个八岁的小儿子,就是钩弋子。
那么汉武帝在七十岁传位给他的小儿子的时候,汉武帝做的第一件事,先杀他的母亲钩弋夫人,这叫去母留子。
汉武帝在他晚年真正想立钩弋子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是先把他的母亲,二十多岁的钩弋夫人给杀了。
你可见汉武帝如果一旦决心要立钩弋子做皇太子的话,他一定要杀他的母亲;他正在宠幸他的母亲,他不会立他。
这个你可以看出来,汉武帝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这个人特别狠,特别果断,果断到冷酷无情的地步,冷酷无情跟果断反过来说明,汉武帝是理智大于感情的人,是个非常理智的人。
因此他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在尧母门事件,当他这个小儿子一出生,他就想废掉年长的那个太子,再立这个刚刚生下的儿子,不会,不可能。
因为这个儿子长大了是什么样谁知道啊?当年他和卫子夫那个太子出生的时候,他不也是很高兴吗?长到二十多岁他才发现“不类己”,那么这个小儿子长大以后“类己”不“类己”啊?很难讲啊。
我们不能因为他喜欢他母亲,就认为尧母门事件意味着皇帝要更换太子了,这可能性不大。
所以我觉得尧母门事件,表明了汉武帝对钩弋夫人和钩弋子的感情上的喜爱,但是这个感情上的喜爱还没有发展到要废立太子的程度,但是这个时候应当说太子的位置更危险了。
当钩弋子出生的时候,汉武帝已经是六十多岁了,按汉武帝七十岁传位给八岁的钩弋子来推断,汉武帝生他这个小儿子的时候是六十二岁,当然今天六十多岁还不算太老,但是汉武帝那个时期,六十多岁已经很不得了了。
刘邦是六十二岁就死了,至于、,一个是四十六岁死,一个四十八岁死,都死得很早,四十多岁就死了。
所以六十多岁的汉武帝已经感到体力不支了,由于他体力不支,汉武帝很多事情感到力不从心。
一个人年老了有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汉武帝不这样想,他觉得他年老体衰他有病是有人在诅咒他,有人在捣他的鬼,让他实现不了长生之愿,所以汉武帝这个时候就越是年老体弱越是疑神疑鬼。
汉武帝晚年有一次在皇宫中间,他突然看见一个男子带了一柄剑进入皇宫,他立即派人去追,结果这个男子把这个剑一扔跑了,没有抓住,汉武帝一怒之下把皇宫的侍卫长给杀了。
杀了以后汉武帝觉得还是不放心,他觉得有人要行刺他,然后就调动军队关闭了城门,在这个城中折腾了一个月搞大搜捕,最后也没有抓到人,什么人也没有抓到。
你可以通过这一件事看出来,汉武帝晚年是疑神疑鬼,,总害怕自己早死,其实这个心态也很正常。
我们很多人说自己不怕死,其实那个时候因为你还很健康,真到你年老体衰的时候,很多人,绝大多数人从人性上讲还是留恋生的。
所以武帝晚年他身体越差,他求生的愿望越强,他越想活。
所以这个时候武帝身体是一天天衰弱,而太子的地位是一天天在危机。
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武帝晚年那个波及几万人的大惨案,就是巫蛊事件。
随机文章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水?世界上最便宜也最好的无人机,最适合新手的无人机/售价420元海市蜃楼找到过实景吗,平行世界假说引猜测海水涨潮是什么原因,月亮可能是最大“凶手”/东汉古人已知答案玛雅文明遗弃都市蒂卡尔,曾是最繁华城市/有5万居民3000座金字塔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东方朔简历写了3000片竹简,汉武帝刘彻竟读完了
提起东方朔这个名字,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东方朔其实并不是他的真名。
为什么叫做东方朔呢?他原来是,但是从小父母就去世了,他是一个孤儿,还是很可怜的,他被别人捡到了,收养他的人捡到他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刚刚升起来,于是将他叫做东方朔,可能希望他的命运就像东方的太阳一样徐徐上升,寄托着对他美好生活的期望吧。
东方朔的性格十分开朗幽默诙谐,经常“”,人们常常称呼他为“狂人”,他对自己十分自信,也许他认为别人怎么看不重要,自己怎么看待自己才是重要的,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他,他都没有太在意。
即位时候,求贤若渴,广泛招贤纳士,东方朔很希望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让自己扬眉吐气。
他从小、知识渊博,对自己非常自信,他向汉武帝送去了一份简历,汉武帝接到这份简历傻了眼,惊呆了。
这份简历竟然花了3000片竹简制作而成,两个大汉才扛得了,汉武帝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份声势浩大的简历读完,有种的感觉。
这份简历洋洋洒洒,东方朔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文武双全、风度翩翩、、不可多得的惊世之才,汉武帝看完觉得大开眼界,不可思议啊,竟然有人这么大费笔墨,毫不客气地自夸,这个人有点意思,也挺用心,就赏赐了东方朔一个小官。
东方朔觉得这个官太小了,没办法接触到汉武帝,没法接触汉武帝就没办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后来他又通过自荐的方式,拜诏为郎,而后又担任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位,他常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幽默诙谐,谈论政治的得失。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打算建上林苑供自己狩猎,但是这个山林苑工程浩大,劳民伤财,这个地方物产丰富,很多百姓要靠这块土地为生,尽管汉武帝当时规划是预估下这块地的价值,然后用等价的荒地补偿农民,但是东方朔觉得这样很不妥,毕竟这侵犯了百姓的权益,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富民强,于是他向汉武帝列出了、造成的不良后果,希望汉武帝以史为鉴,不宜贸然建设,汉武帝采用了他的建议,并为东方朔封官加爵。
有一年,汉武帝祭拜天地后,下旨把祭拜的肉分给诸位大臣,汉武帝先离开了。
但是下旨的大臣迟迟不来,东方朔左等右等,觉得浪费时间,没必要,我还要去做要紧事呢。
自己就拿刀割了一块吃了,然后对其他官员说:“各位,一起动手开吃吧!”说完他就先撤了。
这件事传到了汉武帝耳朵,他说:这还了得!你东方朔眼中还有我吗?这按律当斩啊,东方朔究竟想干嘛。
汉武帝说:“你为何不等传旨就擅自割肉?东方朔,你该当何罪!”汉武帝又说了: “东方朔,寡人暂不问你死罪,你应在群臣面前自我检讨!”东方朔叩拜说完“谢主隆恩”,然后就站起来,拱手向大臣们请罪,做了自我检讨:“东方朔啊东方朔!你竟然受赐却不待圣旨,是多么的无礼!你能自己拔剑砍下肉,又是多么的勇敢!并且所割下的肉不多,又是多么的廉洁!剩下的肉留给其他的人,又是多么的公平仁慈啊!”汉武帝听完哈哈大笑:“叫你自我检讨,你却自我表扬起来了!”东方朔最后化险为夷了,说明口才很重要啊,幽默风趣又切中要害。
公元前93年,东方朔临死前对汉武帝说,希望汉武帝远离谄媚的人。
汉武帝风趣的说,没有想到东方朔也有一本正经的时候,因为东方朔经常以开玩笑的方式谈论政治。
不久之后,东方朔去世了。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