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种族主义是什么?“优秀品质”是种族和民族特征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8 点击数:
简介:1870年代初,德国、奥地利、瑞士和比利时的教育当局向下属的学校发放了同一内容的问卷,要求学生填写,内容是有关他们头发、眼睛和皮肤的颜色。

问卷的说明是,近些年来

【千问解读】

1870年代初,德国、奥地利、瑞士和比利时的教育当局向下属的学校发放了同一内容的问卷,要求学生填写,内容是有关他们头发、眼睛和皮肤的颜色。

问卷的说明是,近些年来,印欧人种或者种纯洁性的观点受到了质疑,有人说这个起源于亚洲的人种早已和欧洲本土的人种混合了。

纯种印欧或者雅利安人应该是金发、蓝眼睛、淡肤色、长头颅,而欧洲土著的发色和肤色都偏深,头颅也较短。

调查的目的是,用这些被认为是纯种雅利安人的地区得出的数据看这个挑战是否成立。

调查持续了十年,参与调查的跨国学生人数达一千五百万。

这样规模的调查统计,即使放在技术条件远为优越的今天,也是一项壮举。

这项调查的缘起和1870-71年的有关。

在那场战争中,普鲁士军队用大炮轰击巴黎城内,造成平民死伤、破坏了巴黎博物馆,另外还焚毁了位于阿尔萨斯的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图书馆。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阿蒙德·海特法歇认为,这样的暴行纯粹是野蛮人所为。

从人类学的角度,这使得他修正了当时流行的西欧人都源于从亚洲高原迁移过来的纯种雅利安人的观点,断言这样野蛮的行径只有欧洲土著才做得出来,所以普鲁士人是欧洲东部原来的土著尤其是芬兰或者斯拉夫-的后裔。

这些人特别记仇,所以他们的农民中谋杀案特别多。

和这些人混杂的结果就是,原来属于雅利安人的德国人蜕化了,变得野蛮了。

普鲁士军队对法国文化的破坏,就是半野蛮人对高级文明的嫉妒和仇视。

海特法歇此言一出,法国人类学界立刻有人呼应,认为它“科学地”证明了普鲁士人不属于高级的欧洲人家族,芬兰人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原始人群身上固有的狡诈、暴力和韧性,都在现代的普鲁士人那里复活了。

这有点像为自己战败寻找理由:文明人打不过野蛮人。

德国舆论反击说,这是法国学者的无知和谎言,挑动种族仇恨。

法国人类学家巴罗卡回击说,是德国人首先诉诸“比一般爱国主义更强有力的种族爱国主义,这在德国各族中更为常见。

” 德国人类学家起而捍卫自己纯种雅利安人的身份和荣誉。

在当时欧洲的种族谱系中,东北欧的芬兰人和东欧的被认为比北欧和西欧人低劣;此外,南欧的拉丁人种族上也不如他们北边的邻居。

德国著名人类学家阿道夫·巴斯蒂安说,在的东进下,东北欧地区的芬兰人和斯拉夫人早就像“旭日下的积雪那样融化了”。

另一个著名的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鲁道夫·维尔乔,原来以颅骨测量学见长,此时,他也直斥法国人的“恐普症”使得他们把普鲁士人排除出雅利安人种。

为了用事实驳倒法国人对普鲁士人的种族污蔑,普法战争硝烟稍歇,巴斯蒂安和维尔乔就向德国军队统帅部提出,要测量士兵的颅骨,目的是要证明德国人的头颅比法国人长,是纯种的雅利安人。

德军统帅部没有同意。

他们放弃了测量颅骨,转为其他数据,向德国政府的教育部门提出要求,这就是本文开头那个调查的由来。

它不但得到了德国政府的同意,而且奥地利、比利时和瑞士的教育部门也愿意合作,因为这自认为和德国人一样属于纯种雅利安人。

同时,维尔乔还去芬兰做类似的调查。

1885年,维尔乔向普鲁士科学院通报了“决定性的和令人吃惊”的调查结果:德意志北部地区、包括新兼并进来的易北河东部地区的人种完全符合“金发碧眼白皮肤”的雅利安人特征。

