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是“五子良将”之一,他为一代奸雄曹操立下过哪些功劳?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罗贯中还是比较喜欢徐晃的,演义里徐晃的描述超过了,老罗让徐晃出采也不是一次俩次,他的出场就很威风,一合斩催勇于马下。

满宠招降他之前,写他战平虎痴,威风凛凛,而去招降他时,见晃帐中秉烛披甲而坐(另一人为,说明他勤奋好学,熟读兵书。

答应相丛,与类似,有良臣择主而事之意,当叫他杀杨奉时的一翻话也表达了他的为人重情重义)一句“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大约也表达了老罗对他的评价。

请注意是“勇略”,三国里徐晃用智的时候不少。

(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

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

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

)注意,这可是一个战略性的建议,证明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

武将之中只有赵云有过类似的建议,这证明他有一定的政治能力。

出征河北时,曹操攻邺郡,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曹操调徐晃进攻,他用攻心的策略,箭射招降书进城招降成功。

当时曹操欲屠城,徐晃就进言曹操“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

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

”太祖善之。

”潼关战时,徐晃又献计“今尽屯兵于关上,此去河西,必无准备,若得一军暗渡,先截其归路,丞相径发河北击之,俩不相应,势必危贻”。

在阳平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

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

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

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

”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

复遣晃助讨关羽,屯宛。

可以看出,他的谋略在武将之中是的。

无论在那一方面(德,智,义,勇)罗贯中都有对徐晃的正面描写,是三国演义里为数不多的人物之一。

徐晃最闪光的一战,无疑是解樊城之危。

先说说史实,关羽击败于禁后,声威大震,加上投降的七军,估计荆州军力超过十万,如果指挥得当,完全可以北征曹魏,固守荆州。

的计划就可以完成,但是他却骄傲自得,让袭了荆州。

但是他的军力强大是不争的事实,曹仁只能固守,希望有援军解围,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芒。

而徐晃当时只有军队一万余人,虽然曹操调了12营归他调遣,也不过2-3万人,并且多为新兵,战斗力不高。

曹操都没有料到他能解危,自己亲统大军在后,并调回了张辽等名将,说明了当时形势关羽占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指挥得当还可以收复荆州。

可曹操军还未至,樊城之危就被徐晃解了。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

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这可是一场苦战,并不象演义里关羽受伤里他乘虚而入那么简单,看看曹操的评价就知道了:“荆州兵围崭鹿角数重,深如其中,竟获全功,孤用兵30余年,未尝敢长驱竟如敌围,公明真乃胆识兼优者也”。

演义里在对阵关羽时还有一大段对白,既突出了关羽,也有对徐晃的点缀,那几句话可不是谁谁谁便便就能说出来的,他包含了一个戎马生涯的大将无限感触。

俗话说物以类聚,徐晃与关羽是朋友,要知道关羽是老罗的最典型人物,也可以看出罗贯中对徐晃的认同。

里曹操如此评价:“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

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穰苴。

”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

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之风矣。

”得到曹操如此的评价的人,恐怕没有几个。

他无论在对峙刘备还是以及都无败绩,是曹营中也是三国里最为骁勇善战的将领之一。

在这里对比一下三国前期里其他的名将(周瑜等都督型的人物除外)我认为只有关羽张辽的综合能力有可能在他之上:(1)关羽虽然有很多缺陷,指挥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但这并不妨碍他第一名将的地位,三国里也只有他镇守九郡,他的失败与他的骄傲有很大关系,最后遭到魏与吴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失败给他的结局打上了悲剧的色彩。

(2)张辽不用多说,三国里最优秀的将领之一,800军击退十万吴军,这不是其他人能做到的,是的智勇兼备的良将,并且与对峙了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军队处于劣势下完成的,将才。

(3)与马超很相似,都是十分骁勇善战,统率一方军队,吕布太过老实,被人骗来骗去,马超跟他一样有勇无谋,品德上还有问题,最后都被曹操击败。

(4)张合:都是智勇双全,战功赫赫,但张飞统帅部下无方,张合没有典型的光辉胜利(对的胜利有很大的运气,还败在张飞手下)。

(5)于禁曹家兄弟:黄忠有闪光之战,可惜的是死得太早了,没有更多的机会,魏延才未用尽并太狂妄,死的也很冤,于禁本来也十分出色的,但关键之战败了,徐盛火攻败很有将才那时他已经很老了,曹家兄弟战功无数,都镇守一方,但没有大型的胜利,甘宁也是如此。

