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1800年前汉民族因为什么差点亡种?
【千问解读】
1800年前,汉民族因为什么差点亡种 从“归晋”的公元280年,再到被大隋接管的公元589年,中国历史这300年间,汉民族的精神状态整体是走下坡路的。用史学家陈寅恪的话来讲,此时“中原文化”已陷“颓废之躯”,堕为“久远而陈腐之文化”。
那么,这“颓废”和“陈腐”是如何而来的呢?导致了什么后果? 没有任何树木,是不自朽而外虫磕入的。
简要评价开的这段历史区间汉民族精神病症,我以为可三字释之:乳糜血。
所谓“乳糜血”,用医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血液中含有高脂肪。
通俗地讲,就是血液中杂入了大量油脂。
可以想见,一个高脂肪的肥胖之躯,怎么会保持无病的健康状态呢? 提及大晋“时代精神”,可以用一个来描绘:穷奢极欲。
这个朝代留给历史的,是各种突破想象极限的暴殄天物的故事。
诸如“万钱一餐”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晋朝重臣何曾,时任太尉。
此人在曹魏时期投靠权臣司马家族,到了司篡魏建晋时就成为“开国元勋”。
何曾前半生还算是个敬业敢言的干臣,看到的士大夫,马上弹劾让将其逐出朝廷,不要“污染华夏”。
但是到了晚年,他却开始撒起欢来,污染起华夏了。
老何是西晋有名的“奢士”,以“极品生活方式”闻名于世。
他奢到了什么程度?皇家宴席都看不上眼。
每当皇帝请客,他都要带着自家厨子做好的饭菜到场,因为御厨的饭菜他“吃不习惯”。
当时中国饮食业,在发酵技术方面尚不发达,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所以皇帝也往往吃不上“发面馒头”,但这个何大人却“非发面馒头不吃”。
一个蒸饺,没有十道以上花纹不吃。
每当设宴,厨具摆设务求奢华,菜肴色香味都要讲究到极致。
有人给何府算过一笔账,说何曾一天的伙食费至少要一万钱,而当时一万钱相当于1000个平民百姓一个月的伙食费,也就是说,他的一顿饭,是10万农民一天的消费!而何曾的儿子何劭,虽然本事不如老爹,但在摆阔方面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不学无术的官二代,“食之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 ,他每日的伙食费是两万钱,高出其父一倍,相当于2000个平民百姓一个月的伙食费,是20万农民一天的消费。
奢侈到了这个程度,这爷俩还常常向别人抱怨:没什么可吃的。
惹得皇帝都非常好奇,经常到他家“蹭饭”。
西晋斗富的传奇层出不穷,还有“蜡烛当柴火”“击碎珊瑚树”,的故事,实在太多了,足以令今日中国“土豪”自惭形秽。
大晋开启了华夏极乐模式。
在国家体制层面,祭出了“门阀制度”。
所谓“门阀制度”,可归结为一句话:王侯将相有种,当大官须拼爹。
统治者的顶层司马家族成员分封各地为王,名门望族子弟世袭官爵平步青云,平民子弟上升无门,永远靠边站。
说白了,这是“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天下。
“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天下,是士族坐享其成的世界,晋朝的,其实就是一个士族“二化”社会——享乐化和流氓化。
尽管享乐主义打破了虚伪的礼法,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并直率地加以表现,但其精神本质是非理性的,是以的兽性形式表现出来的。
不管“官二代”和“富二代”们怎么“讲究”,只剩追求的他们,本质上不过是群“权贵流氓”而已。
所以,一个“士族二化”的社会,终究必走向道德沦丧、精神颓废的末世。
末日很快到了。
糜血的大晋,在北方只存活了65年,西晋很快灭亡了。
它亡在了“后院”。
这与大晋的穷奢极欲因果相连。
为了方便享乐,晋朝的士族囤积驱使了大量家奴,这些家奴很多是“外来移民”,他们大都是从漠北地区迁入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部落,原系生活于奴隶社会的奴隶。
死后,司马家族内讧,发生“”,大晋朝民不聊生、国力大衰。
于是,那些达官显贵的后院“移民家奴”,就像凶猛野兽嗅到了腥味,他们引领本族部落军队,入侵中原,开始。
乳糜血的西晋终被胡人之首的匈奴人灭亡。
灭晋的匈奴首领是及子刘聪,他们系汉化匈奴贵族,匈奴左贤王之后。
西晋中期,刘渊与晋廷交往甚密,数次被晋帝加官进爵,后自号“大单于”。
到了西晋晚期,他趁靡乱衰败,自称汉王,进军中原,建立中国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汉赵、前赵。
刘渊死后,其子刘聪即位,攻占长安,俘获西晋最后一个皇帝——司马炎的司马邺,西晋亡。
刘聪俘获亡国之君司马邺后,令其为匈奴皇室端菜倒酒,洗槽喂马,曾经享尽荣华富贵,穷奢极欲的司马当家人,最后就落到这步“被奴役”的天地。
后刘聪又嫌“杂役”司马邺服务不到位,将其杀害。
刘渊父子之前赵,并没有统一中国,甚至连北方也未统一,但它却掀开了潘多拉盒子,从此中国中原大地胡暴乍起,汉民族不得安生。
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及汉族王公大臣逃过长江,远遁南方,建立偏安东晋。
汉民族不再是北方的主人,中原先是成为匈奴人的天下,而后又被四个胡人部落陆续接管,这就是著名的“”事件。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的第一个浩劫时代。
进占中原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几乎都没有自己的文字,甚至有些民族还保留着食人的兽性,所以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野蛮降临。
针对汉民族的大规模的吃人事件也在这个时候发生。
