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婉约派代表人物她的三瘦是指什么?
【千问解读】
留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词佳作。其中,“三瘦名句”是李清照三首代表词作,分别出自于《凤凰台上忆吹箫》、《如梦令》和《醉花阴》。
《凤凰台上忆吹箫》有句内容为“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如梦令》中有一句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中写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首词中都有一个“瘦”字,所以后人将三句脍炙人口的名句称为“三瘦”。
《凤凰台上忆吹箫》和《如梦令》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醉花阴》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
就从曲调来说,《凤凰台上忆吹箫》和《醉花阴》偏沉闷、哀愁,而《如梦令》的词风比较清丽明快,体现了词人悠闲舒适的生活。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李清照创作于青州,这首词表达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当时,李清照和赵明诚生活在青州,期间,赵明诚受到朝廷外派,需要到别的地方任职。
李清照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和丈夫见面。
词中用“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诉说自己因思念丈夫而日益憔悴地情形。
《如梦令》中词人用“红肥绿瘦”四字,歌颂了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喜爱之情,曲风明快,体现了早期李清照悠闲舒适的生活写照。
《醉花阴》是李清照后期词曲经典作品,这首词写于赵明诚去世之后。
通过“人比黄花瘦”来反映出自己愁苦的心态,将思念家人,思念丈夫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词人李清照的思想是什么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对宋词有着巨大贡献的人物。
在她的词作中,一般人们习惯根据她的经历,将她的词分成两部分来解读。
第一部分,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她的词作主要是写闺怨为主。
第二部分,她经历了之变和丈夫离世,词风转变成为对国事的感慨。
综合她一生的作品来看,李清照的思想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生活和自然。
在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中,有许多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在这个时期,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条件相对来说比较优越,所以她在这时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和生活的憧憬。
二、对爱情的憧憬。
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对爱情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她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抒发自己对爱情的渴望。
在和丈夫离别的那段时期,她的作品大多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其中不乏对丈夫浓浓的爱意。
三、爱国情怀。
李清照不仅以写闺怨情感诗词见长,在她经历了两宋交替之后,更多地开始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四、乡愁。
思乡也是李清照的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靖康之变后,李清照流落到南方,她的家乡已经被金人占领,尤其是当她在丈夫去世后,她开始怀念从前在家乡的幸福生活,所以纵使在风景如画的南方,也难以抑制她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男性化的李清照是什么意思 李清照是一个美女,有李三瘦的别称,因为以瘦为美,李清照三十岁时候的画像可以看出,人立花丛之中,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人吹走。
但是别看她长相是绝对的女性化,她的性格却像一个男子。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词婉转优美,经常写一些女子闺房之事,人们想当然的就会认为李清照是一个柔弱的温婉女人。
其实不然,李清照是一个男性化性格的女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女汉子。
有几个原因可以说明这一点。
首先,她很喜欢喝酒,而且有些酗酒,别小看古代酿的酒,有时候度数还是蛮高的。
她喜欢喝,酒量也大。
经常在文章中写出来这一点,她的词流传下来的有3首,这其中提到酒的就有24首。
心情好了要喝,心情不好也要喝酒,送别要喝酒,迎接归来更要喝酒。
逢年过节是不必说,平时一个人也得小酌几杯。
女人喝酒的挺多,但是时时都往醉了喝可不是小女人的作风。
再者就是李清照喜欢“打马”,也就是男人玩的一种赌博游戏,她还写过《打马赋》,引用的全是男人的典故。
她喜欢谈论政事,虽说没有规定女子不可以讨论这些,但是很多人接受在朝堂上纵横的都是男人。
她没有权利,但是她有文字,她希望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力,对时政产生影响,要是在现代,绝对是个女强人。
她对丈夫的柔弱很是不满,赵明诚在做建康太守的时候,金兵来犯,他却弃城而逃,后来两人路过乌江。
李清照脱口而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随机文章盘点墓地风水禁忌事项,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坏人葬下去得恶果)没有月亮地球会怎么样,没有月亮人类能生存吗(人类无法生存)世界十大天然保健食品排行榜,都是保健养生的佳品(越吃越健康)盘点宇宙八大神秘的未解之谜数以百万计的瓢虫聚集在一个偏远的无线电发射塔上,没有人知道原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林则徐希望加强海军建设,为什么帝王却说他“一派胡言”?
