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战争中,士兵们是如何估算敌军兵力的呢?
【千问解读】
在现代战争当中,军队的人数众寡已经不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古代,这种情况却是恰恰相反。
在军事技术落后,作战方法原始的古代战争中,军队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利与否。
虽然历史上也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案例,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旦遭遇强强对决,军队的数量就成为了胜败的关键。
因此,在冷兵器时期,判断敌方兵力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知道了对方的军事实力和军事部署,才能更好的迎战。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名士兵急匆匆的跑到将帅的面前汇报说,敌方有多少人来犯,并询问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在军事技术落后的,古人是如何估算出敌方的兵力的呢?原来,古代军队中有一种特殊的兵种,名为斥候,专门负责刺探敌方的情报,其功能与现在的侦察兵类似。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专门的谍报人员了,直到时才正式设立了侦查兵斥候,以及斥候的顶头上司候吏。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斥候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又是如何刺探情报的? 古代既没有卫星也没有雷达,斥候为了获得敌方的军情,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判断敌方的兵力。
然而,只靠肉眼去数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如若敌方派出了几十万大军,斥候就是累死也数不清敌军的人数。
更何况,敌方也不傻,不会任由斥候刺探自己的情报。
《兵法》有言,兵者,诡道也。
大将带兵出征时不但不会泄露己方的军事实力,甚至还会故意夸大或是缩小自己的真实兵力来误导敌方。
时期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率兵进洛阳的时候只有3000兵力,为了能够顺利夺权,他制造了很多蒙骗众人的假象。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只依靠登高望远的方式,并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情报。
那么古代将领又是如何判断敌方兵力的呢?首先,能够带兵出征的将军大多都是征战无数,经验十分丰富的老手,他们本身就对敌方的兵力有一个大概估算。
以蜀国举例,三国时期,蜀汉仅有益州一州之地,其兵力不会太多。
如果对外宣称说自己有六十万大军,恐怕没有人会相信。
有了一个大体的估算,剩下的就好办多了,古代打仗时,将领怎么知道敌方来了多少兵马?此3种方法最常用。
1.根据驻扎估算人数。
古人打仗时有一套特定的排兵布阵规则,根据驻扎的规模,将领的旗帜都可以估算出敌军的兵力。
夷陵之战时,陆逊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知了刘备的兵力部署,并最终打败了刘备。
2.根据后勤判断敌军兵力。
早在战国时期,大将就通过数敌方的灶台数量判断出了的兵力。
有道是,孙膑预料到了庞涓会用这种方式,于是他让士兵减少灶台的数量蒙蔽庞涓。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了解敌方的粮草运输,饮水供应等方法判断敌军的数量,亦或是抓捕几个俘虏进行询问。
3.了解敌方的将领级别和军队编制。
古代的军队大多有固定的编制,例如三国时期每百人设一百夫长,的一个卫有五千多人,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大体判断出敌军的兵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