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率几万大军伐吴的目的是什么 仅仅单纯的为关羽报仇吗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率兵伐吴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汉中称王,其手下将领发动樊城之战,但随即就被所击败,更惨的是关羽在此战役中被杀身亡,这意味着刘备集团彻底的丧失了荆州,只剩下益州一块地盘。两年后,刘备蜀中称帝,不久便发布诏令亲征东吴,打得旗号则是为关羽报仇,就这样刘备率领着蜀国五万将士浩浩荡荡的开始东征。
可是刘备兴师动众带着几万人,单纯就是为了关羽报仇而攻打东吴吗? 答案显然不是,我们知道关羽被吕蒙所杀实在公元219年,而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是在公元221年,也就是其中差不多间隔了长达两年的时间,要说单纯为了兄弟之间的情义,早就该拉上队伍跟孙权干上一仗了,哪里还会拖延这么长的时间呢?同时此时的刘备已经征战了二十余年,早已不是那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考虑事情自然十分成熟,不可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带领几万将士去冒险。
对于刘备来说,他向来是一个素有野心抱负的人,怎么会为了兄弟之间的情义而冲动行事呢?那么刘备东征孙权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当时的局势让刘备必须这么做。
要知道三国争霸靠的就是实力,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军事实力。
之所以能统一北方,靠的就是不断的军事扩张所带来的人才聚集、资源聚集。
刘备要想强大起来也必须走这一条路,绝不可能靠着龟缩在蜀川就能强大的。
而此时的不久,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徒有虚名,而是确有这个称帝的实力,怎么着也得证明一下吧。
而武力是最好的一个方式,因此借由为关羽报仇兴兵伐吴,足以好好的炫耀一番自己的军队实力,以证明自己并不是自娱自乐的称个帝。
其二,刘备看似为了复仇,实则为了荆州。
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就已经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而荆州就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想进取中原,必须要想办法占领荆州。
因此,刘备伐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一举消灭孙权,吞并整个东吴的地盘,而是夺回荆州。
即使不能完全夺回,最起码也要把关羽当时占领的三郡给重新拿回来。
因为只有这样,刘备才有可能实施下一步的计划,才有可能通过荆州进取中原,以实现兴复汉室的夙愿。
其三,刘备集团荆州人士对此十分支持。
我们知道早年刘备是在荆州发家的,益州是他后来夺取的根据地。
其手下除了益州人士之外,大部分都是荆州人士,而且荆州派在刘备集团所占的地位、数量都是很高的。
对于荆州的失去,不仅令刘备痛心,而且荆州派系的蜀臣也是十分伤心,因为这是他们的故土,那里有他们的家人和朋友。
荆州的失去意味着从此家和国分离,搁谁心里会好受呢?除此之外,军中大部分的将士都是从荆州一直跟随过来的,他们对于重新夺回荆州的渴望也是同样的强烈,那里也有他们的家人孩子。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刘备东征是有极大的人心支持的,军中将士的士气也很高涨。
在这样的情况下,兴兵伐吴是非常好的一个时机。
而至于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其实也是为了鼓舞士气。
其一,关羽的忠义是人人敬仰的,他的死足以激发士兵的斗志,其二,借此足以说明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可以极大的收服人心。
也就说,刘备兴兵东吴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大业,并不是仅仅为了所谓的兄弟情义,而头脑发热讨伐孙权。
虽然真相有点让人寒心,但历史往往都是这样。
刘备为了自己的理想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毕竟人性皆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小国曾打败隋朝百万大军,韩国非要死皮赖脸的要认它做祖宗。