他在芬兰地区的调查也证明,那里的人起码都是金发。

这说明德国本土的人种是纯粹的,受它影响的地区的人口也德意志化了。

相反,向西部和南部扩张的历史上属于日耳曼人支系的哥特人、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都和当地土著混合了。

结论是,以哈布斯堡和霍亨索伦王朝为主体的德意志国家是血统纯粹的雅利安人。

这场谁是真正的雅利安人的争论,在欧洲范围内都有反响。

英国古典语言学者伊萨克·泰勒(以印欧语系为对象的古典语言学一度是确立种族身份的学术依据,后来被颅相学取代)在1890年评论说:德国人和法国人都自称是真正的雅利安人,法国人说真正的雅利安人是短头颅的,以法国境内的法兰克人为代表,是他们“雅利安化”了德国人;德国人则说法兰克人是自己祖先日耳曼人的支系。

双方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祖先在其土地上本土化混杂的结果,所以在种族纯洁性上都比自己低一档。

泰勒在讽刺完德法两国后,提出他的假设:比较纯种的雅利安人可能在芬兰人和之间的联系中找到,前者更靠东,离远古时期雅利安人从亚洲迁移过来的路线近,后者是英帝国本土的族群。

这样,泰勒就把纯种雅利安人这条线从欧陆划到不列颠群岛那一边去了。

这场有关种族纯洁性的理论混战,各方都标榜自己有“事实基础”和“科学依据”,但背后都是本国和沙文主义作怪。

好在很多学者事后承认,所谓“雅利安”的概念,最多只是一个从古典语言学对印欧语系的研究中推出来的语言学概念,和人种没有关系。

维尔乔等人二十年后都承认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雅利安人”的种族,欧洲各族的种族谱系远比一个单一的种族来源要复杂。

但再过了二、三十年,又接过了已被抛弃的这套种族神话,动用国家宣传机器把德国人树为纯粹的“金发碧眼白皮肤”的正宗雅利安北欧人种。

一个种族观念强烈的国家,很可能会对国内不同阶级、阶层和地域的关系有类似的偏见。

法国历史上一直有本土的高卢人和外来的法兰克人之分,后者被很多者认为是纯粹的雅利安人,他们的头颅比高卢人长。

前的三个等级(教士、贵族和平民)中,前二者被认为是法兰克人,第三等级是高卢人。

法国著名的种族主义人类学家拉普热认为,法国大革命就是权力从长头颅金发的高贵者那里转到短头颅深发色的低贱者手上,造成了法国政治动荡的悲剧。

在英国,爱尔兰人一直被视为落后、野蛮、从事低等职业而受到英格兰人的歧视,这个偏见一直被带到英国在北美的移民社会中。

此外,英国十九世纪城市化产生大量底层人口,集中在贫民窟,为了限制他们人口的繁殖,优生学应运而生。

这个“金发碧眼白皮肤”的大型问卷调查,见列昂·波里雅科夫(Leon Poliakov 1910—1997)的《雅利安神话》(The Aryan Myth,1971)一书。

波里雅科夫是出身于俄国的犹太人后裔,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生活,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对纳粹种族主义和欧洲反犹主义的研究,是西方学界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雅利安神话》这本书是他视野最开阔、理论意义最重要的作品,今天仍然是这个领域的必读书之一。

这本书并非仅以德国和纳粹为对象,而是对以雅利安人神话为极端的人类自我崇拜的种族观念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做一个系统的清理,包括了从英国到俄国的所有欧洲大国。

在波里雅科夫看来,寻找一个单一祖先,以生理和外貌的特征来定义国族共同体,以为它比一般的民族主义更有凝聚力,这是人类社会的痼疾,并不以某个特定的理论和运动的成败而决定其存亡。

“优秀品质”是种族和民族特征吗? 当种族主义者说“‘我生于一个优秀种族’,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他的种族具有更好的品格。

纳粹吹嘘他们有特殊的种族灵魂,但当他们需要把整个一代人塑造成这样的类型时,他们就根本不相信这个所谓的‘种族灵魂’了:他们费尽心思在学校教育中确保某种课程的地位,强行把具有反纳粹思想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分开,规定男孩必须加入纳粹青年组织。

