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古时候过关需要通行证吗?
【千问解读】
揭秘:古代过关需要通行证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网上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大那么,我想去看看!”甚至还有“心累了,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在古代想外出旅游或经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你出行必须随时携带通行证,如果没有,遇到对方查户口,不让你过关。
有人肯定会问“在古代为什么需要通行证呢?”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罪犯逃跑,或外国间谍混入关内。
所以,当需要通缉某人的时候,看通行证就知道了。
如果没有,,抓起来再说。
除了防止罪犯外逃和外国间谍进入国内,古代身份证明,还可以防止偷税漏税的情况。
因为在古代做生意,过关的时候需要缴纳关税。
如果有免税通行证,就不会收税,如果没有,那么就要纳税。
所以,古代实行通行证是有原因的。
先秦:过关必须持符节! 我相信很多人在古装剧里面,经常看到主角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
几乎是一眨眼的官功夫,就到了目的地。
其实,古代要通过大的关口,是要身份证明的。
且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持有的身份证明是不一样的。
根据《周礼?掌节》记载: “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
” 意思是在先秦时期,过关的时候必须持有符节,而经商的商人,必须持有玺节,古代使者出使他国走官道的时候,必须持有旌节。
从《周礼?掌节》的记载来看,不同身份和不同地位的人,使用的通关证明不一样。
“符节”是普通人使用的,而“玺节”是商人使用的,“旌节”是各国使者使用的。
为了防止造假,古代的身份证明,也有严格的区分标准和一些辨识性特征。
“符节以合符为信,玺节以印封为信,则旌节以旌旗为信。
” 从这段文字可知,符节分为两半,两半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信物。
玺节其实就是一种印章,上面刻有文字。
而旌节是一种旄牛尾做成的,绑在一根竹竿上,像一种旗帜,主要由各国使者使用。
比如出使西域的时候,就使用的旌节。
所以,手持旌节的外国使者,又称之为“使节”。
所以,在古代出远门,过关卡,可不是那么自由。
尤其是在古代经商,必须纳税,即便是国君的儿子,也无一例外。
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了铜制的舟节2件,车节3件,被称之为《鄂君节》。
“鄂君”是的儿子,名“启”,被封在鄂(湖北鄂城),所以叫“鄂君”。
在《鄂君启节》的符节当中,严格规定了在经商时,水陆运输范围、船只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为了能让儿子启,在免费运输货物,颁发了水陆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
所以,连楚怀王的儿要纳税通行证,更何况是普通商人呢? 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说商人,应该持有玺节吗?而鄂君却持有的是符节,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古代商人的地位非常的低贱。
鄂君是楚怀王的儿子,属于贵族阶级。
如果在过关的时候,让鄂君出示玺节,就贬低了鄂君的身份。
所以,鄂君在运输货物过关的时候不用玺节,直接出示楚怀王颁发给他的免税符节就可以了。
所以,其他商人需要出示玺节,而鄂君不需要,就是因为鄂君地位高。
如果,是普通商人过关,肯定要出示玺节的。
汉、唐、宋:过关必须用“传”或过所文书! 先秦时期普通人过关证明有“符节”,而汉、唐、宋时期的通关证明叫“过所”,而过所是先秦时期“传”演变而来的。
但是,在先秦著作当中,很少提到“传”。
当然,古籍当中不是没有记载,而是很少记载。
《周礼?司关》当中有:“ 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
” 的记载。
在《周礼?司市》有出现过: “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
” 的记载。
我们都知道,“玺节”是商人的专属证明文书,怎么又冒出了一个“节传”,是怎么回事呢? 经学家对“节传”解释说: “商或取货于民间,无玺节者至关,关为之玺节及传出之;其有玺节,亦为之传。
