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心高气傲,虽建立大功为什么结局却不好?
【千问解读】
公元263年,邓艾率先攻破成都,灭亡蜀汉,结束鼎立的天下局势,完成曹魏数代遗愿,功盖天下。然而刚刚建立大功,就被诬陷谋反,与儿子邓忠,父子二人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邓艾可谓是三国最凄惨的大将,因居功而获罪,但并不是没有机会回转,可惜不懂历史,没能看明白老板的言外之意,父子惨死,好生冤屈。
邓艾的悲惨遭遇首先还是居功自骄的恶果。
平定蜀汉之后,身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功,有些飘飘然的,忘却了身为大将更改避嫌才是,擅自僭越,以天子的名义大肆任命官吏,俨然一副巴蜀未来主人一般,虽无谋逆之心,却也给老板释放了一个谋反的讯号。
建功立业是军人的理想,但邓艾这样骄傲的像个孩子似的还真不多见,见人就自豪的吹嘘一番。
对当时投降的蜀汉官员说:“你们这些人啊,幸亏是遇上了我,换个人你们早被杀光了。
”还说:“也就是以前运气好,但遇上我,只能穷途末路了。
” 蜀汉旧人看邓艾天天这样,背地里都偷偷的嘲笑邓艾。
但这些已经足以被政敌加以利用,构陷邓艾与之地了。
但其实邓艾直到此时还是有机会扭转局势的,如此大功,老板就是想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邓艾建立大功,司马昭授意魏元帝下诏褒奖,但这褒奖词很值得玩味。
“邓艾张扬武力,振奋国威,深入敌人腹地,斩将拔旗,消灭敌首,使得伪称帝王的人引颈自杀,通缉多年的罪人,一朝之间就给平定了。
打仗不超过预定的时间,战斗很快结束,席卷西部,平定巴蜀。
即使攻破强大的,奋力打败强劲的,吴汉擒捉,平定,若论功绩,他们都还比不上邓艾。
因此策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
封其两个儿子为亭侯,各得封邑千户。
” 这诏书就是司马昭拟定的,词儿都是好词儿,可选择的类比对象就耐人寻味了。
白起、韩信、吴汉、周亚夫都是历代名将,战功赫赫,但历史上战功赫赫的名将多了,为何独选这四人?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居功自恃,并很快被安上逆臣的罪名杀掉。
这样来看这就是严重的敲打警告了,意思就是说,“注意一下屁股别歪了,否则以上四人的下场就是你的明天”。
可惜邓艾收到嘉奖诏书后,完全没有会意到boss的话外之音:“交出兵权,明示无逆反之心,回帝都留任考察”。
反而以为老板真的在褒奖战功,更加积极的要求老板给他增加军费,增加士兵,乘士气一举灭掉东吴。
这无异于给老板讲:要造反了,就是还缺点钱,赶紧打款。
邓艾熟知兵法,用兵不说如神,也当得起一代名将。
但对历史似乎并不特别熟悉,这最后的一丝挽救自己命运的机会也错过了,最终因居功而喊冤惨死,令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南征荆州:虽然在赤壁打了败仗却已达成目的
同时,曹操还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文武俊杰,如刘先、文聘、韩嵩、邓义等人。
这样就使得刘备的元气大伤,而这也是刘备后来人才库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
有人认为曹操南征刘表是其战略错误,因此才造成天下三分的局面,破坏了曹操统一全国的大略。
我却有不同的看法:曹操南征刘表,是当时绝对正确的选择。
而取西蜀,则无疑于自杀行为。
首先,我们看一下西蜀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当时汉中由张鲁据有,张鲁是靠五斗米教起事的,其影响力仅在汉中一地,他自己也并没有北上中原的野心,反而是由于杀害了他的母亲,因此他时刻不忘进兵蜀中。
而当时的蜀中,刘璋暗弱,胸无大志,内部也并不稳定,再时刻担心汉中的张鲁的进军,难以有大的发展。
这两个割据政权,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发生,在几年内是不会有大的发展的,早两年去征伐他还是晚两年去征服他,对曹操是一样的。
而荆州方向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荆州刘表与江南本是世仇,也曾互相攻击,但他们对曹操集团又都非常敌视,时刻准备袭击许昌。
在曹操征伐时,刘表曾数次率军相救。
在时,曾经遣人向刘表求救,刘表虽然未发救兵,可也并不听从韩嵩等人的意见投降曹操,反而将韩嵩投入大狱,以至于拷杀韩嵩的随从,而随后又接纳刘备以据曹操。
在刘备的辅佐之下,刘表势力的战斗力又有了极大的增强。
而江南的也一直视曹操为劲敌,在曹操与袁绍相拒时,就曾经准备奇袭许昌,可惜在大军即将出征时孙策被刺客所杀,孙权接位之后,很快就理顺了政权内部的关系,招贤纳士,力量又有所增强。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曹操擅自西征汉中,刘表和孙权都有可能进攻许昌。
