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铁帽子王享有哪些特权呢?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享有哪些特权呢?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清朝铁帽子(世袭罔替)王(四十三年定)是清朝宗室中最高贵的爵位,是所有宗室亲郡王都梦寐以求的封赏。

因为一旦得到铁帽子王的封赐,那将意味着子孙后代永享王爵。

为宗室爵位中最显赫的十二大家族。

既使罪犯不赦,最多也只能杀其人而不能削其王爵。

铁帽子王广义上说是与皇权并立的王权,与皇权遥相呼应,依祖制皇权亦不可轻易撼动,可以说是与共享天下的尊贵爵位。

清朝宗室爵位前后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功封的八位(礼,睿,郑,肃,豫,克勤,顺承,庄),恩封的四位(怡,恭,醇,庆),也就是十位世袭罔替和硕亲王和两位世袭罔替多罗郡王。

其中功封的和硕亲王的地位又略高于恩封的四位亲王。

特权一共大致有五种 第一种,爵位世袭罔替。

这也是铁帽子最具代表性的特权,清朝吸取宗室封爵的教训,实行爵位时代递降。

而铁帽子王的爵位世代不降爵位,一般由嫡子大宗承袭王位。

而普通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则或一代或两三代要递降爵位至公爵,其后子孙最低将至奉恩将军(宗室最低爵位)为止。

第二种,配享太庙,供奉盛京贤王祠 清朝八位功封铁帽子王的嗣祖王,除了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博果铎(八大功封王中唯一非嫡出)没有配享太庙,没有供奉盛京贤王祠外,只有顺承郡王系嗣祖萨哈廉(和硕颖亲王,顺承郡王勒克德诨的父亲)没有配享太庙(但供奉贤王祠)。

四位恩封铁帽子王中没有配享太庙的是庆王,,是唯一一位受封嗣祖王不是铁帽子的亲王,庆王系的祖王是二十五年(1820年)晋封庆亲王的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后世代降爵到辅国将军奕劻,加恩晋封贝子,后被赏识晋封为和硕庆亲王,赐世袭罔替。

奕劻死时已是初年。

所以庆王不配享太庙。

除清初立有赫赫战功的宗室王和怡,恭(写进诏书),醇(皇帝本生考)外,其他普通的王爵配享太庙的极少。

连像的弟弟和亲王弘昼这样的亲王也一样没有资格。

第三种,王府世袭居住,规格略高 世袭罔替的亲郡王,其王府宫室是一直代代传承的。

而普通的亲郡王则是数代之后因为不断地递降爵位而不符合级别,需要搬离原来的王府。

个别如和亲王弘昼,成亲王永瑆等他们的后代继续居住在原来王府的特例还是有的。

而铁帽子王的王府除了另建新府外,基本没换过地方。

比如和硕的王府,也就是今天的协和医院(后建),一直就被世代豫亲王传承下来(直到被卖)。

因为世代的修建,铁帽子王府一般规模大于普通的王府,规格也要更接近王府营建规制(一般担心逾制,都往低了修)。

比如礼王府,郑王府等银安殿一般都面阔七间,恭王府和醇王府的银安殿虽然面阔五间,但恭王府面积达到了67000平方米,礼王府(原)也达到四万余平方米。

第四种,占有各旗旗权旗份或朝廷大权 功封诸王在清朝制度中代表了八面旗帜的奴隶制向封建制王族的转变过程。

皇帝亲统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后,功封铁帽子王则各自成为下五旗的大小旗主或族长,恩封铁帽子王则相差甚远,只占有小部分旗份儿,到了清朝后期旗权旗份几乎就是摆设。