(6)最后说说赵云,他是现在最受欢迎的人物,在品德,政治上有较为突出的记载,三国演义里把他神话为常胜将军,虽然他也智勇双全,但他跟随刘备注定没有太多机会统兵,或许他投靠曹操会更加出色。

不管在历史上还是演义里,对徐晃的评价都是不错的,而他本人也把为曹操效力作为自己的理想: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1后期镇守阳平关对峙汉中的魏延,是病逝而不是被孟达射死,不知道老罗怎么想的,名将的死有一些胡乱编造,张辽,张合,黄忠都是如此,也许他认为将军战死沙场才是最好的归属吧? 徐晃一生俭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服。

而且他每战有功,但很少邀功请赏,所以在曹操的军队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得晌,属徐晃。

”徐晃用兵作战都把斥候派到很远的地方。

先做出打不赢的样子,然后再奋勇作战,追杀敌人夺取胜利,兵士们常常忙得没有空闲吃饭 ,可谓。

徐晃常叹息着说:“古代的人常会忧虑遇不到贤明的国君,我现在有幸遇到了明主,尤其应当立功报效国君,哪里是为了个人名誉才做的!”所以徐晃把为曹魏的统一事业而战斗当作自己效力的机会,以此为动力,鞭策著自己的行动。

显出了他那可贵的品格。

他是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也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战将。

徐晃人物简介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

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在正史中: 徐晃是曹操部下“”之一,原跟随杨奉,曾保护东行,有功。

后降于曹操,跟随曹操四处征战,于延津率兵击杀,于官渡率兵截烧粮草,平马超时率先渡河,守汉中时大败蜀将陈式,多有战功。

特别是在解樊城之围的战斗中,徐晃率军长驱之入,一举击退蜀军,立下了大功,受到曹操的赞扬。

时期,徐晃病逝。

在小说中: 徐晃原为杨奉手下,使用大斧,武艺过人,曾协助杨奉保护献帝,击退郭汜的追击。

后曹操与杨奉相争,曹操很赏识徐晃的武艺,遂派满宠说服徐晃来降。

徐晃自此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平吕布,灭,战马超,降,多有战功。

关羽围樊城之际,徐晃奉命解围,与曹仁里应外合,成功完成了任务。

后孟达叛乱,徐晃作为的先锋前往征讨,被孟达射中额头,医治无效而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代才女沈宜修诗词特色都是怎么样的呢?

沈宜修生于,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

关于沈宜修生平,许多古书文字都有记载。

通过了解沈宜修生平,便可得知这位才女的生平经历。

沈宜修生于1590年,卒于1635年,江苏吴江人士。

沈宜修 沈宜修出生于一个,根据族谱得知,沈宜修的伯父沈璟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

沈璟的侄子沈自晋是明代文学家,著有《望湖亭》等作品。

沈宜修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自幼深受诗词歌赋的熏陶,长大后的沈宜修自然成为一个才女。

根据沈宜修胞弟沈自征在《鹂吹集序》中写到,沈宜修四五岁时,便能,等到沈宜修八岁时,她对政事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在这种传统观念之下,沈宜修并没有去学堂念书,除了父母偶尔教习读书作诗之外,出于对文学知识的喜爱,沈宜修自己勤加专研。

出嫁之前,沈宜修“读遍书史”,是吴江一带声名远播地才女。

公元1605年,沈宜修时年16岁。

此时,沈宜修嫁给了叶绍袁为妻,俩人,可谓是一对男才女貌的璧人。

沈宜修嫁为人妇后,她将家中琐碎之事打理的井井有条,得到家人的一致夸赞。

加上,沈宜修和叶绍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俩人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美满。

通过记载,沈宜修和叶绍袁共育有五男三女,他们的孩子各个都有出众的文采。

沈宜修诗词特色 沈宜修的代表作品有《鹂吹集》、《梅花诗一百绝》、《雪香吟》等。

通过赏析沈宜修诗词作品,便可了解沈宜修诗词特色。

沈宜修诗词风格有点像,言辞之间充满了清丽婉约。

沈宜修画像 沈宜修少女时期的作品,大多以描写风光景色为主,比如《望江南·湖上曲十二阙》,这一作品中,沈宜修用大量意象渲染了杭州西湖美丽的风光。

“湖上山,一抹镜中弯。

南北峰高青日日。

东西塔锁碧环环。

淡扫作云鬓”词的上阕,沈宜修用了湖、山峰、塔等意象将杭州西湖的美景勾勒出来。

尤其是,“一抹镜中弯”逼真的展现了山峰在西湖中的倒影。

同时,沈宜修借女子婀娜多姿的形态,摹拟了青山具有的妩媚之态。

通过鉴赏沈宜修作品还可得知,沈宜修诗词特色非常鲜明,着重以感怀、悼亡、咏物等五个方面为题材,道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在以感怀为题材的作品中,沈宜修用悲伤的字眼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哀痛。

