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二祖,清有三祖!如何样的帝王能称之为“祖”?
【千问解读】
明有二祖,清有三祖!怎么样的能称之为“祖”?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是历十二世共十六帝,是历十一世共十二帝。
一般来说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庙号规则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祖,比如说开国皇帝李渊庙号为高祖,开国皇帝庙号为太祖,但是明朝有二祖,清朝有三祖,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明朝的二祖分别是:、。
清朝的三祖分别是:、帝福临、帝。
这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开国皇帝,这属于是正常情况。
那么其他三祖明成祖朱棣、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玄烨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三位祖中,顺治帝福临的世祖庙号可以说是很合理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看世祖庙号的意思:一般是该王朝承上下的有为君主,或者作为断代史开创者的特定庙号。
他们虽然并非是王朝的建立者,但却带着王朝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将自己所在的王朝发扬光大了。
诸如开国皇帝汉世祖,他建立的东汉虽然是继承了西汉正统,但重新恢复了汉家天下,实际上再次开国,就属于是断代史开创者,所以刘秀的庙号带祖是当之无愧。
还有元世祖忽必烈,在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政权基础上,建立了元朝,大一统了中国,等于是将所在王朝带进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所以庙号为世祖。
而清朝的顺治帝福临在位时期,清朝完成了入关大业,由关外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
等于是将清朝发扬光大,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所以庙号为世祖。
很多人认为顺治帝福临的世祖庙号水分很大,其实不在于世祖庙号的问题,而在于顺治帝本人问题。
因为顺治帝从登基开始一直到顺治七年冬,因为年幼并没有亲政,这期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是摄政王。
可以说清朝在决定入关,还有消灭之和之,并且消灭了南明弘光、隆武、绍武三个政权等一系列大事情上,都是多尔衮所主导的,顺治帝可以说是坐享其成,因此很多人认为他的世祖庙号有水分。
而明成祖朱棣和清圣祖康熙帝的庙号就有些不合理了,很明显不符合庙号规则。
我们先来看看这二位为何被称之为祖。
明成祖朱棣其实最初的庙号为太宗,按照庙号规则来说,朱棣虽然之前有一个建文帝,但身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可以说是王朝的第二代皇帝。
在位时期又将明朝疆域推至巅峰,创下,所以称之为太宗也很正常。
但在一百多年以后,明世宗嘉靖帝在嘉靖十七年,改朱棣庙号为成祖,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嘉靖帝为什么要改朱棣庙号为成祖,将太宗升级为成祖呢,他对是这样说的:“太宗靖难,功与开创同,当称祖以别之”。
中的记载则是:“文皇远祖,不应严父之义,宜以父配。
称宗虽无定说,尊亲崇上,义所当行。
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帝既排正议,崇私亲,心念太宗永无配享,无以谢廷臣,乃定献皇配帝称宗,而改称太宗号曰成祖”。
因此结合来看,宋安之个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嘉靖帝在通过这种方式来隐性的提高自己的正统地位。
因为嘉靖帝的生父为弟弟兴献王杬,明孝宗之后是他的堂哥继位,明武宗无子绝嗣死后,因为明武宗是明孝宗独子,所以等于是明孝宗这支已经绝嗣,所以距离帝系最近的嘉靖帝,按照祖训“兄终弟及”被迎立为新皇帝。
嘉靖帝继位以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统性,同时不甘于受制于群臣,因此围绕着给予他父亲兴献王追封皇帝的待遇,与群臣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史称“大礼议”事件。
精于权谋之术的嘉靖帝最后是得偿所愿,不只是追封父亲为皇帝,并且还给父亲上庙号“睿宗”,提高了自己的帝位正统性,更是借此掌握大权。
嘉靖帝是藩王继统,属于是小宗入大统。
而明成祖朱棣同样也是通过靖难完成的小宗入大统。
以这点来看,两个人同样是藩王入统,所以嘉靖帝也通过提高朱棣的地位,来变相的提高自己的正统地位。
于是在嘉靖十七年,嘉靖帝尊生父献皇帝庙号为“睿宗”,并奉睿宗主谥太庙。
还将明太宗朱棣的待遇提高,将其庙号改为成祖。
说完明成祖朱棣的庙号之事,再说说清圣祖康熙帝的庙号之事。
康熙驾崩以后,为其定庙号之时,力主为其上庙号“圣祖”。
中记载雍正这样做的理由为:“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
早承大业,勤政爱民。
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
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
”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于戏,何其盛欤”! 总之雍正的意思是父亲康熙帝看似是守成,但以功绩来说是实同开创,所以为其上庙号圣祖。
朱棣身为太宗被嘉靖帝升为成祖,虽说不合理,有着水分。
但有着一定基础,毕竟是王朝第二代皇帝,并且将明朝疆域扩至巅峰,创下永乐盛世。
康熙帝虽然功绩不小,但前面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清世祖顺治帝三代皇帝打下基础,说他是实为可创,就真的有些说不过去。
更何况圣祖这个庙号,在唐朝是追封祖先的庙号。
在宋朝是追封财神爷的庙号。
雍正以这个特殊庙号来作为康熙帝的庙号,水分相当之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白了明清时期的庙号水分大,关键在于封建社会越到后面,君权越来越集中所为,像明清就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而君权高度集中之下,不只是真正的大权在握言出法随,就是其他传统和规则也要向君权妥协。
诸如说按照庙号规则,明成祖朱棣和清圣祖康熙帝是根本不能称之为祖的,但是他们的后人明世宗嘉靖帝和雍正帝要让他们称祖,即使是坚持礼法的大臣也阻止不了的。
而纵观中国大历史,庙号的泛滥和拥有水分的过程,其实就伴随着君权集中的历程。
像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拥有庙号,雄才大略的也只是“世宗”庙号。
而汉武帝的父亲,与父亲合创中国第一个“”都没有庙号,说明刚开始在封建王朝不是说是个皇帝就拥有庙号的,而是要有很不错的功绩才有庙号的。
结果到了唐朝开始,皇帝的不只是加长,庙号更是每个皇帝都拥有。
从唐朝开始之后的朝代,除了亡国之君和因为争权夺利被赶下皇位的失败者没有庙号以外,庙号开始成为皇帝标配,当然这时期还是有一定底线的,最起码只有开国皇帝只有祖的庙号。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君权高度集中,庙号不只是都是好的庙号,连祖字庙号都有所泛滥,诸如明成祖朱棣和清圣祖康熙帝。
所以说君权越集中,个人专制体现的最为明显,而其他传统啊还有规则什么的,都要向君权让步和妥协,因而出现了很多不合常理之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