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唐朝为什么会陷入困境?

公元756年,因潼关守军在灵宝之战大败,十余万守军,被俘,潼关失守,安史叛
【千问解读】
公元756年,因潼关守军在灵宝之战大败,十余万守军,被俘,潼关失守,安史叛军进入关中,进逼长安,匆匆逃出长安城,西逃入蜀。
公元783年,因泾原军东调之时,途经长安之时,并未得到朝廷的犒赏,将士群情激愤,起兵围攻长安城,被迫逃往奉天。
公元784年,刚刚回到长安城的唐德宗,又因削藩引起了动乱,再度被迫逃出长安城,逃往梁州。
公元885年,因宠信的宦官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矛盾激化,王崇荣与联手击溃拱卫长安的,唐僖宗逃往凤翔。
公元895年,河中节度使王崇荣病死,诸子争立,采纳李克用建议,立王珂为河中节度使,引起了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不满,李茂贞引兵攻打长安,唐昭宗出逃,被华州节度使韩建劫持。
公元903年,进攻凤翔,从李茂贞手中将唐昭宗掳到了洛阳城。
这便就是唐朝“国都六陷,天子九迁”中,与藩镇叛乱有关的“六迁”。
那么,唐朝为什么会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以至于“国都六陷,天子九迁”,这到底是“”的遗留问题,还是唐朝建立以来自身的体制问题?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先给出答案: 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格局,究其根源在自身的体制问题上,“安史之乱”在这其中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而“之乱”便就是引爆了“藩镇割据”这个火药桶的那一粒火星。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唐承隋制,继续执行“都督州县”三级制度,但是“都督府”这一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并非是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而是因为唐初统一战争及边防的需要,仅仅只是在内地要地以及边疆重镇设立,职权相当于后来的节度使。
如此一来,随着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数代君王不断开边,唐朝极盛之时疆域东起日本海,西抵西海,北括玄阙州,南至罗伏州,国土面积达一千两百多万平方公里。
在这片广袤国土中,逐渐设立了三百多个州,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大为下降。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先后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增设了监察区划——道,道的长官称之为“采访使”,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刺史”,由朝中大员直接出任,负责监察所属地区的官员,但却没有行政权力。
而在景云年间,唐朝中央政府逐渐废除了“都督府”这政级别,改设节度使,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则是逐渐形成了“天宝十节度使”。
如果唐朝一直能够将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也就是节度使负责行使行政权,采访使负责行使监察权。
没有监察权的节度使处于由朝中大员担任的采访使的监督之下,根本没有欺上瞒下,阴谋叛乱的机会,而没有行政权的采访使,也没有叛乱的可能。
可是,问题就出在了这,有人凭借着的信任将监察权与行政权合一——在唐玄宗时期,凭借着唐玄宗的信任,得以将采访使与节度使权力合一,这就为此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公元762年十月,仆固怀恩指挥唐军取得了昭觉寺之战的大捷,一路溃逃。
见史朝义大势已去,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人先后献莫州、范阳等地投降,使得史朝义走投无路,最终自缢而亡,“安史之乱”彻底结束。
此时因唐朝中央政府执行的是“只惩首恶,胁从不问”的平叛方针,因而田承嗣、李怀仙等人并未被追究责任,反而被授予兵权,拜为河北三镇节度使。
至此,唐朝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在形式上重新统一了天下,但是因田承嗣、李怀仙等人并未被清算,反而再度授予了兵权,使得河北三镇在实际上形成了割据。
但是,如果你以为“藩镇割据”的局面是这样形成的,那就错咯。
在“安史之乱”中,虽然唐朝因为平叛的需要,在不少地方设立了节度使,但是这些节度使在地理位置上大致被划分为三大集团——边疆节度使集团、中原节度使集团以及东南节度使集团。
边疆节度使是以最初的“天宝十节度使”为基础形成的节度使集团,他们主要负责抵御外族入侵。