此后隋炀帝先后三次对高句丽用兵,隋朝虽然拥兵百万,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遭到了惨败。
那么高句丽这个效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为啥韩国人非要认它做祖宗呢?且看小编一一道来! 咱们先看看韩国初中历史教科书是怎么写的,“高句丽的领导势力是扶余系统的移民,与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合力建立了国家(公元前37年)。
高句丽迀都国内城,通过征服周边国家而进军平原地区。
另一方面,在反抗中国侵略的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
长期以来,韩国史学界认为高句丽是扶余人建立的,而扶余人又是朝鲜人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新罗和高丽与高句丽属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所以都用高丽命名自己的王朝,所以高句丽是韩国的前身,韩国是高句丽的延续,与中国没有一毛钱关系。
显然韩国人是把高句丽当成祖宗了,许多韩国学者还写出了不少研究高句丽历史的著作,他们为这个曾击败隋朝百万大军的国家感到自豪,称之为“高句丽帝国”。
当然这种民族情绪,咱们也可以理解,毕竟韩国的历史不太光彩,一直向中国的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在历史上没啥可炫耀的事情。
但是韩国人罔顾历史事实,一厢情愿的把高句丽当成韩国历史,这可就不大正确了。
咱们国内对于高句丽是这样对位的,“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朝鲜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
其实高句丽这个政权是由濊貊人建立的,所谓“濊貊人”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众所周知,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很多,所以建立高句丽的并不完全是扶余人。
至于高句丽早期的都城更是在咱们吉林省集安县,如今仍然有高句丽的遗址存在。
工作者甚至在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多次发现的形象,可见高句丽人也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部分。
另外在壁画上,人们还发现了中国传统的、、神的形象。
高句丽王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样的证据还有很多。
但韩国却不顾历史,大肆拍摄违背历史事实的神剧。
比如他们高度颂扬高句丽与的战争,甚至捏造李世民被高句丽人射瞎,跪在地上求饶的情节!当然韩国这么做,除了民族主义外,可能还有其他目的,毕竟高句丽的领土远比现在的朝鲜半岛要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面对一代奸雄曹操大军压境 江东六郡为什么会主动投降
对于江东六郡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六郡百姓来说,投降也是最好选择。
对于江东士族来说,投降更是最好的选择。
投降,全是道理;不投降,全无道理。
但,江东孙氏就是没投降,而且还玩命打。
这是曹操到死也没有搞明白的事情。
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对是代天子征伐。
你不能认为曹操就是北方的大军阀。
曹操是代天子出征,曹操的军队就是大汉官军,名正言顺的天子之师。
曹操占着道义。
而你江东孙氏呢?就是一个不服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说孙氏造反一点儿也不为过。
朝廷弱的时候,你有道理造反;但曹操主政的大廷,并不弱啊。
江东的主降派,都有谁?也不用罗列名字了,因为太多。
除了孙权、周瑜和鲁肃这几个少壮派,其他人全是。
为什么这多人要投降?因为这么多人都是大汉老臣,要么吃过大汉俸禄,要么是大汉士族。
记住一点,魏晋时代,从江湖到庙堂,全是士族说了算。
主张投降的这伙人全是士族,而且是大汉的士族,当然不会抵挡曹操的天子之师了。
第二,曹操对于投降的诸侯非常不错,有足够的前车之鉴。
最具代表的就是宛城。
第一次投降之时,因为曹操犯了老毛病,非要“临幸”张绣的婶子邹夫人。
于是,张绣怒了,马上反水,把曹操的长子、侄子曹安民以及猛将都给弄死了。
又是儿子、又是侄子,还有一个头号侍卫保镖,全被张绣搞死了。
你说曹操还不得把张绣恨死? 但是,张绣第二次投降,曹操是怎么对待他的?一见面,曹操就握着张绣的手,共赴宴会,宴席上敲定儿子曹均与张绣女儿的婚事。
