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是个怎么样的人?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大书法家柳公权是个怎样的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自高祖便喜爱书法,唐太宗更是深爱书法,以至于亲撰《王羲之传论》,评其书法为,古今第一。

后来还派人骗取《兰亭序》,据为己有,随时观赏,并把《兰亭序》殉葬入棺。

正因为如此,唐代从宫廷到民间,人们普遍都喜好书法,欣赏书法,许多大书法家自然也应运而生。

晚唐柳公权是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法家。

柳公权幼时聪明好学,据说刚刚十二岁就以善辞赋而闻名。

他以楷书见长,初学王羲之,又得益于、颜真卿的书法,终于自成一家。

柳公权的字结构紧凑,骨力秀挺,洒脱而有法度,人们将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甚至赞叹柳公权的字胜过钟(钟繇)、王(王羲之)。

柳公权自时召为学士,历经穆、敬、文三朝,一直在宫中侍书。

当然字越写越多,也越携越好,声名远播。

那时的公卿大臣家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的手笔,就会被人们看作是不孝不敬。

常言道“字如其人”,此话虽不可绝对看,却也自有其内在的道理。

柳公权的字为何颇具风骨,恐怕与其身正人直不无关系。

柳公权自己更有“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名言。

一次,唐穆宗一边看着柳公权运笔写字,一边连连赞叹,还地问道:“你的字怎么写得如此之好呢?”柳公权当即便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来作答。

这本身就是他写字的法则。

但在此时此刻,他向讲出这样的话语,显然是有弦外之音的。

柳公权是在告诉皇帝,只有用心做事,才会心正,做事就没有偏差了。

此言说罢,整日沉溺酒色的唐穆宗“默然改容”,因为他知道柳公权是在进行“笔谏”。

这个“笔谏”是真诚而大胆的,真诚在于柳公权希望皇帝能够律己清政,他以自己的书法心得来打动皇帝;大胆则在于毫不虚伪做作,直言答对,如此“笔谏”自然是对唐穆宗的一次有效触动。

十几年后的一天,唐穆宗之子唐文宗在便殿上与官居中书舍人的柳公权等谈话。

说着说着,文宗扬起衫袖来让柳公权等看他的龙袍,并且洋洋自得地言道:“我这身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刚刚说罢,在场的众人立刻赞颂不已,都说“一衣三浣”是皇上的俭朴美德。

唐文宗被捧得,可猛然间发现站在身旁的柳公权竟然始终一言未发。

文宗禁不住要问缘故,柳公权答道:“陛下贵为天子,拥有四海,您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该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

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是细微末节罢了。

”这番话显然是“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又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

可庆幸的是此言非但没有惹恼皇帝,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唐文宗当时说道:“我知道中书舍人不应该再做谏议大夫的,可是因为你实在具有正直敢言的诤臣风采,所以要委屈你兼任此职。

”次日,唐文宗正式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他所任的其他职务照旧不变。

名正言顺,此后他向皇帝进言就更方便直接了。

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国家的直言,直到咸通六年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柳公权以“心正”练就了的“柳骨”,而更难得的是他又以“心正”给历史与后人塑造了一个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这将作为另一种“柳骨”而留存在史册和人的心中。

细究起来,柳公权所说的“心中”里面其实包括着“心巧”。

唯有又正又巧,方能沉稳地秉笔、运笔,写出绝妙的好字来;也唯有又正又巧,方能在适当的时候,抓住可能的时机,讲出皇帝平时不爱听、接受不了的话来。

在柳公权的“心正”与直言之间恰恰是以“巧”字联结的,因为在当时的环境里想要“批龙鳞”是十分难得的。

可是要想顺利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光凭“正”和“直”是不够的,而在“正”与“直”二字之间联结上一个“巧”,恐怕是最佳的组合了。

柳公权劝谏的成功就是他这个“正—巧—直”最佳组合在发挥奇效,这“巧”就是极大的智慧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是个怎么样的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