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两大帝国军力比较:秦国与古罗马谁更强?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群是“车千乘、骑万匹、带甲百余万”的真实秦军的缩影。

兵马俑的发现也为历史学界、军事界揭示了昔日秦王朝军事状况的冰山一角。

正当秦军崛起于黄土高原最终一统天下之际,在西方世界古罗马也逐渐成为一个强国。

两大帝国东西呼应。

究竟是秦军更强,还是罗马兵团更有威力,很多年前,网友们就曾经为这个问题争执不休。

现在,让我们架空历史,想象一下两大帝国正面交锋的情景,听听专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 .进攻兵器 秦军铜兵,罗马铁兵 ●与青铜兵器相比,铁制兵器显然更为强大。

不过,当时铁制兵器的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兵马俑至今已经出土了4万件兵器,其中包括戈、矛、戟、铍、弓弩等,都是青铜制品。

剑是大家最熟悉的兵器。

和刀不同,剑是通过刺这个动作杀伤敌人的,因此它比只能砍的刀更为致命。

兵马俑坑出土的一些秦剑比战国时代其他诸国的剑更长一些,在1米左右。

剑长了刺杀范围当然就更大。

与此同时,1号俑坑还出土金钩两件。

金钩,后世又名吴钩,据说是春秋时吴王首先制造的。

这两件金钩形如弯月,齐头、两刃,可用来勾杀或推杀,是仪卫性短兵。

秦军的武器还包括铜铍。

1号俑坑就出土带长木柄的铍16件。

铍头的形状与短剑相似,装在长3米多的木柄的前端,是与矛相似的刺兵。

铍是春秋时流行的长兵器。

当然,秦军兵器中还有长矛,且是7米长的长矛。

为此有专家推断秦步兵中有长矛方阵。

不过,作家黄章晋认为,长矛阵这个说法可疑,因为在中国人知道欧洲长矛方阵之前,从来没有人说起过这种长矛阵。

何况,就出土文物比例和数量看,戈比矛更普遍。

戈适合战车作战。

步兵作战时,它就派不上大用场了。

在秦军众多兵器中较为特殊的是带铜廓的弩机,也是这支王者之师的一件杀伤利器。

中国学会理事、陕西考古学会副会长的袁仲一被称为“秦俑之父”。

他指出,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与战国弩的形制结构相同。

但1996年对1号坑做进一步清理的过程中,发现两件带铜廓的弩机。

铜廓提高了木廓弩机的性能,增强了灵敏度和稳定性,也增强了弩的杀伤力和使用寿命。

相比之下,罗马军团的进攻兵器看起来更强大一些。

他们的兵器以铁制品为主。

罗马兵装备长方外凸的盾,使用短剑作战。

与长矛的简单戳刺相比,短剑的有效杀伤距离较近,要求战士们“短兵相见”。

这对个人技艺要求更高,因此罗马军队非常重视平时的训练。

重标枪也是罗马军团的重要兵器。

它是标枪的一种,跟短剑一样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

罗马军团所使用的重标枪,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头杆,容易投掷,穿透力强。

最大投射距离约18米。

由于欧洲铁矿资源较丰富,而且与最早发明铁器的西亚人交流便利,所以欧洲很早就进入了铁器时代。

黄章晋认为,双方兵器的优劣是比较明显的。

因为一般而言,铁兵器的杀伤力更强。

如果秦军还没有摆脱对战车的依赖,秦军与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差距会更大。

不过,对于罗马军团铁兵器和秦代青铜兵器的优劣问题,在军博编辑研究处博士李斌看来,很难做出比较,“两者技术路线不同,从历史长河来看,铁兵器是占了上风,但是在冷兵器时代,铁兵器的优势还不是很明显。

