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王戎识李观虎及死孝的故事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7 点击数:
简介:王戎 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

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

【千问解读】

王戎 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

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

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

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将军。

后来王戎参与了讨伐吴国的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因立下军功被升职为安丰县候。

这段期间内,他不断在荆州一带笼络名士,颇具成效。

后来王戎的官职又持续不断的调换,先是应朝廷之征任侍中,后被调职为光禄勋,而后又成为吏部尚书,直到母亲去世时向朝廷辞官。

登基后,王戎成为太子的老师,后转至中书令,兼禄大夫,随后转任尚书左仆射掌管吏部事务。

到了296年,王戎升职成为司徒,此时他觉得天下即将大乱,便不再参政,专心游山玩水,后由于卷入刑案被罢官,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受任,官至司徒。

后来由于被将领张方挟持,王戎便逃命至陕县。

305年,王戎逝世,终年72岁,谥号元候。

王戎识李 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十分聪明机智,他小时候还有一个关于识李的典故流传至今。

据悉在王戎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大概七岁左右,常常与家里附近年龄相仿的小孩子们一同游玩。

有一天正当王戎与小伙伴在路边玩耍的时候,大家看到路边有一颗很大的李树,上面长满了饱满的果实摇摇欲坠,枝条都被压弯了,李子几乎要垂到地上的样子,看上去十分诱人。

于是他的小伙伴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跑上去采摘李子,唯独王戎一人站在原地,静静地看着李树无动于衷。

旁边正巧有大人路过,见到孩子们的情况,对王戎的反应十分好奇,于是便问王戎:“你的小伙伴们都去摘李子了,你为什么站在这里一动不动啊?”于是王戎回答他说:“这棵李树这大,就长在路边十分显眼,而且枝条上结满了饱满的果实,为什么却没有人采摘呢?我想它果子的味道一定是苦涩的。

”大人一惊,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清晰的头脑,于是摘了一颗果实尝尝,味道果然是苦的。

王戎识李的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中,它给我们的示是,看待事物以及做事情一定要仔细观察,同时加强思考,不要忽略周边的环境,根据相关的情况进行合理地推测,要有独立的思维,切不可盲目追随大众。

王戎观虎 中国古代出了不少神童,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机灵,是一个早慧的神童,极具观察力且年纪小小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年幼时看到老虎也丝毫不露惧色。

据悉,在王戎小的时候,在宣武场上将大老虎的牙齿和爪子砍下来,举办人和老虎之间互相搏斗的表演,任凭路过的行人观看,凡是路过的人无不心惊胆战。

当年的王戎年仅七岁,也跑去观看。

老虎趁间隙抓着栏杆,把头攀在栏杆上面仰天长啸,十分凶狠地对着围观的行人怒吼,声音响彻云霄。

围观的行人中,小孩子纷纷受到惊吓而放声啼哭,而大人也无一不恐惧得连连后退,甚至大惊失色向后跌倒在地,屁滚尿流地逃离宣武场。

而此时的王戎,直愣愣地站在关老虎的栏杆旁边,十分平静地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一丝恐惧之意,而是继续看着老虎的反应,听它的嘶吼。

王戎定是认为因为老虎被关在笼子中,又失去爪牙,并不能对围观群众造成伤害,只不过徒有威风气势罢了,从吼声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对它的恐惧感,其实它并不会做什么。

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对百兽之王固有的恐惧感所吓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胁。

这个故事赞扬了王戎小小年纪就才智过人,有过人的理智与清晰的思维,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不仅仅拘泥于表面,不随大流,具有判断力,能认识到事物本质,不愧被后人称为神童。

王戎死孝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聪明,玄学造诣极高,且为人,在他丧子时的故事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他对感情的专注,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死孝的典故。

据悉,当时的王戎与朝廷的另一位官员和峤共同遭遇家长丧事,两个人都以孝著称,均是出了名的孝子。

然而这期间奔丧的王戎由于过度哀伤悲痛,不思进食,一日比一日更为消瘦下去,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几乎快要支撑不住了。

而和峤则是整日整日地嚎啕大哭,严格遵守丧事礼法。

有一日皇上向刘仲雄问道:“朝中两位大臣家中奔丧,你常常前去探望王戎与和峤吗?我听闻和峤过于哀痛,真是令人担心啊!”此时,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孝道礼法,整日哀哭,但他的精气神并没有大大受损。

