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长孙无忌是怎么样的人?长孙无忌是奸臣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右骁卫将军之子,母亲为,文德皇后同母兄。

最开始,长孙无忌本只是身边的一个脑子算得上好的谋臣,比之房杜二人,光芒被完全掩盖。

但是,隐藏有隐藏的好处,为了打击李世民,因此极力诬陷他身边的能臣——房杜二人,房杜被成功诬陷,流放出去,因此,李世民身边便只有长孙无忌了,在时,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

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

所以唐太宗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主要是这个人的功劳啊!也大概是由于这个原因,长孙无忌被列在首功之位。

长孙无忌受宠的原因还有一个,他的妹妹是贤惠的。

而且作为外戚,长孙无忌很有,为人谨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愿“为宰相。

李世民登基之后,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贤惠的长孙皇后一再提醒太宗要吸取、专权的教训:”我身为皇后,全家已经很荣耀显贵了,实在不愿意自己的哥哥还要在朝廷里手握大权。

“长孙无忌自己也递出了辞职信,要求辞去宰相要职,但他却受到唐太宗的特殊信赖,最后唐太宗硬是坚持拜长孙无忌为宰相。

但是,长孙无忌的名声在晚年可不太好。

看过《武媚娘传奇》的人估计对长孙无忌恨之入骨。

他晚年,一件事就是插手了李世民立太子。

李世民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魏王、晋王(后来的)是长孙皇后生的,这叫”嫡出“。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三个儿子却没有教育好。

太子李承乾是一个十足的”荒淫之辈“,喜欢淫乐,行事荒唐。

魏王李泰,性格狡诈,而且颇有谋权的野心。

晋王李治暗弱,没有主见。

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为争夺皇位双双被谪,太子被谪为庶人,魏王被谪为郡王。

剩下的只有一个李治了,但是李治性格暗弱啊,让李治当了太子不久,李世民就很有些不喜欢了。

加上,李世民还有个三儿子——吴王,有文武才,李世民曾评价这个儿子”最是类己“,有了对比之后,李世民就想换掉李治这个储君了,问计长孙无忌,结果被长孙无忌给否了。

《》上说,”……恪又有文武才,……既名望素高,甚为情物所向。

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后来谋反,长孙无忌借着这个机会罗织罪名诛杀了李恪九族,这是后话。

可见,这时候的长孙无忌权倾朝野,但是在选拔储君这件事情上却是有着很深的私心的。

毕竟立一个亲妹的文弱亲儿子为太子,比立一个有明君倾向的李恪,好太多。

就此事,长孙无忌的晚年就值得商榷了。

至于他怎么死的,不知怎的,长孙无忌怎么看武媚娘怎么不顺眼,对其多加压制。

但是武媚娘是李治的爱妃啊,李治想立后,一堆老臣对着干,死活不同意,再软弱的李治也被激出血性来了,再加上武媚娘的计谋。

显庆四年,在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

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

对于许敬宗提供的证词,唐高宗李治懦弱昏庸,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或者他需要不进行对质,也不想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对当年为其争得帝位的报答。

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

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当初长孙无忌暗算李恪被诛杀九族时,李恪曾指天诅咒长孙无忌族灭,可以说是报应不爽。

被自己亲手立的外甥给逼死,不知道有没有后悔当初力捧这个外甥?唐太宗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长孙无忌得之在忠,失之在奸。

功过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解析:长孙无忌是怎么样的人?长孙无忌是奸臣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