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乾劝高欢称帝,高欢为什么不接受?
【千问解读】
高乾劝称帝,高欢为什么不接受?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高欢是北魏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权臣,他不仅在覆灭尔朱军事集团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对东的分裂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是皇室的奠基人。
可以说在北魏末年和时代,高欢是北方军阀中最为顶级的存在,也是有着篡国登基称帝的机会的。
当时高欢的部属,也是族叔高乾就劝过高欢称帝,但高欢却没有接受。
事后当高乾与北魏孝武帝出现矛盾时,高欢却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元修,最终高乾被元修赐死。
对于这个事情,很多读历史的人不理解。
高乾劝高欢称帝也是为了他好,为何反倒被高欢出卖呢? 要解读这个问题,得从尔朱军事集团被覆灭后,复杂的北魏政治和军事形势出发。
由于帝刺杀了,遭到了尔朱军事集团的反扑,最终被俘处死。
元子攸的死也引发了尔朱军事集团的内讧,他们因为瓜分政治利益的关系而分裂,开始了内部军事对抗。
高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脱离尔朱军事集团,并打起了反攻尔朱集团的旗号。
由于高欢能力的卓越,受到了很多反对尔的地方军阀的支持,也有很多尔朱集团内部的军队宣布脱离。
这给高欢覆灭尔朱氏奠定了基础,最终尔朱氏也在与高欢的战争中败亡。
高欢灭掉尔朱氏后,拥立了平阳王元修为皇帝,处死了尔朱氏立的节闵帝元恭和自己早先所立的后废帝。
当时高欢虽然灭掉了尔朱氏,但是实力与之前的尔朱荣还是大有不如的。
虽然实力最强的等人被杀了,但从尔朱军事集团里面脱离出来的很多军阀都割据自立。
除了高欢本人外,京畿北面大都督斛斯椿也是剿灭尔朱氏的重要功臣。
他抢在尔朱氏兵败前脱离战阵杀回洛阳,诛杀了尔朱氏在洛阳的党羽,成为元修即位后依托的重要功臣。
他与高欢争权,联合南阳王,武卫将军元毗和王思政劝说元修除掉高欢,并控制了元修身边的近卫军。
在洛阳以外,高欢还有很多竞争对手,比如割据关西的、在尔朱荣时代就与高欢不和的贺拔胜、贺拔岳兄弟。
这些人都原本和高欢一样,是尔朱军事集团下面的军阀。
尔朱荣死后,尔朱军事集团发生内讧,这些军阀们就找机会纷纷割据自立。
尔朱军事集团被高欢消灭后,这些军阀便成了自为阵的土皇帝。
野心大一点的如高欢、斛斯椿便在洛阳开始争权,而其他的也在各地扎下根基,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当时高欢虽然是拥立元修最大的军阀,却没有能力压制这些各地的军阀势力,所以必须要吸收和拉拢更多的军阀。
高乾是高欢拉拢的重要军阀,两人堪称是死党的关系。
高乾出身渤海,和高欢是同一大家族,虽然血脉上关系已经淡薄了,但高欢仍旧按照家族的规矩称其为叔父。
高乾也是乘着的机会崛起的,他率领河北流民在河济造反,并接受葛荣的官爵。
由于在六镇起义前在朝廷当过官,还与孝庄帝元子攸暗中有所来往,所以关系上非常不错。
于是元子攸就派人招降了高乾,并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
尔朱荣平定六镇起义后,猜忌高乾的实力,以其曾起兵造反为由剥夺了官职。
于是高乾卸甲归田,回乡隐居起来。
元子攸刺杀尔朱荣后,尔朱军事集团反扑洛阳,高乾立刻起兵讨伐。
尔朱兆攻入洛阳,弑杀元子攸后,高乾便奉封隆之为大都督,代理冀州事务,并为元子攸举哀,三军尽皆带孝。
然后高乾又登上高坛,进行誓师出征,展开了与尔朱军事集团的战争。
当时高欢在山东举兵声讨尔朱集团,并出兵到冀州。
双方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后决定合兵讨伐尔朱氏,于是高欢与高乾同帐共寝,以渤海高氏族规尊其为叔父。
后来这支军队成为剿灭尔朱氏军事集团的主力,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高乾及其兄弟也成为高欢属下最为重要的势力。
高欢手下的军队主要是来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六镇起义被平定后投降尔朱荣的鲜卑族六镇军,另一部分便是高乾兄弟招募的河军。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汉军绝大多数是比不上鲜卑军队的,而六镇的鲜卑军则又是其中的精锐。
但高乾兄弟手下的汉军却是例外,战斗力比六镇鲜卑军还强。
尤其是高乾的弟弟高敖曹所带领的那支,其战斗力号称冠绝天下。
高敖曹也是当时北朝的第一猛将,网友们称其为第一猛将。
史书上对他评价极高,被认为是可以和比肩的绝世猛将,就连六镇的鲜卑军人对他都佩服得。
高欢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尔朱军事集团,其中除了政治和战争指挥的因素外,高乾和高敖曹兄弟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尤其是高敖曹率军冲杀,其战争之勇猛让横扫北魏的尔朱氏军队纷纷溃败。