这主要是羯族部落军干的。
严格地说,羯族不是真正一个民族,而是一个部落。
它是五胡中开化程度最低的,有语言没有文字,即便在进入中原之后,因为他们大多从事下等家奴工作,所以也大都还是不识汉字的奴隶。
但是,中原内乱,却成就了他们的崛起。
奴隶出身、大字不识一个的羯人也趁乱做了一把中国皇帝。
公元319年,羯人石勒在中原乱战中脱颖而出,石勒建立的后赵,采取野蛮的奴隶制,只有羯人才可称为“国民”,他们拥有“治外法权”,可以像杀猪宰羊一般任意屠宰汉人、烹食他们。
由此,他们也被一些历史书籍称为 “东亚历史上最残暴的民族”。
正是因为它残暴,所以后来此族命运未得善终。
遭到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报复,终被灭族。
羯族之后的羌、氐两族,其残暴程度与羯。
总之,这个期间野蛮残暴降临中国,中原大地进入了第一个“黑暗长夜”。
史书《晋书》记载,当时中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遭到灭绝性屠杀的汉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亡种危机。
史学家称这一浩劫为“中原陆沉”。
《中国人口史》记载,五胡乱华前,中国北方汉民族人口有2400万,而五胡乱华后,据史书《鸣沙石室佚书》记录:“中夏残荒”,汉人或南逃或被屠杀,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只剩400万。
北方汉民族人口数量不仅急剧减少,而且民族精神也一落千丈。
华夏的精神血脉——汉魂也史无前例地在北方出现断层。
好在在此期间,还有一位叫的汉民族英雄出现,率领北方残存汉民族,在五胡中杀出一条血路,在十六国中建立唯一的汉族政权冉魏,汉民族才幸免绝迹中原。
随机文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永远白天,三体擎天柱均出自这里私人飞机一年的费用是多少,湾流g650为什么那么贵(飞得远和快)复活成功的灭绝动物,八大珍稀动物灭绝后复活/震惊世界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刘备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核诸葛亮?
及见,即生“上报國家,下安黎庶”之思,与、结拜,招兵买马,投军从戎,遂厕身政治。
厕身政治后,刘备先后依于刘焉、卢植、朱隽、,甚至也一度成为靠山。
最后奔,靠,依,身边逐渐聚集了武如关羽、张飞、,文如孙乾、、简雍之流,初步赢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但是,这也让天下枭雄深刻地认识到了刘备的野心与竞争能力,曹操所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急难图也”,将其视为必欲除之的对象之列。
自此,刘备从依曹操,依袁绍,依刘表,最后被曹操追杀,被袁绍追杀,为刘表部下不容,受困在新野小县,已无立锥之地,随时面临曹操大兵压境的危险,到了所说的危难之时,前途难卜。
此种情形下,刘备寻找新的出路已迫在眉睫。
恰值此时,刘备因荆州依刘表几乎被蔡瑁所害,亏得的卢马神勇相救,使得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水镜庄的。
司马徽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刘备所以“命途多蹇”就是因为“左右不得其人”,也就是缺乏人才。
此前刘备对人才并无深刻的理解,他以为诸如孙乾、简雍这些“”(司马徽语)之流便就是人才,所以纵观刘备此前战绩,可为人道者并不多,特别是灭黄巾后须直面实力强大的军阀如袁绍辈便只有逃走的份儿,更别说如曹操之流的枭雄。
司马徽的提醒,让刘备如梦初醒,所以当夜“寝不能寐”,求贤之思已勃然兴起。
正遇徐庶相寻,立刻拜为军师,便大胜曹仁、李典两万五千大军,夺取了曹操的樊城,迫使曹仁、李典远遁,是平生第一次自己。
这一大胜更增强了刘备对人才作用的认识,于是,当徐庶被曹操骗去之时,如遭灭顶之灾,大喊“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值此,刘备真正认识到了人才在决定命运方面的决定作用。
但刘备对于人才的寻求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徐庶以单福名初见刘备,为了考查刘备的人品,便以的卢马赠人相劝。
刘备闻言甚不以为然,可以看出刘备用人的不苟。
刘备通过对司马徽和徐庶的询问了解到诸葛亮。
三十五回司马徽告诉刘备说“伏龙、,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闻其说便再三问询伏龙、凤雏情形,然司马徽却避而不答。
致使刘备“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甚至半夜闻有人(单福)来,起床密听,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
及在徐庶的情况下,徐庶又专程推荐并高度评价诸葛亮。
刘备要徐庶将诸葛亮请出,徐庶说“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
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也”,将诸葛亮的才干与、张良相比。