这样,曹操又将陷入攻徐州时叛反于其后的尴尬境地。
曹操绝对不会再冒这样的风险。
所以曹操刚一平定二袁,立刻就作玄武池以训练水军。
先北无疑是曹操最佳的战略,而在战役发起的时机上,曹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因为在刘表的身边,还有一个刘备。
曹操对刘备的能力,是非常了解的。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在曹操的心目中,刘表并不比袁绍可怕,而孙权尚幼,是否有所作为还看不出来。
如果没有刘备,曹操也许可以将南征的时间表再向后推迟一段时间,等待将水军训练精熟再实施南征,毕竟只要曹操大军坐镇许昌,刘表和孙权都没有能力来进攻(如果有人能劝说他们来进攻,曹操一定会重赏)。
但曹操没有机会等待,因为刘备的实力在急剧增加。
在荆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刘备已经网罗到了两个顶级人物:徐庶和,荆州朝野之俊杰又都在逐渐向刘备靠近。
而刘表的身体一直不好,后嗣问题又没有处理好,这些事情曹操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一旦刘表病死,荆州的刘琦就有可能和刘琮起内讧之争。
而刘琦和刘备、诸葛亮关系密切,在刘备的辅佐之下,刘琮是不可能获胜的。
而一旦刘琦职掌荆州,整个荆州也就等于归刘备控制了。
曹操可以打败比他强大的多的袁绍、吕布、、张鲁、刘璋之辈,但他不可能消灭一个实力和自己接近的刘备。
所以,曹操必须在刘备羽翼丰满之前将其剪除。
因此,他才在建安十三年秋立即南下荆州。
可以说曹操的南下时机掌握的绝对合适。
就在大军进发的路上,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刘备没有足够的实力抵抗曹操和刘琮部队的两面夹击,只得逃遁夏口,而曹操的轻骑兵在当阳击溃了刘备的主力,同时掳获了刘备当时最为重要的谋士之一徐庶的母亲,并因此而使徐庶投降曹操。
很显然,徐庶只是刘备阵营中投降曹操的最为著名的一位,而不可能是仅有的一位。
这样就使得刘备的元气大伤。
同时,曹操还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文武俊杰,如刘先、文聘、韩嵩、邓义等人。
而这则是刘备后来人才库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
虽然后来中曹操失败,但曹操的此次南征,也彻底打乱了刘备接受荆州全盘人马以争衡天下的基本部署,使刘备失去了能够帮助他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批精英人物。
因此可以说,曹操南征的最大目标,其实是已经达到了,只是因为赤壁之败,才没有取得更为圆满的成功。
随机文章盘点世界十大禁用刀,三菱军刺捅人非死即残废(个个见血封喉)长门为什么不复活弥彦,或因三角恋所致(长门恐喜欢弥彦女友小南)三星堆不是汉族文明, 三星堆外国科学家解密/三星堆其实是源于古蜀国揭秘漫威异能者能力排名,万磁王和X教授竟然还不是最牛逼的(天启)诡异的道德经与外星人,传道德经作者老子与外星人藏惊人秘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
邓艾之死,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说是个职场课题:面对猜忌心严重的上级,如果只想着把事情做好,而不惜违背基本的权力规则,大概率会被整得很惨。
为了便于理解,先讲个身边的例子。
多年前,笔者有个朋友,是一个国企的部门经理,上面的直接领导是总监,再往上是副总经理、总经理。
某一年,这个总监因病休假,在副总经理的支持下,当年的公司项目由我这个朋友接手。
没想到的是,当年的项目成果大大超过了往年;至于原因,其实大多是行业形势的加持,也有些偶然运气成分,我朋友所起的作用其实并不大,他只是恰好处在那个位置上。
但我这个朋友当时年轻啊,认为自己能力相当不错,言语之间颇为自得。
现实很残酷。
没多久总监归来,对我这个朋友痛下杀手,想方设法地架空、边缘化,甚至还另外扶植了一个同事升为经理。
由于该总监与总经理关系密切,副总经理为了稳定也装聋作哑,我那位朋友最终成了炮灰,黯然离职。
为什么一个立下功劳的员工,不仅没被提拔、甚至因此招祸?这就是现实版的功高震主。
在一些体系下,相对于集体的得失,某些领导者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
遵照这种逻辑,如果下属取得了一项显著成绩、但这位领导却没有在其中占据主要角色,那他/她一定会对相应的下属痛下杀手。
基本上是成绩越大,下手越狠、整得越惨。
所以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种微妙的现象,在许多企业中,一些人做出了成绩,首先会感谢领导,诸如“在XX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得益于XX总的大力支持与领导”等等。
实际上,这里所提到的领导也许压根没参与此事。
这不是腹黑,只是针对现实的人性所作的自我保护性妥协。