这些哀痛主要表现在父母离世、女儿早夭、丈夫宦游等方面。

当沈宜修还在少女时期时,母亲便已离世,面对至亲逝去的哀痛,沈宜修用“哭兮不复闻,回肠空自裂”淋漓尽致地展现内心哀痛之情。

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沈宜修诗词特色偏向李清照,但是沈宜修诗词作品中所流露的幽怨凄切之情更多偏于朱淑真。

沈宜修的婚姻 通过叶绍袁的《午梦堂集》可知沈宜修的婚姻生活平淡而幸福。

沈宜修16岁时,便嫁给叶绍袁为妻。

沈宜修蕙质兰心,又对诗词歌赋有独到的见解,所以深得丈夫叶绍袁的喜爱。

喜欢读书的沈宜修一有闲暇时间便,写诗作词。

沈宜修 婆婆见沈宜修美丽多才,担心沈宜修作诗会影响叶绍袁读书。

为了不让叶绍袁分心,婆婆便让沈宜修放弃写诗作词,把一颗心都放在操持家务上。

虽然沈宜修对婆婆的要求非常不满,但是沈宜修毕竟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丝毫不敢违背婆婆的意愿。

沈宜修和叶绍袁结婚数年后,叶绍袁为了专心准备考试,便和堂弟住在学馆备考。

每当叶绍袁作好策论之类的文章时,他都要拿回家让沈宜修批评指导。

沈宜修每次都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叶绍袁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叶绍袁听完沈宜修的建议后,非常佩服沈宜修的见地。

除此之外,沈宜修经常帮助叶绍袁抄写策论之类的文章,以便让叶绍袁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考试。

总体来说,沈宜修的婚姻生活有喜有忧,喜的是沈宜修和叶绍袁恩爱不已,孩子们听话懂事,这让沈宜修非常欣慰。

忧的是,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爱年早逝,让沈宜修夫妇大受打击。

爱女离世后,沈宜修经常以泪洗面。

三年后,沈宜修在对女儿深深地怀念中离开了人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不把刘备囚禁到死 奸雄大意了还是刘备心机婊

被杀后,与一同回到了许都。

当然,刘备的本意是拒绝的,因为他知道,一旦进了许都,身家性命便从此不由己。

可他拒绝不了。

刘备虽身在许都,但却一直在等待机会,一个可以逃出去的时机。

他没有想到,这个机会来的如此之快。

1.美妙的时机 《演义》第二十一回记载,吕布被杀后,刘备随同曹操回到了许都。

不久,就发生了煮酒论英雄之事。

而在煮酒论英雄的第二天,感觉不够尽兴的曹操又再次请刘备一道喝酒。

喝着喝着,突然进来一个人前来汇报军情。

网络配图 原来,刚刚攻破了劲敌,声势一时无二。

与此同时,南边的称帝后骄奢过度、不体恤民心,导致众叛亲离。

自知大势已去的袁术便打算往北投奔袁绍。

如果袁术北归袁绍,情形自然会对曹操有所不利,这是曹操不愿看到的。

刘备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主动请缨前往阻拦袁术: “术若投绍,必从徐州过,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术可擒也。

” 曹操一听,正和自己心意,便当场允诺了刘备的请求。

第二天,刘备便和朱灵、路昭两人一同出军徐州以阻击袁术。

这一下,刘备终于龙归大海。

第二十一回所记载的这件事于史有征,虽然细节是虚构的。

对于曹操让刘备率军阻拦袁术一事,《·武帝纪》记载如下: “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朱灵要之。

” 下邳即徐州的治所,即州政府办公所在地。

“要”通“邀”,在这里表示拦截、阻拦之意。

术指袁术,公即对曹操的尊称。

所以,简单翻译下便是:袁术想要从下邳往北走,曹操派遣刘备和朱灵前去阻拦。

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这件事也记录在《三国志·刘备传》中,内容与《武帝纪》所说的大体一致。

