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骆秉章为什么篡改擒拿石达开的过程?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清末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当时爆发的运动,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运动。

太平天国发展到晚期,基本已经没有生机。

当时石达开率领部众,准备横渡大渡河,直取成都。

当时在四川督办军务的,集合川军、湘军、土司部众,早早在大渡河对岸等候,当石达开部众划船渡河到一半的时候,迅速以火枪环击,全歼石达开部。

不仅仅是埋伏,随后他又调兵,断其粮路。

在这个情况之下,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求和。

骆秉章假装接受石达开的议和,在派部下劝解石达开投诚并签订盟约之后,背信弃义,将石达开擒拿,押解成都凌迟处死,并杀害石达开2000部众。

骆秉章在处死石达开之后,要向清廷呈递奏报。

但是现代人观这份奏报,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却存在着极大的疑问性。

关于石达开被俘的经过,骆秉章这样写:“臣前以石逆或传其死,倘能设法生擒,辨认真确,俾就 显戮,庶可以释群疑。

当经杨应刚等以该逆无路逃生,于洗 马姑竖立‘投诚免死’大旗,石逆果携其一子及伪宰辅曾仕和、伪中亟黄再忠、伪恩丞相韦普成等并余党至洗马姑乞降。

” 石达开当时接受投降的请求之一,便是希望用个人生命换取部下生路,意思就是我投降可以,要杀要剐也悉听尊便,但是你要放我这帮兄弟们性命。

但是在这份奏报中石达开却完全没有提到,只说了敌军看见没有生望,因而在看到己方竖立‘投诚免死’大旗后前来乞降。

另外,当时石达开之所以投降,免不了骆秉章部下前往敌方大本营,放下生命劝降的功劳。

但是在骆秉章呈递的奏折中,却完全没有提到。

倒是刘蓉在禀报的时候,多次提到“非王松林深入贼巢,则石逆毙于乱军之中,亦断不能生得。

” 骆秉章这样呈报奏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想要将这个大功劳,全部揽到自己一个人的头上。

另一个原因,他没有提到石达开归降的全部过程,大概是因为事情的缘由实在不好说。

毕竟他背信弃义之事,很是不光彩。

作为一个重臣,在定立好盟约之后,立刻背信弃义,实在是一件丢份的事情。

而如果他将石达开投降的过程说清楚,那么必定要提到他派部下前往劝说,而杨应刚、王松林深入“贼巢”劝降,功劳不可谓不大,他又如何能独揽功绩呢?骆秉章是在得知石达开被俘前“虑其伪降以缓我师,乘懈而逸,又虑诸将之不能善其后”而派去刘蓉的,这透露出他收到或知道了石达开信件的消息。

自然也不可能详细写出来了。

先不管朝廷奏折,光是他在处理石达开一事上就极为不光彩了,而且还掩盖部下之功,实在难看。

石达开给骆秉章的信:“?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

缘达生逢季世,身事天朝,添非谄士,不善媚君,因谗谮而出朝,以致东奔西逐;欲建白于当时。

不惮旰食宵衣。

袛以命薄时乖,故尔事拂人谋,矢忠贞以报国,功竟难成;待平定而归林,愿终莫遂。

转觉驰驱天下,徒然劳及军民;且叹战斗场中,每致伤连鸡犬。

带甲经年,人无宁岁,运筹终日,身少闲时,天耶?人耶?劳终无益;时乎?运乎?穷竟不通。

阅历十余年,已觉;统兵数百万,徒为奔走焦劳。

每思避迹山林,遂我素志,韬光泉石,卸余仔肩;无如,事不如心,岂知逐鹿空劳,天弗从愿。

达思天命如此,人将奈何?大丈夫既不能开疆报国,奚爱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军,何唯一死! 达(开)闻阁下仁义普天,信义遍地,爰此修书,特以奉闻。

阁下如能依书附奏清主,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原情,宥我将士。

赦免杀戮。

禁止欺凌,按官授职,量才擢用。

愿为民者,散之为民;愿为军者。

聚之成军,推恩以待。

布德而绥,则达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然达舍身果得安吾全军,捐躯犹稍可仰对我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

义亦无辱。

唯是阁下为清大臣,肩蜀重任,志果推诚纳众,心实以信服人,不蓄诈虞,能依请约,即冀飞缄先覆,并望贵驾遥临,以便调停,庶免贻误。

否则阁下迟以有待,我军久驻无粮。

即是三千之师,优足略地争城;况数万之众,岂能乎? 特此寄书,唯希垂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解析骆秉章为什么篡改擒拿石达开的过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