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真的是为了关羽报仇吗?
【千问解读】
夷陵之战,一般指的是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之后,对东吴孙权发动的一次战役。
这一次的战役,名义上起因是关羽。
孙权袭取荆州,当时镇守荆州的是关羽,而关羽因腹背受敌,终究不敌,兵败被擒杀。
刘备正是打着这个旗号,要进攻东吴。
然而,距离关羽被杀已经过去了两年,刘备这个时候用这个名义进攻东吴,他真的是为了要给关羽报仇吗?
221年,刘备很生气。
生气的原因是,结拜兄弟关羽被孙权害死了!30多年的兄弟情深,让刘备倍感痛苦。
于是他决定,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孙吴。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刘备却是“冲冠一怒为兄弟”。
许多人都反对刘备出兵。
名列五虎上将的赵云劝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
在这段话里,赵云一针见血地指出蜀汉最大的敌人是曹操,而非孙权。
只要将曹魏消灭了,孙吴自当驯服。
假如先攻打孙吴,则战争必将陷于纠缠,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结束的。
诸葛亮的兄长、孙吴南郡太守诸葛瑾也致信刘备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诸葛瑾问刘备,是先帝亲,还是关羽亲?提醒刘备注重轻重缓急,不要为了一时愤怒,忘了真正的大事。
然而,这些话刘备统统不听。
我不听我不听我就是不听。
战争于221年7月打响。
一年后,战争结束了。
清点战果。
刘备亲自率领5万大军进攻孙吴,几乎全军覆没。
刘备“仅以身免”。
战争的失利,让他身心疲惫,终于在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很多人认为,刘备在关羽被杀害后丧失了理智,不顾大家的反对贸然攻打孙吴,以至于酿成苦果。
然而,关羽被杀害是刘备兴兵的导火线,却并非主要原因。
刘备最大的特点是“喜怒不形于色”,能忍常人不能忍,他绝不是那种“一点就着”的火炮性格。
刘备一定要征伐孙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夺回荆州荆州,古时又称“江陵”,在三国时代是中国九州之一,地域很宽阔,约有85万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如今的湖北、湖南二省全境以及河南省的一部分。
在三国局势中,荆州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诸葛亮在还没出山时,就明确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建议刘备首要之举就是夺取荆州。
赤壁之战后,蜀汉、曹魏、孙吴对荆州进行了瓜分。
孙权获得了江夏,曹操获得了南阳郡,刘备获得了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又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是毫无疑问的最大赢家。
为了镇守荆州5郡,刘备一度派出他最信任的军师诸葛亮和大将关羽、张飞、赵云共同驻扎在荆州。
只是后来,刘备需要平定蜀地,抽调了诸葛亮、张飞、赵云,让关羽一人镇守荆州。
220年,关羽在孤军北伐时,遭到孙权大将吕蒙、陆逊偷袭,败走麦城,死于非命,荆州5郡被孙吴占领。
煮熟的鸭子都飞了,你说刘备气不气?更可气的是,荆州被孙吴占领后,蜀汉门户洞开,整个益州随时面临来自孙吴的威胁。
因此,刘备于公于私都要尽快向孙吴进攻,夺回荆州。
二、威慑孙吴赤壁之战后,在很长时间内,蜀汉、曹魏、孙吴取得了战略平衡,谁也吞并不了谁。
但是,这种战略平衡不会永远维持下去。
对于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从综合实力上看,曹魏最强,孙吴次之,蜀汉最弱。
不过,当刘备一生最大的劲敌——曹操死后,刘备松了一大口气。
来自北方的压力,暂时减轻了许多。
毕竟,对于刘备来说,曹操的继承者——曹丕,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
当务之急,反而是应对孙吴政权的虎视眈眈。
很多人对蜀汉和孙吴在赤壁之战中并肩作战,打败了强大的曹操津津乐道,歌颂鲜血染成的友谊。
实际上,三国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蜀汉和孙吴的结盟,是靠“利益”维系,而非其他。
想当年,如果不是曹操胃口太大,同时威胁到刘备和孙权的利益,就算100个诸葛亮,也无法说服他们站到一起来。
说到底,孙权不是一个善茬。
早在周瑜担任大都督时,他就差点接受周瑜的建议,将刘备软禁在江东。
及至后来,又批准了周瑜征伐益州的方案,在刘备的碗里抢食。
只不过由于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做好了充分准备,加之周瑜突然病故,这才作罢。
这次,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采取背后偷袭的办法,杀害了关羽,夺得了荆州,给了刘备一记响亮的耳光。
刘备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的话,接下来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刘备大举进攻,不一定能够一举灭掉孙吴(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有很大的几率挫败孙吴,使其元气大伤。
最起码,也要好好地威慑他们一下,让他们以后不敢轻举妄动。
对此,曹魏谋士刘晔看得很准,他分析道:“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
”在刘晔看来,刘备一定会借助这次难得的机会,打着为关羽复仇雪恨的名义,好好地修理一下不安分守己的孙吴。
实事求是地说,刘备的胜率还是很高的。
他虽然没有关羽、张飞助阵,但孙吴同样是将星凋零,名将周瑜、鲁肃、吕蒙都已去世。
基于此,一贯敬小慎微的诸葛亮都没有坚决反对刘备出征。
或许他也认为,“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别的不敢奢望了,打下区区一个荆州,应该还是有把握的吧?
