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有一夫一妻的帝王:哪位帝王妃子最少
【千问解读】
中国的一大特点就是老婆多,故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说。其中佼佼者像和之流,其后宫佳丽多于行云流水,其数量足可以组建一个整编师。
连天王,也有2300多女人侍奉左右,即使差到像皇帝一样惨,也有“一后二妃”共三人为他服务。
所谓“一夫一妻”,似乎永远跟这些皇帝们无关。
其实不然,中国的几百位皇帝中,还真有一位特殊人物,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人物,一生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他就是:樘,其唯一的妻子就是张皇后。
朱祐樘为什么只娶一个妻,难道他不喜欢女人? 还是性功能上有什么难言之隐? 不是!其原由, 这和他的苦难童年有着很大的关系。
明孝宗朱祐樘,第九位皇帝,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出生(1470年),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因病英年早逝(1505年),享年36岁。
宪宗皇帝第三子,生母孝穆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逝世,太子朱祐樘即位,年号弘治。
朱祐樘的皇后,兴济(今河北沧州市北)人。
按照明代中期以后选后的制度,皇后一般都出身于平民之家。
张氏的父亲张峦,原只是一个秀才,以乡贡的名义进入国子监,也就是说从地方学校保送进了国立最高学府读书,成为国子监生。
张氏出身于这样的读书人家庭,家教自然还可以。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初六日,张氏与时为皇太子的孝宗成婚。
同年的九月,张氏被正式立为皇后。
张皇后在弘治四年(1491年)的九月二十四日生下了皇长子,即后来的武宗。
朱厚照一生下来,面貌非常清秀,“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举止非常。
因此,孝宗对这个儿子非常疼爱,对于张皇后自然更是宠爱。
晚明学者黄景昉说:“时张后爱最笃,同上起居,如民间伉俪然。
”皇帝、皇后像民间的夫妇一样,每天一同起居。
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真是少见。
身处粉黛成群的后宫中,孝宗这样的情形的确让人费解。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孝宗本人性格温和,又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于男女之事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
第二,孝宗幼年为避的迫害,6岁以前一直是秘密养育于宫中的安乐堂内。
他对于嫔妃之间的争宠吃醋以及随之而来的宫闱斗争,可谓体会深切,有。
所以,这可能是他不愿有过多嫔妃的一个原因。
第三,张后本人的性格也许较为活泼,对孝宗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
史称张后“骄妒”,从后来她在政治斗争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张后确实绝非庸常之辈。
第四,大臣谢迁的劝谏。
本来,皇帝广纳嫔妃是极正常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大臣也不会反对。
例如,成化朝的时候,群臣因为宪宗二十八九岁还没有儿子,竟纷纷上书要求皇帝广纳嫔妃。
那么,谢迁何以会呢?事情是这样的。
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御马监左少监郭镛请预选淑女,等孝宗服除后在其中选两名女子为妃。
当时的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就上言说:“六宫之制,固所当备。
而三年之忧,岂容顿忘。
今山陵未毕,谅阴犹新,奈何遽有此事?”意思是说,皇帝选妃,自然是应当的。
但是,宪宗的陵墓尚未完工,皇帝居丧的草庐还是新的呢,怎么就谈起选妃的事来了?孝宗号称以孝治天下,曾经定下了为宪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鸣钟鼓,不受朝贺,朔望宫中素服”。
因此,谢迁既有这么一说,选淑女以备嫔妃之选的事情就搁置下来了。
后来主编《孝宗实录》的焦芳借此非议谢迁,认为谢迁这样的举动是为了讨好当时的中宫张皇后。
但是,也有人为谢迁辩解说,谢迁谏选淑女,不是禁止孝宗这么做,而是请皇帝缓一缓再做,其实也合情合理。
但无论如何,因为谢迁这么一来,后来选妃的事虽屡经提起,却都没有得到孝宗的同意。
因此,成化二十三年始成为太子妃的张氏,非但在同年孝宗即位后正式成为皇后,而且集专宠于一身,直到孝宗去世。
孝宗夫妇的伉俪情深,虽然令人羡慕,却对弘治朝以及后来的政治格局,发生了一些影响。
从孝宗本人的意愿看来,这些影响应当都不是他所想看到的。
