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储乃是“国之本”,为什么清朝帝王不爱立太子呢?
【千问解读】
在古代,太子是国之根本,是国之未来。一个登基以后,一般都会立马做两件事,一件事是修建他的陵寝,一件事是选好太子。
修建陵寝,是为了他的“人生”考虑。
选好太子,则是为国家的未来考虑。
选太子这件事,之所以着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太子是需要培养的。
毕竟太子是将来的接班人。
要接好班,就必须要有治国理政的能力。
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除了要系统地教给他文化知识以外,还要见习。
皇帝在处理朝政的时候,要让太子站在旁边看。
有一些皇帝还会有意给太子一些机会,让她自己处理朝政。
二是太子的确定可以确保稳定。
如果太子不确定,皇帝的所有儿子们,都会参与竞争。
一参与竞争,必然有大臣依附不同的皇子。
同时,地方上以及边关地区看见皇帝没有接班人,肯定也会有想法。
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引起朝廷的动荡不安。
之所以说是“国之本”,道理就在这里。
不过,历史上有一个朝代,近三百年的时间,却只有一个太子。
这个朝代就是清朝。
清朝为什么三百年只确定了一个太子呢? 最早建立后金,还不算一个王朝,只能算一个部落。
照理说,部落也应该确定接班人,偏偏努尔哈赤没有确定。
他在朝堂上采用的,是所有的孩子们共同讨论决策,当时叫做“议政”。
不久他又骤然去世了。
他去世后,联合其它皇子,逼死了的母亲,当了大汗。
接着皇太极称帝。
从这时候开始,清王朝才算建立了。
不过皇太极也没有确立继承人,就又骤然去世了。
他去世后,经过一番争斗,他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
福临也就是皇帝。
生前也没有确立太子,不过他立下了遗诏,让接班继承皇位。
所以,严格地说,康熙是没当过太子就当皇帝的。
康熙上台,他的次子胤礽出生一年后,他就正式立胤礽为太子。
康熙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康熙想学习汉人皇帝的做法,尽快确立太子,以固“国之本”。
但由于康熙在确立太子以后,在培养太子上,并没有完全按照汉人皇帝的做法来。
也并没有给予太子应有的权力和尊严。
同时,其他的皇子,康熙也没有安顿好,让他们都呆在京城,没有去就藩。
也因此,皇子们就在京城和太子争斗。
最终就酿成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到当了皇帝以后,“九子夺嫡”的悲剧,还一直在延续。
雍正为了能坐稳皇位,还坚持不懈地和他的兄弟们斗争着。
正是因为有这样惨痛的教训,所以雍正才脑洞大开,搞了一个“秘密建储制度”。
皇帝生前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出来,两份,一份自己保管,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皇帝去世后,从匾额后面把诏书拿出来,和皇帝的遗诏对照着宣读。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没有太子了。
因为把诏书一念,那个皇子就得登基了。
不过,虽然雍正采用了这种方式确立继承人。
但是,从他开始,就不断地泄密。
比如他连续两年都让皇四子代替他去祭拜康熙,而这也相当于告诉了众人,弘历就是他确定的继承人。
而这也引得雍正的第三子很不满,和雍正的关系搞得很僵。
秘密建储,形同虚设。
而且实际上也没有消弭皇子们的争斗。
皇子们依然争斗不休。
只不过这种争斗是在暗中进行的,做样子给皇帝看。
此后最典型的,就是的两个儿子和奕訢。
奕詝本来天资愚钝,但是他的老师让他演了两场好戏,结果道光皇帝误以为这个孩子有“仁爱之心”,又有“孝悌之心”,所以最终把他确立为继承人。
也就是说,实际上雍正搞的秘密建储,不确立太子的做法,并没有解决预先确立太生的矛盾。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产生了新的矛盾。
这个新的矛盾就是强固了皇权,却弱化了东宫。
而弱化东宫,也就使得太子的培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如果道光皇帝预先把奕詝立为太子,那么他就知道奕詝究竟是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没有能力,就可以换人,不换人也可以加强培养,补足短板。
但是因为秘密建储,实际上无法发现皇子的不足,也没办法对他们进行培养。
同时,这种做法,还为后来当权铺平了道路。
不预先确立太子,慈禧因此可以在权力宝座上为所欲为,统治中国半个世纪。
这就是整个清朝太子(或者“继承人”)的实际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