而作为灭蜀的头号功臣,邓艾却惨遭杀害,就是因为没有妥协。
公元263年8月,在洛阳,整队誓师,下令进攻蜀汉。
将军邓敦只是提了一嘴“时机未到”,就被司马昭杀头示众。
司马昭之所以这么决绝,其实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在公元260年,他的手下带人当众杀了不听话的,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纵然司马家族权势滔天,也架不住的口诛笔伐、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为了有所表示,司马昭拒绝了期待许久的“相国,封晋公,加九锡”的待遇; 其次,近年来屡屡北伐,虽然基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但曹魏也不得不多次兴师动众、疲于应对。
司马昭对此非常不满,他怕有人指责自己治国无能、无法威慑敌国。
为此,他甚至寻思着派人前去刺杀姜维,就像当年暗杀一样。
在从事中郎荀勖的建议下,司马昭找到了一个彻底扭转人心、提升自己权威的好办法:灭蜀。
说到底,当时的他还是曹魏的人臣,想要更进一步,名正言顺地加九锡、封晋王,有什么比灭掉敌对政权来得有效呢? 所以我们可以明确一个基本的规则:灭蜀这一成就,只能是司马昭的;只有创造历任曹魏皇帝梦寐以求的辉煌壮举,他才能从法理上将曹魏扫进历史的角落。
凭借压倒性的兵力与国力优势,曹魏灭蜀按理说问题不大。
所以,剧本应该是这样的:遵从大将军、大都督、录尚书司马昭的批示与指导,钟会、邓艾、、卫瓘等人各司其职、,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予的任务;这个功劳是全体将士的,但说到底还是有赖于领导司马昭领导有方、决定正确、支持到位。
顺理成章地,司马昭权威再上新台阶,篡魏不在话下。
然而,邓艾却没按这个剧本来。
其实开战以后,在各路魏军的配合协作下,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形势极为不利,屡屡落败的情况下只能退守剑阁。
鉴于当时的蜀廷弄权、政治腐败,姜维得不到有力支持,钟会的主力获胜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由于各路魏军捷报频传,到了十月,司马昭已成功地被封晋公、加九锡,距离目标仅有一步之遥。
但谁也没料到,到了11月,邓艾的偏师竟然从小道插入蜀汉腹地,杀死、逼迫投降。
一时间,风头全部转移到这位一线将领身上了。
原本这样问题也不大,得到蜀汉投降的消息后,识相地正式任命司马昭以相国身份统摄朝政,进一步合法合规地交出了政权。
司马昭的目的基本达到,如果前线的将领有一丁点儿眼力劲,结局极有可能是的。
但接下来,邓艾的一步步举动,却让司马昭非常不愉快。
首先,进入成都后,邓艾“依故事,承制拜禅行,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
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
也就是说,他模仿当初大将邓禹的惯用做法,授予刘禅行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其他官员要么被任命为曹魏官员,要么出任邓艾部属。
随后,他又上书司马昭,表示自己对下一步的动作已经形成了初步规划,比如留下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在蜀地煮盐炼铁,以备军需;反对将刘禅送往洛阳,而是封为扶风王、安置在扶风郡,以招降东吴...... 司马昭的回应是这样:任命邓艾为太尉,增加食邑两万户(任命钟会为司徒,增加食邑一万户)。
同时密令卫瓘提醒邓艾:“以后诸事必须先汇报,不得擅自做主。
” 由此可见,之前邓艾在成都的一系列安排,都是他自己的主意。
同时,司马昭给予他三公之职、二万户的爵邑(当初辅政,也只是一万户),其实也是明确告诉他:你的荣誉已经到顶了,如果再按照你的规划安排刘禅、对付东吴,还能有什么更高的奖励给你? 可惜的是,邓艾已经被自己的辉煌成就冲昏了头。
面对卫瓘的提醒,他不仅不听从,甚至当面嚷嚷:“《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 面对司马昭的明示,邓艾不仅不紧急刹车,甚至还搬出了儒家经典来给自己寻求合理性。
他以社稷、国家来压司马昭,难道不明白这个社稷是司马昭的吗? 下属恃功而骄、不服管控、挑战权威、争夺荣誉,司马昭杀心已起,至于钟会的告状,只是个合理的借口罢了。
巧的是,随后钟会试图谋反,两个灭蜀功臣终于先后被搞臭,司马昭的伟光正形象再次被强化。
这再次证明,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人性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提升,只不过是换了个包装与体现形式而已。
纵观古今,邓艾的遭遇又有什么稀奇?也许不合理,但这就是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