因此在拥立孝武帝元修后,高乾受到了朝廷的重视,被高欢推举为司空。
元修坐稳皇位后想要摆脱高欢的控制,便与斛斯椿等人密谋出兵剿灭高欢。
当时高乾是高欢放在洛阳朝廷的眼睛,监视着元修等人的,所以元修便打算拉拢高乾。
高乾一边和元修等人虚以委蛇,一边暗中把消息通报给了高欢,并建议他废了元修称帝。
高欢当时并没有同意这个建议,仍旧上书提议高乾为侍中,并想把门下省交给高乾。
但这个上书没有被朝廷通过,高乾又不明白高欢的想法,便自请为徐州刺史,打算带兵离开洛阳。
在高乾将要出发时,元修将自己拉拢高乾的事情派人传话给了高欢。
高欢大怒,便把高乾劝自己称帝的文书很来往文件送给了元修。
于是元修让高乾与高欢的使者对质,高乾破口大骂元修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最终在两面夹击之下,高乾被元修赐死。
元修又派东徐州刺史潘绍业杀死高敖曹。
高敖曹提前得到高乾被害的消息,率军埋伏了潘绍业,然后投奔了高欢。
对于高欢在这个事件中的决策,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表示难以理解。
即便是不同意高乾称帝的想法,高欢为何会出卖高乾呢?高乾本来就是高欢的死党,两人联合才控制了朝廷。
高欢这样做明显是坑了高乾,也使自己的势力产生内耗,似乎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从上述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剿灭尔朱军事集团的过程中,高欢和高乾的合作是非常密切的。
面对元修和斛斯椿反高的政治压力,高乾和高欢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政治诉求。
高乾提出了称帝这一大胆的想法,而高欢却没有立刻同意,还要高乾留在洛阳当侍中,这就让两人出现了裂痕。
高乾提出称帝,实际上并不是要高欢真的称帝,而是借此洗脱自己与元修有暗中交往的嫌疑,也是为了试探高欢的真实想法。
高欢不同意称帝,并不是说他不想称帝,而是称帝的时机不成熟,能够阻止他称帝的政治对手还比较多。
除了洛阳的斛斯椿和元修外,关西的宇文泰,贺拔岳兄弟,都是他在政治上极大的阻碍。
当时他和元修已经了,元修和斛斯椿以南征为由暗中准备军队,双方的战争一触即发。
如果这个时候高欢打起了称帝的大旗,必然被群起而攻之,所以他不能同意高乾的意见。
但同时高欢却又反对高乾离开洛阳,非得把他放在朝廷这个火山口上,这就让高乾很失望了。
洛阳当时全部被斛斯椿所控制,一旦北魏朝廷和高欢发生战争,高乾就是活生生的人质。
高乾肯定不想继续面临这种危局的,所以才提出了出任徐州刺史的想法。
如果高乾顺利离开,他不但摆脱了身在洛阳的危机,而且在国内形势上占据先手。
徐州虽然是北魏和的前线,却是北魏内战的大后方。
不论元修和高欢谁胜谁败,处于徐州的他都占据先手。
而且高乾有高敖曹这支精锐军队在手,军事上的主动权也更强。
但高欢是不愿意高乾退守徐州的,这对他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行为。
如果高乾退出,高敖曹必然带领军队跟随,这使得高欢麾下军队实力大损。
如果高欢和元修内战的过程中,高乾从徐州出兵北上,必然会威胁到高欢在山东和河北的大后方,因此他更不愿意出现渔翁得利的情况。
高欢出卖高乾,目的就是逼迫高乾和元修翻脸,不论着双方谁胜谁败,对他都是极有利的。
而元修也担心高乾再度投入高欢阵营,所以不能放高乾活着离开洛阳。
可处死了高乾,却是元修最大的昏招。
这使得高敖曹率领精锐投奔高欢,渤海高氏彻底与洛阳朝廷为敌。
高欢有了高敖曹的帮助,军队的力量大幅度提升,占据了对洛阳方面的绝对优势。
元修赐死高乾后,也暴露了其反复无常和出尔反尔的嘴脸。
者却让很多支持元修的止步,在双方的战争中处于观望态势。
可以说赐死高乾是得不偿失的,元修不但没有控制住局势,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洛阳方面的军队本就处于弱势,再失去门阀士族的支持,凭什么和高欢作战?而高欢得到高敖曹后,成了渤海高氏势力最大的军阀,得到很多河北和山东士族的支持。
于是他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逼迫元修西逃投奔宇文泰,北魏就此分裂为东西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多尔衮为什么未能称帝:只因从小不受待见
他16岁统兵,征蒙古,伐朝鲜,讨大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33岁统兵入关,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统。
他的后半生,一直处在皇权中心,也是距离大清皇位最近的人。
他若想夺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却像历史上的一样,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