这套票共计两枚,一枚是他本人的画像,而另一枚则是的浮雕图像。
把人发行在邮票上,这是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一种尊敬,让世人铭记他的功勋。
那么生活在19世纪的林则徐,能够登上邮票,除了他在禁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是第一个探求全新世界的人,让腐朽的大清帝国慢慢地接触新鲜事物,以至于后来的,等改革措施的兴起。
而这两枚纪念邮票也以J.115为志号,广泛的流传在人们的手中。
他本是个愚昧之人 众所周知,林则徐真正接触中国以外的世界,是随着禁烟开始的,在主持禁烟期间,林则徐被皇帝委派为钦差到广州实行禁烟活动。
当林则徐到达广州之后,他首先做的就是了解外国人对禁烟的看法,于是他让翻译官把洋文书报都翻译过来以供阅读,通过阅读之后他才发现,原来西方世界那么的先进。
他了解到,西方已经实现了半自动化作业,比如自动纺纱机,平板印刷机,蒸汽机轮船,锅炉等等非常先进的设备,而且一位叫斯蒂芬森的英国工程师,甚至创造出了火车机车。
这让林则徐大为吃惊,他不敢相信西方国家居然可以完成如此之多的伟大壮举。
因为在不久之前,他刚给皇帝上过一道奏折,他愚昧的认为:这些外国人的腿不善弯曲,虽善于海战,但登陆后则无作为。
然而当他细细的品读和思考之后,他忽然发现西方国家制造出来的一种装备,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可能让中华大地遭受劫难,而这个东西就是:蒸汽轮船。
我们需要强大的海军以及海防 之前他只是知道洋人们有一种铁制的军舰,但对于这种武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可想而知,这也是当时所有中国人的普遍认知。
此后,林则徐不断的探求外国新鲜事物,并了解到了中外之间的发展差距,特别是在海防方面,一旦洋人们的蒸汽军舰进攻我们的国家,依靠那些破旧不堪的木头战船,根本就无法抵抗。
作为封疆大吏,他有直接向皇帝进谏的权利,于是他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奏折中把中外海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如其中的这段话: “查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如夷船逃出虎门外,自非单薄之船所能追剿,应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
” 此外,在对于战船上的武器装备,也做出了详细的介绍: “其火攻器具,如火箭、喷筒、火球、火罐之类,亦宜多为制备,以便临阵抛用。
” 可以看出,林则徐认为大清帝国必须有一支,设备先进,装备精良的强大水师,这样才可以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很好地保护自己。
那么清朝当时的水师是个什么样子?是否真的是? 当时清朝的水师还是成立于清军入主中原前后,和陆军一样分为和,但当时的水师虽然在清朝的沿海都有所驻防,但其实际用途还是缉拿海盗等小范围作战。
此外还有一个最为致命的问题,就是清朝水师的建制非常分散,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指挥系统,这就让本就落后的水师,其战斗力又打了个折扣。
在加上海军装备非常落后,船体一撞就散,武器除少量鸟枪,火炮外,多是弓箭,刀剑等冷兵器。
这样的海军,别说和西方列强对抗,甚至和大明时期的海军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然而,当这份奏折送给道光皇帝之后,皇帝在这份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奏折上朱批了四个字:一派胡言。
这四个字断送了大清朝海军崛起的机会,断送了林则徐建立海防蓝图的希望,在光明与黑暗的分岔路口,迷失了方向,一头扎进的深渊。
如今的我们也许对道光皇帝的愚昧无知而感到愤慨,但这种观念其实对当时的大清朝来说,却非常的流行,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众所周知,中华大地几千年来,一直遭受北方的侵害,从修筑长城开始,中国的国防重心也就偏向于此而从未改变。
在古人的眼中,西面道路崎岖,沙漠连绵,而东南是浩瀚的大海,这些都属于天然的屏障,只有北方广阔土地上游荡的这些游牧民族,成为了古人们心中的梦魇。
虽然到了清朝时期,这些游牧民族已经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但随着俄国的崛起,北方防御体系再一次成为了清朝国防的重心。
所以,在封建思想的皇帝心中,仍然把大海视为屏障,又怎么可能花费巨额银两去置办什么所谓的战船? 而“一派胡言”这四个字意味深长,也让人见识到了封建思想的可怕。
这种思想影响着当时的一代又一代人,俗话说的好:薪尽火传一脉相承,正是古人们不愿意睁开眼睛,只凭着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验和技术过活,哪里有不失败,不灭亡的道理。
但我们在否定封建思想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承认封建思想的成功性,如果不是这种统一的思想发挥着作用,也许中国早已分崩离析,成为若干个小国。
