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元明两代的倭寇,为什么在清朝销声匿迹了呢?
【千问解读】
我们都知道自中后期到时期,中国经历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之患。明朝的海上实力还算比较强,尚且无法解决倭患,但是时期却很少有这种事,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其实这种情况是双方的局势造成的,首先是倭寇的源头日本。
在清朝年间,日本不是战国时代的那种动乱时期,而是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日本和清朝非常类似,也是实行非常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大部分的港口都关闭,日本的船只更是不允许出海贸易和往来。
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和日本在长崎的港口进行交易,而擅自偷渡更是面临死刑的惩罚。
正是在这种高压的政策下,一些想要出海作乱的倭寇根本没有机会,可以说倭患是从源头上就解决了。
除此之位,两个“锁国”的国家,看似没什么交集,实际上还是有很重要的交易的。
清朝号称“天朝上国,物产丰富”,但实际上制造铜钱所需要的铜却主要分布在比较偏远的云贵地区。
然而日本虽然物产贫乏,但是却是金属产量丰富的地区,而走海路进行交易,明显更加便捷方便。
而且由于日本的锁国,日本民众对很多生活用品的需求也得不到补充,而清朝的商品却能满足他们,可以说是互利互补的交易了。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闭关锁国的两国也是对这个贸易非常重视,甚至是鼓励的。
在康乾盛世的时期,清朝的海军力量也不容小觑,然而平稳的生活让这些清朝的统治者开始懈怠,他们开始逐渐废弃了这些庞大的船只和战舰,可以说是自断双脚的行为。
以至于即使没有倭寇的大清朝,最后不仅被越南的海盗骚扰,还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和鸦片战争中,,被迫定下各种耻辱的条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清两代600余年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喝井里的水呢?
然而,自建国以后,故宫里却发生了许许多多神秘诡异的事件,让人无法解释清楚,并感到毛骨悚然!比如说,有很多人,在不同的夜晚,不同的宫殿,都不止一次的看到过古代宫女行走的样子。
有时深夜故宫深处还会传来女子哭声,还有在储秀宫值夜班的解放军战士,第二天早晨醒来都会莫名其妙的出现宫殿之外等等。
不知道为什么,故宫里有很多地方是不对外开放的,有人从门缝里往未开放的禁地看去,一片荒草丛生的景象,看得人全身发凉。
这些诡事在网上广为流传,具体是真是假已经无从考究了。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件真实的事,整个故宫里有很多口井,具体有多少,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
可历数明清两代,600余年了,没有一个人敢喝井里的水,这是为什么呢? 在民间,修一口井,无非是为了生活用水方便,可为什么谁也不敢喝井里的水呢?宫廷里的饮用水都是来自西边的玉泉山,那里有流泉活水,水质绝佳。
每天早上城门一开,第一批进城的就是运水车。
宫里还规定了每个人的用水量,比如每天享有50罐水,25罐,宫女只有两罐。
井里的水不能喝,能修那么多井干什么?其实这600余年里,这些井的最大作用是救火!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故宫里的另一件诡事——火灾! 故宫里发生的火灾,时间间隔和密度,恐怕是世界之最了。
几乎每隔一两年,宫里就会发生一起或大或小的火灾。
公元1415年,在午门前放焰火,引发火灾,烧死了很多人。
从那时起,宫里的火灾就没断过,没过几年,故宫三大殿因遭雷劈引发火灾,火势凶猛,。
朱棣惶恐不安,认为这是老天对他的惩罚,起火当天便跑去太庙祭祀。
皇帝在位期间,他当了48年皇帝,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火灾。
此后的,宫里的火灾更加严重,、、、、、年间都发生过大型火灾,无一幸免。
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烧毁很多古籍,87岁的太上皇认为这是上天动怒,还因此下了一个《罪己诏》。
包括建国后,故宫也有多次火灾记录。
为什么会有这么频繁的火灾?但这时候,从来没有人敢喝的井水就派上了用场,因为宫里的水井众多,取水方便,所以火灾的蔓延总是能够控制住。
