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太平天国后捻军的覆灭:亡于自己的分裂短视
【千问解读】
以往讨论捻军失败多着眼于农民阶级的一般局限性,而联系具体领袖人物的分析则较少,笔者从六个方面对捻军领袖人物的不足作了具体探讨,分析了这些不足与捻军失败的关系 十九世纪中叶,统治下的中国爆发了近代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南方是和天地会,北方是捻军,西南、西北是各少数民族。但是,这些起义都以失败告终,没有逃脱历代农民起义的悲惨结局。
对此,多少人从理论上、事实上作过深入探讨。
但总觉得有隔靴搔痒之嫌,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
由于“阶级立场”、“阶级意识”束缚着人们从深层次去探讨,有颂扬没有批评,有拔高而不实事求是。
不能从主观上,从农民本身尖锐地提出问题,仅仅从理论上空洞地总结几条教训,唯恐触及到问题的要害。
这不是历史的、科学的态度。
本文力求避免这种倾向,从考察捻军人物的局限性入手,探讨捻军以及其他农民起义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其他方面暂且从略。
刚刚登基,农民起义就在全国各地爆发,来势之猛,完全出乎统治者的意料。
这些起义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
南方太平天国与清王朝对峙,目标明确,阵线分明。
捻军与北方其他农民军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的不同,情形十分复杂。
捻军(包括其他农民军)首领虽然形形色色,但传统的“农民意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逼上梁山与自发造反 捻军起义基本上是逼出来的,一是人祸,二是天灾,为了生存不自觉地走上反抗道路,政治意识十分淡薄。
起义之初有意做“白头贼”,有意“重整江山”,推翻清王朝的是极少数。
捻军首领中的“梁山好汉”(仁义光棍)占大多数,也有“五浪光棍”(或称“武郎光棍”,即流氓无产者)。
由于政治迫害,或生存受到威胁,或寻仇斗杀,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上了“梁山”。
捻军首领中式的人物不少,虽不是一个模式,被迫造反却有相同之处。
张乐行是地方上的大财主,有财有势也有影响,生存并未受到威胁,“初无意作白头贼”。
但是,他好勇好斗,做买卖,开赌场,保送私盐,寻仇斗杀,“争光棍”、“撵绵羊”,于是与各种地方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起来。
他又行侠仗义,是地方上有名的“仁义光棍”,归附他的人日众,这就Î鸨旆醋急噶颂跫W侥谜爬中械姆缟嚼丛浇?终于把他逼上反抗道路。
这种被迫造反终究是不能持久的,随时表现为政治上的犹豫和动摇,于是他出现两次“受抚投官”。
自1855年(清咸丰五年)雉河集会盟以后,张乐行成为头面和核心人物,也就,只有义无反顾,造反到底。
后来他虽然犯过不少错误,但终归是一位杰出的捻军领袖,以反抗清朝起义始,以英勇就义终。
张敏行是因为斗争形势逼迫和张乐行把事件闹大,才把他送上造反的历史舞台。
龚得树、苏天福等人既因为贫寒,生存受到威胁,也因为卷进各种斗杀冲突之中,走上造反道路。
“苏天福事件”是导火线,引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侯士伟受本村地主的政治迫害,又参与斗杀,最后结捻起义,竖起了红旗。
刘学渊、刘玉渊则是反抗盐官的压迫和诬陷而结捻起义。
张宗禹是在与顽固凶狠的父亲发生激烈冲突,无以家还而加入捻军。
张龙、陈大喜当初是团练小头目,因受压迫,愤而结捻起义。
韩奇峰不愿意造反,是别人把大旗插到他家门口,逼他出来造反的。
江台凌、孙葵心则是受人欺侮,险遭砍杀、逮捕而竖旗起事。
此外,刘永敬、刘天台、刘天福、李大喜、任乾、任化邦、鹿利科、葛苍龙等,都因贫寒无以为生,被迫结捻起义,成为捻军的首领。