” 2 .个人防护 秦军皮甲,罗马铁甲 ●秦军的皮甲较前代的更合理,罗马军团的铠甲头盔则形成了更为完备的防护装备。

兵马俑很好地呈现了秦军甲胄的情况。

坑内大批武士俑身上雕造的铠甲,陵园内的石铠甲坑也出土有大批石甲、石盔与石马甲。

与战国早期的盔甲相比,它们的甲片较前代趋于小型化,甲片编缀的方法更趋科学合理,使人穿上后弯腰、挺腹、抬臂等均感方便。

不过,甲的质地与前代基本相同,仍以皮甲为主,铁甲很少。

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

但在秦陵石铠甲坑又出土了大批头盔。

袁仲一指出,这表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不过秦军作战时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

而罗马军团的铠甲头盔则形成了更为完备的防护装备。

黄章晋认为,在此方面,秦军不敌罗马军团。

罗马军团 由于罗马短剑的攻击距离较近,势必需要有其他兵器辅助保护士兵。

为此,罗马人重点对盾牌做了较大的改进。

罗马军队把盾改成结实的长方形凸面体,高约1.2米,宽约0.61米。

这些大盾用木头制成,外层表面先以帆布蒙上,再蒙以小牛皮,上下部边缘都包上了铁边,增加它的坚固,也能保护它受到从上而下的劈刺和放在地上时受到的伤害。

此外,盾上面还镶钉着一块铁的浮雕花饰,一旦有石块、投枪、以及各式沉重的投掷武器的打击,都能被挡到一边。

而罗马铠甲算得上是西方步兵铠甲制作技艺的集大成者。

罗马铠甲是铁铠与皮甲的混合体。

它最大限度保留古典铠甲的防护能力,机动性却并不受影响。

同时,罗马军的头盔也经过改良,基本保留了科林斯式头盔的防护性能,士兵的视野和舒适性也得到很大改善。

事实上,罗马军团,就是以甲盾著称。

3 攻城器械 秦有冲车,罗马盾车 ●战国后期,冲车、抛石机等设备成了主要攻城装备。

罗马人则常用盾车和木塔。

战国时代,诸侯鏖战不断,攻城技术因此得到长足发展。

春秋时期临车、冲车、修橹和抛石机登场,成为冷兵器时代最早的“重型装备”。

军博编辑研究处博士李斌指出,在战国的秦国以及后来的秦王朝基本都会使用到这些攻城装备。

战国时代的各种攻城方法,包括临、钩、冲、梯、水、穴、突、空洞、蚁傅、轩车等等,也基本都为秦军所熟知。

在进攻城镇时,罗马军团同样非常重视使用攻城器械。

除了用撞城机击破敌人的城墙或城门外,盾车也时常出现在战场上。

盾车是攻城用的木制器械,像一间小房子,不过只两面或三面有木板墙,屋顶也用厚木板制成,上面还覆有铁皮或兽革,起防火的作用。

盾车下面装有轮子,可以推动。

人甚至可以躲在里面,从墙上的洞里向外射箭,也可以利用它做掩护挖掘地道。

攻城时,罗马军队还经常使用木塔。

根据实际需要,木塔可一层一层加高。

外蒙铁皮,用轮子推动。

士兵站在木塔上可向城墙上的敌人发射矢石,驱走守卫士兵。

木塔另设有吊起和放下的槛桥,可以放下来架在敌人的城墙或碉堡上,方便战士爬过去。

公元前57年,恺撒在与苏威西翁内斯人交战中,就曾使用过盾车和木塔。

而抛石器和弹射器的使用,能掩护攻城、渡河,或在野外战斗发生前远距离杀伤敌人。

不过,在黄章晋看来,尽管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用以抛射石弹的大型抛掷远射冷兵器“飞石”,但罗马军团更熟悉如何精巧地借助杠杆原理打击敌人。

直到阿拉伯人将“回回炮”(Trebuchet)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抛石机全部采用的是通过最简单的杠杆原理用人力将石头投掷到远处。

它需要很多的人来一起拉,且无法瞄准,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射程相同。

而欧洲同时代的抛石机(Onager),使用的是以天然纤维束扭在一起的“弹簧”作为蓄能机构,加上齿轮可以起到停止和传动作用,使抛石机不需要很多人同时拉动,就可以使抛石机或重弩被绞紧,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击发。