那么,是他不想当呢?还是根本就当不成皇帝? 明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天还没亮,在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的汗房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
多尔衮有个大他七岁的哥哥,叫。
两年后,母亲又生下弟弟。
由于母亲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多尔衮兄弟三人又是努尔哈赤的幼子,所以他们应该获得父汗努尔哈赤的特别宠爱。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多尔衮年少时并没得到努尔哈赤的特别宠爱,至少不及他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
自幼好学、聪明机智、喜善骑射的多尔衮,怎么不能如哥哥、弟弟那般获得宠爱,这很令人费解,也是一个相当有趣、比较神秘的谜。
网络配图 天命五年(1620)九月二十八日,努尔哈赤“立阿敏台吉、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八贝勒为和硕额真”。
细心人一看,这不是9人吗,怎么称为“八贝勒”呢?查看《旧满洲档》原件,发现多铎和多尔衮之间没有隔点,原来努尔哈赤是把多铎、多尔衮作为一个人来计算的,并且弟弟多铎排在哥哥多尔衮的前面。
当时,多尔衮8岁,而多铎仅6岁,可以看出,多铎在父汗心里的地位,要高于多尔衮。
天命九年(1624)正月初一的朝贺仪式,也显示了多尔衮与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身份、地位的不同。
“辰时出御八角殿,先叩头,其次恩格德尔额驸率众蒙古贝勒叩头,第三阿敏贝勒,第四莽古尔泰贝勒,第五四贝勒,第六阿济格阿哥,第七多铎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岳托阿哥、硕托阿哥,第十抚顺额驸、石乌礼额驸率众朝鲜官员及汉官叩头,第十一吴讷格巴克什率众蒙古官员叩头。
”多尔衮不仅不能像阿济格、多铎那样单独叩贺,甚至连随弟之后,并列叩首的资格都没有。
在这份叩贺名单中,还可以发现,当时只有身为旗主的贝勒才可以单独叩贺。
而不是旗主只拥有若干牛录的“执政贝勒”,则排在旗主贝勒之后并列叩拜。
在当时,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与努尔哈赤同在两黄旗,阿济格已是旗主贝勒,多铎虽然只有9岁多,也是旗主贝勒,而多尔衮甚至连“执政贝勒”都不是。
在牛录(的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每牛录三百人)的分配上,两黄旗六十牛录,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各十五牛录,努尔哈赤自辖十五牛录,死后给予多铎。
因此,多尔衮的政治地位要低于其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拥有十五牛录的“闲散贝勒”。
这种待遇,让多尔衮自小就缺少“唯我独尊”的底气,少了些狂傲。
至于为什么不受宠爱,大概也只有努尔哈赤自己知道了。
网络配图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
十二日黎明,“诸王以帝遗言告后”,令多尔衮生母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丧夫之日就是自己的死亡之期。
诸王令阿巴亥殉葬,理由是阿巴亥“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
’”谁都知道,阿巴亥贵为大妃,是努尔哈赤之最爱,何来不悦一说?而且此时,多尔衮不足14岁,而多铎仅12岁,努尔哈赤就不顾念幼子了吗,怎能留遗诏让他最爱的大妃殉葬呢?诸王必欲置阿巴亥于死地的真正原因有二。
一是嫉妒。
多尔衮三兄弟作为嫡出幼子,理应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但诸贝勒对阿巴亥的得宠及由此导致她三个儿子迅速崛起权势显赫而十分不满。
多尔衮三兄弟,除阿济格略有战功外,多尔衮、多铎皆未成年,既无军功,又无政绩。
仅仅因为母亲的得宠,他们年纪虽幼却拥有和兄长一样的权力与地位。
阿济格和多铎握有全旗,努尔哈赤还曾许诺再赐一旗,让多尔衮也成为“全旗之主”。
这样的宠爱和罕有的殊恩,难免让其他贝勒和阿哥们无法忍受。
二是忌惮。
多尔衮三兄弟拥有两黄旗六十牛录,实力已超过二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与大贝勒不相上下。
再加上阿巴亥位居大妃,很有心机,又是努尔哈赤死前召见的唯一一人。
在推举继承人时,她很有可能力挺自己的儿子。
即使她的儿子当不上新汗,无论谁继承汗位后都会受到她的牵制,甚至有被取代的危险。
所以,诸王达成共识,为了免除立汗的后患,阿巴亥必死。
众口一词,失去了汗王这座靠山的阿巴亥只有服从了。
在得到诸王保证她死后善待多尔衮和多铎后,37岁的阿巴亥含怨自缢。
随后,代善等贝勒议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