通过这些手段,他们获得了他们需要的那个品质。

但这完全是有计划地精心地训练出来的,不是什么与生俱来的。

” 这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兹·本尼迪克特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诸种族》(The Races of Mankind, 与珍·威尔梯许合作)中的一段话。

接下来她又对传说中的“大和民族的优秀品质”做了类似的评论,指出从开始,日本国家对国民实行了系统的教育和改造,又通过数次战争,把在开国初期被一些西方人形容为是“在花间翩翩飞舞的蝴蝶”的日本人改造成了赳赳武士。

但从种族和“血脉”来看,二战时期的日本人和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人没什么不同。

和任何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一样,种族主义也有逻辑上的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就像上面的事例一样。

但这样的矛盾并不会影响它的传播和接受,更不会妨碍它成为某个国家政权的指导思想。

人性中非理性的因素和出于利益的考虑是很多人接受自身破绽百出的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原因。

本尼迪克特师承美国人类学家、文化多元论的创始人佛兰茨·波阿斯,学生是以对太平洋土著民族的研究而知名的玛格丽特·米德。

本尼迪克特在中国以《菊花与刀》知名,但她关于种族主义的研究和普及工作要更早,影响也更久。

1939年她休研究假的时候,正值二战爆发,人类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她写作了《种族:科学与政治》,1940年出版,成为二战时期美国学界和公众了解这个问题的简明读本。

种族与种族主义问题在本尼迪克特之前在欧美就已经有大量的讨论,但当代种族主义研究在学理和政治正确两方面大概开始于1930年代。

“种族”一词早就有了,而“种族主义”概念是纳粹上台后开始流行的。

本尼迪克特在书中主要说清楚了种族与种族主义的区别,指出种族概念除了用于描绘外貌特征,没有任何社会、文化和心理的意义,所以社会科学不研究种族,但研究种族主义。

她强调种族主义是现代迷信,用来为政治权力和集团利益服务。

“种族主义是一种教条,它认为一个族群被自然诅咒,置于遗传性的劣等地位,而另一个被赋予遗传性的优越地位。

这种教条认为文明的希望就在于灭绝某些种族,保证其他种族的纯洁。

”。

破除种族主义神话的关键,在于否定它构建的种族外貌与内在品质之间的联系。

本尼迪克特说:“当一个纳粹分子说‘我是蓝眼睛的雅利安人,而你是非雅利安人’的时候,他的意思是‘我是优秀的,你是低劣的’。

”科学家应该反驳说:“不错,你头发的颜色比我的淡,你的头颅比我的长,你的个子比我高,你是北欧人种(人类学家称北欧人种而非雅利安人种),而我的发色比你的深,我的头颅更圆,我没有你高,我是南欧人。

但你有什么证据说你比我优秀?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 本尼迪克特这本书特别之处是,收集了大量名人学者与种族概念和种族主义有关的言论,在“看他们怎么说”的标题下置于各章结尾处,既避免了将这些言论硬塞进书中,又与读者分享与各章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

例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告诫说:“千万不要从不列颠去弄奴隶,因为他们的蠢笨使得他们绝对不可能适合雅典家庭的需要。

”西塞罗的时代还没有种族的概念,更没有种族主义,但这话把野蛮的“不列颠人”和文明的雅典社会之间的差别本质化了,离种族观念已经很近。

在欧洲古典时期,不列颠人的祖先不但也曾经被卖为奴,而且还被视为等而下之的奴隶,对于一个近代史上的贩奴大国和种族优越感强烈的民族,这似乎是一个讽刺。

对文化特色的过分强调 有“文化种族主义”之嫌吗? 很多人对于种族问题有一个误解,好像它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是由不同种族的外貌和生理特点决定的,是一望而知的,所以向来如此,比较典型的是对犹太人和非洲裔黑人的种族性看法。

乔治·费里德克森(George M. Fredrickson)是美国研究种族主义的著名历史学家,他的《种族主义简史》(Racism: A Short His-tory 2002)在美国学界受到广泛的认可。

他告诉读者:种族观念在古代和欧洲社会都基本不存在,种族主义更是近代历史的产物。

犹太人和黑人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形象都和近现代不一样,根据族裔和生理特征将他们固化为种族性的他者是很晚近的事。

