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只是刘备一时冲动么?
【千问解读】
刘备得知关羽死讯后几乎崩溃,而且始终不相信关羽会就这么死了。
之后刘备的兴兵一定要伐吴,当时诸葛亮等人都劝刘备不要意气用事,但是刘备很显然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谁说的话也听不进去,最终夷陵之战是刘备输了,而且是惨败。
要说刘备难道只是一时冲动么?而且当时诸葛亮并没有一起去,导致连个中途能拉住刘备的人也没有,这是什么呢?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整合各路人马,正式出兵伐吴。
这是一场国运之战,按理说应派出最强阵容,当时关羽、张飞、黄忠已死,赵云、马超、魏延算是蜀军最知名的将领,但刘备一个都没带。
一、刘备带了哪些人
刘备对夷陵之战具体的部署是:刘备亲自率4万人马由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军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车骑将军张飞率所部1万人马由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即今重庆市,但张飞还未动身即被叛军杀害。
网友龙就尉迟:
刘备恨不能一口吃了孙权这个背盟的小人,他打着为关羽张飞报仇的大旗兴师伐吴,当然想集全蜀汉的精锐力量,但是还有一个曹魏政权在北方虎视眈眈,刘备不可能倾巢出动。
蜀汉政权还是要有人主持运转的,不支持刘备讨伐东吴的异议人士,刘备也不想带,所以夷陵之战,诸葛亮、魏延和马超等人缺席了。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刘备亲征,诸葛亮留在后方主持日常工作。
前方打大仗,后方要有能人保证政府有效运转为前方提供粮草军器,这是必须的。
诸葛亮的担子其实也很重,保证后方安稳的前提下为前方大战提供支持,这工作也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
网友本出狱了:
话不多说直入正题:
先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下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
首先是诸葛亮,刘备出征东吴之前,诸葛亮劝刘备登基为帝,此时诸葛为丞相、录尚书事,注意哦,诸葛此时最主要的任务是管理政务,调整赋税,充实军资,而不是单单一个军师。
然后是赵云,刘备伐吴时,赵云是鼎力反对的,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
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
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但刘备拒不听谏,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
怛罗斯之战是如何回事?此战对唐朝并未造成多大影响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情爆发的原因是石国王子遭到了唐朝的处罚而逃跑到了阿拉伯,并得到了阿拉伯政权的帮助,与唐朝站到了对立面。
唐朝本就是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了怛罗斯,又加上在作战一半时一位手下突然叛变,导致唐朝失败。
值得一说的是,这是阿拉伯在与大唐的冲突中唯一一次获得胜利,但对于唐朝来说,这场战争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战争结束朝仍旧掌握着西域地区,并有继续扩张的趋势。
公元750年,唐朝将领奉之命再度领兵出征,他这次针对的对象是依附于政权的车师国。
在高仙芝的带领下,成功俘虏了敌军将领。
也是因为这场战争高仙芝再次获得胜利,使他在西域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个时候中国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以及伊犁河流域的最大统治者,控制了当地大部分领土。
而作为最高将领的高仙芝,俨然已经成为了中亚地区的总督。
想要进行长时间的战争不太现实,即使唐朝军队势力强大,但也稍作休整,其他之后再论。
军队恢复过来后,高仙芝又带领军队对石国发起突然的袭击。
而他的理由是石国礼仪不规范,对唐朝的态度存在问题。
面对高仙芝军队的大举来袭,石国主动请求投降,高仙芝最开始也答应了。
但不久之后他却主动违背了诺言,将石国国王以及其部下全部抓走,斩杀了一大批石国臣民,收取了大量的金银珠宝。
第二年入朝觐见时,高仙芝将被俘虏的国王献给了,他也因此被升迁为有羽林大将军。
在他的操作之下,石国国王遭遇斩首。