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去世前夕,曾遗命多尔衮继位。
如朝鲜史料《春坡堂日月录》言,努尔哈赤临终“谓代善曰:(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
崇德九年议定皇位继承人时,多尔衮曾说过多铎等名在“遗诏”,年间,多尔衮更说过“太宗(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的话。
那么,果真有遗命或遗诏吗?网络配图 这些说法,都值得商榷。
实际上,努尔哈赤在代善之后并没有设立太子,生前他已建立八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新汗要由八贝勒集议决定。
努尔哈赤病危之时也只急召阿巴亥一人前往,如果要决定汗位继承人,他不可能只召大妃一人。
可见努尔哈赤召见阿巴亥,也就是托付身后幼子之事,应该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的遗诏。
至于多尔衮,他既未被父赐予全旗,成为旗主贝勒,也不如其弟多铎那样为父异常宠爱。
因此,他不可能被指定为汗位继承人,所谓努尔哈赤特别宠爱多尔衮,欲将汗位传给他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开一代奸雄曹操至死不称帝真相是怎么回事?奸雄之名果然不是白叫的!
从曹操一生的经历看,他完全实现了追求人生最高目标,即成为帝王将相的理想。
特别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迎驾迁都许昌之后,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条件,更是一点点将他推向了权力巅峰。
随着曹操实力的不断增强,他逐渐完全控制了朝政,汉献帝傀儡的角色越来越明显。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曹操经汉献帝授权可以使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旌旗;五月,曹操又修建了只有诸侯才有权享受的宫殿;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汉献帝又批准曹操可以头戴只有皇帝才能佩戴的悬垂十二根玉串的皇冠,乘坐专门的套六匹马的金银车,同时,还加封了长子为魏国太子。
这一切行动表明,曹操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所有称帝的准备工作,一切条件似乎已经成熟,曹操所差的只剩下皇帝的名号这一项。
可是直到曹操去世,他仍然只是魏公、魏王,始终没有走向称帝,这最后的一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一下曹操的现实状况,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是出于天下政治形势的现实考虑,用不称皇帝堵住拥汉势力的口,不给他们舆论上攻击自己的接口。
当时汉献帝虽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但他是汉室江山的象征,他只要在名义上做一天皇帝,的江山就会多延续一天,那些打着拥护东汉王朝正统的人,就无法汇聚反对曹操的终极力量。
二是兑现自己许下多年的“拥护汉室,不代汉自立”的诺言。
曹操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开始,就多次对外表明,自己绝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说了十几年,不好突然否定自己的承诺,那样会对自己在天下的名声和威望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打击可能利用自己称帝,渔翁得利的政治图谋。
孙权在夺荆州、杀之后,与结了仇,他为了减轻自己的政治压力,企图用劝拥曹操称帝的办法转移刘备的注意力,已达到联曹抗刘的政治目的,曹操自然不愿意让孙权的如意算盘得逞。
另外,年龄问题也是一个原因,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经65岁,他决心将称帝的任务留给儿子完成,既给儿子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全了自己一生的名声。
由此可见,曹操终其一生也不称帝,完全是出于战略考量,是一种务实的做法,他彰显了曹操作为卓越政治家深远而明智的谋略。
随机文章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宋高宗赵构的生平简介详解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区别,前者速度15倍音速无法拦截撒哈拉之眼有人去过吗,传闻无人能活着到达中心(形成原因未知)通灵外道魔像条件,必须具备轮回眼(仅长门斑带土通灵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