姜子牙、张良是历史人物,难以把握,所以刘备又急忙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徐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此人每尝自比,;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司马徽为天下名士,徐庶的才干也已亲眼见识,这为刘备对诸葛亮的任打下了基础,但是否二人所言果真,正如关羽以为诸葛亮自大的过份,不满地说:“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刘备也尚不能说心无疑虑,所以,当他再次见到司马徽时便有直言相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且当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也”,致使众皆愕然。
当然,这个“众”字中刘备必是其一。
所以,刘备要借诸葛亮之助,对诸葛亮的考查势必继续下去,这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缘由。
刘备主要是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属和友朋的观察、询问考查诸葛亮。
《演义》写刘备非常注意从一个人的交游判断人的贤能与否。
如刘备为刘表手下蔡瑁追击,跃马过檀溪后,碰到了名隐士司马徽的牧童,询及司马徽的为人,便首先以其朋友相问道:“汝师与谁为友?”不必说,这是作者创作人物的一种构思方向。
因此,我们看刘备在前两次至隆中时,虽然没有遇到诸葛亮本人,但总是会有所收获,初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的乡人、童子与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再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亮的岳父和诸葛亮的朋友孟公威与石广元。
刘备试图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友和朋友的观察了解来认识诸葛亮,因此刘备总是非常主动地与隆中地区的人物交往,所见之人无非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周围之人的观察是全面的,如人物形貌体态,言谈举止等。
从人的相貌而言,司马徽“,”;崔州平是“容貌轩昂,丰姿俊爽”;石广元白面长须,孟公威清奇古貌;黄承彦暖帽遮头,狐裘蔽体。
如众星捧月,再看诸葛亮便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其实,三顾茅庐,完全是刘备逐渐了解、接近诸葛亮的一个过程,每一次走进隆中通过对诸葛亮友朋的观察,对诸葛亮就多了、深入一些了解,实际上就是向诸葛亮靠近了一步。
从刘备先后接触的人看,作者确实也是这样布置。
如初顾茅庐,所见是诸葛亮的乡人、朋友和童子,二顾茅庐见的是诸葛亮的朋友、胞弟与岳父,三顾方见诸葛亮草堂独卧。
此层次深浅以家庭和血缘关系说。
初顾听到的是诸葛亮乡人所唱诸葛亮的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再顾得听诸葛亮胞弟歌诸葛亮之作“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见诸葛亮的手书:“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三顾亲闻诸葛亮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此层次深浅以距诸葛亮心灵距离远近说。
所以,刘备每顾一次茅庐,约请诸葛亮的态度便坚定一层,一顾茅庐临别仅仅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
”再顾方留下字据表明殷勤的心跡,最终刘备实现了登堂入室面请,与诸葛亮促膝而谈,聆听诸葛亮治国方略,对诸葛亮有了深刻了解,洒泪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甚至还注意到了诸葛亮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如初顾茅庐,刘备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闻歌,便勒马唤农夫问“此歌何人所作”?又初顾茅庐,刘备向隆中进发,作者写刘备遥望冈,果然清景异常,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
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及至茅庐未见诸葛亮而去,又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感叹不已。
使人想到了唐人的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髙,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緑,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纵观上文可见,作者此笔正是要借环境的描写也借亲友的描写,写南阳的,隐示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结果。
随机文章霍金五大预言是什么,2050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怖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永远白天,三体擎天柱均出自这里秦始皇地宫被盗过吗,秦始皇地宫藏万吨水银无人敢挖(剧毒)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巡航导弹的制导过程分析,惯性/GPS/地形匹配混合制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大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熄了对朱棣的杀心?