除了捻军,河南的联庄会,山东的长枪会等,都是官逼民反。
就是苗沛霖、李昭寿,最初也是遭受政治迫害,与当权势力发生激烈冲突,才铤而走险,发动起义,后来投降了清朝,再反叛也是逼出来的。
自发造反,胸无大志,缺少政治意识和政治目标,这是捻军人物的共同特征。
正因为如此,他们无法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统一、浩浩荡荡的武装力量,去共同奋斗,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政治使命。
二、宗族武装与地域集团 长期以来,宗族、帮会、社团是民间社会的三大组织形式,对于基层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功能,也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
近代农民起义除了帮会,如天地会、拜上帝会、白莲教会起着重要的组织发动作用(后期的维新、革命运动则以社团起组织发动作用),宗族组织(以族祠为核心的血缘性集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捻军起义就是这样组织发动起来的。
宗族(家族)是结捻的纽带,扩大一点为宗亲集团。
宗亲集团以人成军,举家举族从军。
以人成军是宗亲集团(宗族武装)的支柱,人存军存,人死军溃。
与宗族武装紧密联系的是地域集团。
捻军起义初期,黄旗捻军以为核心,分布在毫州雉河集以北。
蓝旗捻军以韩、刘、李、任、陆、张等姓族为主体,以顺和集为中心,地处毫州与宿州之间,其中以实力最强,地域最宽。
白旗捻军的姓族也较多,包括龚、孙、江、王、葛等,地处雉河以南。
黑旗捻军姓族更多,包括苏、王、宋、刘、李、杨等,地处雉河集西北。
红旗捻军力量小,地域狭,影响也小。
这些地域性集团只是松散的联合,以大宗族为核心。
后来,地域性的五旗捻军连形式也不存在,以人成军,以宗族为核心形成大大小小的山头(宗族武装)。
只有张、龚、苏3个宗族集团结成巩固的联盟,长期战斗在一起(龚、苏白、黑旗捻军中的其他宗族武装后来也纷纷出走,形成新的集团),也是捻军的核心力量。
这种宗族武装和地域集团是原始的,落后的,具有很大的落后性。
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以及聚族而居的历史传统,构成各式各样、分散独立的宗族社会和地域集团。
这既是乡村社会的显著特点,也是农民军山头主义、小集团意识的根源,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和破坏性。
数十支捻军、数十万捻军队伍,不但走不到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而且互相争斗仇杀,斗得你死我活,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
为什么捻军起义时期,互相仇杀的、坐山观虎斗的、叛变投敌的、脚踏两边船的那么多,这既是农民意识,尤其是流氓无产者的劣根性,也是宗族小集团意识的幽灵在作怪。
捻军的宗族观念、地域观念十分浓厚,只有自己小山头、小集团的利益,对外采取极端的排斥态度,姓族与姓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旗与旗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相互对立,发展到了互相仇杀。
就是在与清军作殊死搏斗时,争夺仇杀时常发生。
“刘饿狼事件”并不是什么“怪事”,后果只是自毁长城,。
多少捻军首领就是这样被自己人出卖,而走上断头台,这种对立和冲突一直延续到捻军失败,血的教训谁都不去总结吸取,宁肯自取灭亡。
三、半是“日子主”,半是“穷光蛋” 捻军歌谣里有“穷了多少日子主,发了多少穷光蛋”的唱词。
在皖北,“日子主”是对财主的称呼。
捻军起义后,多少“日子主”遭到沉重打击,或被杀,或逃亡,或成了穷光蛋。
捻军首领中大量是“穷光蛋”,也有大量“日子主”,捻军的基本队伍则是“穷光蛋”。