当然了,宫里人的生活用水,比如浇花,拖地,打扫卫生等,这些水大都来自井里,但唯独饮用水不用井水。
皇帝、妃子、宫女、、杂役,谁也不去喝。
因为他们认为井里的水都是不干净的,大家经常看后宫的电视剧都知道,宫里的勾心斗角、权利争斗从来就没有一天停止过。
后宫女人为了争宠,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包括往井水里下药这种丧尽天良的事;还有,深宫里不堪负重而投井自杀的妃子、宫女不在少数,指不定哪个井里就有尸体。
跳井,算是宫里的女人自杀时所用的常规手段了。
甚至还有不少人逼别人跳井,至少可以轻易的毁尸灭迹。
像那口最著名的“井”,就是因为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污辱”为由,命珍妃投井。
珍妃死后的第二年,尸体才被打捞上来,葬于崇陵妃园。
如今此井依旧保存完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困扰汉朝的最大问题:到底是先富国还是先强兵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是对内的公共物品,“戎”则是对外的公共物品。
即使被认为是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周族,据钱穆先生说,最初也只是一个武装集团。
一般的公共物品有较好较坏之分,可有多种结果;而战争这种公共物品一般只有两种结果,战胜或战败。
战胜则扩张领土、掠得财宝和奴役他族;战败则丧失生命或自由,财宝被掠,土地被占。
所以政府本身的强制性,首先是因战争的强制性。
如果不想被敌人强制,就要强制自己。
这也许是政府这种强制性组织出现的最早的原因。
组织资源以进行战争就只能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如规定民众有服兵役的义务和征税。
早期的税赋主要用于战争,可以从“赋”字的结构看出。
右边的“武”字已经说明其目的,左边的“贝”字则指货币。
《汉书·邢法志》说:“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兵役和纳税的含义,就是从自己拥有的资源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战争。
这一部分如果太少,投入战争的资源不足以战胜敌方,则会因战败而遭受重大损失;如果太多,就需要民众在自己的资源中拿出更多的份额用于战争。
但当这个比例过大时,民众的经济自由就会受到侵犯,他们也没有积极性去进行生产活动,他们的收入会减少,作为民众收入一部分的战争所需资源也会减少。
这也可能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
所以,在理论上,有一个将资源用于战争的最佳比率,如果都换算成货币,就可称之为最佳税率。
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找到这一最佳税率相当困难,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探索。
税率往往在“太少”和“太多”之间徘徊。
在外无强敌,威胁尚远时,一个社会可能会采取较低的税率;但当大敌当前,威胁迫近时,就可能采取较高的税率。
并且,组织资源投入战争的政府并非只是提供公共服务,它有着自己的利益。
如果从民众那里征得的税赋高于用于战争的花销时,就会有盈余,这一盈余就会归组成政府的政治集团享用。
因而,借用民众对敌人的恐惧,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税赋,从中获得更多的盈余,也许是不少组成政府的政治集团的一种短期倾向。
当这个政治集团的领导人物有着长期眼光时,他们会抑制征重税的倾向。
在一个社会中,有一些集团更有优势提供进行战争的资源,他们就更喜欢战争,也更喜欢由战争的原因而向民众征收更多的财富。
这些集团即使在政府内部,也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不同,他们并不考虑从长期看提高税率是否压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的繁荣,和动摇了政治集团的政治基础,只是借战争之名从政府和社会中获得更多的私利,因而这种集团所推动的高税率还存在着一种利益刚性,使之不易更改。
《盐铁论》:一个汉代的例子 在西汉初年,实力较弱,如果为抵御匈奴而提高税率,则可能因压抑民众的生产积极性而不能使社会迅速繁荣起来,也就没有实力基础对抗匈奴。
因而,当时的政治领导人,从到文帝和景帝很明智地以向匈奴示弱,或用和亲的方式使匈奴减少对内地的侵扰,同时实行较低的税率。
