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春秋时期被齐桓公消灭的孤竹国有什么来历?
【千问解读】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已经不能管理诸侯,抑制各国间的征伐与兼并。而这一时期的外族也十分活跃,不时来侵扰中原各国,甚至形成了“南蛮,相互交侵”的局面。
时期,北方山戎攻打。
实力弱小的燕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于是向春秋首霸求援。
桓公率领诸侯北上击退了山戎的进攻,并顺便灭了两个小国。
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令支,一个是孤竹。
那么这个孤竹国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其实孤竹国的历史比中原这些诸侯国都要久远的多。
孤竹国诞生于夏朝末期,属于殷商氏族的一支。
当时的中原首领夏政权衰微,而位居之地的殷商部落趁势崛起,开始了南下与夏朝的战争。
由于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员和物资,部落的一支就留在了殷商故地,为部队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当殷商部落击败夏后氏,成功问鼎中原之后,孤竹国便被封为侯国,成为了北方的重要藩屏。
商朝时期的孤竹国实力十分强大,其鼎盛时期的地域涵盖了河北北部、辽东、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由于孤竹与殷商的特殊关系,孤竹国的国君和王在朝中位居要职。
可以说,商朝时期的孤竹国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文化上,在当时都是十分发达的。
孤竹国的强盛与商朝的强盛有紧密的联系,而孤竹国的衰落也与殷商密不可分。
武王攻灭殷商后,为了拱卫中央政权,分封了大量的姬侯,武王的弟弟召公奭被封到了燕地,负责抵御北狄的进攻。
随着燕国的逐渐强盛,慢慢的取代了孤竹国原来在北方的地位。
孤竹国的领土不断被燕国和北方的赤狄蚕食,到了齐桓公时期,孤竹国只能偏安于辽西的一小部分地区。
箕子东迁也进一步导致了孤竹国的衰落。
西周取代殷商问鼎中原之后,不愿臣周的箕子,带领了一部分商朝贵族和遗民向辽东和朝鲜北部迁移,建立了箕子朝鲜政权。
箕子东迁的途中经过了孤竹,由于孤竹国与殷商的特殊关系,一大部分孤竹国人和贵族也随同箕子,迁往了辽东地区。
可以说齐桓公时期的孤竹国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不过是强弩之未,所以桓公在北击山戎时才能那么轻松的顺手就灭亡了孤竹。
孤竹国虽然被轻松的灭亡了,慢慢的消退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孤竹国的两位君子,却被人称颂至今。
他们就是和叔齐。
伯夷和叔齐本是孤竹国的王子,在前往西岐的途中,恰好碰到武王率领军队讨伐商纣,于是二人叩马劝谏,希望武王停止对商朝的进攻。
武王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而是继续进军,在牧野击败了纣王的军队,灭亡了殷商。
伯夷和叔齐认为,武王作为殷商的臣属,反而率兵攻打自己的国君,并取而代之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耻为周臣。
于是隐居在了首阳山,以采集野菜为生,后来双双饿死。
国家终会有被灭亡的时候,可是君子的志向与气节却会永存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