“日子主”转化而充当捻军首领,如张敏行、张乐行兄弟,家有四、五顷地,分家后仍各有数十百亩。
张乐行还开过粮行、糟坊、杂货铺,摆过赌场,贩过私盐,家有佣工、丫头,可谓不大不小的财主。
张宗禹家更富有,有10多顷地,佃户佣工一大批。
张振江也是个小财主,家有顷把地。
可以说张旗旗主大多是财主出身,不过有大小之分。
陆遐龄是地方有名的财主,又出身,且三代尚武,本人是武秀才,为一方豪强。
苏天福稍有土地,开过粉坊,卖过油,贩过羊,是个小财主、小商人。
王贯三稍有财势,也是武秀才,在当地声望不小。
赵浩然武童生出身,家稍富有。
韩奇峰是个大家庭,有地二、三十顷,在地方上声望不小。
江台凌家有两顷地,本是个“日子主”,二哥还是个文生秀才。
孙葵心有一、二十亩地,略有家财。
纪伦有两顷地,筑有很大的圩寨,本人还当过清军小头目。
张朝阶祖上是书香门第、富贵之家,本人还有三顷地。
葛苍龙是有名的“盐趟主”,给地方官吏当过“保镖”。
张龙、陈大喜既当过团练小头目,家财亦富有。
其他农民军首领“日子主”就更多。
河南联庄会、山东长枪会的头目大多是地方上有财有势的人物,又是团练头子,只是在与地方官吏、反动团练的冲突中反抗起义的。
幅军中的孙化祥充过巡役,贩过私盐,有财有势。
刘淑愈还是个进士。
文贤教军中的董乾儒是个举人,宋继鹏办过团练,任团长。
淄川起义的刘培德中过秀才,组织过团练。
黄崖教军中的张积中还是太谷学派的领袖。
这些“日子主”们并没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造反精神,并未想到要造清朝的反,当个叛逆。
他们结捻起义并成为主要首领既是逼出来的,也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产物。
一种情况是在与其他“日子主”,如地方豪强、团练头目以及官府的激烈冲突中结捻起义,如陆遐龄、张乐行、苏天福等。
一种情况是遭受其他“日子主”或团练、官府的压迫结捻起义,如张龙、陈大喜、江台凌、纪伦等。
一种情况是被他人抬起来,相逼而反,不反不行,如韩奇峰等。
他们没有政治抱负和志向,也没有这种意识,因此影响了后来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无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局面。
捻军首领除了“日子主”,大量是“穷光蛋”(贫苦农民),也有不少的流氓无产者。
贫苦农民出身的,如龚得树、侯士伟、刘永敬、刘天台、刘玉渊、刘学渊、李大喜、李成、鹿利科、任乾、任化邦等。
他们地无一垅,房无一间,靠当佣工及一些不正当职业维持生计。
他们走上反抗道路,具有天生的反抗意识。
但他们没有政治意识和觉悟,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复仇,为了暂时改变自己的地位或处境。
其他的很少考虑过,更不会意识到应该造谁的反,怎样造反。
像李昭寿一类流氓无产者,苗沛霖一类穷秀才,稍有一点政治头脑,但一己之利把他们引向邪路,反复无常。
苗沛霖两次“抗清”,一围寿州,二围颖州,只是挟狠报私仇,杀仇人(如孙家泰、徐立壮、李华南),当然也包括对袁甲三等清朝官吏的愤恨,其中挟私斗狠起了支配作用。
李昭寿为了狭隘的私利,左右摇摆,甚至可以杀死情同手足的薛之元,与苗沛霖也发生火并。
在他们眼里,没有固定的敌人,没有固定的朋友,随时可以反噬,当然也就没有不败之理。
四、图生存与图之业 广大贫苦农民为了生存起来反抗,这是捻军起义的最初动机和主要目的。
封建压迫、天灾人祸把他们逼上造反道路,其理想、出路是什么呢?“农民意识”支配着他们,“替天行道,杀富济贫”是他们的旗帜和武器,平均主义、功利主义则是经济上的表现,是最基本的要求,于是,打土豪,杀财主,分浮财,“打梢”、“磨湾”,就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
这既是农民解决生存问题的手段,也是他们反抗斗争的主要目的。
发展到政治上,帝王思想、专利主义、家长作风、权力意识,就集中反映出来。
“裂土建封,光耀门闾,坐享无穷之福”,“开创疆守,以图王霸之业”,就成为他们的最高政治理想和基本口号。