其实这种对思想的管理和束缚,也并非中国才有,世界各国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比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他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就下令禁止了民众的宗教自由,从而只能信奉天主教,也正是在他的这个举措之下,他的皇权获得了空前的集中,此后更是把本是二流国家的法国,提升为欧洲霸主的地位。
可见思想的控制是多么的重要,只是这种方式要与时俱进,只是大清王朝没能做到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权臣斗:曹爽在与宣皇帝司马懿两派夺权中为什么败下阵来
而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虽为的侄孙,属于皇室贵族,但也有着尽心辅政、改革政治的决心,并非一味纨绔。
那么,这两个辅政大臣是如何合作的?他们后来为何因小隙而起大怨?司马懿又是如何韬光养晦的? 受诏托孤 驾崩之前,选了两名大臣来辅佐八岁就继位的,这两名大臣便是曹爽与司马懿。
曹丕的本意是希望两个人能像先贤一般尽心辅政,令其想不到的是两人最终竟兵刃相加,水火不容。
1.无权的太傅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病情加重,驾崩之前将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诏命二人一起辅助年仅八岁的少帝。
那么,曹睿为何将辅政重任交给了和皇室没有血缘关系的司马懿呢?曹睿 原来,司马懿出身于诗书世家,“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伏膺儒教”。
末年,天下大乱,生于乱世中的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成为丞相之后,依靠强制手段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司马懿就职后,曹操让他和太子互相往来。
司马懿后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官职。
他在曹操手下任职期间,多次随军征讨其他的割据势力,始终小心翼翼,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助曹丕。
当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深受曹丕的任和重用,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野慌乱不知所措,直到司马懿理事,使得一切都安定下来。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被封为河津亭侯,转任丞相长史。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司马懿被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和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令司马懿镇守许昌,并封其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春二月,司马懿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钺,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驾崩。
临终前,他命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征东大将军曹休同为辅政大臣。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原来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自立,魏明帝于是召司马懿率兵征讨公孙渊,最终司马懿用奇计击败了叛军。
由此可见,在曹魏前期,司马懿确实为曹魏政权的建设与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而成为辅政大臣也是情理之中的。
其实,司马懿率兵打败辽东公孙渊之后,朝廷原本是让他去镇守关中。
但当他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命令他火速回京。
司马懿于是乘追锋车昼夜兼行,赶赴京师。
明帝看到他后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以后事相托。
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
吾得见君,无所恨?”当天,魏明帝就去世了,当时正是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
曹芳刚即位的时候,曹爽所有事情都和司马懿商量,不敢独断专行。
司马懿也觉得曹爽是国家的股肱重臣,以礼让之。
然而时间一长,曹爽便在亲信的挑唆下开始排挤司马懿,他开始想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后来又任命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
于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了曹爽集团的手中。