不幸的是,孙吴冒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天才将领陆逊。
夷陵一战,39岁的陆逊把61岁的刘备打得全军覆没。
刘备一口老血吐出:“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您倒觉得,这是天意还是命苦?
名相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而不投靠一代奸雄曹操孙权
刘备以仁义自称,为什么会自立为帝呢?
刘备作为东汉末年的,他一生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跟汉室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刘备忠心的也不是汉室,而是自己的帝业,如果刘备稍微有一点忠于汉室的话,他也不会放任被曹操控制,也不会在衣带诏事件中极力逃避。
刘备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只有投靠曹操的那一段时间见过汉献帝,汉献帝作为东汉政权唯一的,就是汉朝的精神支柱和象征,但实际上,汉献帝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从他第一天当皇帝开始,直到他去世,终身没有摆脱傀儡的形象。
刘备虽然是汉室后裔,但是跟皇族的血统其实已经是很远了,如果刘备忠于大汉,那他应该留在汉献帝的身边想办法救援皇帝,但是终刘备一生时间,也不过是仅仅在口号上支持过汉献帝,没有一丝一毫的实际行动来支援汉朝,在这一点上,刘备甚至不如曹操。
虽然无论是正史上,还是演义中,刘备给人的形象就是仁义,比如刘备感动了刺客,刺客放弃刺杀,再比如刘备从樊城南下逃跑时,还有十万百姓紧紧跟随刘备,因为百姓觉得跟着刘备有好日子过,但是实际上刘备所有的仁义都是为了开创自己的事业,与汉朝没有任何关系。
刘备所建立的朝代除了名字叫汉,并且在宗庙里供奉了汉朝除汉献帝之外所有皇帝的牌位,刘备的汉其实与刘备的汉和的汉,是完全不相同的。
换句话说,刘备除了,与汉朝没啥关系,也可以说他本质上与曹操所做的事是一样的。
刘备与曹操不同的就是:曹操手中有汉朝正宗皇帝,刘备没有,另外,曹操与刘备在创业过程,对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刘备对外表现得非常仁义,以此来拉拢人心,而曹操对外表现得非常真实,我行我素,也就是不在乎外人的看法,除此之外,两人的目的是完全一样的,曹操想要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刘备也是。
曹操之所以承担了很多的骂名 ,根本原因就是曹操手中控制了皇帝,并且把皇帝当成了傀儡,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天子按封建社会的礼制来说,就是最高统治者和精神支柱,现在曹操却把皇帝当傀儡,这不是汉贼又是什么? 再来看曹操一生所作的一切,在后显得非常明显,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了进程,从“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到自封魏公的实质性篡位进程,再到自封为魏王的临门一脚,篡位为帝只差了一步,虽然曹操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但你能说曹操没有篡位之心吗?这就像你把球带到对方的禁区,只差临门一脚就要射门的机会,但是你告诉所有人,我没有射门之心,这叫什么?这就叫。
虽然曹操还写了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说明自己没有篡位之心,但这不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的吗?这还需要明说吗?再说了, 曹操已经可以独立建立王国,同时把自己在汉朝的所有权力和爵位全部世袭了,这就是篡位,标准的篡位,从这一个方面来说,曹操的行为与刘备是完全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而曹操在世时是没有称帝的,这里并不能否认曹操不想称帝,事实上曹操也一样想称帝,但是曹操的晚年,由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朝廷大批人反对曹操,再加上内外矛盾的集中爆发,让曹操晚年一刻也得不到休息,更没有时间进行篡位流程。
曹操晚年发生了比如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侯音、卫开、魏讽 、孙狼这样的内部叛乱,以及外部西北边境的不安宁和蜀汉政权不断地北伐,让曹操所建立的这个政权,曹操忙着到处灭火,还因为北伐襄樊的战役差一点要迁都,这些内外威胁让曹操晚年疲于奔命,不断地到处灭火,最终累死在洛阳,没有时间继续他的称帝大业了。
而刘备不一样,刘备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称帝,建立政权,但由于实力弱小,刘备所做的事有限,在得知称帝之后,刘备面临一个问题,是承认曹魏政权,还是另立政权,因为传统的封建社会思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山不容二虎,等等观念,如果刘备不承认曹魏政权,就得建立一个王朝,所以刘备选择建立“汉”朝,历史上为了区分的西汉和刘秀的东汉,所刘备所建立的政权称为蜀汉。
刘备与曹操 刘备之所以以汉为国号,可以看出刘备的雄心壮志仍然是整个天下,刘备给自己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就是延续了西汉与东汉的国运,这与刘备是否仁义没有一毛钱关系,同样的道理,曹操没有称帝,这不是他不想称帝,而是他没有机会称帝,曹操与刘备在称帝这个问题上的想法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两人对外形象不同而已。