反犹主义在欧洲有久远的历史,根源在于和基督教的冲突。

耶稣受到犹太长老的迫害和犹大的出卖,犹太教坚持《旧约》,主流犹太人拒绝皈宗基督教,这些使得他们成为欧洲清一色基督教世界中的异数。

而这个异数又和基督教同源,这比异教更让很多基督徒痛恨。

费里德克森认为,基于宗教原因的反犹主义有内在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基督本人也是犹太人,所以反犹主义难以发展到把犹太人整体本质化为他者的地步;另一方面,犹太人被视为犯下“弑神”原罪的群体,确实受到欧洲基督教世界的敌视。

但一般来说,教会对犹太人的态度相对温和宽容,只要他们皈依本教就不再视为他者,但底层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态度则更为敌对,中世纪几次暴力反犹事件都是普通基督徒策动的。

但直到晚近,反犹主义都没有发展到完全敌对和暴力的地步。

至于非洲黑人,很多人认为对他们的歧视一直和肤色有关,但费里德克森说,早期和中世纪欧洲都缺乏这样的证据。

黑色在很多文化中都兼具善恶的含义。

一方面它可能象征黑暗、死亡和邪恶,但另一方面教士和修女都穿黑袍。

在基督教历史传说中,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非犹太人,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服务于宫廷的黑人高级。

中世纪欧洲教会甚至存在过对非洲黑人的亲近感(Negrophilia, 类似于蒙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好感,即Sinophile),其来由是教会相信一个名为普莱斯特·约翰的埃塞俄比亚黑人基督教国王会帮助基督教抵抗伊斯兰教的扩张(埃塞俄比亚自罗马帝国时就有了基督教传播的历史,还是最早的基督教国家之一)。

种族意义上的反犹主义和对黑人的歧视是近代历史的产物,是现实的权力结构片面地利用和扭曲了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把宗教和文化意义上的对立和差别本质化为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特征,从而为完全地排斥和消灭、或者是剥削和利用某个人群制造借口。

费里德克森说“区别和权力”是种族主义的两个成分。

种族主义“起源于一种‘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差别是永久性的和不可沟通的心态。

这种差别意识为对族群和种族的他者行使强权提供了理由和借口,而这种强权如果使用在本族群和种族成员的身上则被认为是残忍不义的。

” 就犹太人来说,这种权力结构就是在近代和民族国家产生后,犹太人跨国离散族群的身份(即民族国家内部的他者)在金融商业和文化等领域占有的一定的优势地位使得他们成为很多民族主义者的眼中钉和。

犹太知识分子的国际主义联系和意识形态倾向更增强了这种敌对性看法。

为了在国家权力结构中排斥和压制这个非我族类,犹太人的种族性被故意放大和突出了,犹太人被本质化为与民族国家格格不入的外人甚至是邪恶的群体。

这时的反犹主义虽然是从原来的宗教冲突发展而来的,但和它关系不大了,法国的德雷福斯案件和俄国的排犹暴力都不以宗教为名,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纳粹更不信奉基督教。

他们的反犹主义就成了种族主义。

而对黑人来说,种族主义首先是为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辩护的,其次是为种族隔离和歧视服务的,这些都是现实的权力结构。

美国的种族制度严格保护所谓白人的血统,很多白人和黑人奴隶的后代其肤色已经非常淡了,放在另一个社会很可能被认为是“白人”,但在种族隔离下的美国就是“有色人种”,目的是为了限制在现存权力结构中享受“白人”特权的群体的范围。

费里德克森没有提到针对海外华人的种族主义,其实这也是一个合适的事例。

在世界范围,华人可以和犹太人以及黑人并列,是典型的离散群体:他们都有明显的外貌特征,有强烈的族群意识,在一些国家至少在历史上都被主流族群视为外人。

但和犹太人和黑人一样,对华人的种族主义也不是从华人一开始海外移民就有的,而是随着华人移民数量的增加,所在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对各国经济和社会的权力结构产生了冲击,这时候华人的形象就被漫画化地贬低了,本质化为虽然勤劳但却低劣的人种。