中原节度使是在中原腹地设立的,他们设立之初是为了抵御“安史之乱”,改变“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
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他们又肩负起了监视边疆节度使,拱卫中央朝廷的重任。
东南节度使则是在“安史之乱”中,唐朝中央政府为了更好地控制东南财源而设立的,他们负责为中央政府以及中原节度使集团提供财源支持。
由此一来,三大节度使集团相互制约,除去河北三镇这一局部割据势力,唐朝中央政府并没有失去对藩镇的控制,反而藩镇还要处处听从朝廷的命令。
就算是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也不能把他们视为彻底的割据藩镇,他们企图游离于中央统治之外,但是又不能否定中央政府,他们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听从唐朝中央政府的命令,用以安抚百姓。
而且,在时期,还曾平定过河北三镇,彻底消灭了割据。
也就是说,在安史之乱结束到晚年的这百余年时间里,唐朝非但没有使得“藩镇割据”这一形势愈演愈烈,反而还在一定程序上打击,甚至消灭了割据。
那么,唐朝又是为何因“藩镇割据”而亡的呢? 这还要从“”说起。
在黄巢等人起兵之后,唐朝中央政府不断增强藩镇的独立性,希望能够借助藩镇的力量平定叛乱,却使得一些如李克用、王重荣、高骈般的野心家趁势而起,大批藩镇坐大。
他们只为保全自己的实力,不愿为朝廷征战,最后使得“黄巢起义”愈演愈烈,最后甚至攻占了长安城。
等到唐朝中央政府好不容易平定起义后,这些藩镇已经失去了控制,唐朝由此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兼并战争之中,中央政府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侯景叛乱,帝王竟预言只有百日天子
史书上也记载了很多他们曾经预算过的事情。
算命先生相士一类的人大多都是江湖术士。
但在众多的中也有一位非常有这方面的才能,这个人就是的开国皇帝。
高洋会算命,是个相当有神奇色彩的人,这一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了。
高洋的父亲叫,刚开始穷小子一个,后来娶了白富美,情况有所改善。
但高欢是那种有大志向的人,很快白富美嫁给他时送给他的那点家资就被用光了,家里陷入了贫困。
526年娄昭君生高洋的时候,高欢在外面干事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
高洋刚出生没两三个月,娄昭君一度认为这个孩子恐怕是养不活了。
没想到高洋这个时候蹦出一句:得活。
这一说可吓坏了娄昭君。
同时娄昭君觉得既然才两三个月的高洋就能说能活的话,无论如何也要养活他。
时来运转,老爸高欢的事业越做越好。
到了高洋七八岁的时候,533年高欢打败了当时掌握北魏朝廷大权的尔朱家族,成为了北魏的权臣了。
老爸虽然做了权臣,但是高洋并不是老爸权力的继承人。
因为他只是高家的老二,上面还有大哥。
后来成和,高家牢固的掌握着东魏的权力。
高欢英雄一世,最后于547年去世,权力传承给了大儿子高澄。
高澄是个野心大的人,做了两年的准备后就要篡位登基了。
结果在篡位的前夕被厨子干掉了。
高洋把握住机会顺利的接掌了高家的权力,掌握了东魏的大权。
此时是549年9月,高洋接掌大权后,于550年5月登基称帝,建国号“齐”。
由此高洋成了北齐的开国皇帝。
高欢在世的时候,手下有一员猛将叫。
这个侯景是历史上有名的反骨崽,跟的性情差不多。
到哪家就反哪家,收留他的人都倒霉。
从北魏末年的大动乱投靠尔朱家族,最后尔朱家族被高欢灭了后又逃靠到高欢那里。
高欢看得出侯景的为人,但是他知道侯景的能力,于是留着用他。
侯景虽然是个反骨崽,但是也很服从高欢。
高欢一死,高澄继位,侯景立刻发动叛乱,结果却是战败。
战败后的侯景逃到了当时南方的梁国。
侯景逃到了梁国,梁国皇帝萧衍收留了他,给他地盘管理。
但是反骨崽就是个反骨崽,547年侯景投降南梁,安分了一年时间于548年八月份他又反叛南梁了。
侯景的反叛开始很顺利,很快就攻破了当时南梁的都城。
侯景一开始并没有篡位,而是立了梁国的宗室。
从548年11月到551年11月,三年时间换了三个梁国的宗室做皇帝。
换到第三个的时候,干脆自己当皇帝了,取国号“汉”。
梁国陷入动乱,高洋时刻关注着这场动乱,趁机占领了梁国很多的地盘。
此时,梁国的大将王僧辩和不断的反击着侯景,侯景在他们的打击中节节败退。
在之前的叛乱中,侯景得到了。
但是侯景有的手下觉得侯景最后会失败,辗转把传国玉玺送到了高洋手中。
高洋非常高兴,问起大臣们说:为什么侯景得到了传国玉玺却保不住天子的位置呢? 大臣们回答不出。
这个时候高洋解释道: 我曾经跟部下说过,从侯景的名字中的“侯”字的人字旁来看是不能作人看,而是作人主看。
但是如果名字连起来的话是“小人百日天子”,侯景只能做100天皇帝。
他在551年11月19日篡位,到了552年3月19日兵败,总共是120日。
而他离开宫殿是在3月初一,在宫殿住满打满算的日子刚好100天。
所以他只能做100天皇帝。
结果一切如高洋所言,都验证正确。
不知道“侯景”二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但听到此话后大臣们都佩服他的神机妙算。
侯景之乱后南北朝的版图变化 高洋的神奇预知能力不仅仅表现在预测“百日天子”。
还有很多其他地方也有体现,比如预算自己寿命和儿子的未来,结果都是非常准确。