最终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取代侄子,登上了宝座,这一年距去世仅仅四年。
朱元璋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因此可以说他的能力绝对是卓越高超的,其政治能力更是突出。
这样一个英明睿智的皇帝,在生前为了给儿子、朱允炆铺路,可谓是、机关算尽,但是他死后仅仅四年,自己安排的政治格局就被打破,难道他生前没能料到燕王的危险性吗? 显然不是这样,朱元璋是何等的睿智,其实他在生前早就考虑到了燕王构成的隐患,而且在晚年长期谋划除掉自己这个”刺头“儿子。
在朱元璋的几十个儿子中谁的能力最高呢?很显然,就是燕王朱棣。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个优秀的儿子呢?网络配图 朱元璋在储君问题上肯定是有过缜密反复的考虑的,在他的长子朱标活着时,储君问题算不上问题,因为自己这个长子虽然性格柔弱,但他颇有能力,群臣也非常拥戴,而且明显是个未来的仁君,再加上他是儿子们中的长子,也压得住兄弟们,朱元璋全心全意的在为他除掉一切障碍,对儿子是否具备接班的能力从不怀疑。
但朱标的过早去世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接班问题立刻凸显出来。
此时最佳接班人无疑是两个:长孙朱允炆、四子朱棣。
论能力。
朱棣绝对没的说,十足的人才。
但是接班问题事关整个帝国政权的稳固,朱元璋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
那么朱棣为什么落选呢?首先,朱棣是四子,他的前面还有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虽然这两个人能力一般,但是各个手握重兵,再加上他们都是朱棣的哥哥,资历辈分在那摆着呢,将来如果朱棣上位,他们必然不服,藩王们的斗争必然白热化,这对帝国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古代社会,接班过程的稳定是重中之重。
再者,这是大明帝国的第一次接班,对未来”千秋万世“的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现在必须要树立稳定平稳的典范,否则将来皇位继承极易血雨腥风,这对一个封建帝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接班问题的核心是权力传承的”稳定“! 而长孙朱允炆,在宗法伦理上优势突出,长孙嘛,宗法传统绝对符合,再加上他与朱标极为相似,性格仁厚,而且极为孝顺,在朝廷众臣中口碑也好(毕竟大家喜欢好说话的仁君嘛),再加上他继位以后必然是个推行宽松政策的仁君,天下朱元璋已经打下来了,将来需要的自然是”守成之君“,柔善的朱允炆自然极为合适,所以比较下来,朱允炆是最合适的人选。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人多么,政治素养极为成熟。
政治接班人确定下来了,朱元璋就不得不考虑燕王朱棣构成的未来隐患了,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左右,朱元璋就有了解决朱棣的心思,于是朱元璋秘密在北平城和燕王府安插了大量的奸细,对朱棣的一言一行严密监控。
终于,在洪武二十六年,发生了一件事,给朱元璋带来了机会。
网络配图 这一年,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率领使团向明朝贡马,结果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朱棣相谈甚欢,两人甚至密谈了一夜,说白了就是在谈未来在政治上两人如何如何,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的亲信探听的。
李芳远这个人说来也是有趣,他跟朱棣极为相似,作为老五,他在兄弟中能力最强,在老爹建立朝鲜的过程中出力最大,结果老爹竟然打算传位给小儿子,他后来竟发动政变,杀弟弑兄,把老爹都逼跑了,人生经历与唐太宗李再详细说他。
两人不仅谈的投机,李芳远竟然将本来要贡献给朱元璋的马分出来一部分私下给了朱棣。
这下子朱元璋大怒,他决定以此为契机,诛杀朱棣,进而大行牵连,趁此机会除掉剩余的不可靠分子。
于是朱元璋跟大臣密谋这件事。
但是刘三吾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时机不成熟。
这个时候朱元璋冷静下来了,没错,时机确实不成熟,老二、老三可都活着呢,杀了老四,他们怎么办,现在他们好歹还能互相牵制呢,于是朱元璋收起杀意,暂时放过朱棣一马,打算时机成熟再动手。
两年后,洪武二十八年,老二秦王朱樉病死。
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感觉时日不多了,在他看来,假若自己死后,至少还有老三牵制朱棣,至少危险还是可控的,再加上人越老越容易犹豫,更何况是自己的亲儿子,于是解决朱棣的具体实施开始搁置。
但是一件事的发生立刻使情况变得严峻,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老三晋王朱棡也病死了,这下子问题棘手了!我们要知道,朱元璋是这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去世的,也就是说,朱元璋离死只有短短三个月了!这个时候朱元璋越发感觉自己时日不多,而三子的去世更是使这个老人家伤心,身子的一半都埋在了黄土里,临死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多么凄伤悲痛,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极为清醒,他对驸马梅殷哀叹道:“燕王病矣!”(意思是:燕王这个人危险啊!)这个时候是他最真切体会到燕王这一隐患带来的严重危机!网络配图 但他这句话也透着深深的无奈,毕竟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真的快不行了,恐怕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对自己这个最信赖的女婿梅殷说,将来靠你了,你一定要辅佐好皇长孙!最终,一代传奇枭雄病逝。
他死之后的第二年,燕王便起兵“靖难”,最终该来的还是来了,历史就是这般无情。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如果朱元璋最终举起屠刀,大明朝走进的又将是另一个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