唯一的区别是,在《刘备传》里,曹操一共派了两个人跟随刘备,一个是朱灵,还有一个是路招。

问题于是来了。

在被吕布二次打败后,刘备投降了曹操。

曹操的谋士一眼看出刘备不是甘居人下之人,所以立劝曹操除掉他。

然而曹操以“杀一人而失天下英雄”的缘故没有听从。

在当时的情形下,不杀刘备是曹操所做的英明决策,但他明知道刘备是个有野心的枭雄,为什么敢派他去阻拦袁术呢,这不是明摆着给对方龙归大海的机会吗? 2.曹操犯二? 通常的说法是,曹操犯了糊涂。

他在没有与谋士、程昱等人商量的情况下,独自做出了派遣刘备出征的决定。

事后,郭嘉、程昱听闻此事,赶紧来劝曹操:刘备不能放。

曹操此时才恍然大悟,于是赶紧派人去追,但是“追之不及”(《武帝纪》)。

显然,为时已晚。

网络配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不犯错呢?曹操也是人,犯错也情有可原嘛,这样看来,整件事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没毛病。

然而,未必。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件事情。

先是,袁术在扬州混不下去了,于是想要北上投奔袁绍。

但如此一来,袁绍的势力会变得更雄厚,这是曹操所不愿见到的。

因此,曹操派了刘备和自己的亲信朱灵、路招两员将领前去徐州进行阻击。

刘备大军顺利到达徐州等待袁术的到来,然而不成想,袁术还未走到下邳便病死了,如此一来,任务算是自动完成了。

刘备便下令让朱灵、路招回军许都,他自己则趁机杀掉徐州刺史车胄。

就这样,徐州重新回到了刘备的怀抱,刘备也因此正式与曹操公开决裂。

仔细阅读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一大疑点: 阻击袁术是一件大事,曹操为此还特意派出了两员大将,这样的事件曹操真的会不跟重要的谋士商量便擅自做主? 史书上只记载了郭嘉、程昱反对此事,然而,我们知道,曹操最重要的谋士还有与两人,他们的态度如何史书上却只字不提,这其中有没有猫腻呢? 一个合理的猜测是,虽然郭嘉、程昱反对刘备出征,但荀彧或荀攸却持赞成态度,权衡利弊之下,曹操最终听从了后一方的建议。

那么,曹操是基于什么考量而放任刘备出征袁术呢?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3.曹操的算盘 曹操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地响。

在他看来,选择刘备有三大好处: 第一,在名义上,曹操和袁术仍是盟友,双方没有正式决裂。

一旦自己亲自出征或派手下亲信阻击袁术,很可能会激化与袁绍的矛盾。

如此一来,双方的决战很可能会被大大提前,但此时的曹操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所以他尽量避免这样做。

选择刘备则没有这样的担忧。

因为刘备曾经是徐州牧,现在是豫州牧,名义上也是一方诸侯,并不属于曹操的亲信部下。

出了事,中间有缓和的余地。

第二,刘备与袁术有仇。

死后,刘备领徐州牧。

不久后,袁术便起兵攻打徐州,而正因为这件事,刘备才失掉了徐州。

因此,两人早有仇隙,让刘备去攻打袁术正是让他去的。

于情于理,刘备都不会放过袁术。

第三,袁术此行是去投靠袁绍的,让刘备去阻击袁术,无论成败,刘备都会得罪袁绍。

网络配图 加之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两人曾经过从甚密,而公孙瓒与袁绍是死敌,所以刘备与袁绍本来就有怀疑的底子。

这样一来,刘备即便想要脱离曹操,他也不能投奔袁绍,进而很难找到合适的容身之所。

到最后,刘备就只能乖乖地待在曹营为自己所用。

可见,对于刘备的出征,曹操是颇费心思的。

当然,不止如此。

在实际操作层面,曹操还专门派遣了朱灵、路招两员大将。

再者,此次出征的士兵都是曹操阵营的部队,刘备没有群众基础。

这样一来,刘备即便有野心,他又能翻出什么浪花呢? 然而,曹操还是失策了。

他严重低估了刘备的野心与胆量。

事在人为,能为人所不能为的正是英雄。

刘备就是这样的英雄,或者枭雄。

曹操没有料到,刘备这样一个在军事上屡遭失败的人,竟然有勇气在自己眼皮底下举兵叛乱,而且还是那个去年刚被自己攻破的徐州。

虽然口头上称呼刘备是个英雄,但从心底里,他对自己的手下败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正是这一失误,造成了在与袁绍备战的关键时刻后院失火。

徐州被刘备所夺,紧接着,许多郡县纷纷叛曹归备。

一时间,曹操处在了多面受敌的危险境地。

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徐晃是“五子良将”之一,他为一代奸雄曹操立下过哪些功劳?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