接着就是,张绣作为曹操阵营的方面军司令,与最强诸侯干。
战后,因作战有功被封破羌将军。
后来,扫荡河北,张绣再次立功,增加封邑两千户。
张绣作战是不是给力不好说,但拿到的赏赐足以其他将领都眼红。
复增邑凡二千户。
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曹操南征,首战荆州刘表,但刘表死了,所以荆州马上投降。
这是最近的前车之鉴,而曹操对荆州势力也是相当不错,大家不仅官照当、酒照喝,而且还加官晋爵。
曹操做人做事都已经到了这份上,江东士族还怎么好意思不投降的? 第三,兵戎相见还是和平归顺,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后者。
不说曹操有什么八十万大军,就说曹操东跨淮河、西据荆州的战略威势,你江东六郡怕不怕。
当时的长江流域并没开发,土地是沼泽、人口是移民,就这种实力还怎么跟朝廷对战。
曹操在实力上已经彻底碾压江东了。
不打仗、直接投降,这叫归顺。
归顺朝廷,不仅无罪而且和平归顺就是功劳。
受益者是孙氏家族以外的全部江东士族。
即便是孙氏家族,也不会太难,因为荆州家族的待遇也不错。
如果不投降、打仗,那会是什么结果?首先肯定是生灵涂炭,其次就是士族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是孙权打赢了,如果打输了呢?曹操大军进入江东,一通,士族的利益怎么可能得到保障。
但是,为什么赤壁之战还是打了?江东孙氏为什么没有投降? 赤壁之战被一伙少壮派给主导了 首先是荆州的,肯定不会投降。
这家伙被曹操从北撵到南,要投降早投降了。
刘备有野心,一定要做个诸侯霸主。
第二是孙权、鲁肃以及周瑜这群少壮派已经掌握了江东军政。
这伙人对大汉根本就没有感情,生在乱世、长在乱世,彻底地信奉乱世逻辑。
你看一下这几个人的岁数就知道了,孙权26岁、周瑜33岁、鲁肃36岁,而刘备集团的是27岁。
主导整个赤壁之战的孙刘联军,主要就是这些少壮派。
这伙人对大汉没感情,恨不得早点推翻这个旧王朝,然后再去开创一个新世界。
既然生长都在乱世,那么这伙人就信奉强者做章程的乱世逻辑,不打就投降,根本没门。
然后,再说赤壁之战。
实际上,曹操打到荆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连半年准备都没有,直接从邺城杀到了荆州,能把荆州占了就算完成目标。
不是曹操有80万大军吗?这是演义的数字,曹操的总兵力也就20万,而且荆州方面的西路军团也就八万人。
而孙刘联军则有五万人,所以双方对比,差距并不大。
因此,所谓的赤壁之战,就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三股势力把刘表的荆州给分了。
其战争规模根本就没有那么大,对于接下来的格局也没有太大影响。
曹孟德已经不复当年勇,但他已经足够了 但是,为什么后来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呢? 偶然因素是曹操和孙权谁也没看住刘备,刘备入川并割据巴蜀和荆州一部。
这件事不仅出了曹操的意料,也出了孙权的意料。
刘备是彻底地逆袭,必须得承认刘备真有本事,可不是个简单人物。
人的因素是曹操老了,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53岁,已经不复当年勇。
虽然曹孟德吟出了“,”,但“,人生几何”已经暴露了雄心难再。
十年后襄樊之战,曹操就彻底怂到家。
面对凌厉攻势,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
诸葛亮评价: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但是,襄樊之战的曹操,哪还有什么“殊绝于人”、“仿佛孙、吴”的样子。
曹操但凡还有雄心和精力,也不会给刘备和孙权机会。
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
曹孟德陈留起兵,至赤壁之战,他已经打了20年,统一了北方山河。
天下九州,曹得其六,这个功绩已经足够了。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能做的事也就那么几件,曹操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可以了。
但是,曹孟德后继无人,他统一不了天下,后世子孙更统一不了天下。
而刘备和孙权,比之曹操的能力,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所以,三国只能地方士族主导下形成割据均衡局面。
这个局面最后结束,就完全看士族们怎么比权量力了。
北方士族碾压巴蜀和江东士族,于是天下终归司。
趋势的问题,也只能交犹趋势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