在那时,田赋曾降低到三十税一的水平。
在以低税率为核心的“与民休息”的政策下,西汉社会迅速从秦末战争中恢复起来,并积累了大量财富。
这为后来反击匈奴的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到了武帝时期,虽然社会已很繁荣,但税率仍是文景时期制定的,仍不能支持主动出击进攻匈奴的资源所需。
这时出了一个,提出了盐铁官营及其他聚财的建议,为汉武帝北伐匈奴解决了一时之需。
然而盐铁官营一方面有“与民争利”之嫌,而且造就了一个靠盐铁官营牟利的官僚垄断集团。
这个集团一旦出现,就有了不同于汉王朝的利益的自身的利益。
这一集团也更为“好战”。
在他们的支持下,汉武帝后来的战争已经不是为抵御匈奴,而是为了炫耀武力,甚至是为了掠夺(如汗血宝马)。
在这一背景下,就出现了《盐铁论》记载的大辩论。
“贤良”“文学”批评以盐铁官营为主的一系列政策侵害了民众的利益,而“御史”“大夫”则以抵御匈奴为之辩。
贤良文学们指出,官营盐铁的产品质量低、品种少和价格高;而以桑弘羊为首的官僚垄断集团借盐铁官营以牟私利。
对于大夫们提出的所谓“抵御匈奴”的理由,贤良文学们反驳说,如果朝廷能够示以仁义,天下将会近者悦,远者来。
从汉朝廷的决策机制来看,不能说关于盐铁官营的辩论会直接影响政策和制度,然而,这一辩论反映了盐铁官营带来的问题,即用于战争的资源比例过大的问题,以及借助于盐铁官营而获得垄断利润的利益集团的问题。
如果盐铁官营只是一个短期政策,为解决出击匈奴的一时之需,民众可以理解和忍受。
问题是,当打击匈奴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威胁已经减少,再要继续进行大规模战争就无太大必要;如果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扩张和掠夺,战争就只有负面意义。
为了这样的战争再维持盐铁官营,让社会和民众继续付出较大的代价,就不能继续得到理解和容忍。
实际上,汉武帝晚期已对自己的穷兵黩武有所悔悟,发布了“轮台罪己诏”,不再进行大规模战争。
其后汉朝廷虽然还在继续打击匈奴的战略,但不再进行与保卫中原安全无关的战争。
用于防御的资源也会减少。
在这时,继续实行盐铁官营就显得更无必要。
反过来,盐铁官营利益流向何处,就更惹人关注。
桑弘羊不仅是提出盐铁官营政策的人,而且是具体实施的人。
他作为“洛阳贾人之子”,深谙商业之道,更知垄断之利,曾“尽管天下盐铁”()。
盐铁官营为汉王朝筹措军费的功能减弱,则其为桑弘羊等利益集团带来滚滚利润的事实就更为凸显。
因而成为贤良文学们罢盐铁官营主张的主要理由之一。
后来桑弘羊为了将自己的垄断之利传给后人而参与了宫廷政变,败露后被杀,则说明了,汉王朝的政治结构保证了其政治领导人不想为了一个利益集团而葬送自己的江山。
汉王朝的生命由此得到了延续。
徐复观对《盐铁论》的思想梳理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盐铁论》,虽然御史大夫们有明显的倾向贬抑儒家,但如徐复观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他们与贤良文学们一样引用儒家资源,尤其是的话,来为自己的主张辩护。
反过来,因在辩论之中,即使遵循儒家主张的人也表达得不那么纯粹。
这使得一般读者不太容易辨清双方的主张究竟是什么。
从经典来看,儒家一贯主张经济自由主义。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是很著名的哲学表达。
由于遵从自然被认为会有善的结果,将此认识推向极端,就出现了一个儒家的分支,即由陈亮和叶适所代表的浙东学派,相“功到成处,便是有德”。
儒家主流的经济思想,应该是以朱熹为代表。
他与陈亮之间只有一点小小的但非常重要的区别,即不认为仁义在所有的时候都会带来事功:“固是得道义功利自至,然而有得道义而功利不至者”。
(转引自束景南:《朱子大传》,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95页~625页)这从今天看来是对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
所以,在儒家主流看来,“义”不都对应着“利”,所以必须超越利;尤其是那些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更应如此。
因为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不需要人人讲“义”,只要有一部分人讲义就行了。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是有效运转的,大多数人按照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追逐自己的利益,就会带来社会繁荣。
市场失灵的情况是很少的。