齿轮和螺丝被认为机械学无可化约的最基本构件,这两样东西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出现。

4 .防御工程 秦筑石垒,罗马壕沟 ●西方的数学、军事工程学的发达,这令罗马军团在攻城技术上略胜秦军。

这一点同样使他们有较好的防御工事。

一般来说,秦军和罗马军团最多的是在平旷地区作战。

野外作战,防御装备也颇为重要。

秦军重要防御手段是野战筑垒。

这是自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野战方法。

公元前224年,秦军于平舆之战时“坚壁而守之”。

公元前260年的中,秦赵两军均筑有大规模垒壁,至今在长平遗址(今山西高平一带)还留下大量的石垒痕迹。

垒壁的构筑是以军阵作战为单位进行的,建在各军阵位置的周围。

秦军曾攻赵军长平垒壁,“夺西垒壁”。

据此可知,还应有“东垒壁”及“中垒壁”。

野战筑垒增强了野战防守能力,提高了军队野战生存能力。

春秋时期,军队主要用战车在四周扣搭环围的方法,进行防守。

战国后期,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多,进攻能力的加强和作战突然性增加,士兵们就地取材,以土、石等为原料构筑垒壁工事,而且可以筑得又厚又高、十分坚固,还能防火攻。

罗马军团同样重视防御技术。

罗马军队无论驻扎在什么地方,都会修筑防御工程。

在冬天休战时,他们常常将冬令营筑在形势险要,易于防御的地方。

公元前52年春,全高卢爆发了一场反对罗马的大起义。

恺撒将起义军的主力包围在阿来西亚城进行决战。

交战前,罗马人使出他们善于营建野战工事的长处,挖了三道宽阔的壕沟,中间一道灌满河水。

同时,罗马军还在壕沟后面建防堤和壁垒,上面加上胸墙和雉堞。

在胸墙和防堤衔接的地方,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防止敌人向上爬;然后环绕整个工事,每隔一定距离筑一座木塔;最后在这些工事外建各种陷阱。

最终,罗马军赢得了防御战的胜利。

黄章晋指出,西方的数学、军事工程学的发达,令罗马军团在攻城技术上略胜秦军。

同样,罗马人对于如何架桥、铺路、扎营,都从希腊数学、军事工程学中学到了很多,秦军也相对落后了。

5 作战阵型 秦有三军,罗马兵团 ●秦兵马俑的列阵并非行军队形,也非作战队形,而是整装待发的队列。

罗马人则以兵团作战著称。

兵马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象征着生前守卫京城的宿卫军。

俑坑步兵俑的数量众多,有数千件。

从其编制看有“独立步兵俑”和隶属于战车的“隶属步兵俑”两大类。

从其装备来看,则可分为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和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两种。

轻装步兵俑是军阵的前锋部队,重装步兵俑为军阵的主体部队。

袁仲一指出,一号俑坑军阵的整体形象是“前后整齐,四方如绳”,与兵书上所说的方阵的阵形相同,可名曰“方阵”。

但这个方阵不是行军队形,亦非战时的队形,而是、整装待发的队列。

军阵布局的特征则要求,在军阵主体的前边有前锋,后边有后卫,左右两翼有翼卫。

整体上组织严密,坚若磐石。

2号俑坑由4个小方阵组成一个曲尺形的军阵。

弩兵方阵突出于大型军阵的左前角,车徒结合的第三个小方阵末端有8骑骑兵突出于大型军阵的后边为后犄,从而成为具有前角后犄的曲形阵。

这种组合方式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所谓阵中有阵、营中有营,可分可合。

分开各自可独立作战,合起来浑然成为一体,发挥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

所以,二号坑军阵亦是处于整装待发状态,为不动不用的“居阵”。

罗马兵团 相比之下,罗马军队分军团和辅助军。

类似恺撒通常把军队列为三线:第一军团的四个大队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各三个大队,第三线是对敌人正面和侧翼进行决定性机动以及击退敌人决定性突击的总预备队。