2.打败仗的大将军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之子,曹操的族孙。
魏明帝即位以后,任命他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后转任武卫将军。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宗室、大司马曹真去世,曹爽承袭了邵陵侯的爵位。
曹睿在病逝之前特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爽成为了辅政大臣之一。
曹芳继位之后,任曹爽为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和司马懿各自统领精兵三千人,一同辅佐朝政。
曹爽最初,后来他任用亲信,开始垄断朝廷的大权。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为了使曹爽拥有军功和名声,依附于曹爽集团的邓飏和李胜等人建议征伐蜀汉,曹爽接受其建议并西至长安。
他没有接受司马懿的劝谏,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并和他一起率领大军从骆谷入蜀,但由于关中及羌、氐的粮秣运输不能应付行军的需要,地方和军队也都缺乏必需的物资和粮食,且蜀汉大将军抢先领兵占领了山岭,曹爽因此前进不得。
曹爽 曹爽的参军杨伟和夏侯玄均劝他暂时撤军,然而邓飏却极力主续进军,邓飏和参军杨伟在曹爽面前争论不止,杨伟怒道:“邓飏、李胜必将败坏国家大事,应将他们全部斩首。
”曹爽内心不快,但在当时的境况下也只好撤军。
然而,蜀国大将军费祎提前进兵截住了魏军的后路,曹爽等人经过苦战才得以撤走,士卒死伤很多,关中因此也受到了严重的损耗。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秋八月,曹爽废弃中垒、中坚营,命令其弟曹羲统领两营兵众,司马懿援引先帝的旧例想要制止,但他的意见曹爽没有采纳。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春正月,吴兵侵入柤中,数以万计的百姓为躲避吴兵,北渡沔水。
司马懿觉得沔南和敌军距离太近,假如百姓奔还,必定引来吴兵,应该让他们暂时留在北方。
曹爽却持反对意见,他说:“今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姓,非长策也。
” 司马懿则认为:“凡物致之安地则安。
危地则危。
故兵书曰‘成败,形也;安危,势也’。
形势,御众之耍,不可以不审。
设令贼以二万人断沔水,三万人与沔南诸军相持,万人陆梁柤中,将何以救之?” 曹爽最终没有听进司马懿的建议,驱赶还南百姓。
后来,吴兵果然击破柤中,魏国因此失去了上万名百姓。
专权弄政 作为皇室成员的曹爽将司马懿架空之后,在朝中便没有了绊脚石,于是他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各个显要的职位上,开始了肆意弄权。
司马懿知道形势对自己不利,便开始韬光养晦,避其锋芒。
1.兄弟掌兵 曹爽掌权之后,任用丁谧、何晏、邓飏、李胜、毕轨等亲信担任朝廷的要职;任命他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与他共同掌管京师的军队。
曹爽其他的弟弟也都获得了官职,常常出入于京中。
此外,曹爽集团进一步排挤司马懿,后来根本就不询问他对政令的意见,独自专权擅政。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在何晏等人的谋划下,强迫郭(不是曹芳的亲母)迁往永宁宫,一时之间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曹爽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愈加肆无忌惮,纵容他的党羽亲信胡作非为。
例如,何晏割洛阳和野王典农的大量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的产业,又私自向其他州郡取用官物,官员都不敢违逆。
而一些得罪何晏等人的大臣,如卢毓、傅嘏等都因为小事而被罢免了官职。
而且,曹爽的日常起居生活都和相似,他积聚了很多珍贵玩物,妻妾成群,甚至私自带走明帝的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
曹爽还擅自取太乐乐器、调武库禁兵建造华丽的屋室,并经常同何晏等人在里面饮酒作乐,极尽奢华。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三月,黄门张当私自把内庭才人石英等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在一起,加紧了篡权夺位的步伐。
2.韬光养晦 曹爽专权擅政,恣意妄为,司马懿无力阻止,从此,他和曹爽的矛盾日渐加深。
正始八年(公元247)五月,司马懿以生病为由,不再过问政事。
然而,曹爽还是对司马懿有所忌惮,于是派即将到荆州赴任的李胜去探听司马懿的虚实。
李胜在司马懿的卧室里见到了司马懿,司马懿用力勉强坐起来,手中拿着衣服要穿上,衣服却从手中滑落到了地上。
司马懿用手指着口,意思是口渴了,丫鬟把粥拿来后,司马懿居然拿不住碗,粥淌到了胸口上。
李胜见此,马上说道:“大家都以为太傅是,没想到病势如此严重。
” 司马懿故意装成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李胜便说:“太傅,下官奉命调为荆州刺史,特意来向您辞行。