况且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超越功利。
所以对一般民众,儒家承认和保护他们追求利益的权利,而对政治统治集团和文化精英,则有超越功利的要求。
由此可以理解儒家话语的更深内涵。
由于儒家精英的说服对象主要是政治统治集团,所以向他们谈论这一主张时有着某种具体角度,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和“不与民争利”,是对政府讲的话。
一方面,这是在保护民众的经济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是约束政治统治集团不要追求一般性的商业利益。
所以儒家又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强调“重本抑末”。
其中的“义”包括提供公共物品,同时获得税收方面的回报,所以是“以义为利”;而所谓“本”则是政府本分,“末”则是政府不当行为。
简单地说,儒家对民讲“利”,对国讲“义”。
以对儒家经济思想深刻理解为基础,徐复观先生在其 “《盐铁论》中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一文中对《盐铁论》中的两派思想进行了梳理。
他明确指出,御史大夫们虽然引用了大量儒家经典,并非遵循儒家真精神。
而文学贤良们引用儒家经典则是“原则性的”,即基本代表儒家主流思想的。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为了抵御甚至进击匈奴,能否实行对盐、铁、酒等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政府垄断,以及对因均输而引起的交易的政府垄断。
在辩论中,贤良文学们提出了“崇本抑末”的主张。
这很容易引起误解,以为儒家一般地反对工商业。
徐复观先生对此作了辨析。
他指出,“儒家承认工商的正常功用(“通郁滞”,“备器械”)”,但由于工商更容易获得和聚集财富,所以才在政治上和社会排序上重农抑商,但并非否定工商业。
在另一方面,“贤良文学此处真正反对的,不是民间工商业,而是以盐铁均输等重大措施,由朝廷直接经营的工商业,及在朝廷直接经营下与官府勾接的工商业者。
”(徐复观:“《盐铁论》中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载《两汉思想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140页)徐复观先生对《盐铁论》中贤良文学们主张的这一梳理,更为鲜明地表达了儒家经济思想的一个要点,即儒家反对政府直接介入一般性的商业领域,以及反对对工商业的垄断,尤其是政府官员借助于权力而进行的垄断。
贤良文学们否定盐铁官营的理由,包括政府垄断会带来价高质次的产品,尤其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农具,直接侵害了农民利益;由于政府及其官员进入到了一般商业领域,就会与民争利,“商工市井之利,未归于民”,而是“利归权家”,甚至直接侵夺民众土地等财产,致使破产成为流民;政府官员利用管理盐铁官营之权力中饱私囊,形成了一个官商一体的利益集团,并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维持这样一个政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从中获益的官僚垄断阶级就极力支持一种穷兵黩武的对外政策,又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总体而言,这都是由于政治权力与市场规则结合,即所谓“国以利为利” 的结果。
然而,徐复观先生也并没有完全肯定贤良文学们的所有主张,比如他们在反驳御史大夫们关于盐铁官营用于抵御匈奴的理由时,只是强调“夫文衰而武胜,德盛而备寡”,以及“修文德以来之”,被徐复观先生批为“不顾现实的空论”(同上书,第170页)。
而对御史大夫们“故边民百战,而中国恬卧者,以边郡为屏蔽也”的论点则肯定为“在现实上是坚实的论证。
”(同上书,第167页)这种把握非常到位。
如何将经济自由与富国强兵协调起来 然而,徐复观先生对《盐铁论》的评论还是有点缺憾。
既然在边郡保持武备是必要的,御史大夫们坚持盐铁专卖,以筹措军费就有一定道理;既然怀柔政策不能感化四夷,贤良文学们罢盐铁专卖的要求不就变得“不现实”了吗?如果我们既支持经济自由的政策,又强调不能荒废武备,就要提出一个兼顾经济自由与富国强兵的理论以及可以实施的制度政策,以同时实现两个目标。
否则任何一种批评都不够完整。
实际上,经济自由主义制度与政策并不像看起来那样不能支持富国强兵。
首先是,经济自由主义政策会因其较低的税率而使经济总量有较快增加,会使政府获得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国防公共物品,并且更可持续。