但却没想到侥幸逃过一劫的石国王子向阿拉伯王朝请求援助,高仙芝得到消息后,立刻决定先发制人,率领军队对其发起进攻。
在经过长途跋涉后,高仙芝终于带领军队在怛罗斯一带,与阿拉伯军队正面相遇。
怛罗斯本来就是石国的第二大军事要点,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石国也常年派遣重兵驻守在此。
战争之初,高仙芝并不知道阿拉伯人的意图。
当时唐朝的主力部队主要在唐朝国内,而那些附属国也在帕米尔高原西方,一时之间想要全部聚集,实在是太过困难。
为了阻止阿拉伯人向东前进的步伐,主动发起攻击对于这时的高仙芝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高仙芝仿佛是一位天生的军事家,之前就在多场战争中获得过胜利,成为了士兵心目中的战神。
有了他的带领,士兵们个个所向披靡,面对强悍的阿拉伯人,他们也并不畏惧,反而充满了信心。
公元751年,高仙芝带领军队从安西出发,一路上越过帕米尔高原,穿过茫茫沙漠,最终到达了阿拉伯人所控制的怛罗斯。
军队稍微休整后,高仙芝开始带领士兵对怛罗斯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阿拉伯人早就野心勃勃,他们预谋对发动攻击,却没想到高仙芝竟然主动出兵。
他们立刻组织了十万军队赶往怛罗斯城阻挡,却没想到与高仙芝的一支部队在怛罗斯流域展开了一场决战。
高仙芝得知,立刻带领主力部队前往援助。
本来高仙芝的军队一度占据上风地位,却没想到其麾下一个部落竟然临时反水,与阿拉伯军队共同夹击唐朝军队。
高仙芝遭遇失败,只好带领少数人返回大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高先知最终选择主动撤退的做法是正确的。
虽然他的这个举动不被许多人理解,但他的性命至少得到保存。
这场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安西一带的军队就在驻守安西地区的同时,分别派遣军队对吐蕃发动攻击,占领了吐蕃大部分领土。
这使阿拉伯人再次感受到了唐朝的绝对军队实力,主动派遣使者前来与唐朝议和。
从此也可以充分说明,虽然在怛罗斯之战中遭遇了失败,但唐朝的损失极少,甚至安西军队也没有因为这场战争受到任何的影响。
根据历载,怛罗斯之战结束后,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而受到任何的影响。
这次唐朝损失的也只是几千士兵而已,这对于兵肥马壮的唐王朝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稍作调整之后,西域地区的唐朝军队实力就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第二年对吐蕃之战所取得的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安西都护府继续用绝对的实力统治着当地。
唐朝将领也继续带领唐朝军队走上了扩充领土之路,奈何遇到了的爆发,这才导致唐朝的扩张之路受到了阻碍。
所以说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安西都护府完全有能力再次与嚣张的阿拉伯人一较高下。
奈何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而画上句号,唐王朝的繁盛局面也是如此。
怛罗斯之战或许对于唐王朝来说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既没有影响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统治地位,也没有失去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却对阿拉伯王朝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本以为昔日霸主唐太宗早已做古,阿拉伯人能够趁此机会分一杯羹,却没想到唐玄宗也不是泛泛之辈。
也因为这场战争中阿拉伯人赢得太过艰难,虽说获得胜利,但也损失了大量士兵。
阿拉伯人便开始主动与唐王朝交好,乞求得到唐王朝的原谅,继续维持两个政权之间友好的外交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香积寺之战中,郭子仪是如何重挫叛军的?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香积寺之战发生在公元757年,是唐王朝平定中的一场局部战役。
这场战争中,军队在香积寺的北面大败叛军安庆绪所带领的部队。
这场战争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为收复长安地区奠定了基础。
唐朝的主要将领为郭子仪、李嗣业等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凭借着军功立足于当时。