他们的繁殖还会威胁所在国的人口和秩序,这就是19世纪末“黄祸论”的背景。

所以,种族主义发展的历史顺序,是现实的权力关系或者利益诉求在先,观念和理论不但在后,而且是可以根据权力结构作修正的。

那种认为种族关系由生理和外貌特征决定的“常识”,不但缺乏历史根据,而且有回避是非之嫌。

例如,当提到某个特定种族或族群时,对他们反感的人马上就会指出自己的反应是很自然的,基于对方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而非对他们的社会性歧视。

但历史上有太多的事例说明当一个被厌恶和拒绝的群体获得了政治和文化权力的优势后,对他们的那种“自然”的厌恶就会逐渐消失和淡化。

当然,一种观念形成以后,它会脱离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一定程度上单独地作为偏见传播,例如很少有犹太人和黑人的社会也会对这些群体产生偏见,不过那不但是传播的问题,而且也会曲折地反映权力和利益冲突。

种族主义通常表现为从外貌、生理和遗传的角度来定义群体和个人的身份以及更内在的东西(群体身份和品质优劣都由外貌一望而知),这是世界历史上过去常见的。

但通过对种族主义的历史考察,费里德克森强调将群体之间的区别本质化,是理解种族主义最关键的因素。

据此他指出,对任何因素的过分强调都有将它本质化的危险。

在一个已经难以公然用外貌特征来定义个人身份的后种族主义时代,费里德克森认为具有“决定论性质的文化特殊性”可能在实际上替代种族主义的功能。

这里的“文化特殊性”不包括任何古典种族主义的生物学特征,而是指宗教、历史、语言和传统等等“文化”因素。

如果一个群体的各种“文化特色”被自己或者他人夸张到了几乎是与生俱来和不可改变的,那么它在实际上就把这个群体变成了异类。

费里德克森此书出版于2002年,其中他提到穆斯林有可能被“本质化”的危险,但没有阐发。

这个本质化,我的理解应该不但包括“被本质化”也包括“自我本质化”。

费里德克森称这种倾向为“文化种族主义”,这是值得当代读者深思的。

随机文章杨门女将花解语是谁?杨大郎正妻花解语简介火星表面纹身图案之谜,火星风暴刮起粉尘形成奇特图案生不逢时美国F7F虎猫战斗机,最强活塞式战斗机(仅仅生产25架)人被吸进龙卷风会怎样 ,99%的人当场死亡/就算不死也会被摔死玉帝为何如此窝囊,看不起孙悟空认为手下就可以收拾掉(被打脸)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的什么地方是怎么回事?周围附近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裂谷分支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 东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怀湖等,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

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千米,谷底大多比较平坦。

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 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附近,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千米。

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

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廓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

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

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

裂谷右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这一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主,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除虫菊、剑麻等。

在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两次,茶叶一年内有9个多月可以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除虫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剑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

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

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已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点保护的国家公园。

在结众多的鸟类之中,有一种名叫弗拉明哥的鸟,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一般情况下,有5万 [2-3] 多只火烈鸟聚集在湖区,最多时可达到15万多只。

当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者在湖畔栖息时,远远望去,一片红霞,十分好看。

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

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连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掌、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

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

众多火山 在裂谷带两侧排列着众多火山,其中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最为有名。

乞力马扎罗山现已辟为国家公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录》。

乞力马扎罗山的神奇、壮美与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期待更多的人们来欣赏、品味。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

它由地下熔岩强烈涌动堆覆的三个圆锥形火山丘组成。

主峰基博峰(“乌呼鲁峰”)高5963米,是非洲最高山峰,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山峰雪线在海拔5000米左右,峰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

口内冰雪覆盖,宛如巨大的玉盆。

由于靠近赤道,气候炎热时,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

乞力马扎罗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向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

从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直到高山草地、荒漠、冰川,依次而上。

翠绿的身姿顶托着洁白的玉冠,远在200千米就能映入人们的眼帘。

极目望去,翠白相间,云雾缭绕,无不使人心神幻动。

裂谷湖泊 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

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

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尼亚重要矿产资源。

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

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仅次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非洲第一、世界第二深湖)等图尔卡纳 肯尼亚北部地区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漠,这里由于干旱荒凉,人烟稀少,几乎不生长任何农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着一些荆棘和灌木丛,当地居民以游牧或者半游牧业为主。