乡村里称主,地方上争霸,圩寨里坐起朝廷,做起土来,是捻军首领很普遍的现象。
他们一起兵,就假借“替天行道”的名义,在土圩里打出自己的名号,建立起朝廷。
张乐行在雉河集会盟后,既称“大汉盟主”、“大汉永王”、“大汉盟命王”(后来又封为“沃王”),确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
此外,捻军首领“王”的名号可多了,大都是自封的,苏天福是“顺”,侯士伟是“平西王”,张茂是“西怀王”,张捷三是“太平顺王”。
后期捻军首领除了来自太平天国的,有张宗禹、任化邦、张宗爵、牛宏升、李蕴泰、刘金鼎等,都封为“王”,但都是自封的。
似乎没有“王”的名号,起义造反就名不正,言不顺。
除了称“王”,不少捻军首领在自己的小圩寨里坐起朝廷,封官许愿。
如刘永敬在顺和集有自己的小朝廷,自称皇帝,还有东宫、西宫娘娘。
刘玉渊在自己的村庄做起“皇帝”,还有七十二妃,压迫周围几十个圩寨听他的号令,对老百姓也作威作福,霸气十足。
其他还有“齐天大圣”、“八封飞龙”等名号。
捻首们,树起朝廷,做起皇帝,并不是他们的过错,是历史的产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称王称霸,敢于藐视清王朝,对着干,也是了不起的英雄行为。
然而专制主义、帝王思想毕竟是传统文化、封建意识的产物,流毒了几千年,浸泡着千千万万人的头脑,摆脱不了,、是他们的榜样。
另外,齐天大圣、英雄他们接受最多,影响最深,也是他们的榜样和旗帜。
压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要翻身,要,要图王霸之业,就要学齐天大圣,做水浒英雄。
帝王专制思想终归是民族文化中最原始、落后和愚昧的部分,也是农民意识劣根性的突出表现,对农民军的腐蚀性、破坏性极大。
捻军里发生的各种不正常现象都与此有关,最后导致自己的败亡。
捻军起义时期,还没有新的思想武器引导和武装他们,只能停留在旧式农民战争的水平上,结局也只能是重蹈覆辙。
五、寻仇斗杀与争权位争地盘 淮北民风强悍,其俗尚武,“刀剑以喜”,“聚众打降”,已成习俗。
一些人为了出人头地,争光棍、创光棍,于是形成了一伙一铺一捻。
在宗族观念、地域观念的支配下,在保运私盐的活动中,在与官府、豪强的斗争中,一庄为一捻,一族为一捻,聚合起来了。
捻首之间,光棍之间,各占山头,互争雄长,寻仇斗杀,越演越烈,就为捻军起义埋下祸根。
到捻军起义时期,发展到争权位争地盘,形成大规模的内讧和武装冲突。
多少杰出的捻军首领没有倒在抗清战场上,却死在内部的斗杀中。
今天你杀了我,明天我就报复你,不择手段,或,或借刀杀人,或投敌出卖,陈陈相因,一个报应接着一个报应,形成恶性循环。
谁都没有逃脱这个“怪圈”,最终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造成分裂而失败。
起义之前,为了争光棍、报私仇,互相斗杀的风气已蔓延开来。
张乐行杀了侯永清、侯龙标,张、侯两家成仇。
后来,张敏行不顾大局,又杀了红旗捻首侯土伟。
张、侯还是姑表兄弟,仅仅是家族私仇就这么狠杀,结果造成红旗捻军瓦解衰败,影响极坏。
张敏行好杀,得了个“张闯”外号,张宗禹好杀,得了个“阎王”外号,龚得树好杀,先杀张得、张可,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后来在六安又设计杀死刘永敬、刘天台,影响和后果更加严重,造成分裂,削弱了力量,也孤立了自己。
六安“刘永敬事件”过后,最有实力的蓝旗捻军,孙、姜等部捻军(都是大部队)跑了,张、苏、龚捻军只好依靠太平军支援,才支撑焉。
捻军之间的争斗事件经常发生,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没有停止,三河关、正阳关反围攻战中,黄旗、蓝旗捻军为争夺粮食大打出手,矛戈相向。
到了淮河中游,张乐行与张龙之间竟发展为“讨伐战争”,尖锐地对立。
到南下攻捻,捻军面临严重危机时,蓝旗捻首分纷投靠清军,出卖张乐行等捻首。
除了政治立场问题,则是挟私报复,是“六安事件”的延续。
除了争光棍、争权位,扩充势力和地盘的斗争也非常突出。