” 司马懿喘息着说:“并州嘛……君受屈此州,这里靠近朔方,需要好好防备。
” 李胜纠正他道:“是荆州,不是并州。
” 司马懿故意说错:“你是从并州来吗?” 李胜再次重复道:“现在是奉命调为荆州刺史。
” 司马懿好像听清楚了,笑道:“我年纪大了,又卧病在床,马上就要死了。
我儿子、,没有才学,认识短浅,希望你们念我旧情,多多加以照料。
” 李胜回去后,把司马懿的情况都禀明了曹爽,他说:“司马公,形神已经分离,不需要再顾忌他了。
”第二天他又对别人说:“太傅的病难以痊愈了,真叫人悲伤。
”曹爽断定司马懿不再有威胁,对他完全解除了防备。
绝地反击 司马懿聪明至极,他用自己的诈术彻底骗过了曹爽,曹爽因此放松了对司的警戒,进而加紧了夺权篡政的步伐。
事实上,司马懿也没闲着,他也在积极准备力量,联络太尉蒋济等人,伺机一举铲除曹爽的势力。
1.高平陵政变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继位有十个年头的少帝曹芳打算拜谒位于高平陵的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和他的亲信们一同前往谒陵。
司马懿得知这一情况,觉得机不可失,于是趁机发动了兵变。
他到永宁宫向素和曹爽不和的郭太后上奏,说曹爽兄弟祸国乱政、结党营私,然后请太后上奏天子,请求下旨将曹爽罢职。
接着,集团又以皇太后的命令关闭了洛阳的所有城门,占据了洛水浮桥。
然后,司马懿任命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掌管曹爽的军队;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军队。
司马懿再上奏少帝曹芳,称依照皇太后的命令要罢免曹爽兄弟。
然而,这篇奏疏最先传到了曹爽的手中,曹爽看过之后茫然不知所措,也不敢将其呈送曹芳。
大司农桓范在政变发生后不顾下属的劝诫,出城劝说曹爽带曹芳前往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号召集天下兵马抵抗司马懿集团。
司马懿也害怕曹爽会挟皇帝前往许昌,于是接连派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人劝说曹爽投降,并承诺曹爽只要罢兵息甲,交出皇帝与兵权,仍然能够保留他的爵位。
曹爽犹豫了整整一夜,最终觉得投降虽然会失去原有的权力,但以侯爵的身份应该还能享有荣华富贵。
于是曹爽兄弟放弃了抵抗,请求皇帝罢免自己,并且向司马懿俯首认罪。
曹爽兄弟被罢官后,随即回到了府邸。
不久,与曹爽交往密切的朝廷侍从张当在司马氏集团的严刑拷问下招供说曹爽和何晏密谋在三月篡权夺位,于是曹爽集团的骨干都被逮捕,而桓范也以诬告司马懿谋反的罪名下狱,他与曹爽等人一并被处死,并且三族也被夷灭。
2.大权旁落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不但将曹爽集团势力消灭,而且牢牢把持住了朝政大权。
曹操用一生的艰辛打下来的江山自此又转到了司马氏集团的手上。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加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作为他的封邑,前后共有八县,食邑有二万户,特别准许他凑事不用通报。
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
十二月,皇帝诏命司马懿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春,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
司马懿患病之后,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都要亲自到其府中去征询他的意见。
然而,征东将军王凌十分反对司马懿的专权,他曾经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不久便举兵反对司马懿。
后来,司马懿亲率大军讨平了王凌的叛乱,还将此次叛乱牵连在内的人员一律夷灭三族。
他派人将王凌、令狐愚的坟墓挖开,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和官服,最后将他们裸埋于土中。
同时,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且把曹魏的王公全部逮捕,一同放置于邺城,命人监督他们,禁止他们互相往来。
后来,曹芳再次任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其为安平郡公,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有五万户,封侯者有十九人。
至此,司马氏集团登上了权利的巅峰,成为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
澄清真相 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虽然有过短暂的“蜜月期”,但是在两派势力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对抗代替了合作,兵刃相攻代替了妥协。
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又有哪些事实有待澄清呢? 1.曹爽这个纨绔子弟 曹爽在别人眼中貌似纨绔子弟,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在继承曹魏前期的为政理念,革新政治。