随机文章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苏拉简介惊人的史前文明的骗局,50亿年的火花塞是为了利益而造假令人感到恐怖的鸟笼效应,心里被物品所控制的人类欲望揭秘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发明火药却落后西方(没科学支持)北极为什么这么冷,太阳光被冰雪反射/冬季没有太阳(原因详解)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为什么把大量黄金储存在美国?为什么各国都在美国储备黄金
据统计全球开采出的黄金总量约16万吨,其中被各国用做黄金储备的只有3.2万吨,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意义都无需赘言。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3.2万吨黄金当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不在自己国内,那么它们藏在哪里呢?答案是:美国! 美国拥有全世界排名第一的黄金储备量,这些黄金被美国人单独储存于肯塔基州的诺克斯堡军营,而其他国家存放在美国的黄金则被安放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下金库里。
在纽约市自由大道33号有一栋12层的意大利式花岗岩建筑,这便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所在地。
在这栋建筑地下25米深的岩层中有一座巨大的金库,储存着近7000吨黄金,其中属于美国的部分仅占5%,其余95%来自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既然黄金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有着这样深远的意义,那么各国为什么还要把命脉交到别人手中呢?的话便不得不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主导了世界的金融新秩序。
在二战之前,国际贸易之间的结算主要以黄金的形式实现,而美国通过售卖武器和提供物资赚取了巨额外汇,大量黄金也就顺势流入美国。
二战结束之后紧接着冷战爆发,联邦德国从地理位置上刚好处于对抗苏联的第一线。
彼时整个西欧都刚刚从千疮百孔的战争中走出,凭西德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抵抗苏联的钢铁洪流。
为防止擦枪走火之后,苏军攻入德国领土洗劫银行,德国人只好把近一半的黄金储备运往大洋彼岸,交于美国保管。
时至今日,德国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黄金持有国。
如果说这是一个特例的话,那么其他国家大规模地将黄金存放于美国则是始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
1944年国际社会在布雷顿森林达成协议,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当时规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汇率固定不变。
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了黄金,此前国际贸易间的黄金结算也就顺势变成了美元结算。
那么这种体系有什么优势吗?当然有。
黄金作为稀有贵金属在频繁的运输当中势必会有损耗,且大量的黄金无论通过空运还是海运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而美元作为纸币则避免了这方面的尴尬。
美国因为有全球最大的经济容量和最强的军事力量,所以目前来说它的国家信用是最好的。
各国都把黄金储存于同一个金库,就相当于普通人都把钱存入同一家银行一样。
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差额算出来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只需要下达一道指令,把相应的黄金从这个房间搬到那个房间,这次结算就算完成了。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于上世纪70年代崩溃,但使用美元进行结算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
毫无疑问,华尔街拥有最完善金融制度和最开放投资环境,如果某个国家爆发国内危机,其存放于纽约的黄金就可以第一时间兑换出美元,这也是从外部维持国家稳定的一种手段。
既然如此,美国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国存放黄金的首选之地。
随机文章历史上的刘武周曾被突厥封为什么?突厥为何这样做?南宋时期的物价如何呢?一两银是几文钱呢?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大脑陡然接收前世记忆可是会变精神病的揭秘飞机降落为什么三转弯,有序排队和把飞机的降落姿态调到最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