功封诸王中除庄亲王(近支宗室)系外,各王的所在的各旗中旗份和旗权很重,庄田,包衣,佐领很多,体现了些许类似明朝亲王赐土不临民的意味。

铁帽子王族除了每年大量的俸禄之外还可以拥有大量的地租和包衣奴才。

恩封铁帽子王因为是清朝中后期的产物,所以这四位恩封王的旗权和旗份,以及庄田包衣很少,后期的醇亲王,庆亲王的旗份几乎为零(瓜分的差不多了)。

但他们的恩赏非常高,又担任朝廷的核心,所谓职高权重,手中的资源和收入比功封的王爵还要好。

第五种特权,朝廷班首,朝冠舆服更显贵。

皇帝视朝,王公朝班,亲王以礼王为众王之首,诸王班次排序第一,睿亲王排班其次。

郡王朝班以克勤郡王为首,顺承郡王排班其次。

其他亲王郡本班行礼。

在朝服冠带上,个别铁帽子王的规格也略高与普通亲王,比如皇帝最信任的和硕怡亲王,的恩赐无以复加,赐其母附葬景陵,不改胤字为允。

还让怡亲王胤祥的亲王朝服使用金黄色,吉冠红绒结,朝珠串绳用金黄色,端罩内衬也可以用金黄色。

总结 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在战功上他们的首封王为清朝的创立下了赫赫功勋,,共议朝局,成为清朝的奠基者,被后世皇帝供奉于北京太庙和盛京贤王祠。

其后代诸王也成为地位上仅次于皇帝的天潢贵胄。

而清朝从始至终才仅仅恩封了四位世袭罔替的王爵,他们在清朝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利也仅次于皇权,同时更加可以体现出恩封铁帽子王的稀缺性和珍贵性。

而且这些铁帽子王的特权很好使,皇帝也不能轻易地废了王号(可以废人,不可废爵),如果皇帝废了铁帽子王的头衔,就是不尊祖制,就不是以孝治天下。

这就是清朝超越普通王爵的十二大铁帽子(世袭罔替)王的显赫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帝王为什么并不常穿“龙袍”?

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从建立到灭亡的将近300年期间,留给了我们无数的故事和谈不完的话题,影响至深。

也成为了今日影视剧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网络配图 在很多清朝戏剧中,叙述的故事影射曲解了历史的史实,而使观众误解了真相。

很多人都认为的龙袍必定会有龙,既然是黄袍加身,那也必定就是明黄色的,除了睡觉之外,什么时候都要穿着龙袍,以示自己的天命之身。

其实,皇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穿着一身明黄色的龙袍,龙袍也并不是什么场合都适合穿的。

在清宫内,每逢有喜庆节日的时候,皇帝便要身穿龙袍,参加这些宴会场合。

而当皇帝视察灾情,体察民生疾苦或者出巡打猎的时候,按照服制,要穿行服。

在皇帝所参加的一些隆重场合,比如祭祀典礼、大婚典礼、万寿圣节、殿廷朝会、重大军礼、接见国外来宾使节、召见少数民族首领等的时候,皇帝虽然所穿的袍子上也有龙,但并不是龙袍,而是朝袍,或者说穿的是朝服。

网络配图 朝服是皇帝所穿的主要礼服。

那它和龙袍有什么区别呢?龙袍和朝服的区别在于龙袍没有披领而朝袍有披领,披领就像是披肩一样的大领子;龙袍为衣裳相连的四开裙袍,而朝服则是上衣和下裳并不相连的裙式袍子。

在皇帝衣服的设计上,清朝的统治者融合了,满汉两族的特点。

帝王所穿的是传统的长袍宽袖的礼服,而的皇帝朝服保留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披领和马蹄袖,而上衣下裳也是我国服饰的普遍特点。

根据《大清会典》所记载,皇帝所穿的朝服,根据所参加的场合不同,朝服的颜色也是不一样。

朝服分为了明黄、蓝、红、月白的四种颜色。

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活动安排和时间来选择不同样式和颜色的朝服,比如皇帝在朝会的时候就会身穿明黄色的朝服;在天坛祭天祈雨要身穿蓝色的朝服;在日坛朝日的时候要身穿红色的朝服;在乐坛夕月的时候又要身穿白色的朝服。

网络配图 如此可见,我们普通百姓的各种衣服穿戴,到了皇室那里就有了更加严格的制度和政治意义,就连身为的皇帝本人也要严格执行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清朝的皇子不在同一个旗内?