家世背景和思想观念之间的差异,使得曹爽集团在政治态度上同当时的儒学大族有很大的分歧,于是他们对世族势力的崛起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制度的变化采取了一定的遏制政策。
史籍中多记载有曹爽“变易旧章”、“屡改制度”的事例,司马懿在宣布曹爽的罪状时也指责其“背弃顾命,败乱国典”。
根据《夏侯玄传》的记载,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伐蜀前,司马懿曾经向夏侯玄“问以时事”,夏侯玄是主张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他还认为当时正是“当宜改之时”。
司马懿虽然说“皆大善”,但是又觉得“卒不能改”,实际上他是反对改革的。
曹爽在讨伐蜀国失败后,便开始全力进行政治改革,然而,当时夏侯玄正在关中镇守,何晏才是改制的主要负责人。
曹爽集团的成员治理国家都以改革作为主要任务,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选举制度的改革。
然而,此时儒学大族的势力在不断增强,国家的用人政策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总体上是朝着门阀专权的方向发展,在选人的标准上最重视的就是所谓的“德行”。
曹爽集团进行的改制活动,自然引起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族势力的极端不满,于是两大势力集团之间的争斗就难以避免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曹爽集团与司马懿集团之间的斗争是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中不同利益阶层之间斗争的延续。
曹爽其实是在以一个改革者的身份践行曹操的用人为政之道,只不过因为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成功。
2.“冢虎”司马懿的智慧 与“”、“”等飘逸雅致的绰号不同,司马懿的绰号是令人闻之生畏的“冢虎”。
其实,从宋元时代开始的民间叙事中,司马懿是以一个可敬、可畏的智者与政治阴谋家的形象出现的。
司马懿的大半生都是在猜忌中度过的,自曹操开始,司马懿就在层层提防之下治军、理政,而司马氏家族最终还是崛起了。
其实,司马懿在猜忌中最终成功夺权,是与他的生存智慧紧密相连的。
他的某些生存哲学,到现在仍然值得人们借鉴一二。
第一,韬光养晦。
司马懿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对他防范有加,不让他带兵,甚至一度想除掉他。
但是,他深知韬光养晦的智慧,对所有安排都毫无怨言,就连被流放都显得非常乐观,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使魏国统治阶层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司马懿熟悉“伴君如伴虎”的真谛,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日子,一直挺到了曹芳孤儿寡母继承权利的那一天,之后便成功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第二,树立威信。
魏明帝即位后,最令他头痛的问题就是如何对付的数十万北伐大军。
这是所有将领提升威望与功勋的大好机会,司马懿抓住了这次机遇。
他看出了蜀军从益州北进,后勤补给跟不上的致命弱点,采取果断措施,坚壁固守,并抓住蜀军军事部署的失误,在街亭、北原等地将蜀军击败,从而有效地化解了蜀军速战速胜的企图。
司马懿采取的战略战术,使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这大大减少了魏国的损失。
由此,司马懿在军队中和政坛上树立了威信。
第三,抓住时机,一击致命。
魏明帝曹睿驾崩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助幼主曹芳理政,而曹爽将司马懿提升为太傅,实际上明升暗降,间接削夺了他的兵权。
司马懿对曹爽的用意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也看出曹爽是典型的“权二代”,在智谋算计上明显不如自己。
于是,他用装病骗过了曹爽的怀疑,等到曹爽诸人放心地去拜谒高平陵后,他果断出击,率领兵甲一举控制洛阳,逼迫郭太后下了讨伐曹爽的“圣旨”,从而做到了“师出有名”。
而此时此刻,手里握有兵符的曹爽,原本可以借助兵符号召各路军马讨伐司马氏集团,却因为目光短浅将兵符交出。
自此,司马氏家族掌控了魏国的大部分军队,司马氏篡权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随机文章明朝怎样灭亡?为谁而亡?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三星堆不是汉族文明, 三星堆外国科学家解密/三星堆其实是源于古蜀国雪崩前都有什么预兆,详解最容易发生雪崩的地方/旅游必知柠檬水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美容养颜抗衰老/改善血液循环和口气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