反而是王戎,尽管他没有恪守于丧事礼数,但他却已经因为悲痛至极而骨瘦如柴了。

因此臣认为,和峤景观尽极孝道,但没有毁坏自己的身体;而王戎却是以死来尽孝啊。

我想陛下您不必太过于担心和峤,反而是王戎更应该令人担忧。

”皇上听此,对王戎的做法十分震惊。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世说新语中,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王戎本是琅琊出生,位列二十四孝之首,因此王戎也继承其祖辈之孝,尽管他没有恪守孝道礼法,却实实在在用自己的身体表达了内心的悲痛。

随机文章春秋战国时期以邪助邪的故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世界上最巨大最清晰ufo曝光,头顶几百米高空飞过发怪声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威力令美国恐惧(相当于1500枚原子弹)助力恋爱的黑暗效应,让你免除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加快推到进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放纵不羁又爱饮酒的阮咸为什么能被竹林七贤所接纳?

如何能进入?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竹林七贤中,还有一个喜欢喝酒的,叫做阮咸。

阮咸是核心成员的侄子,这位后辈能够加入竹林七贤这个团体,自然不是依靠叔叔的关系。

虽然这个文学团体是自发性组织的,但是加入的条件还是很高的,并非是说有熟人介绍就能加入的。

虽然他们聚在山阳的竹林中,一般是喝酒,唱歌,弹琴,奏乐,赋诗写文,看似随意。

但若真有谁随随便便带个人过来,其他成员肯定会抛个白眼过去。

如果名气、才学、风度,与他们不相当的话,那定然是不会被这个圈子接纳的。

而阮咸不仅文采高,气质佳,还有那种真正洒脱放达的风度,这才是他被竹林七贤所接纳的关键。

阮瑀之后,气度不凡 阮咸的爷爷,也就是阮籍的父亲阮瑀,是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阮瑀和是同学,同为的弟子,而且阮瑀和曹操还是僚属关系,曾担任曹魏的司空军谋祭酒。

曹操对阮瑀十分器重,并且因为和阮瑀年纪差不多,两人关系非常好。

所以,阮籍这一家族,虽然不是什么豪门望族,但因为有阮瑀的名气和的荫庇,也算得是名门。

好酒的阮咸 上文说到,阮咸也是喜欢喝酒的,虽然他不如刘伶那般夸张,但也称得上一个“痴”字。

一次,家族聚会,一群人围着大酒缸舀酒喝,此时一群猪闻到酒香,也凑过来喝。

阮咸他们毫不忌讳,和这群猪一起围着酒缸喝酒。

或许在后世看来,所谓的魏晋名士,如同现在的神经病,但这也是我们达不到的超凡脱俗,挥之不去的分别心。

也是因为喝酒,阮咸不被重用,所以举荐阮咸时,遭到了的拒绝。

乐神阮咸 阮咸最为人称道的技艺,就是音律。

西晋的开国功臣荀勖善于逢迎、官居高位,同时他也精通音律,并曾掌管宫廷乐事。

荀勖制造出了12支笛律,以校正律吕、修正雅乐,每次朝廷举办活动,音律都是荀勖来调整,从来没有不和谐的。

众人每次都拍手叫好,夸赞荀勖,但阮咸听来,觉得不协调,并且说荀勖调的音调声高,太过悲戚,不是兴国之音,而是亡国之音,这种差别,必然是古今的尺长短出现了差别。

荀勖觉得阮咸就是故意讽刺他,调整音律,是经过他过人的天赋,以及科学的测量的,已经很和谐了,可是阮咸随便听了听,就说不和谐,还说是因为尺子和古代的长短不同,导致的音差,这简直是。

所以,荀勖就找了个借口,将阮咸贬出朝廷。

后来,有人在耕地时,挖出了一把周代的尺子,周代是“制礼作乐”的时期,所以流传至后世的音律乐器,都是用的尺子量的。

荀勖用这把尺子量自己制作的钟鼓、金石、丝竹等乐器,发现果真短了大概一那么长的长度。

此时,荀勖才叹服阮咸的音乐天赋。

很明显,阮咸没有周朝的尺子,也没量过荀勖制作的乐器,但是阮咸通过单纯的聆听,却能发现其中细微的不协调,从而判断出古今尺子长短不一,可谓音乐天才。

所以荀勖又将阮咸招了回来。

据《》记载,时期(一说开元时期),一个叫做朗的人,从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件铜制乐器,没人能够认得。