然而,当你乘飞机飞越这片土地时,凭窗俯视,眼下仿佛有一颗巨大而又美丽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跳跃着,这就是非洲著名的内陆湖泊——图尔卡纳湖,又名碧玉湖。

图尔卡纳湖曾经被称为“卢多尔湖”,卢多尔夫是奥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区西岸马赛族的图尔卡纳部落的名字。

图尔卡纳湖同样是东非裂谷带上许多湖泊中的一个。

湖区呈条带状,南北伸延256千米,向北一直抵达到埃塞俄比亚边界,东西宽50至60千米,面积6400多平方千米,湖南海拔375米,它不仅是肯尼亚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之一。

由于图尔卡纳湖处于干旱地区,水源不足,湖盆周围的侵蚀作用比较微弱,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绝的状态之中。

由于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碱水湖泊,湖水具有明显的滑腻感,表现出较强的去污能力。

其实在那久远的年代里,图尔卡纳湖曾经同尼罗河是相通的,只是因为后来的地壳运动,相互之间才渐渐失去联系。

今日的图尔卡纳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区,最深处可达120米左右。

湖心有南、北、中并列的3个小岛,岛上长满了翠绿的草丛。

图尔卡纳湖水碧绿,水性清凉,非常有趣的是,除南部湖水中含盐度高可以提取各种盐类外,其他浅水区的湖水只是略带咸味,仍然可以入口饮用。

尤其是湖区内的水产异常丰富,鱼的种类众多,鱼儿的个头也比较大,有的鱼长约数米,重达百十来斤。

特别是湖中盛产鲤鱼,鲤鱼的数量众多,个头也比较大,有的长达10多米,发怒时能够顶翻湖水中的木船。

由于图尔卡纳湖是因断层陷落形成的,湖区四周耸立着许多座火山。

这些早已熄灭的“死火山”,形同一个个巨大的圆锥傲然挺立在东非高原上,显得格外壮观醒目。

由于这些火山昔日多次喷发,火山风化物已经形成一层厚厚的暗棕色土壤,土质肥力非常强,加之气候湿热,非常适宜各种植物生长。

火山山腰及湖滨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和牧草,碧绿的香蕉、芭蕉丛,鲜嫩的青藤架,巨大的杧果树以及椰子树、棕榈树等,满山遍野,比比皆是。

树木、草丛中栖身着成群成群的羚羊、斑马、野鹿等动物。

白天,湖区四周一片寂静;黄昏,羚羊纷纷钻出草丛,斑马追逐嘶叫着来湖滨饮水,湖畔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图尔卡纳湖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从1967年以来,学家们在湖区东岸的库彼福勒区不断发现大批古人类化石、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石器的年代竟然远达200多万年以前。

图尔卡纳湖滨地区一直是非洲著名的游牧民族--马赛族人的活动区域,这个民族的居民性格勇猛顽强,待人憨厚朴实,而且迄今仍然保持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统风俗习惯。

维多利亚湖 维多利亚湖位于两大裂谷之间。

该湖大部分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境内,为两国与肯尼亚界湖。

面积69000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仅次于北美的苏必利尔湖。

它还是尼罗河主要水源。

1860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到此考察尼罗河的源头时,遂以英国女多利亚的名字命名该湖泊。

维多利亚湖湖岸线曲折。

常年有卡盖拉河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唯一出口是北岸的维多利亚尼罗河,在那里形成了每秒达600立方米里本瀑布。

著名的尼罗河支流白尼罗河就发源于此。

维多利亚湖水产丰富,尤以非洲鲫鱼、尼罗河鲈鱼最为有名。

坦噶尼喀湖 “坦噶尼喀”在班图语中意为“汇合”或“聚集”,是指无数溪流在此汇合以及许多部落群居在沿湖。

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位。

它属于标准的裂谷型湖。

断裂作用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

蜿蜒曲折的湖岸线长达1900千米。

湖泊深1470米,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

面积3300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湖。

为非洲的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四个国家共有。

坦噶尼喀湖由于它丰富而洁净的水源,使它成了鱼与鸟的家乡。

湖中至少有300种以上属丽鱼科鱼和150种非丽鱼科的鱼类。

多数都生活在湖底。

这里的非洲鲫鱼最为有名,鸟类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很多,有白胸鸦、红喉雀、斑鸠、白鹭、黄莺、灰鹳、鹦鹉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红鹤。