此外,罗马人除军团之外,还有辅助大队。

辅助大队的规模,训练和装备低于正规野战军团,主要由轻骑兵、轻步兵和弓箭手组成。

6 .军事制度 秦人征兵,罗马职业 ●秦军士兵大都是短期服役,战斗力逊色于古罗马的职业军人。

但罗马将领流动性高,秦军则占有优势。

从公元前2世纪末开始,罗马军团的主力就是职业军人。

罗马公民从入伍开始到成为士兵,要经过大约3年的严格训练。

奥古斯都在公元前31年成为内战的最后胜利者,便着手改革,完成了征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化。

罗马军队走上常备职业化的道路。

到公元前25年,奥古斯都仍保留了28个军团。

在随后200多年内,整个帝国的军团总数一直浮动在这个数字左右。

每个军团分为10个营,5500人左右。

普通士兵在其服役的20余年中一般只能呆在一个军团内。

这保证士兵充分掌握武器的使用,并成长为熟练的老兵。

秦国则不是这样。

袁仲一指出,秦军除了有一支固定的中央军外,还实行征兵制。

有战事时,从郡县中调兵。

所以,秦时的兵制是以全民皆兵为基础,军队的主力为服兵役的农民,少量的职业军队,其职业化程度跟罗马军团也不能相比。

黄章晋指出,由于中国奉行战时为兵,闲时务农,中国的士兵都是短期服役,这种非职业化,使得秦军对新战术、新技术的掌握相对迟钝。

不过就将帅来说,秦军或许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罗马军队指挥官流动性很高,军官两年一换,一般刚打完一仗就换指挥。

相比之下,中国的将官则是长期职业。

秦并六国,罗马远征 ●罗马军队和各种文明的军队都曾经打过。

而秦军则只与“山东六国”和匈奴打过,经验相对单薄。

罗马军团采取大规模方阵、兵团式作战。

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

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

这支军队在其几百年成长和完善过程中,同各种文明的军队频繁交锋。

比如在东征马其顿时,罗马人面对的是马其顿方阵。

马略迎击条顿人和森布里人,北上进攻高卢,罗马军团以没有数量上的优势,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这些都为罗马军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相比之下,秦军所遭遇的敌手则相对简单。

秦军最大的作战经验是灭六国、与匈奴之战。

袁仲一指出秦军所遭遇的敌人并没有罗马军团那样多样。

不过,秦军作战并非仅使用单一兵种、阵法,而是常用多兵种、多单元、多手段、多样战术的合成阵法击敌。

从出土的秦兵马俑来看,1号俑坑为“右军”,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

2号俑坑为“左军”,是一个战车、骑兵、步兵混合编组的曲形阵;3号坑的陶俑做仪卫式的夹道排列,是统帅1、2号坑军队的指挥部。

作战时,则使用左、中、右这三军阵作战方式,这是古代中国军队自商周以来就形成的一个基本的传统战法。

随机文章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的区别分析,无人机能自动控制飞行/性能超屌黑化版的白雪公主,联合王子让生母穿烧红铁鞋跳舞致死地球上13.8亿立方公里的海水从何而来,岩石中水分被重力挤出来恶魔果实觉醒是什么,觉醒后爆锤草帽海贼团简直无敌为什么宇宙空间这么冷,宇宙越是膨胀会越冷(地球外太空零下270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你以为古时候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是平民纳妾要这些条件!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

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

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

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

……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

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

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

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

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

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

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

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

”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

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

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

……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

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

阳数奇,阴数偶也。

乃太和之气到也。

……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

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女子出嫁有哪些嫁妆?这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就算是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

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

比如:皇帝迎娶的侄女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

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

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

比如:,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

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

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

比如: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

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

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

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

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

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

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

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

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

”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

”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

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

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古时候两大帝国军力比较:秦国与古罗马谁更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