后来有个精通乐器的人,叫做元澹,他认出这是晋代阮咸制作的一种琵琶。

这是一种长柄、圆肚的四弦琵琶,元澹按照这把样品,用木头仿照了一把,这种琵琶弹奏起来,如抱月入怀,声音美妙。

后世便用“阮咸”来命名这种琵琶。

许多学者将阮咸称之为“乐神”,我认为十分贴切,他的音乐天赋,当得此称呼。

阮咸因病而逝,留下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叫做阮瞻,遗传了父亲的冲虚和淡以及音乐天赋;另外一个儿子阮孚遗传了阮咸的和爱饮酒的习惯,并且还是“兖州八伯”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竹林七贤得到世人称赞的真相是什么?

是在魏晋的七位文人,他们在当时可是非常的出名,但是对待事情的态度却是非常消极的,而且有种与世无争的感觉,但是就算是如此,为什么还会得到世人的称赞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对于竹林七贤的理解,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可能理解是不同的。

我想我们不必苛责每个人的不同理解,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荒诞与消极呢? 我觉得有一个学者对于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看的透彻。

引用著名美学家宗白华的一段话: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是不是和另一位作家兼学者观点相似呢?“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先生在这篇文章里说过一句有趣的话“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大概这就是竹林七贤的真实写照。

我们先看看他们有多荒诞?下面,以为例子,来看看竹林七贤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 《滕王阁序》 有一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句用了一个典故,上说阮籍兴起了,就独自开车,没有目标的随便开,开到了没有路的地方,他就恸哭一会儿,然后驾车返回。

他爱喝酒,听说步兵校尉这个官手底下有一个人会酿酒,酿酒三百斛,于是,求此官。

所以,后人称他阮步兵。

喝过酒,他会不会酒后乱性呢?阮籍经常到附近一酒肆去喝酒,这家女主人有点像,长的美貌,当炉卖酒。

阮籍喝酒喝醉了,就躺在这个女人旁边,一开始男主人有疑心,后来,日子久了就发现他并没有其他意思。

要说他反对礼法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在母亲丧礼期间,参加司马昭的宴会,喝酒吃肉跟没事一般。

(古人服丧期间有很多规定,不能喝酒吃肉)他不孝吗?他孝!母亲去世的时候,阮籍正好与人下棋。

对面的人觉得这局应该停止了(人之常情),阮籍坚决要下完!下完了,喝了两升酒,嚎叫一声,吐血数升。

母亲下葬的时候,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说完话了,又恸哭一声,吐血几升。

他这么做,绝对是不符合礼法的,但是,你不能否认他内心是“孝”的。

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参考刺秦王时候曾经这样坐过,这个姿势非常不好),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便离去。

有人问裴楷:“大凡吊丧的人,主人哭了客人才哭着成礼。

现在阮籍既然不哭,你为什么要哭呢?”裴楷的回答堪称经典:“阮籍是方外之士,所以不尊崇礼仪规范,我是世俗的人,所以,用世俗的那一套规范自己行为”。

他们内心是尊崇礼法的。

魏晋之际,司马家为了夺权,打着名教的旗号罗织罪名,儒家重视忠孝,司马家自己已经不忠了,只能强调孝。

有一个史料佐证,司隶何曾曾经说过一段话:“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司马昭自己就是用礼法的,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写的。

嵇康明面上拒绝合作,所以,被处死。

阮籍明面上不反对,私底下心里很痛苦,依靠喝酒和这些行为艺术去排解苦闷。

阮籍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司马家的了,可是他忠于的是曹魏,真可以说是“身在晋营心在曹。

” 阮籍他们这些人是有政治理想的,和王戎选择了入仕,嵇康选择反抗,阮籍不能反抗,心又不甘,只能一个人苦闷的穷途之哭了。

他们反对礼法,是因为内心觉得礼法是合理的,并不是统治者纯粹打压敌人的工具,如此荒诞与消极,他们排解心中痛苦的行为被人推崇,他们谈论的玄学发展了中国的思想,嵇康弹奏的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在他死后风靡大街小巷。

所以,当时大部分人并不能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竹林七贤王戎识李观虎及死孝的故事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