宋代财政史告诉我们,也是为了加强边备而增加了税收之外聚财措施,其结果是,“除与新法直接有关的增收外,在赋入的其他方面均未见明显自然增长。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6页)如变法后的熙宁十年,田赋收入比变法前略有减少(第52页);商税和榷酒收入数“情况都不甚好”(第67页)。
这“自然与行新法后人民负担增加多不利发展生产有关。
”(第67页)更重要的是,这种财经政策是不可持续的。
民众的实际税率加重,会导致社会经济的衰落。
在另一方面,轻徭薄赋还有着政治含义。
如同所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就是说,包括低税率在内的仁政可以使民众更加认同政治统治集团的合法性,更愿意拿出自己的资源,包括财物和时间,支持政府提供国防公共物品。
如此“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矣”,即能够对抗强大敌人。
而如果这些敌人不行仁政,则不是行仁政国家的对手。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 更进一步,如果将仁政推广到天下,而不是靠武力掠夺和奴役其他国家与人民,就会形成比较和平的世界秩序。
国家之间的纠纷就会较少,更不需要动用武力解决,就更少进行武力上的竞争,这也会在提高一个国家的安全水平的同时,降低其国防开支。
当然,如前所述,儒家承认要保持必要的军备。
其水平是能够保卫自己,而不是要征服别人,所以不需过分的军备。
这就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社会资源。
在另一方面,轻徭薄赋所激发的生产热情又会使社会总产出增加,从而能够提供达到这一恰当军备水平的资源。
从而,经济自由与富国强兵可以并行不悖。
这在历史现实中有过大量先例。
如因一些偶然因素,使得一个社会在保持一定军事优势的同时,又保持较低的税率。
例如近代以来的英国和美国;虽然我们不排除这两个国家在崛起时也部分地依靠掠夺因素,如英国对西班牙和法国商船的掠夺,和对中国的鸦片贸易;美国早期的奴隶制和对印第安人的剥夺。
英国是一个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
这使她不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陆军防备周边国家的入侵,只需要将资源集中在建立海军上面。
而她的竞争对手,无论是西班牙,荷兰,还是法国,都要同时建立两支军队,陆军和海军。
这就使英国在获得海上优势的同时可以保持较低税率。
而美国则立国于北美大陆,由海洋将其与列强分隔开来,使她得以在创立之初的相当长时间实行孤立主义政策,将较少资源用于军事,从而可以长久地奉行经济自由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使她最终成为世界强国。
纵观历史,也许中国是唯一在比较自觉地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政策的同时,保持国家强大的社会。
比较突出的是汉朝、、和。
它们都征收较低的税赋,同时只有不多的兵。
这些中国传统社会的军事力量与其“帝国”的身份很不匹配,以致有人称之为“无兵的国家。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即使是在军事力量看似强大的唐朝,统治集团也主要借用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来保卫边境。
甚至向外扩张。
如唐诗中所说,“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而唐朝的税率,包括租庸调在内,大约在14%左右。
这与今天世界超强的美国的军费相当于190个国家的总和有着天壤之别。
“无兵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荒于军备的批评,但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无兵”却能成就如此强大的国家和中国前后相继的强大王朝?这其中应该有“仁者无敌”的因素。
随机文章雌性巨型蜥蜴不需要雄性就能生育下一代,老鼠攻击信天翁,这些动物都经历了什么探寻路西塔尼亚号沉船,鱼雷击中致使1200人葬身大海法国凯旋级核潜艇造价300亿,能瞬间毁灭俄罗斯武则天的最后归宿乾陵地宫,乾陵地宫为什么不发掘(盗墓贼连连碰壁)新疆三十万镜像人事件真相,研究双鱼玉佩致使能量泄露出现复制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