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迷雾:被缢杀的人不是杨贵妃本人?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2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天宝十四载对于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众所周知的“”爆发。

时隔一年的6月,攻破潼关。

6月13日黎明时分,仓皇的唐玄宗率领家属、亲信——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子、公主、皇孙、、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人逃出长安。

人名很多吧,其实没多少人,除了这几个,就剩下一小撮宦官。

保护他们的禁军队伍总共也就3000人。

逃亡队伍从延秋门出宫,沿途经过县城没东西吃,因为县令也跑了。

到了中午,唐玄宗还没吃上一口东西。

杨国忠就买了些饼拿给他填肚子。

这个饥渴交迫的时候,还是老百姓可爱,有的献米饭,有的献小麦,有的献大豆;那些皇子皇孙可算见到粮食了,用手捧着,,很快就吃光了,却还没吃饱。

这个情景十分悲惨,大家都哭了,唐玄宗也掩面而泣。

老先生郭从谨对唐玄宗说:安禄山危害天下的坏心已不是一天两天。

曾经有人到京城告发他,陛下去把告密的人杀了。

所以安禄山才有实施叛乱的机会,害得陛下流亡。

还记得宋当宰相的时候,常常向陛下进忠言,天下因此得以太平,可是近年来,大臣都忌讳进谏,大多都是阿谀奉承。

这样一来,陛下对宫廷以外的事所知甚少。

身在宫外的臣子,很早就预料事情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可谁敢说呢?只有真到了今天,臣也才敢说心里话。

网络配图 郭从谨的话没错,可惜是。

当务之急是填饱肚子,不是反思。

唐玄宗淡淡地回了一句:这是朕的不聪明,后悔也来不及了。

然后,命军士分散到各个村落中找食吃,约定未时,也就是下午一点到三点的时候,回到原地再往前走。

半夜的时候,他们到了金城县,县令早跑了,百姓也逃得差不多了,家里还剩下一些吃食和锅碗瓢盆,军士们自己做饭吃,吃完就睡,驿站里也没有灯烛,大家相互枕着身体睡觉,这时候,早分不出尊贵和卑贱。

活着才是主要的。

6月14日,逃亡队伍抵达马嵬驿。

这个地方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北二十三里处。

连日奔波劳顿,所有的将士又累又饿,怨言四起。

就在这人心极度不稳的时候,太子李享突然发动政变。

历史上叫做马嵬兵变。

关于马嵬兵变,旧录里说,真正的发动者、策划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他通过太子的贴身宦官,怂恿太子李享行动。

太子李享是被动的,李辅国也只不过是一个中介。

然而,旧史的记载是为尊者讳。

这并非历史真相。

真实情况是,这次政变蓄谋已久。

其实早在长安的时候,政变行动已经悄然开始,太子李享与亲信密谋以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伺机对付杨国忠。

李辅国还是中介。

6月13日,唐玄宗从京师出逃,全部队伍只有3000人,而太子李享断后的人马就有2000余人。

这里面包括禁军的精锐部队,叫飞龙禁军。

李享的两个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典亲兵扈从”。

这是多好的政变机会。

宫廷的历次政变都要想方设法攻破玄武门,胜算往往仅有百分之五十。

这次不同,君臣逃离宫廷,来到荒郊野外,利用禁军发动政变显然是稳操胜券。

一个好机会的出现,总是跟随着另一个更好的机会。

坏事也一样,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就在疲惫禁军人心不稳之际,杨国忠骑着马从马嵬驿出来,被一帮吐蕃使者拦住去路,说他们没有吃的,要返回吐蕃。

恰在此时,禁军中有人高喊:杨国忠伙同胡虏谋反。

杨国忠心里惊慌,怕自己说不清,骑马欲走,一支冷箭射来,杨国忠中箭落马倒在地上,一群兵士过来,将他乱刀砍死。

他的儿子和也被军士诛杀。

紧接着,陈玄礼向唐玄宗上奏:“国忠谋反已被诛杀,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这一系列行动很快,快到眨眼之间。