坦噶尼喀湖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周围植物生长繁茂,野生动物成群出现。

湖中多鳄鱼和河马,周围有大象、羚羊、狮子、长颈鹿等。

马拉维湖 “马拉维”在当地尼昂加语中是“火焰”的意思。

湖面狭长,面积308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3米,最深处达706米,其水量相当于300个鄱阳湖,属世界第四深湖。

大部分水域位于马拉维共和国境内。

马拉维湖栖息着10个科的500多种鱼类,其中属于该地所特有的鱼类超过90%。

这里的各种鱼类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重要性就如同雀类之于加拉帕哥斯群岛。

马拉维湖国家公园里的哺乳动物包括河马、豹、弯角羚、薮羚、山羚、黑斑羚、灰色的潜水羚羊、大狒狒、绿长尾猴和大河猪等。

公园里的岛屿是成千上万的白胸鸬鹚的重要栖息地,沿滨还生活着许多鱼鹰。

爬行动物则以湾鳄、蜥蜴和形形色色的蛇类为主。

马拉维湖湖岸俊俏,。

周围,青翠遍野,云蒸雾绕,胜似仙境。

1984年马拉维湖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裂谷草原 草原是裂谷带的重要景观。

这里草原不仅面积大,而且集成了非洲大部分特征性动物资源。

马塞马拉和塞伦盖蒂两个国家公园则是草原的典型代表。

它虽分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但却连成一体。

马塞马拉国家公园 马塞马拉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的西南角,面积1500多平方千米,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野生动物园毗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

这里野生动物不仅种类多,而且种群数量大。

主要动物有猎豹、非洲象、黑犀牛、河马、斑马、长颈鹿、野牛、牛羚、羚羊、狮子、斑鬣狗、山地小苇羚、豺狗、瞪羚、蝠耳狐、蜜熊、獴、河狸、疣猪、狐狼、红鹤、秃鹫和7种灵长类动物。

肯尼亚等国政府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

在的原野上,每到雨季到来的时候,会有140万只角马和20万只斑马从坦桑尼亚向北迁徙到马塞马拉。

隆隆的蹄声像闷雷一样此起彼伏,壮观无比。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北部,与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国家公园相连。

它是东非野生动物众多保护区的核心部分。

公园植被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

主要植物是马唐和鼠尾草等茅草及水蜈蚣属植物,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欢。

公园里有两条向西的河流常年有水,还有不少的湖泊、沼泽、泉眼,使这里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公园拥有规模极大的动物群落。

在95种哺乳动物中,大都为这里特有。

它们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往迁徙。

1991年,最后一群野狗从公园中消失。

这里还有450种鸟类,包括34种猛禽、6种秃鹫、大鸨、鸵鸟和红鹳(火烈鸟)。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连同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国家公园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随机文章小行星撞击云南事件真相,或为陨石坠落威力相当于为原子弹7%二战苏联主力战斗机浅析,共15000多架速度碾压德军战机女妖洞在什么地方,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内(世界第一无底洞)外道魔像最后去哪了,斑从带土体内通灵后不知行踪(或变回神树)雅典娜是宙斯的女儿吗,从宙斯头颅里跳出美丽女神雅典娜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身为东非大裂谷的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是怎么回事?它未来的命运是什么样的

人类起源 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

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其牲与现代人十分近似,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典型的“能人”。

1975年,在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裂谷地带,发现了距今已经有350万年的“能人”遗骨,并在硬化的火山灰烬层中发现了一段延续22米的“能人”足印。

这说明,早在350万年以前,大裂谷地区已经出现能够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

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这一系列发现证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说成的“野蛮、贫穷、落后的非洲”,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一块拥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的起源。

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

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

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在大约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在距今10万年以内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

还有少数科学家支持“多地区进化说”,认为各大洲人种是由当地的早期人类连续进化而来,即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一系列DNA研究证据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非洲起源说”有一个缺陷:缺乏1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现代人化石的支持。

199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率领的国际研究组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3块人类头骨化石。

几年后,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轰动学界的研究结果。

这些头骨化石的生存年代为距今约16万年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化石。

这一发现为非洲起源说增加了重要砝码。

《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科学家证实,1967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两个人类头骨化石距今已有19.5万年历史。