在残酷而激烈的抗清战争中,大量捻首采取的是骑墙观望态度,作壁上观,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的盟友被消灭,有的还幸灾乐祸。
捻军内部也互相争夺圩寨,甚至不惜以战争相向。
李昭寿以捻军起家,苗沛霖也加入过捻军,后来叛变投敌,疯狂地残杀捻军,那是性质问题,另当别论。
在后期捻军战争中,争权位,互不赖、团结的阴影仍然没有消退。
像许州分兵,各自为战,像任化邦等捻首死在内部叛徒的屠刀下,不能不说是捻军长期不和的结果。
捻军山头林立,互相争斗仇杀,是“农民意识”的极端落后的表现。
六、脚踏两边船与叛变投敌 黄淮地区是清王朝与太平天国激烈争夺的地带,这里的农民军也就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以捻军为主体的农民军,以及从敌对阵营分化出来的武装(以团练为主),脚踏两边船、叛变投敌的现象十分严重。
以捻军起义起家的苗沛霖、李昭寿表演得最有特色,对黄淮地区捻军、太平军的抗清战争,产生过极其严重的影响。
清廷也不能容忍他们,苗、李的结局当然是可悲的。
苗、李姑且不论,捻军首领脚踏两边船、叛变投敌的也不少,同一战壕里的战友经常转化为刀矛相向的仇敌,帮助清廷消灭“友军”。
这一现象贯穿于捻军起义的始终,防不胜防,最突出的是中期,前期次之,后期较少。
初期,张乐行两次“受抚”(一次受抚,参与进攻陆遐龄捻军,一次没有变成事实,但放弃了斗争),影响虽不大,但开了个不好的先例。
到了中期,捻军首领摇摆不定,“变色龙”不少,在危急时刻就叛变投敌。
这种情况以张龙表演得最出色。
1858年(清咸丰八年),李昭寿在清流关叛变投降胜保,由此形成捻军中的投敌逆潮。
年底,张乐行与张龙、李蕴泰(分别为凤阳、临淮守将)发生“构衅事件”,张、李及韩秀峰等即与清吏进行勾结,随即在临淮、凤阳召开投降会议,两地公开插上清军旗帜,淮北的任乾、孙葵心等人也一度动摇(未成事实),一时“浍河流域各捻圩,均已遍插官军旗帜”,波及到整个淮北。
张乐行、龚得树便发动“讨伐战争”兴师问罪,形成互相火并的局面。
张、龚没有成功,且一败涂地。
此时,张龙不接受张乐行的指挥,也没有向清廷献出城池,仍驻有太平天国的代表。
袁甲三欲对张乐行行刺,张龙又事先通知张乐行预防。
不久,张龙与韩、李、任、孙等人识破了清廷的翻脸无情,阴险狠毒,又收起清军旗帜,坚守城池,顽强抗击敌人的进攻。
到危急时刻,张龙还是动摇了,结果被袁甲三诱杀。
1863年(清二年),淮南淮北捻军战争严重失败,张乐行率捻军在雉河集展开最后殊死一战。
可是,长期积蓄的私仇旧恨一齐发泄出来,以刘天福、刘天祥、杨瑞英、李四一为主的蓝旗捻首一齐叛变,成为张乐行的最可怕敌人。
从某个角度说,捻军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被自己打败的。
捻军人物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严重弱点,还存在以下局限性。
“捻无大志”,政治目光短浅,没有政治觉悟和要求,以一些原始、落后的口号指导反清战争。
这就无法率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拧成一股绳,同敌人作斗争,战胜强大的敌人。
“安坐土圩”,“各统其众,各居其巢”,组织涣散,形不成统一的、强大的力量。
游民意识占主导地位,从“装旗”、“打梢”谋生存,到处流窜,发展为军事上的流寇主义。
没有文化修养,没有战略技术头脑,盲动主义作怪,大量战争指导失误,最后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失败也就成为事实。
这些教训是十分深刻的,需要认真总结和吸取,本文不作专题探讨。
随机文章古埃及女木乃伊现精美文身,30处文身演绎别样魅力(地位尊贵)养蜘蛛会认主人吗,蜘蛛生性凶残是不会认主人的盘点人类不能承受的真相,国家隐瞒的超能力者被收纳进秘密部门海水涨潮是什么原因,月亮可能是最大“凶手”/东汉古人已知答案为什么夏天会下冰雹,夏天雷雨季节湿度大/容易产生强对流空气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