第一,弘治夫妇感情之专一,造成了皇帝的子嗣相对地较少。
张皇后一生中为孝宗生了两子三女。
但是,皇二子朱厚炜与皇长女太康公主,先后夭折。
因此,孝宗只有朱厚照一个传人。
后来朱厚照又没有儿子,所以孝宗的血脉便绝了。
这在16世纪初期的一些大臣们看来,一个如此贤明的皇帝竟然无后,实在是令人痛心。
后来,一帮大臣非要继朱厚照之位的世宗称孝宗为“皇考”,不无有这种为孝宗立后的心态在。
孝宗单传,武宗无子,世宗以藩王身份入继,这种情况引发了明代中期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大礼议,对明中后期的历史影响深远。
第二,孝宗夫妇感情的专一,造成了弘治朝外戚张延龄、张鹤龄的跋扈。
所谓一人得道,。
张氏成为皇后且受宠于孝宗,给张家带来了极大的荣华富贵。
父亲张峦在弘治四年(1491年)进封为寿宁伯,不久封侯,死后追赠为昌国公。
张皇后的两位弟弟,后受封。
张鹤龄继承了父亲张峦的封爵为寿宁侯。
张延龄初封建昌伯,在弘治十六年的时候(1503年)也进封为建昌侯。
孝宗还在皇后的家乡兴济为张家立家庙。
据说张峦还未因女儿的大富大贵而跋扈,仍然非常尊重读书人,礼敬士大夫。
但是,张鹤龄、张延龄兄弟以外戚骤然富贵,不免气焰嚣张,纵容家人掠夺民田,鱼肉乡里,干一些犯法的事情。
大臣们纷纷向孝宗提意见,要求追查张氏兄弟的违法之事。
于是,孝宗派侍郎屠勋和萧敬去查实。
但是,事情查实了,却没有办法处理,因为皇后不同意处理她的兄弟。
而且,皇后生气了,孝宗也得跟着假装生气。
事后,孝宗将萧敬找来,对他说:“你们说的我都相。
”然后,赐给了萧敬一些银子,这件事情就算不了了之。
当时的大臣中,像李梦阳、吴世忠,都差点因为弹劾张氏兄弟而获罪。
也许,在孝宗看来,张氏兄弟虽然有过错,但毕竟是皇后的弟弟,所以一般的小过错能宽免就宽免了。
当然,他也知道放任张氏兄弟的后果,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诲来使二人收敛。
有一次,皇帝游幸南宫,皇后、太子、皇后的母亲金夫人以及张氏兄弟陪同。
席间,皇后、太子及金夫人离席。
孝宗便将张鹤龄单独叫来。
人们远远地看到张鹤龄摘下乌纱帽向皇帝叩头。
从此以后,张氏兄弟的行迹较为收敛。
张氏兄弟,后来在正德朝和嘉靖朝之交接期间,因为拥护明世宗登位,曾经非常受世宗的宠幸。
但是,二人最后的命运让人嗟叹:张鹤龄被关在狱中死去,张延龄被杀于西市。
这固然有世宗忘恩负义的因素,但二人的骄横无法,无疑是授人以柄。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日,孝宗去世。
据说,孝宗因为偶染风寒。
太监张瑜、太医院使施钦、院判刘文泰、御医高廷和等人不诊视就开药,致使孝宗误服药物,鼻血不止而死。
死前,遗命大臣:“东宫年幼,好逸乐,先生辈善辅之。
”时儿子朱厚照年15岁,后来继朱厚照之后而入承大统的侄子还未出生。
当时,“,闻之无不哀痛”,“哭声震野”。
同年十月,孝宗被安葬在泰陵。
弘治一朝,既无权臣、宦官或后宫的专权,也少有弊政。
所以,弘治朝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政治最贤明的时期,孝宗也被史书描绘成一位贤君。
晚明学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认为孝宗是夏商周三代以后,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比肩的贤主,评价很高。
《明史》对孝宗的评价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他的勤政、宽容、尊礼儒臣、体恤民生,使他赢得儒家士大夫的一致好评,被视作明代历史上最符合儒家伦理的君主典范。
他接受儒家士大夫们的劝谕,并尽可能遵照他们的要求去行事,因此,也有将他比作,意思是能够听从(儒家士大夫以周公自比)的辅导。
从个人修养来看,孝宗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一味迷恋于房中术,而是在诗、琴、画上的造诣颇深。
在治国方面,孝宗任用大臣、修明制度、体恤民情,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明代历史上的中兴盛世,而盛世的人文也很有可观之处。
皇后张氏的晚景凄凉,不堪言说。
先是失去了丈夫孝宗,而后失去儿子武宗,再遭侄子世宗之逼迫,不得不哀求世宗放过自己的两位弟弟。
但是,在她生前,张鹤龄死于狱中。
她死后的第五年,张延龄被杀于西市。
皇权的尊贵与无常,她都有切肤之感! 孝宗死后留下了大批贤臣,武宗亲政前内有张皇后听政,外有李东阳一干贤臣,朝野上下,一片兴旺,直到武宗亲政重用太监,大明王朝才正式走向衰败。
弘治一朝,阶级矛盾缓和,人民生活改善,外无大的战争,内无大的内乱,名士贤臣曾出不穷,孝宗礼贤下士也被,史称弘治中兴。
随机文章不是诸葛亮!刘备费尽心思想得到他找了半个中国才如愿爱情墨菲定律是什么意思,凡是你认为不会发生的事越容易发生NASA拍到地球是监狱,人类是外星人送到地球的囚犯(太阳系屏障)浅显易懂的拜伦法则,授权并非授责(国际版的用人不疑)揭秘漫威异能者能力排名,万磁王和X教授竟然还不是最牛逼的(天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