有了他们加持,唐朝获得胜利几乎没有悬念,此战也极大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
唐朝的统治者更换后,叛军内部也曾发生动乱。
安庆绪发动宫变谋杀了其父,安禄山所建立的政权处于动荡之中。
唐朝有大臣建议直接派遣军队直搗叛贼主要根据地,让其内部再发生动荡,从而必定能够轻易的就获得胜利。
唐肃宗确认长安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更加的重要,决定先行攻打长安。
在唐肃宗的任命之下,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率领军队前往平定叛乱。
临行之前,唐肃宗嘱咐他务必要早日收回两京地区。
过了不久,唐朝军队在长安西方挫败,只好退守到了武功一带。
为激励士兵、安抚将士,唐肃宗设下宴会款待将领,并决定对长安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奉之命,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娇俶、副元帅郭子仪共同率领军队15万人,并还有回讫的力量4000人,打着20万大军的幌子从凤翔出发,不断的向长安地区推进。
一路上虽然也遇到少部分叛军袭击,但都将其击败,军队进发顺利。
很快唐朝军队就已经抵达长安城西方的北面的香积寺,在考虑当前情况后,郭子仪等人决定在此与敌军相对抗。
郭子仪从上次遭遇失败的教训之中吸取教训,加大军队部署,利用侧后方的力量进行掩护。
李嗣业带领先锋队伍 郭子仪则带领中军 王思礼带领最后一支队伍,兵分三路的发起攻击。
面对唐朝大举来袭,叛军也立刻派遣军队十万人在唐军的北方严阵以待。
叛贼将领李归仁率先出征迎战,唐朝先锋部队先行与之交锋。
或许是收复家园的战斗,这场战争中唐朝军队表现的极为出色,直接击退了敌军部队。
首战失利的安禄山军队一度陷入恐惧之中,士兵畏惧情绪不断在军队中蔓延。
见此情况,安庆绪决心一定要通过一次大的胜利来振奋士兵,因此组织军队发起全面的反击。
由于他们的进攻太过凶猛,唐朝的先锋部队只好暂时选择向后撤退。
安庆绪带领军队不断发起追击,唐朝军队不能与之对抗,士兵们溃败,纷纷放下武器逃跑,而安庆绪军队则争着抢夺唐朝方面的物资辎重。
发现士兵处于混乱之后,李嗣业立刻激励士兵,并身先士卒,首先便脱去了自己的盔甲,袒胸露怀,手里拿着尖锐的武器,在阵前大声迎敌。
只要有敌人冲到他面前来,都会遭遇李嗣业的对付,在连杀数十人后,唐朝军队在他的带动之下暂时稳住了阵脚。
李嗣业十分清楚现今的局势,立刻趁此机会整顿士兵,让先锋队中手拿盾牌的士兵在最前方开路,而后续部队则跟在其后。
安庆绪没有想到唐朝军队竟然还能整合起来,不由感到惊慌不已,连连向后撤退。
值得一说的是,在这场战斗中,唐朝军队损失极为惨重,但也展现了将士们不畏牺牲、不畏流血的精神。
例如都知兵马使王难得,为救手下一位副将,被叛军射中了眉骨。
垂下来的眼皮遮住了眼睛,他却忍着痛,拔出了箭扯下眼皮,瞬间血流满面。
即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他也没有放弃战斗,而是继续拿着武器冲入了阵营之中,奋勇杀敌,敌军根本不能阻挡。
幸好安庆绪早有准备,在战场的东方埋伏了一支精锐的骑兵,想要从唐朝军队的侧后方绕出,突然发起攻击。
奈何被唐朝的侦察部队发现,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的带领下,他直接带领回讫军队4000人绕到其后方,将其大部分斩杀。
紧接着,仆固怀恩又迂回到主要战场的后方,与唐朝的主力部队进行前后夹击,叛贼损失极为惨重。
就这样,双方一直从中午交战到傍晚,唐朝军队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歼灭敌军六万多人。
安庆绪实力不敌,连夜跑回了长安城内。
仆固怀恩预计安庆绪军队必然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放弃城池逃跑,建议趁此机会发动攻击。
但元帅却认为经过了多日的交战,士兵实在疲惫,所以没有采纳。
这也使叛军趁此机会逃离了长安,没能够继续扩大战果。
香积寺之战,唐朝之所以能够获得最终胜利,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吸取了之前失败的经验,及时的对战略部署进行了重新的调整。
战争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不畏牺牲的将领。
他们以身作则,首先冲入敌军阵营之中,将自身作为诱饵,吸引敌军大部分兵力。
从而在将敌军诱惑进伏击圈中,联合士兵将其斩杀,这样才扭转了不利局面。
奈何元帅却在战争结束后产生了错误判断,没有选择继续对长安发起追击,从而给了叛军一个喘息的机会。
若是能够继续发起追击,收复长安的时间一定会减少,也能够再次对叛军进行重创。
但不管怎样,这场战争以唐朝获得胜利而落下了帷幕,极大的振奋了唐朝军队的士气,打击了叛贼的嚣张气焰,为安史之乱的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