传如今移过所文书。
”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简单的翻译一下,应该有出入:商人在民间买卖货物,在过关的时候,没有玺节不能通过关口。
因为,过关的时候,必须向守关人员出示玺节及传。
如果有玺节,就称之为传。
而这个“传”到了汉代,就成为了过所文书。
从郑玄的解释来看,商人过关需要“玺节”和“传”。
而“玺节”是一种商人身份证明,与普通人的身份证明“符节”不同。
“传”是30厘米左右的木片或者竹简,上面写满了商人及货物信息。
由于商人有很多货物需要运送,持有“玺节”只能证明自己是商人,还必须出示“传”来证明货物是自己的。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商人,他们所持有的身份证明,都叫“传”。
到了汉代、、,通关时使用的文件证明应该作了简化,并有了另一种叫法“过所”。
学者刘熙所撰辞书《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
”在过关口或者渡河时,出示过所文书,以证明身份。
《》载: “盛唐之制,天下关二十六,度关者从司门郎中给过所,犹汉时度关用传也。
” 根据《资治通鉴》的说法,时度关时的“过所”,就是汉代的“传”。
所以,汉代普遍的叫法还是“传”又叫“节传”,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郭丹传》记载:东汉司徒郭丹,七岁成了孤儿,被后母养大。
后来从师于长安,学业有成,买符节进,到达长安。
由于在京城讲学很出名,想召集他进宫。
郭丹不愿意与王莽合作,与诸生逃往北方。
攻入长安,即位,郭丹被推荐做了谏议大夫,并持符节使回南阳。
更始帝失败后,很多人都归附光武帝,并获得封爵。
而郭丹为更始发丧,穿丧服以尽哀思。
公元26年,郭丹潜逃,身穿破旧衣服走小路,爬山涉险,求谒于更始帝的妻子,奉还节传(符节印信),因而回到乡里。
从《后汉书?郭丹传》记载来看:东汉司徒郭丹在过关的时候,还是使用的是先秦时期的“符节”和“节传”。
直到唐朝,“节传”才被“过所”取代。
我看很多人说《》里面,西行取经时使用的是“”。
其实,唐朝僧人过所文书是“度牒”。
唐朝过关需要公验,由于《西游记》创作于,明朝时期使用的是“通关文牒”。
所以,“通关文牒”是明朝时期的叫法。
新疆吐鲁番出土了《唐贞观廿二年庭州人米巡职辞为请给公验事》,在该文书当中详细记载了持有人身份、姓名、年龄、籍贯、去哪里贸易,以及携带奴婢的名字、年龄,连牲口数量和毛色等都详细的注明了,公验最后还有官员的批文和签署。
所以,唐朝时期对商人也做了规定。
在过关的时候,还必须出具官方的“公验”文件。
在,普通人外出不需要“公验”,和唐朝一样,采用的是“过所”。
所以,《》“河决曹村,坏田三十万顷……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
”从正史来看“过所”是从汉代开始兴起的,到宋朝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直到才消失。
元、明、清:身份证“符牌”或“腰牌” 由于元朝是北方,在灭亡以后,进行了很多改革。
前朝的很多东西都有所改变。
比如通关文书,已经不叫“过所”了。
在元朝,过关证明叫“符牌”。
元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制造信物的“符牌局”。
这个“符牌局”隶属于工部典瑞院,正八品,主要制造牌面等身份信物。
此外,“符牌”分两种,一种是民间使用的“符牌”,另外一种是官员使用的“符牌”。
凡是在朝廷或者地方做官的人的,都佩戴有“符牌”以备查验。
除了“符牌”证明,在元朝还有“堪合”。
朝廷公务人员外出办公佩戴“堪合”,到官方驿站住宿,吃饭都不用交钱。
到了明朝,沿袭了元朝的做法,还是采用的“符牌”,那么“符牌”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的说法: “军人使用的符牌,用铁,长五寸,阔半之,上钑二飞龙,下钑二麒麟,首为圆窍,贯以红丝绦。
” 符牌有两半,上半部分藏内府,下半部分发给各地大臣,并篆文“圣旨”,左“合当差发”,右“不信者斩”。
在永乐时期,还制造了信符和金字红牌给云南土司使用。
明朝灭亡以后,依旧采用的是“符牌”,不过改了一个名字叫“腰牌”,可以挂在腰上。
当然,明朝中后期也有“腰牌”,比如使用的就是腰牌。
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到了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为受外国文化的冲击,“腰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新型的护照所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