东汉末年自从何进被杀,宦官被诛,董卓乱政之后,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而地方上的各路军阀势力则趁机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与刘备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争夺天下,但是整个天下,除了曹操与刘备外,还有袁绍、袁术、刘表、孙权、刘璋、马超等势力存在,这些势力存在的本质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割据地方,以图霸业。
刘备作为东汉末年的后起之秀,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跟汉室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刘备忠心的也不是汉室,而是自己的帝业,如果刘备稍微有一点忠于汉室的话,他也不会放任汉献帝被曹操控制,也不会在衣带诏事件中极力逃避。
刘备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只有投靠曹操的那一段时间见过汉献帝,汉献帝作为东汉政权唯一的皇帝,就是汉朝的精神支柱和象征,但实际上,汉献帝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从他第一天当皇帝开始,直到他去世,终身没有摆脱傀儡的形象。
刘备虽然是汉室后裔,但是跟皇族的血统其实已经是很远了,如果刘备忠于大汉,那他应该留在汉献帝的身边想办法救援皇帝,但是终刘备一生时间,也不过是仅仅在口号上支持过汉献帝,没有一丝一毫的实际行动来支援汉朝,在这一点上,刘备甚至不如曹操。
虽然无论是正史上,还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给人的形象就是仁义,比如刘备感动了刺客,刺客放弃刺杀,再比如刘备从樊城南下逃跑时,还有十万百姓紧紧跟随刘备,因为百姓觉得跟着刘备有好日子过,但是实际上刘备所有的仁义都是为了开创自己的事业,与汉朝没有任何关系。
刘备所建立的朝代除了名字叫汉,并且在宗庙里供奉了汉朝除汉献帝之外所有皇帝的牌位,刘备的汉其实与刘备的汉和刘秀的汉,是完全不相同的。
换句话说,刘备除了姓刘,与汉朝没啥关系,也可以说他本质上与曹操所做的事是一样的。
刘备与曹操不同的就是:曹操手中有汉朝正宗皇帝,刘备没有,另外,曹操与刘备在创业过程,对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刘备对外表现得非常仁义,以此来拉拢人心,而曹操对外表现得非常真实,我行我素,也就是不在乎外人的看法,除此之外,两人的目的是完全一样的,曹操想要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刘备也是。
曹操之所以承担了很多的骂名 ,根本原因就是曹操手中控制了皇帝,并且把皇帝当成了傀儡,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天子按封建社会的礼制来说,就是最高统治者和精神支柱,现在曹操却把皇帝当傀儡,这不是汉贼又是什么? 再来看曹操一生所作的一切,在赤壁之战后显得非常明显,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了篡位进程,从“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到自封魏公的实质性篡位进程,再到自封为魏王的临门一脚,篡位为帝只差了一步,虽然曹操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但你能说曹操没有篡位之心吗?这就像你把球带到对方的禁区,只差临门一脚就要射门的机会,但是你告诉所有人,我没有射门之心,这叫什么?这就叫强词夺理。
虽然曹操还写了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说明自己没有篡位之心,但这不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的吗?这还需要明说吗?再说了, 曹操已经可以独立建立王国,同时把自己在汉朝的所有权力和爵位全部世袭了,这就是篡位,标准的篡位,从这一个方面来说,曹操的行为与刘备是完全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刘备称帝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而曹操在世时是没有称帝的,这里并不能否认曹操不想称帝,事实上曹操也一样想称帝,但是曹操的晚年,由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朝廷大批人反对曹操,再加上内外矛盾的集中爆发,让曹操晚年一刻也得不到休息,更没有时间进行篡位流程。
曹操晚年发生了比如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侯音、卫开、魏讽 、孙狼这样的内部叛乱,以及外部西北边境的不安宁和蜀汉政权不断地北伐,让曹操所建立的这个政权风雨飘摇,曹操忙着到处灭火,还因为关羽北伐襄樊的战役差一点要迁都,这些内外威胁让曹操晚年疲于奔命,不断地到处灭火,最终累死在洛阳,没有时间继续他的称帝大业了。
而刘备不一样,刘备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称帝,建立政权,但由于实力弱小,刘备所做的事有限,在得知曹丕称帝之后,刘备面临一个问题,是承认曹魏政权,还是另立政权,因为传统的封建社会思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山不容二虎,天无二日等等观念,如果刘备不承认曹魏政权,就得建立一个王朝,所以刘备选择建立“汉”朝,历史上为了区分刘邦的西汉和刘秀的东汉,所刘备所建立的政权称为蜀汉。
刘备之所以以汉为国号,可以看出刘备的雄心壮志仍然是整个天下,刘备给自己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就是延续了西汉与东汉的国运,这与刘备是否仁义没有一毛钱关系,同样的道理,曹操没有称帝,这不是他不想称帝,而是他没有机会称帝,曹操与刘备在称帝这个问题上的想法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两人对外形象不同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