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归亲掌,下五旗由入八分宗室分掌,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那么什么又是入八分宗室呢?从字面看,是指这些人享受八种特殊待遇,即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

在清朝,只有获得入八分辅国公以上爵位的宗室才能享受这八项特殊待遇。

自不入八分镇国公往下,都没有这个待遇。

其实,这些也只是“浮云”而已,入八分宗室的另一项特殊待遇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旗份。

何谓旗份?旗份指的是获得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爵位的宗室在封爵时可以分得的八旗牛录。

根据爵位高低,从亲王至入八分辅国公,分得的牛录多少不等,爵位越高分得的旗份越多。

入八分宗室所领牛录下的旗丁、包衣等,必须视他们及他们的后代为“主子”。

这也是为何被称为帝“潜邸奴才”的原因所在。

因为四十八年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受封雍亲王时,家族所在的镶白旗下某汉军牛录被划拨给了时为雍亲王的雍正帝作为旗份!说到这里,想必诸君也大概其知道旗份有什么意义了吧? 不知道诸君发现没有?康熙年间,康熙帝划拨给儿子雍正帝的牛录并不在上三旗,而是下五旗的牛录!除了镶白旗汉军的几个牛录之外,潜邸时期的雍正帝还分得了镶白旗满洲几个牛录。

换句话说,在康熙年间,雍正帝也是下五旗的、是镶白旗。

只不过,他的身份是“主子”、而不是“奴才”。

如果雍正帝后来没有成为皇帝,那他的后代基本都会在镶白旗。

原因很简单,皇帝之所以亲掌上三旗,就是为了对下五旗的入八分宗室形成绝对优势,又怎么可能把上三旗“”呢?所以,清朝入关之后划拨给入八分宗室的旗份都在下五旗。

结果就是,上三旗“雷打不动”,而下五旗被越分越零散,已然无力抗衡上三旗了…… 清朝的上三旗虽然归皇帝亲掌,但皇帝儿子们的旗份却都不在上三旗,除非他还没有封爵或者将来也成为皇帝。

除了早年间在关在时就已经被编入上三旗的一些比较远支的宗室之外,入关之后的入八分宗室及其后代,几乎都在下五旗。

换言之,上三旗虽然“尊贵”,但在上三旗的宗室并不“尊贵”。

宗室在上三旗,说明他们与大宗的血缘非常疏远……下五旗的入八分宗室才更加“尊贵”! 皇帝的儿子最初是没有旗份的,在封爵之后才会被划拨给一定数量不等的牛录作为旗份。

因为清朝的皇子封爵基本以贝子为下限,所以皇子基本都能分得下五旗的旗份,仅仅是多少不等而已。

当然,偶尔也有像帝的皇十二子那样终生没有获得封爵的皇子,那他自然是没有分得旗份的,只能跟着老爹、留在老爹乾隆帝的上三旗里。

不过,他的过继而已绵偲后来受封贝子,还是分得了旗份的。

至于入八分宗室的旗份如何分配,主要看各旗牛录空缺情况,同时也兼顾平衡。

尤其是给皇子的旗份,通常不会都分外同一旗下,相对都比较分散。

这个也好理解,皇子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来就比较大,如果再分外同一旗下,那不是得炸锅了?但通常情况下,某一位入八分宗室所分得的旗份还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基本没有这一旗分几个牛录、那一旗分几个牛录的情况。

综上所述,清朝的上三旗虽然“最贵”,但上三旗下的宗室并不“尊贵”!要么是没有封爵的皇子、要么是在关在时就被分外了上三旗的远支宗室!入关之后,皇子的旗份基本都在下五旗,除非成为皇帝后重新“洗牌”,否则他们的后代也都在下五旗、而不是上三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清朝铁帽子王享有哪些特权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