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最后结局如何?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0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周培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五年,即1632年,周培公在湖北荆门出生。

当时已是末期,虽然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但是,在内忧外患之下,大明江山已是摇摇欲坠。

周培公自幼丧父,十岁那年,率兵进城,母亲也在中去世了。

在这样的状况下,周培公只好自谋生路,不得不依附他人以维持自己的生计。

但是,身世的悲惨,并没有让周培公的前程受阻。

他一直坚持读书,不断学习,并胸怀大志,立志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渐渐地,周培公凭借自己不俗的谈吐与高超的眼界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周培公的老师伍次友惊讶于他的才华,于是,便写了一封推荐信,把他推荐给了皇帝。

这样的机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但是,才华横溢的周培公,却自有一股作为文人的傲气。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正式的考试步入仕途才是正道。

于是,他将价值千金的推荐信弃如敝履,自信满满地步入了考场。

没有想到的是,在试卷上周培公却忘了避讳的名字。

这在古代,可是大不敬之罪。

因此,周培公被赶出了考场,开始了以卖字为生的生活。

好点的时候,所得的收入还可以勉强充饥,不好的时候就只能饿着肚子了。

尽管如此落魄,周培公也没有拿着推荐信找康熙,反而在信的背面写了一支曲子。

之后,他就随手将这封信送给了一位来京告状的女子。

一次,康熙皇帝来到民间体察民情,恰好看到了这封信,于是,唤来周培公问话。

当时,康熙皇帝穿的只是普通平民的衣服,并没有说自己是皇帝。

但是,周培公根据康熙的言谈举止,很快便意识到眼前之人就是皇帝无疑了。

于是,他抓住机会,说出了自己对当今时局的看法,然后,道出了康熙的身份。

康熙皇帝听后,惊叹于他的满腹韬略,又听他道破自己的身份,更是觉得此人不凡。

从此,康熙皇帝非常器重周培公,倚之为左膀右臂。

在蒙古叛乱之时,察哈尔王突然来袭,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

而且,当时的兵士都排出去平定三藩了,京城空虚,康熙皇帝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而周培公则冷静地建议皇帝,想要让皇的旧部出动,用他们的实力来平定此次叛乱。

康熙皇帝在深思熟虑后,认为周培公的计策可行,并让他亲自率领这些人。

孝庄皇太后的旧部,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大多骜不驯,根本不把周培公放在眼里,甚至,公然违反法律,带头闹事。

周培公见状,严肃地将几个带头之人依法处置,以起杀一儆百之效。

然后,他告诉众人,说:察哈尔王拥有数不清的财富,如果,将他打败了,那么,他的金银财宝就一半归国库,一半大家分。

在恩威并施之下,众人都听从周培公的命令,很快,察哈尔叛乱就被平定了。

周培公不但见识过人,而且,很有胆色。

在叛乱之时,他的旧部王辅臣在北方呼应,情况十分危急。

康熙皇帝为了不让他们兵合一处,立即派大军征讨王辅臣。

但是,领军的将军立功心切,想要用大炮将城墙轰塌。

然而,周培公认为,这样做虽然可以迅速平叛,但是,大炮威力巨大,一定会让很多无辜的百姓因此丧命。

周培公看出王辅臣有左右摇摆的心思,决定亲自前去劝降。

众人担心他的安慰,可是,他毅然说到:“劝降成功,那是我的福分;如不成功,我死而无怨。

” 周培公面对王辅臣这样的悍将,毫无惧色,不卑不亢地为其分析了当今的局势。

王辅臣,决定归降。

就这样,周培公凭借自己的胆识为清朝立下了大功,可是,功劳卓著的周培公,却受到了朝廷的猜忌。

如今大权在握的周培公,手中更有几十万的将士。

所以,很多人向康熙皇帝进言,担心周培公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康熙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听的多了,也不免心生怀疑,再加上,周培公的汉人身份,康熙决定将他调往盛京(今沈阳)。

周培公虽然奉命前去,但是,这一去,却是十一年。

这十一年来,康熙对周培公不闻不问。

十一年后,等康熙想要重新重用他时,周培公已经力不从心了。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在向皇帝推荐了姚圣和留给皇帝一副地图后,便驾鹤西去了。

周培公在危难之际,,凭借自己出色的才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

他逝世后,康熙皇帝为他守了一夜的灵,可能,康熙也感觉,对他实在有些不公了。

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他在陕西军旅时写有: 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

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

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

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

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 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

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

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

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

其实,历代的皇帝都一样,在他们心中,皇权永远是第一位,任何人都不得侵犯。

康熙皇帝虽然不会轻易相信大臣的奏折,但是,他还是按照大臣的意愿,把周培公发配到了盛京,还是担心周培公会叛变,担心周培公会利用手中的权势,对自己构成威胁。

所以,康熙才会,贬谪周培公,让大臣与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但是,周培公却悲剧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都是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康熙是一代明君,他的气魄就如同历史上的、一样,而周培公的结局,也与文种、一样。

他们这些人,都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周培公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最后结局如何?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