又仿佛一篇好作文一样,首尾呼应,非常到位。

杨国忠刚被杀,陈玄礼就跳出来代表禁军将士诉说他们的忧虑——如果杨贵妃依然留在身边,那么,诛杀杨国忠的将士们心里就更不会安宁,军心就更慌乱。

网络配图 唐玄宗缄默不语,他认为,杨贵妃久居深宫,即便杨国忠谋反,她又怎么会知道?她是无辜的,杀她就是杀害无辜。

但是,此刻的情况是,如果不杀杨贵妃,军心乱了,不光是失掉江山的问题,你这个陛下的性命恐怕也难保全。

这时候也禀告唐玄宗: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心安,陛下应审时度势,方可保住平安。

唐玄宗感到一种无力回天的虚弱。

无奈之下,只得命高力士传谕,赐杨贵妃死。

这一年,杨贵妃三十八岁。

她被缢杀在佛堂。

死后,陈尸于天井,让禁军将士们看到杨贵妃真的死了。

将士们这才安心,护送唐玄宗往西而行。

然而,这仅仅是史书记载的杨贵妃的第一种归宿。

旧史的记载是完全准确和真实的吗?事实上,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和记录。

第一种说法:杨贵妃没死,她在尼姑庵里削发为尼。

唐玄宗离开马嵬驿后,到了蜀地避难,他返回长安以后,要将杨贵妃的尸骨迁移到长安来埋葬。

可是,派人到马嵬驿一挖,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尸体消失得无影无踪。

唐玄宗与禁军队伍逃到蜀地再回到长安,前后也就一年多时间。

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短的时间内尸体肌肉腐烂但骨头必定存在,可是,坟墓里什么也没有。

于是,有人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杨贵妃了。

这就奇怪了,明明被赐死,还陈尸于天井,她怎么逃的呢?这简直是一部悬疑片。

如果说杨贵妃果真未死,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当时在佛堂中缢杀她的人并没让她气绝身亡,只是使她暂时地昏厥休克,这个人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

这样,禁军将士看到的“尸首”确实是杨贵妃。

二、当时在佛堂中被缢杀的人不是杨贵妃本人,而是一个相貌酷似于她的宫女。

死后换上杨贵妃的服饰,由军不可能近距离查看贵妃容貌,所以受到蒙骗。

但是,杨贵妃逃离马嵬驿后,究竟去了什么地方,终老于何处,没人能够说清。

一些学者认为杨贵妃曾经有做过女道士的经历,所以推断她隐居在某个道观中。

我认为,这种推断一半是有根据的,另一半则是猜测,因为有一半的根据,所以这猜测不是完全地凭空杜撰。

这一半的根据是,杨贵妃确实做过女道士。

我们来看看杨贵妃的经历——她真名杨玉环,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蜀州,从小在东都洛阳长大。

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一个妃子。

一天,杨玉环随寿王到避暑,偶然见到唐玄宗。

唐玄宗对杨玉环是一见倾心,以至于晚上失眠。

次日早起,疲倦地向高力士感叹道:这样的美人儿,叫朕心下好难抛!高力士立刻提议,召进宫来与唐玄宗见面。

唐玄宗说,自己与杨玉环是翁媳关系,见面也没用,只能是相思。

网络配图 高力士为了讨好唐玄宗,就想出一个主意,悄声告诉唐玄宗。

唐玄宗听了很高兴,吩咐高力士去办。

于是,高力士就去规劝杨玉环,要她丢下寿王,进宫伺候皇上。

杨玉环本来就是个心比天还高的女人,在荣华富贵的面前,做了寿王四年妻子的杨玉环,对寿王的爱变得淡了。

她离开了寿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到内宫的太景观做了一名女道士,起名杨太真,过渡一下,便被接进唐玄宗的宫中,这样,既消除了人们对玄宗乱伦的看法,又名正言顺地娶了美人。

再说另一半的猜测,如果杨贵妃逃离马嵬驿,真的又隐居道观中做了女道士,唐玄宗在避难之后回到长安,就不会去寻找她吗?从杨贵妃死里逃生的两种可能性来看,倘若缢杀她的人是有意不将她缢死,或者换宫女替死,那么必定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以便日后团聚。

然而,除了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上有唐玄宗与杨贵妃旧情难舍的记载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依据。

再者,倘若缢杀之人是无意的,那么杨贵妃被埋以后,是如何逃出坟墓的?有人挖掘还是自己动手?似乎都不大可能,也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

因此,杨贵妃没有丧命马嵬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她的下落和她做了女道士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无法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马嵬驿迷雾:被缢杀的人不是杨贵妃本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