此前曾认为这两个头盖骨有15.4万年到16万年历史。

这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人不是北京猿人的后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早在1984年就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同行共同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自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散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每个地方都按连续进化方式演化,产生现代人。

他认为自100多万年前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就连续进化,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

也就是说,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仍是中国人的祖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从1997年开始采集中国各个民族的DNA样本,在对近2万个DNA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10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逐渐迁移出非洲,来到中亚,其中一些人在当地定居,人类进一步分化。

大约到了4-6万年前,一部分人迁移到了东亚,进入了中国大陆;经过4万年的演化,这部分人逐渐分支,产生了56个民族。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金力指出,现代人是单一物种,而各地猿人却属于不同物种,只有东非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故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祖先。

未来命运 东非大裂谷从广义上讲,北起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开始,南抵非洲东南,一直延伸到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

跨越50多个纬度,总长超过6500千米。

人们称它是“大地上最大的伤疤。

”古往今来,东非大裂谷一直引人注目;当今世界,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命运,更是举世关注。

英国地理学家约翰·乔治,曾在1893年对裂谷进行5个星期的实地调查。

他设想:东非裂谷不是像美国的大峡谷那样由河流冲刷而成,而是因为地壳下沉,形成了一个两边峭壁相夹的沟谷四地。

这在地貌上称“地堑”。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创立者及拥护者竞相把东非大裂谷作为支持他们理论的有力证据。

有人在研究肯尼亚裂谷带时注意到,两侧断层和火山岩的年龄,随着离开裂谷轴部的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从而他们认为这里是一起大陆扩张的中心。

根据20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达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

1978年11月6日,地处吉布提的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突然喷发,并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

一些科学家指出,红海和亚丁湾就是这种扩张运动的产物。

他们还预言,如果照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再过2亿年光景,东非大裂谷就会被彻底撕裂开,“分娩”出新的大洋,就像当年的大西洋一样。

但是,反对板块理论的人则认为这些都是危言耸听。

他们认为大陆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重大改变,地壳活动主要是作上下的垂直运动,裂谷不过是沉降区而已。

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积之后,将来也可能转向上升运动,隆起成高山而不是沉降为大洋。

2005年9月,埃塞俄比亚北部某地的地面突然下沉10英尺,迅速向两侧裂开,裂开的大洞足以将数头骆驼和数只山羊吞没。

在接下来三周时间,这个地方发生了160次地震,形成一个宽25英尺、长约0.34英里的大裂缝。

英格兰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蒂姆·赖特使用卫星雷达数据,将这一裂缝的形成过程准确地拼合起来。

当非洲和阿拉伯构造板块向两侧漂移时,两个板块之间的地壳会变弱。

赖特说:“在地壳底部形成的岩浆会定期向下面滴,就向‘熔岩灯’一样,形成一个腔状‘气球’,‘气球’逐渐膨胀。

当这个‘气球’达到临界压力时,它就会爆炸。

” 据赖特估计,在未来100万年左右,裂缝将继续扩大,届时非洲之角将从非洲大陆完全脱离,形成地球上第八大洲——东非洲。

赖特说,这种地质过程始终都在发生,不过,地面裂开通常只发生在海底,那个区域人们很难看到。

他说:“这是我们首次利用现代仪器直接观察这一极其重要的地质过程。

” 这一发现轰动了科学界。

2006年,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考察队纷纷前来阿法尔。

经过分析和研究,他们预言一个新的大陆将会在100万年间形成,东非大裂谷将会比如今长10倍,东非的好望角将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

对此,美国地质学家辛迪-艾宾格表示:“许多人认为剧烈的地质现象只发生遥远的古代,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见它们正在发生。

” 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也许人类只有拭目以待。

随机文章秦始皇陵是谁发现的,陕西临潼县农民杨志发打井时发现揭秘龙转世为人的相貌特点,长相俊美喜爱沾花惹草(极易变渣男)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霍金预言实现过几次,人工智能将慢慢取代人类(地球已经进入慢性死亡)宇宙到底有没有尽头,如果有那么宇宙之外会是什么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文化种族主义是什么?“优秀品质”是种族和民族特征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